1.宋词欧阳修《采桑子》其二采桑子 欧阳修 春深雨过西湖好, 百卉争妍。 蝶乱蜂喧, 晴日催花暖欲然。 兰桡画舸悠悠去, 疑是神仙。 返照波间, 水阔风高扬管弦。 这是十首中的第二首。是说春深雨过后的西湖好。好在何处?这时的西湖已经是百花争妍,蜂飞蝶舞的暖春季节,正是春游的好时节。因而人们乘画舫,荡碧波,听管弦,悠然自得,宛若神仙。所以说西湖好,是西湖给游人提供了这样美好的环境,当然,此时的欧阳修也已超然世俗,所以才有这样的好心情去欣赏这样的好风景。正是景润人心,心绘景色,人景相映,赏心悦目。好美的一幅春游图。 这首词写颍州西湖暮春景色,抒发了作者寄情湖山的闲淡自适的胸臆。格调清丽明快,平易自然。 上片写颍州暮春之景,层层皴染出一幅“残春图”。作者却又以“西湖好”的赞语统摄全词,一反南唐诗人的低沉情调,热情赞扬残春之美,写出退居时闲适心情。 下片写游人散去,西湖显得格外幽静,“春空”二字创造出空旷、寂静、闲适的意境。在这寂静中诗人蓦然发现:暮春也有“豪华落尽见真淳”的天然之美,闲静之境,也有陶渊明“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退隐田园之情韵。“双燕归来”则是暗喻了欧阳修的退居颍州,身心获得了官场没有的自然闲适,在寂寞之中让燕子软语呢喃与其作伴聊以慰藉的心境。 全词既写繁华美景的失落,也写空静美景的发现,虽有惆怅,更多的是旷达,有“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的高旷情致,充分展现了欧阳修寄情山水的旷达胸怀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小题小题1:上片第一句总领全词,点明题意,直抒赞美之情。 (2分)上片描写了蜿蜒曲折的绿水、长满芳草的长堤、动听的乐声和歌声,构成了一幅美好的春光图。(3分)小题1:一、二句写风平浪静,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更以船的缓慢移动写出了“静”(2分)三、四句写涟漪微起,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水鸟拂过堤岸飞去,写出了“动”。 (2分)诗人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动静相衬,动静结合,写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表现了诗人流连山水的愉快心境。(2分)(仅答比喻最多给2分) 小题1:第一句总领全词,接下来三句分别写美好的春光,有逶迤的绿水、长满芳草的长堤、处处的隐隐笙歌。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一、二句写“静”, 三、四句写“动”, 动静结合,写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表现了诗人流连山水的愉快心境。 3.宋词 欧阳修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中棹怎么读读棹 [zhào]划船的一种工具,形状和桨差不多。 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 宋代: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译文 虽说是百花凋落,暮春时节的西湖依然是美的,残花轻盈飘落,点点残红在纷杂的枝叶间分外醒目;柳絮时而飘浮,时而飞旋 ,舞弄得迷迷蒙蒙 ;杨柳向下垂落 ,纵横交错 ,在和风中随风飘荡,摇曳多姿,在和煦的春风中,怡然自得,整日轻拂着湖水。 游人尽兴散去,笙箫歌声也渐渐静息,才开始觉得一片空寂,又仿佛正需要这份安谧。 回到居室,拉起窗帘,等待着燕子的来临,只见双燕从蒙蒙细雨中归来,这才拉起了帘子。 扩展资料: 赏析 这首词通篇写景,不带明显的主观感情色彩,却从字里行间婉曲地显露出作者的旷达胸怀和恬淡心境。此词表现出词人别具慧眼的审美特点,尤其最后两句营造出耐人寻味的意境。作者写西湖美景,动静交错,以动显静,意脉贯串,层次井然,显示出不凡的艺术功力。 西湖花时过后,群芳凋零,残红狼藉。常人对此,当觉索然无味,而作者却面对这种“匆匆春又去”的衰残景象,不但不感伤,反而在孤寂清冷中体味出安宁静谧的美趣。这种春空之后的闲淡胸怀,这种别具一格的审美感受,正是此词有异于一般咏春词的独到之处。 全词取境典型,叙事抒情结合。章法缜密,构思严谨,意象鲜明。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采桑子欧阳修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小题1】运用了落花、飞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4分)。 落红零乱满地、杨花漫空飞舞、栏畔柳条尽日斜拂于春风中(总写)(1分),作者在孤寂清冷中体味出安宁静谧的美趣(1分)。【小题2】表达了作者繁华喧闹消失后既觉有所失的空虚,又觉获得宁静、无所牵系的闲适心情(4分)。 【小题1】试题分析:本题答题时应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意象、有何特点的图景。分析景物的特点要扣主要意象前的修饰词,和诗歌中的一些关键词,如 “残红”“濛濛”“散尽”,“游人去”“空”等给人幽静感。 把握了命题者的意图答题就不难了。考点:本题是考查鉴赏评价诗歌意象的能力。 点评:考生对写景的角度通常把握不好,适时地考一考有利于学生掌握。本题是一道很规范的考查意象、意境的题。 【小题2】试题分析:本诗中有很多直抒胸臆的词,这就是分析诗歌情感的第一手材料。 如“残红” “散尽”,“游人去”“空”。 另外鉴赏诗歌一定要“知人论世”,本诗的写作背景是致仕后隐居时所作,所以就要往闲适等方面想,这是古代文人、仕人的普遍情感。考点:本题考查鉴赏评价诗歌主旨的能力。 点评:鉴赏诗歌的主旨有多种方法,其中结合注释、作者、写作背景是很得要的方法,本题就必须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身世,这样才能做到知人论世,准确把握诗歌的主旨。 5.欧阳修《采桑子》的内容及鉴赏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 飞絮蒙蒙,垂柳阑干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简析】 落英缤纷、柳絮纷飞的暮春景色,常会引起人们的惋惜之情。 而欧阳修面对颍州西湖的暮春景色,却别有会心发出了赞美之声。昔日湖上游人不断、笙歌相随盛况已不复见,词人由此顿悟春天已经消逝。 "始觉春空"四字既表达了若有所失的空虚感,又有一种繁华喧闹过后的清醒感。 这首词是作者颖州西湖组词《采桑子》十首中的第四首。 词中描写了颖州西湖暮春时节静谧清疏洒的风姿。作者以诗为词,将西湖清空幽寂的春末境界表现得优美可爱,体现了对大自然和现实人生的无限热爱和眷恋。 上片描写群芳凋谢后西湖的恬静清幽之美。首句是全词的纲领,由此引出“群芳过后”的西湖景象,及词人从中领悟到的“好”的意味。 “狼藉”、“飞絮”二句写落红零乱满地、翠柳柔条斜拂于春风中的姿态。以上数句,通过落花、飞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 下片“笙歌散尽”,虚写出过去湖上游乐的盛况;“游人去始觉春空”,点明从上面三句景象所产生的感觉,道出了作者的复杂微妙的心境。“始觉”是顿悟之辞,这两句是从繁华喧闹消失后清醒过来的感觉,繁华喧闹消失,既觉有所失的空虚,又觉获得宁静的畅适。 首句说的“好”即是从这后一种感觉产生,只有基于这种心理感觉,才可解释认为“狼藉残红”三句所写景象的“好”之所在。 最后二句,写室内景,以人物动态描写与自然景物映衬相结合,表达出作者恬适淡泊的胸襟。 末两句是倒装,本是开帘待燕,“双燕归来”才“垂下帘拢”。结句“双燕归来细雨中”,意蕴含蓄委婉,以细雨衬托春空之后的清寂气氛,又以双燕飞归制造出轻灵、欢娱的意境。 这首词通篇写景,不带明显的主观感情色彩,却从字里行间婉曲地显露出作者的旷达胸怀和恬淡心境。作者写西湖美景,动静交错,以动显静,意脉贯串,层次井然,显示出不凡的艺术功力。 西湖花时过后,群芳凋零,残红狼藉。常人对此,当觉索然无味,而作者却面对这种“匆匆春又去”的衰残景象,不但不感伤,反而在孤寂清冷中体味出安宁静谧的美趣。 这种春空之后的闲淡胸怀,这种别具一格的审美感受,正是此词有异于一般咏春词的独到之处。 【拓展】 阳修晚年退居颍州,甚爱颍州西湖风光。 或结伴同游,或乘兴独往,经常徜徉于画船洲渚,写下了十三首纪游写景的《采桑子》,并有一段《西湖念语》作为组词的序言。本篇是组词中的一首,抒写了作者寄情湖山的情怀。 虽写残春景色,却无伤春之感,而是以疏淡轻快的笔墨描绘了颍州西湖的暮春景色,创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艺术境界。而词人的安闲自适,也就在这种境界中自然地表现出来,情景交融,真切动人。 词中很少修饰,特别是前后两结,纯用白描,却颇耐寻味。湖面饮酒赏曲,平波泛舟,云影倒映湖底,澄澈透明,仿佛别有天地。 本词描写了暮春西湖迷离的美,语言清丽,风格空灵淡远,全词充溢着悠然闲怡之趣。 词发展到北宋,与晏殊一样,欧阳修总体上也未能摆脱传统的“词为艳科”的限制,在词的内容不断革新的过程中,更多地起到了一种承前启后的作用,他将中国山水诗的意境引入词的创作中,其中尤以描写颖州西湖秀丽风光的13首《采桑子》最为脍炙人口,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上片言游冶之盛,下片言人去之静。 通篇于景中见情,文字极疏隽。风光之好,太守之适,并可想象而知也。 欧阳修的词学韩愈,也学李白,但没有韩愈的艰涩,也没有李白的豪放,他的主要风格是平易自然。词极少奇思幻想,文字也较少锻炼,记事、抒情都平平着笔。 上片描写群芳凋谢后西湖的恬静清幽之美。首句是全词的纲领,由此引出“群芳过后”的西湖景象,及词人从中领悟到的“好”的意味。 “狼藉”、“飞絮”二句写落红零乱满地、翠柳柔条斜拂于春风中的姿态。以上数句,通过落花、飞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 欧阳修在表现手法上发展了韩愈以文为诗的方法,好用赋笔,好用散文章法,好用虚词入诗,又好议论。下片“笙歌散尽”,虚写出过去湖上游乐的盛况;“游人去始觉春空”,点明从上面三句景象所产生的感觉,道出了作者的复杂微妙的心境。 “始觉”是顿悟之辞,这两句是从繁华喧闹消失后清醒过来的感觉,繁华喧闹消失,既觉有所失的空虚,又觉获得宁静的畅适。首句说的“好”即是从这后一种感觉产生,只有基于这种心理感觉,才可解释认为“狼藉残红”三句所写景象的“好”之所在。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西湖在宋时,极游观之盛。此词独写静境,别有意味。 欧阳修这首词的最后二句,写室内景,以人物动态描写与自然景物映衬相结合,表达出作者恬适淡泊的胸襟。末两句是倒装,本是开帘待燕,“双燕归来”才“垂下帘拢”。 结句“双燕归来细雨中”,意蕴含蓄委婉,以细雨衬托春空之后的清寂气氛,又以双燕飞归制造出轻灵、欢娱的意境。然而,以静入动,以虚写实,正是此词的一大艺术特点。 在写作的结构上,此词是按照作者游西湖的时间顺序来写。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14.上阙第一句总摄全篇,点明题意,直抒赞美之情。 上阙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蜿蜒曲折的绿水、长满芳草的长堤、动听的乐声和歌声,描绘了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 15.下阙主要使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或以动衬静的手法。 一、二句风平浪静,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更以船的缓慢移动写出了“静”。三、四句写涟漪微起,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水鸟掠过堤岸飞去,写出了“动”,而西湖愈显其幽静。 动静相衬,动静结合写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抒发了诗人流连山水的愉快心情。 【解析】 14. 试题分析:上阕主要写堤岸风景,笔调轻松而优雅。“西湖好”是一篇之眼,“短棹”二字已将休闲的意思委婉写出,因为是短棹,所以轻舟缓慢而悠闲地飘荡在湖面上,游人有足够的时间来观赏两岸春色。 “绿水逶迤,芳草长堤”两句写足由湖心经水面到堤岸,再整体向远处推进的动态画面。而“隐隐笙歌处处随”一句又从听觉的角度将西湖的欢乐情调刻画了出来,“隐隐”和“处处”都凸显出轻舟的流动感。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概括画面内容能够和分析诗句作用的题目,分析诗句的作用注意诗句的位置,注意统领全诗,概括图景注意意象的描绘,意境的概括和情感的分析。 15. 试题分析:下阕主要写“绿水逶迤”。 过片写水面平滑,“无风”二字为枢机所在,盖正因无风,方使得西湖水面清澈而平滑,也方使得游人“不觉船移”,此为“静”景。结拍写船动惊禽,划破了湖面的平静。 大概沙禽久已习惯于西湖的平滑,所以轻舟带来的小小涟漪,就足以惊起沙禽而掠岸飞过,此为“动”景。动静结合,西湖之美毕现,作者悠然自得之情可知。 【名师点睛】这好似一道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的题目,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进行解释,最有点明效果,效果一般要结合诗歌的情感进行分析。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采桑子欧阳修br/>【答案】【小题1】对比。 十年前的“月白风清”与如今的“忧患凋零”形成鲜明对比。刻画出一个老病羸弱,饱经忧患,晚景凄凉,内心充满幽愤的词人形象。 (手法2分,分析2分,形象2分,共6分)【小题2】不同意。 “鬓华虽改心无改”,虽然久经人世沧桑,但那颗充满活力的心,却还似从前一样。 “试把金觥”,一个“把”字,更显其豪迈气概。 (观点1分,分析每点2分,共5分)【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此词是作者宋神宗熙宁四年退居颍州后所作,词中以慷慨悲壮的感情发身世之慨,读来沉郁顿挫,荡气回肠,极一唱三叹之致,在《六一词》中属豪放一路。 全词以情语胜,写情疏隽深婉,自然真切。 此词开头是回忆。 十年以前,是一个概数,泛指他五十三岁以前的一段生活。那一时期,他曾出守滁州,徜徉山水之间,写过著名的《醉翁亭记》。 后来移守杨州,又常常到竹西、昆冈、大明寺、无双亭等处嘲风咏月、品泉赏花;特别是仁宗嘉佑中,很顺利地由礼部侍郎拜枢密副使,迁参知政事,最后又加了上柱国的荣誉称号。 这期间,多少人生况味,他只以 “月白风清”四字概括。 “月白风清”四字,色调明朗,既象征处境的顺利,也反映心情的愉悦,给人的想象是美好、广阔的。至“忧患凋零”四字,猛一跌宕,展现十年以后的生活。 这一时期,他的好友梅尧臣、苏舜钦相继辞世。友朋凋零,引起他的哀痛。 英宗治平二年,他又患了消渴疾。老病羸弱,更增添他的悲慨。 后来英宗去世,神宗即位,他被蒋之奇诬陷为“帷薄不修”,“私从子妇”;又因对新法持有异议,受到王安石的弹劾。这对他个人来说,可谓种种不幸,接踵而来。 种种不幸,他仅以“忧患凋零”四字概之,以虚代实,更有千钧之力。 接着以“老去光阴速可惊”,作上片之结,语言朴质无华,斩截有 力。 “速可惊”三字,直似从肺腑中发出。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小题2】试题分析:此词下片承前片意脉,有如藕断丝连;但感情上骤然转折,又似异军突起。 时光的流逝,不幸的降临,使得词人容颜渐老,但他那颗充满活力的心,却还似从前一样,于是他豪迈地唱道“鬓华虽改心无改”!他是把一腔忧愤深深地埋藏在心底,语言虽豪迈而感情却很沉郁。在这里,词人久经人世沧桑、历尽宦海浮沉的老辣性格,似乎隐然可见。 以纵酒寻欢来慰藉余年,其中渗透着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思想感情。 词中接下去就说“试把金觥”。 金觥,大酒杯。《诗•周南•卷耳》:“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本来就有销愁的意思在;但此词着一“把”字,便显出豪迈的气概。 结尾二句紧承前句。词人手把酒杯,耳听旧曲,似乎自己仍陶醉在往日的豪情盛慨里。 这个结尾正与起首相互呼应,相互补充。在这里,词人说“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便补足了前面的意思,首尾相应,运转自如,于是便构成了统一的艺术整体。 曲既旧矣,又复重听,一个“旧”字,一个“重”字,便把词人的感情和读者的想象带到十年以前的环境里。 这首词以情语取胜,即使谈到十年前后的景况,也是在抒发感情时自然而然地带出来的,因而情感充沛,有一气呵成之势;又沉郁顿挫,极一唱三叹之致,已颇具豪放派之词风。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8.宋词《采桑子》【采桑子•欧阳修】【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 飞絮蒙蒙。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拢。 双燕归来细雨中。】【译文】 百花过后的暮春,西湖风景依然美好,凋残的落红,任游人踏得狼藉遍地,漫天飘飞的柳絮迷迷蒙蒙,垂柳的枝条纵横交错,整日里暖风融融。 喧闹的笙歌散尽,游人离去,笙箫歌声也渐渐静息,顿觉一片空寂,又仿佛正需要这份安谧。回到屋中,我垂下窗帘,一双燕子穿过细雨蒙蒙,翩翩回到巢中。 【赏析】 这首词写颖州西湖暮春景色,抒发了作者寄情湖山的闲淡自适的胸臆。格调清丽明快,平易自然。 上片描写群芳凋谢后西湖的恬静清幽之美。 首句是全词的纲领,由此引出“群芳过后”的西湖景象,及词人从中领悟到的“好”的意味。 “狼藉”、“飞絮”二句写落红零乱满地、翠柳柔条斜拂于春风中的姿态。以上数句,通过落花、飞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 作者通过热情赞扬残春之美,写出退居时闲适、恬静心情。 下片写游人散去,西湖显得格外幽静,“游人去始觉春空”,点明从上面三句景象所产生的感觉,道出了作者的复杂微妙的心境。 “始觉”是顿悟之辞,这两句是从繁华喧闹消失后清醒过来的感觉,繁华喧闹消失,既觉有所失的空虚,又觉获得宁静的畅适。 “春空”二字创造出空旷、寂静、闲适的意境。 结句“双燕归来细雨中”,意蕴含蓄委婉,以细雨衬托春空之后的清寂气氛,又以双燕飞归制造出轻灵、欢娱的意境。“双燕归来”暗喻了欧阳修的退居颖州,身心获得了官场没有的自然闲适,在寂寞之中让燕子软语呢喃与其作伴聊以慰藉的心境,表达出作者恬适淡泊的胸襟。 首句说的“好”即是从这后一种感觉产生,只有基于这种心理感觉,才可解释认为“狼藉残红”三句所写景象的“好”之所在。 这首词通篇写景,不带明显的主观感情色彩,却从字里行间婉曲地显露出作者的旷达胸怀和恬淡心境。 作者写西湖美景,动静交错,以动显静,意脉贯串,层次井然,显示出不凡的艺术功力。【采桑子•欧阳修】【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译文】 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 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赏析】这首词是作者晚年《采桑子》组词中的一首。它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颖州(今安徽阜阳)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 全词色调清丽,风格娟秀,充满诗情画意,读来清新可喜。 词的上片,轻舟短棹,一开头就给人以悠然自在的愉快感觉。 以下数句展开了一幅美丽的西湖春景:不仅是“春草碧色,春水渌波”,跟绵长的堤影掩映着,看到的是一幅淡远的画面;而且在短棹轻纵的过程里,随船所向,都会听到柔和的笙箫,隐隐地在春风中吹送。这些乐曲处处随着词人的船,仿佛是为着词人而歌唱。 廖廖数笔,就营造出一片安谧、恬静的气氛。下片着重描写湖上行舟、波平如镜的景色。 前三句以静写动,写风平浪静时水面晶莹澄澈,如同琉璃,平滑似镜,游人不觉船移,只是看到船浆轻划,水上形成细小的波纹时,方感船身滑动。结句以动衬静,写涟漪微动难免惊动沙滩上的水鸟,使之掠过湖岸飞去,而西湖却愈显其幽静。 此句与王维笔下的 “空山不见人,但闻鸟鸣声”意境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这首词如同一幅清丽活泼、空灵淡远的风景画,美不胜收,清新可爱,令人留连忘返,从中足见欧公乃词坛写景高手。 【采桑子•欧阳修】【十年前是尊前客,月白风清。忧患凋零,老去光阴速可惊。 鬓华虽改心无改,试把金觥。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 【译文】十年前,酒席宴上我是客,春风得意前途顺畅。 如今好友相继离世,忧愁疾患倍觉凄凉,回想往事,倍觉光阴飞逝。 如今鬓发虽已渐白,然初心不改,席上仍旧把酒饮乐。耳边传来旧时歌曲,再次倾听,好像还是当年醉里听过的一样。 【赏析】此词是作者宋神宗熙宁四年退居颍州后所作,词中以慷慨悲壮的感情发身世之慨,读来沉郁顿挫,荡气回肠,极一唱三叹之致,在《六一词》中属豪放一路。全词以情语胜,写情疏隽深婉,自然真切。 此词开头是回忆。十年以前,是一个概数,泛指他五十三岁以前的一段生活。 那一时期,他曾出守滁州,徜徉山水之间,写过著名的《醉翁亭记》。后来移守杨州,又常常到竹西、昆冈、大明寺、无双亭等处嘲风咏月、品泉赏花;特别是仁宗嘉佑中,很顺利地由礼部侍郎拜枢密副使,迁参知政事,最后又加了上柱国的荣誉称号。 这期间,多少人生况味,他只以 “月白风清”四字概括。“月白风清”四字,色调明朗,既象征处境的顺利,也反映心情的愉悦,给人的想象是美好、广阔的。 至“忧患凋零”四字,猛一跌宕,展现十年以后的生活。这一时期,他的好友梅尧臣、苏舜钦相继辞世。 友朋凋零,引起他的哀痛。英宗治平二年,他又患了消渴疾。 老病羸弱,更增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