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思念家乡的唐诗 季节的唐诗 送别的唐诗在浩如烟海的唐诗中,有一类诗作抒写诗人的相思离别之苦和羁旅惆怅之思,不直抒胸臆,倾诉衷情,而是落笔对方,通过侧面描写来烘托诗人的苦恨离情,品读这类诗作,常常给人以曲折有致,情韵悠长之感。 下面择例类析。 (一)、故园之思。 李白《渡荆门送别》抒写诗人“辞亲远游”,仗剑出蜀的见闻感受。“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前六句写舟行江上的远观近察,着重描绘荆楚古国雄奇壮丽的自然风光,结尾两句抒写故园之思。 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一直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万里相送,如影随形,情真意切,如此从对面落笔,越发显出自己的思乡深情。着一“仍”字,韵味悠长,本来诗人放舟东下,一路有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相依相伴,可是出了荆门,山势平缓,视野开阔,只见一江绿水,滔滔向前,相比之下,可见“故乡水”一如既往,绵绵不尽的深情厚谊。 (二)、兄弟之思。王维《九月九忆山东兄弟》抒写作客他乡的思家念亲之情。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前两句直抒胸臆,以漂泊异乡的孤独落寞来反衬佳节思亲的焦灼、深挚。不经迂回,直奔题旨,形成高潮,出现警句。 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但是,三四两句作者却跨越时空,落笔对面,不写自己,而写兄弟,遥想兄弟们重阳登高想念诗人的情景,远隔千里的兄弟们佩带茱萸,携手登高,有说有笑,好不开心,突然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 这种构思,曲折有致,出乎常情,不写己思人,而写人思己,更见己思之深、之切。 (三)、夫妻之思。 杜甫的《月夜》写兵荒马乱,战火纷飞的年月自己对妻儿子女的深切思念。“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依虚幌,双照泪痕干。”诗人陷身长安叛军之手,思念远在鄜州的妻女,焦心忧虑的不是自己失去自由,生死未卜的处境,而是妻子对自己的处境如何担忧、牵挂,悄焉动容,神驰千里,直写妻女。 首联写妻子望月怀人,只一“独”字活现异地相思的凄苦悲凉,颔联写女儿未谙世事,天真幼稚,反衬妻子刻骨铭心之“忆”,呼应上联的“独”字。“忆”字跨越时空,勾联现在和过去,鄜州和长安,充满辛酸和忧虑。 时局动荡,战火纷飞,谁能保证妻离夫散的各自安全呢?颈联通过妻子独自看月的形象描写,进一步表现“忆长安”的凄苦,雾湿云鬟,月寒玉臂,望月愈久而忆念愈深,甚至会担心丈夫是否还活着,怎能不让人伤心落泪呢?前面三联落笔妻女,全是诗人的想象之辞,末联抒写诗人的希望,希望妻离子散的痛苦生活早日结束,希望夫妻子女能够团圆美满,安享天伦之乐。全诗通过对面设想妻子望月怀人,女儿稚趣无知来烘托诗人对妻女的忧虑和牵挂,中秋怀人之中浸透了天下乱离的悲哀。 (四)、家人之思。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抒写羁旅怀人之情。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一二句写诗人自己。寒冬腊月,长夜漫漫,诗人客居驿馆,彻夜难眠,抱膝而坐,形影相吊,一股凄清落寞之情涌上心头,冷清暗淡的画面烘托出诗人的思家念亲之急之切。 三四两句转换角度,不写自己,改写家人,系诗人的想象之辞。家人围炉夜坐,深更半夜还未休息,只是因为“儿行千里母担忧”啊,着一“说”字,不见对象,不道内容,具有旅途奔波经验的人们不难想见,这份思念和牵挂多深,多苦!全诗四句,后两句写家人“说”自己,实际上是为了表现“远行人”对“家中人”的思念。 对面落笔,含蓄深沉。另外,高适的《除夕作》也是采用对面落笔写家人之思,同样具有语短情长,耐人寻味的特点,“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伤心悲苦,凄怆忧愁,情调比白居易的诗作更为沉痛。 关于送别的诗薛涛 《送友人》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短幅有无限蕴藉,无数曲折。 前两句写别浦晚景,秋季相送格外难堪,眼前的景色令人凛然生寒,此处不尽写景暗用蒹葭的诗意,以表达一种友人远去,思而不见的情绪,使诗的内含大为深厚。三句似宽慰的语调,与前两句隐含的离伤构成了一个曲折,表现出相思发现情意的执着。 末句美梦难得,一句之中层层曲折,将难堪之情推向高潮。此诗化用前人一些名篇成语,读来感受丰富,诗意层层推进,愈转愈深,兼有委曲含蓄的特点,清空与质实相对立,却与充实无矛盾,耐人寻味。 关于送别的唐诗有很多,你可以参考:http://www.52。 2.从唐诗看古代交通及送别习俗1.《蜀道难》:李白在诗中描绘了古代的道路——栈道。栈道又名阁道,是古代人为了生活及战争的需要而修建的。 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三十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 塞。可见当时的交通是多么的不方便。 2.《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骊山,林木葱茏,花草繁茂,宫殿楼阁耸立其间,宛如团团锦绣。山顶上那座 雄伟壮观的行宫,忽然一道接着一道缓缓地打开了。宫外,一名专使骑着驿马风驰电掣般疾奔而来,身后扬起一团 团红尘;宫内,妃子嫣然而笑了。《新唐书 杨贵妃传》:“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 变,已至京师。”从这首诗来看,唐代使用的交通工具有马,其交通设施是驿站。民间通信主要靠专使骑着驿马, 一站一站送达。 3.《送元二使安西》: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边疆的诗。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 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 城送别。从汉代以来,阳关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 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 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古代陆路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所以 送行就成了人们表达深情厚谊的一种形式,也成了诗人们争相歌咏的题材。 4.《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晁监(衡),即阿倍仲麻吕,随遣唐使入唐。仕于唐,并受玄宗皇帝重用。与李白, 王维等交往颇深。753 年,回国途中,遇狂风暴雨阻挡,重返唐,死于长安。虽然唐代造船和航海技术的巨大进步 (如船体比前加大,结构更加坚固,指南针、牵星术、航海图以及季风助航普遍应用),航海活动进人了繁荣时期, 但海上的风浪还是阻挡了晁监回国的路。 5.涉及交通和交通工具的古诗 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唐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②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晋 陶渊明《饮酒》 ③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唐 王湾《次北固山下》 ④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元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⑤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唐 李白《渡荆门送别》 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⑦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南宋 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⑧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南宋 陆游《游山西村》 ⑨行道迟迟,载渴栽饥。——《诗经 采薇》 ⑩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明 王磐《朝天子.咏喇叭》 6.有关送别的古诗标题 ①唐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②唐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③唐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④唐 李白《渡荆门送别》 ⑤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⑥无名氏《送别》 ⑦唐 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⑧唐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⑨唐 高适《别董大》 ⑩唐 王昌龄《芙蓉楼送别辛渐》 3.有哪一句唐诗描写的是“丈夫已经成为白骨,妻子还在等待着他的归来“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是唐代陈陶的诗《陇西行》中的三、四句。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鉴赏: 这诗的跌宕处全在这两句,“可怜”句紧承前句,为题中之义;“犹是”句荡开一笔,另辟新境。这没有直写战争带来的悲惨景象,也没有渲染家人的悲伤情绪,而是匠心独运,把“河边骨”和“春闺梦”联系起来,写闺中少妇深信丈夫还活着,丝毫不疑其已经死去,几番梦中相逢。诗意深挚,情景凄惨,使全诗产生震撼心灵的悲剧力量。知道亲人死去,固然会引起悲伤,但确知亲人的下落,毕竟是一种告慰。而这里,长年音讯杳然,人早已变成无定河边的枯骨,妻子却还在梦境之中盼他早日归来团聚。灾难和不幸降临到身上,不但毫不觉察,反而满怀着热切美好的希望。“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4.像唐诗一样生活怎么样唐诗,作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光辉灿烂的明珠,之于我们国人基本没有不熟悉的,从儿时到成年无一不接触到,从教科书到辞书以及其他各类书籍都无一不有,是故便也有了“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说法,但唐诗的魅力却又不仅仅只限于吟诵时的琅琅上口和平仄对仗的音律美,更有在其之外的另一道我们所并不常见的美丽风景之味。 学者冉云飞先生曾经在十年前出版了一本名为《像唐诗一样生活》的书,然后在十年后的今天它又重新再版了,对于曾经的错过已经错过,但今天我们没有理由再与之失之交臂,也许并不是因为书里的唐诗有什么不同,而是作者在同样的唐诗里翻出的新意和别解足够让人耳目一新,也正如此书的副题——“中国人心灵栖息的诗意追求”一样让人不自觉地向往。 《像唐诗一样生活》沿袭了清人蘅塘退士选本的顺序,从朝代、人物入手,以反读、放胆之法,选择另辟蹊径而展现其人其诗的生动立体之处,也从生活情趣和美好处立意去寻找我们心灵深处想要找寻的精神之源。 全书共选择了一百零一首诗作进行品读和阐释,更分别为每位作者书写了小评传,这样一个将诗作和诗人相结合的全面的整体风格犹如以画谱的形式跃然纸上,也给了读者一个清晰明了的全景呈现模式。另外,此书每一篇都有一个独立而贴切的小题目,诸如“纸上杀敌逞豪语”“从来倒霉是人民”更是直接展示了作者个人的思想性格的一面,而“伤感的春天,盗用我的内心”“像妖精一样可爱的酒会”却是表现了作者生活中情趣的一面,如果说“文如其人,人如其文”的话,那么《像唐诗一样生活》和冉云飞先生本人绝对是再也适用和匹配不过的了。 《像唐诗一样生活》是一本不同于别的唐诗题裁的书,其不同也在于作者选诗的原则——“一是热爱生活与美,有一种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二是富于情趣,懂得在向死而生的世界里,情趣是活着的安慰,是清除无聊之‘杀虫剂’;三是敦睦情感,懂得给你爱的人以自由;四是做人有底线,知道人是有局限的动物而有所敬畏,并深味宽容而非纵容的真谛;五是有清明的理性和不被误导的理智,不做未经思考而被他人当作思想跑马场的乌合之众”,所以这本书不同于教科书的工具化,也不同于辞书的庞多芜杂,而是用一种发现美的眼光去客观理性的选择这些传承了几千年的诗意文字,让我们在读诗的同时去享受和感悟文字的诗意之美。对于唐诗,它的无穷尽的魅力是无止境的,它包罗了自然风物、人文社会等多个方面,它用尽了当时已有的各种诗歌体裁去展现唐代的生活,无论塞北无论江南,无论城郭无论乡野,无论繁华无论贫穷,无论战争无论和平,但不管是哪一种形式哪一种题材,却都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一种专属于唐诗的意境和韵味,也从中反映出了社会生活中人不同的旨趣,并体会到了人生各种不同的况味。 唐诗的选本在现存的书籍中,真可谓繁复芜多而难以辨别,虽大多以《全唐诗》为参照范例,但却是各有所同也各有所异,其注释赏析的脚本也各有差别,是故从尊重唐诗本身的角度讲,《唐诗鉴赏》这类辞书风格的选本无疑是相对比较好的,然而《像唐诗一样生活》却是与他们都不一样的。如果说《唐诗鉴赏》是正史的路数,那么《像唐诗一样生活》就是剑走偏门的野史的路数,然而后者所选的诗作在反映社会生活以及作者个人情感方面却更真实更丰富,从中我们也能看到一个个活生生的场景和一个个立体而鲜活的诗人。 在唐诗里,无论诗作还是诗人都无一不与社会真实而切切相关,从来都不只是一味的倾向于一面,或花天酒地或忧国忧民,或晦涩难懂或平和晓畅,因为他们有着鲜活而富有生气的诗作,他们都是兼具七情六欲的性情中人,所以才便有了“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里豪气潇洒的李白和“王公大人借颜色,金章紫绶来相趋”“当时笑我微贱者,却来请谒为**”中市俗可爱的李白;也有了“穷年忧黎元”里忧国忧民的杜甫和“应须美酒送生涯”里充满情趣的杜甫;还有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比曾相识”里体恤民情疾苦的白居易和“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里富有生活情调的白居易;更有了风流韵事传天下的元稹的千古悼念亡妻之作……这些是真实的唐诗,更是在唐诗背后真实的诗人,他们和他们的作品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示了一个丰富而生动的唐代社会现实生活场景,所以唐诗并不仅仅是单纯的诗作,更是一个犹如《清明上河图》般的历史画卷。 在社会发展变幻的今天,在这个充满浮躁和谎言的当下,我们的心灵早已无处安放,我们需要一个心灵栖息的地方,但现实里没有梦里的桃花源,也没有理想的乌托邦,幸而还有这且美且好的唐诗聊以慰藉。 也许今天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走进唐诗,而更多的是要理解和领悟唐诗给予现实生活的指引和内涵。 2013.8.7于成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