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小题小题1:上片第一句总领全词,点明题意,直抒赞美之情。 (2分)上片描写了蜿蜒曲折的绿水、长满芳草的长堤、动听的乐声和歌声,构成了一幅美好的春光图。(3分)小题1:一、二句写风平浪静,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更以船的缓慢移动写出了“静”(2分)三、四句写涟漪微起,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水鸟拂过堤岸飞去,写出了“动”。 (2分)诗人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动静相衬,动静结合,写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表现了诗人流连山水的愉快心境。(2分)(仅答比喻最多给2分) 小题1:第一句总领全词,接下来三句分别写美好的春光,有逶迤的绿水、长满芳草的长堤、处处的隐隐笙歌。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一、二句写“静”, 三、四句写“动”, 动静结合,写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表现了诗人流连山水的愉快心境。 2.宋词欧阳修《采桑子》其二采桑子 欧阳修 春深雨过西湖好, 百卉争妍。 蝶乱蜂喧, 晴日催花暖欲然。 兰桡画舸悠悠去, 疑是神仙。 返照波间, 水阔风高扬管弦。 这是十首中的第二首。是说春深雨过后的西湖好。好在何处?这时的西湖已经是百花争妍,蜂飞蝶舞的暖春季节,正是春游的好时节。因而人们乘画舫,荡碧波,听管弦,悠然自得,宛若神仙。所以说西湖好,是西湖给游人提供了这样美好的环境,当然,此时的欧阳修也已超然世俗,所以才有这样的好心情去欣赏这样的好风景。正是景润人心,心绘景色,人景相映,赏心悦目。好美的一幅春游图。 这首词写颍州西湖暮春景色,抒发了作者寄情湖山的闲淡自适的胸臆。格调清丽明快,平易自然。 上片写颍州暮春之景,层层皴染出一幅“残春图”。作者却又以“西湖好”的赞语统摄全词,一反南唐诗人的低沉情调,热情赞扬残春之美,写出退居时闲适心情。 下片写游人散去,西湖显得格外幽静,“春空”二字创造出空旷、寂静、闲适的意境。在这寂静中诗人蓦然发现:暮春也有“豪华落尽见真淳”的天然之美,闲静之境,也有陶渊明“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退隐田园之情韵。“双燕归来”则是暗喻了欧阳修的退居颍州,身心获得了官场没有的自然闲适,在寂寞之中让燕子软语呢喃与其作伴聊以慰藉的心境。 全词既写繁华美景的失落,也写空静美景的发现,虽有惆怅,更多的是旷达,有“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的高旷情致,充分展现了欧阳修寄情山水的旷达胸怀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下面问题(1)①“月白风清”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借明朗美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处境的顺利,心情的愉悦。 (从衬托角度来谈亦可)②前后对比的手法。用十年前愉悦心情和在忧患凋零中老去的伤感构成对比,突出如今的悲凉况味。 (答一种即可)(2)①“鬓华虽改心无改”,而今年岁已老,但他那颗充满活力的心,却还似从前一样,老当益壮,不愿服老;②词人毕竟历经沧桑,重听旧曲,豪放话语之中抑郁之意、矛盾之情也是十分明显的。 此词是作者宋神宗熙宁四年退居颍州后所作,词中以慷慨悲壮的感情发身世之慨,读来沉郁顿挫,荡气回肠,极一唱三叹之致,在《六一词》中属豪放一路。 全词以情语胜,写情疏隽深婉,自然真切。 此词开头是回忆。 十年以前,是一个概数,泛指他五十三岁以前的一段生活。那一时期,他曾出守滁州,徜徉山水之间,写过著名的《醉翁亭记》。 后来移守杨州,又常常到竹西、昆冈、大明寺、无双亭等处嘲风咏月、品泉赏花;特别是仁宗嘉佑中,很顺利地由礼部侍郎拜枢密副使,迁参知政事,最后又加了上柱国的荣誉称号。这期间,多少人生况味,他只以 “月白风清”四字概括。 “月白风清”四字,色调明朗,既象征处境的顺利,也反映心情的愉悦,给人的想象是美好、广阔的。至“忧患凋零”四字,猛一跌宕,展现十年以后的生活。 这一时期,他的好友梅尧臣、苏舜钦相继辞世。友朋凋零,引起他的哀痛。 英宗治平二年,他又患了消渴疾。老病羸弱,更增添他的悲慨。 后来英宗去世,神宗即位,他被蒋之奇诬陷为“帷薄不修”,“私从子妇”;又因对新法持有异议,受到王安石的弹劾。这对他个人来说,可谓种种不幸,接踵而来。 种种不幸,他仅以“忧患凋零”四字概之,以虚代实,更有千钧之力。接着以“老去光阴速可惊”,作上片之结,语言朴质无华,斩截有 力。 “速可惊”三字,直似从肺腑中发出。 此词下片承前片意脉,有如藕断丝连;但感情上骤然转折,又似异军突起。 时光的流逝,不幸的降临,使得词人容颜渐老,但他那颗充满活力的心,却还似从前一样,于是他豪迈地唱道“鬓华虽改心无改”!他是把一腔忧愤深深地埋藏在心底,语言虽豪迈而感情却很沉郁。在这里,词人久经人世沧桑、历尽宦海浮沉的老辣性格,似乎隐然可见。 以纵酒寻欢来慰藉余年,其中渗透着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思想感情。词中接下去就说“试把金觥”。 金觥,大酒杯。《诗•周南•卷耳》:“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本来就有销愁的意思在;但此词着一“把”字,便显出豪迈的气概。 结尾二句紧承前句。词人手把酒杯,耳听旧曲,似乎自己仍陶醉在往日的豪情盛慨里。 这个结尾正与起首相互呼应,相互补充。在这里,词人说“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便补足了前面的意思,首尾相应,运转自如,于是便构成了统一的艺术整体。 曲既旧矣,又复重听,一个“旧”字,一个“重”字,便把词人的感情和读者的想象带到十年以前的环境里。 这首词以情语取胜,即使谈到十年前后的景况,也是在抒发感情时自然而然地带出来的,因而情感充沛,有一气呵成之势;又沉郁顿挫,极一唱三叹之致,已颇具豪放派之词风。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采桑子欧阳修br/>【答案】【小题1】对比。 十年前的“月白风清”与如今的“忧患凋零”形成鲜明对比。刻画出一个老病羸弱,饱经忧患,晚景凄凉,内心充满幽愤的词人形象。 (手法2分,分析2分,形象2分,共6分)【小题2】不同意。 “鬓华虽改心无改”,虽然久经人世沧桑,但那颗充满活力的心,却还似从前一样。 “试把金觥”,一个“把”字,更显其豪迈气概。 (观点1分,分析每点2分,共5分)【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此词是作者宋神宗熙宁四年退居颍州后所作,词中以慷慨悲壮的感情发身世之慨,读来沉郁顿挫,荡气回肠,极一唱三叹之致,在《六一词》中属豪放一路。 全词以情语胜,写情疏隽深婉,自然真切。 此词开头是回忆。 十年以前,是一个概数,泛指他五十三岁以前的一段生活。那一时期,他曾出守滁州,徜徉山水之间,写过著名的《醉翁亭记》。 后来移守杨州,又常常到竹西、昆冈、大明寺、无双亭等处嘲风咏月、品泉赏花;特别是仁宗嘉佑中,很顺利地由礼部侍郎拜枢密副使,迁参知政事,最后又加了上柱国的荣誉称号。 这期间,多少人生况味,他只以 “月白风清”四字概括。 “月白风清”四字,色调明朗,既象征处境的顺利,也反映心情的愉悦,给人的想象是美好、广阔的。至“忧患凋零”四字,猛一跌宕,展现十年以后的生活。 这一时期,他的好友梅尧臣、苏舜钦相继辞世。友朋凋零,引起他的哀痛。 英宗治平二年,他又患了消渴疾。老病羸弱,更增添他的悲慨。 后来英宗去世,神宗即位,他被蒋之奇诬陷为“帷薄不修”,“私从子妇”;又因对新法持有异议,受到王安石的弹劾。这对他个人来说,可谓种种不幸,接踵而来。 种种不幸,他仅以“忧患凋零”四字概之,以虚代实,更有千钧之力。 接着以“老去光阴速可惊”,作上片之结,语言朴质无华,斩截有 力。 “速可惊”三字,直似从肺腑中发出。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小题2】试题分析:此词下片承前片意脉,有如藕断丝连;但感情上骤然转折,又似异军突起。 时光的流逝,不幸的降临,使得词人容颜渐老,但他那颗充满活力的心,却还似从前一样,于是他豪迈地唱道“鬓华虽改心无改”!他是把一腔忧愤深深地埋藏在心底,语言虽豪迈而感情却很沉郁。在这里,词人久经人世沧桑、历尽宦海浮沉的老辣性格,似乎隐然可见。 以纵酒寻欢来慰藉余年,其中渗透着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思想感情。 词中接下去就说“试把金觥”。 金觥,大酒杯。《诗•周南•卷耳》:“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本来就有销愁的意思在;但此词着一“把”字,便显出豪迈的气概。 结尾二句紧承前句。词人手把酒杯,耳听旧曲,似乎自己仍陶醉在往日的豪情盛慨里。 这个结尾正与起首相互呼应,相互补充。在这里,词人说“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便补足了前面的意思,首尾相应,运转自如,于是便构成了统一的艺术整体。 曲既旧矣,又复重听,一个“旧”字,一个“重”字,便把词人的感情和读者的想象带到十年以前的环境里。 这首词以情语取胜,即使谈到十年前后的景况,也是在抒发感情时自然而然地带出来的,因而情感充沛,有一气呵成之势;又沉郁顿挫,极一唱三叹之致,已颇具豪放派之词风。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采桑子欧阳修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小题1】上阙第一句总摄全篇,(1分)点明题意,直抒赞美之情(1分)。 上阙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蜿蜒曲折的绿水、长满芳草的长堤、动听的乐声和歌声,描绘了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2分)【小题2】动静结合的手法或以动衬静(1分)一、二句风平浪静,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更以船的缓慢移动写出了“静”。 三、四句写涟漪微起,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水鸟掠过堤岸飞去,写出了“动”,而西湖愈显其幽静。动静相衬,动静结合写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 (1分)抒发了诗人流连山水的愉快心情。(2分)【小题1】试题分析:这首词描写是的西湖胜景,第一句“轻舟短棹西湖好”直接点明主题,是全词的情感基调,表达出了赞美之情。 上片景象写到了绿水和芳草长堤,还有动听的笙歌,显示出清新明丽的春景特点。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小题2】试题分析:下片的景物描写之中有静景,风平浪静,湖面如镜;也有动景层层涟漪,沙禽惊飞。 动静结合,并且以动衬静,描写出了西湖优美的自然风光,表达了诗人陶醉自然胜景,流连于风景之情的喜悦之情。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采桑子欧阳修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小题1】运用了落花、飞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4分)。 落红零乱满地、杨花漫空飞舞、栏畔柳条尽日斜拂于春风中(总写)(1分),作者在孤寂清冷中体味出安宁静谧的美趣(1分)。【小题2】表达了作者繁华喧闹消失后既觉有所失的空虚,又觉获得宁静、无所牵系的闲适心情(4分)。 【小题1】试题分析:本题答题时应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意象、有何特点的图景。分析景物的特点要扣主要意象前的修饰词,和诗歌中的一些关键词,如 “残红”“濛濛”“散尽”,“游人去”“空”等给人幽静感。 把握了命题者的意图答题就不难了。考点:本题是考查鉴赏评价诗歌意象的能力。 点评:考生对写景的角度通常把握不好,适时地考一考有利于学生掌握。本题是一道很规范的考查意象、意境的题。 【小题2】试题分析:本诗中有很多直抒胸臆的词,这就是分析诗歌情感的第一手材料。 如“残红” “散尽”,“游人去”“空”。 另外鉴赏诗歌一定要“知人论世”,本诗的写作背景是致仕后隐居时所作,所以就要往闲适等方面想,这是古代文人、仕人的普遍情感。考点:本题考查鉴赏评价诗歌主旨的能力。 点评:鉴赏诗歌的主旨有多种方法,其中结合注释、作者、写作背景是很得要的方法,本题就必须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身世,这样才能做到知人论世,准确把握诗歌的主旨。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14.上阙第一句总摄全篇,点明题意,直抒赞美之情。 上阙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蜿蜒曲折的绿水、长满芳草的长堤、动听的乐声和歌声,描绘了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 15.下阙主要使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或以动衬静的手法。 一、二句风平浪静,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更以船的缓慢移动写出了“静”。三、四句写涟漪微起,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水鸟掠过堤岸飞去,写出了“动”,而西湖愈显其幽静。 动静相衬,动静结合写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抒发了诗人流连山水的愉快心情。 【解析】 14. 试题分析:上阕主要写堤岸风景,笔调轻松而优雅。“西湖好”是一篇之眼,“短棹”二字已将休闲的意思委婉写出,因为是短棹,所以轻舟缓慢而悠闲地飘荡在湖面上,游人有足够的时间来观赏两岸春色。 “绿水逶迤,芳草长堤”两句写足由湖心经水面到堤岸,再整体向远处推进的动态画面。而“隐隐笙歌处处随”一句又从听觉的角度将西湖的欢乐情调刻画了出来,“隐隐”和“处处”都凸显出轻舟的流动感。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概括画面内容能够和分析诗句作用的题目,分析诗句的作用注意诗句的位置,注意统领全诗,概括图景注意意象的描绘,意境的概括和情感的分析。 15. 试题分析:下阕主要写“绿水逶迤”。 过片写水面平滑,“无风”二字为枢机所在,盖正因无风,方使得西湖水面清澈而平滑,也方使得游人“不觉船移”,此为“静”景。结拍写船动惊禽,划破了湖面的平静。 大概沙禽久已习惯于西湖的平滑,所以轻舟带来的小小涟漪,就足以惊起沙禽而掠岸飞过,此为“动”景。动静结合,西湖之美毕现,作者悠然自得之情可知。 【名师点睛】这好似一道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的题目,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进行解释,最有点明效果,效果一般要结合诗歌的情感进行分析。 8.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下列问题(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能准确把握描写的景物即可,一般用原诗词中的词语回答即可.作者描绘的是暮春时节的景色.“群芳过后”、“狼藉残红”、“飞絮”等意象,都展现出暮春的物候特征. (2)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炼字赏析常见答题格式: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作用是…,它运用了…的修辞(或化静为动,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即:“群芳过后”的西湖,好在一个“空”字上.群芳已过,笙歌散尽,湖畔唯有词人独自品味暮春的清空幽寂的美趣,游人去了,双燕才在细雨中翩然归来,清静之中又增添了空灵、欢娱的意趣.参考答案:(1)作者描绘的是暮春时节的景色.“群芳过后”、“狼藉残红”、“飞絮”等意象,都展现出暮春的物候特征. (2)“群芳过后”的西湖,好在一个“空”字上.群芳已过,笙歌散尽,湖畔唯有词人独自品味暮春的清空幽寂的美趣,游人去了,双燕才在细雨中翩然归来,清静之中又增添了空灵、欢娱的意趣.。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小题1:繁华(或“好”)。 从景物看,环湖有绿色的杨柳、回环盘旋之路、斜堤和一路的繁华。从情景看,车马有人同行,有人喝醉有人清醒,喧哗之声不绝于耳。 都展现了西湖清明上巳时节的美好与繁华。小题1:通过西湖(杭州)的繁华热闹,展现了和平、自由、快乐的生活情景。 表达了词人对西湖(杭州)清明上巳时节繁花绿柳美景的喜爱,对游人赏湖欢腾喧闹场面的欣赏,对和平自由快乐生活的热情赞颂。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 本题在鉴赏过程中,要抓住诗歌里的意象,在此基础上感悟景物描写的特征,解答时一定要注意与诗句的结合。小题1:本题考查“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 10.【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1)作答本题注意题目要求“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答题时先分析诗歌内容,然后再点出词人的情感.分析情感时,注意抓住词中的几个关键词语,“好”“佳景”“追”“贪”“醉”,表现了词人对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也透露出词人的闲适之意.(2)“水远烟微”是静景,“一点沧洲白鹭飞”是动景,很明显是动静结合.答题时指出手法,并结合诗句分析手法的具体运用以及其表达效果.答案:(1)词人驱车追寻西湖美景,看到花红柳绿,不禁想在花丛绿树中饮酒贪欢.谁知道随意站在栏杆处,看到绿草斜阳正美,水波浩淼,烟雾袅袅.白鹭飞来,仿佛水滨之间只有一点.(2分)(若只答“词人描绘了一幅清丽活泼,空灵淡远的西湖美景图”之类,(1分)表达了自己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同时也透露出词人的闲适之意.(2分)(2)动静结合,以动显静.(1分)词人看到的花红柳绿,绿草斜阳,水波幽远,烟雾飘渺,这是静景.(1分)结尾处写白鹭远远飞来,只水滨一点,这是动景.(1分)本词写景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清新活泼的西湖美景画,营造出耐人寻味的意境.(1分)参考译文: 谁能看得懂西湖的美丽?西湖任何时候都是美景.驱车去追寻.只愿在花丛绿树中饮酒贪欢. 谁知道随意站立在那水气交错的迷离之中,绿草斜阳正美.水波幽远,烟雾飘渺,白鹭飞来,仿佛水滨之间只有一点.赏析:欧阳修特意游览西湖,于暮春败景,歌散人去之处发现了特殊的美感与韵味. 作为西湖的老熟客,作者就在该篇用审美的语言把西湖的好处给介绍出来.该词上片是说,西湖的第一点好处,是在于“佳景无时”--一年四季风景皆佳,春景、夏景、秋景、冬景各有各的妙处;一天之中,无论晓景、午景、黄昏之景,也都各具特色.正因为如此,一年到头,一天到晚,都有车马载着游客翩翩而至.人们往往在花间饮酒,用醉眼观景,直至尽兴方归.在下片中,作者则告诉人们,虽然西湖“佳景无时”,但好中选好,最妙的还是黄昏之景.闲倚栏杆向西天远眺,单间芳草斜阳,一片瑰丽;水远烟微,引人遐想;而最让人感到惬意的是,水边草地上,高洁潇洒的白鹭在自由自在地飞翔…该词末两句营造出了耐人寻味的意境.欧阳修晚年定居颍州,目的就是在这里度过他的桑榆晚景,他对西湖黄昏之景情有独钟,这是符合一个垂暮老人的心理常态的.作者写西湖美景 ,动静交错,以动显静,意脉贯串,层次井然,显示出不凡的艺术功力.这首词通篇写景,景中寓情,反映的虽是个人生活感受和刹那间的意绪波动,但词境清隽疏澹,一扫宋初词坛上残余的“花间”习气.全词意境开阔,明丽晓畅,清新质朴,读来确有耳目一新之感. 这首词如同一幅清丽活泼、空灵淡远的风景画,美不胜收,清新可爱,令人留连忘返,从中足见欧公乃词坛写景高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