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有鞋吗

1.诗名里带鞋字的诗词有哪些

1、《踏云行 谢李师叔鞋》

元·马钰

高尚先生,先生姓李。怜予乡远三千里。教言滋味胜琼浆,寻思不让元王。

2、《燕归梁·轻蹑罗鞋掩绛绡》

宋·柳永

轻蹑罗鞋掩绛绡。传音耗、苦相招。语声犹颤不成娇。乍得见、两魂消。

3、《咏蒲鞋》

宋·刘章

吴江浪浸白蒲春,越女初挑一样新。才自绣窗离玉指,便随罗袜上香尘。

4、《青玉案·青鞋忍踏江沙路》

宋·周紫芝

青鞋忍踏江沙路。恨人已、骑鲸去。笔底骅骝谁与度。西州重到,可怜不。

5、《菩萨蛮·袜儿窄剪鞋儿小》

宋·向子諲

袜儿窄剪鞋儿上。纹鸳并影双双好。微步巧藏人。轻飞洛浦尘。 。

6、《菩萨蛮·淡黄弓样鞋儿小》

宋·辛弃疾

淡黄弓样鞋儿小。腰肢只怕风吹倒。蓦地管弦催。一团红雪飞。曲终娇欲。

7、《满江红·著破青鞋》

宋·刘克庄

著破青鞋,浑不忆、踏他龙尾。更冷笑、痴人擘划,二三百岁。殇子彭篯。

8、《点绛唇·黄帽棕鞋》

宋·仇远

黄帽棕鞋,出门一步为行客。几时寒食。岸岸梨花白。马首山多,雨外青。

9、《赠太常王建藤杖笋鞋》

唐·张籍

蛮藤剪为杖,楚笋结成鞋。称与诗人用,堪随礼寺斋。寻花入幽径,步日。

10、《软翻鞋 谢人助缘》

元·王处一

清信出宽怀。都莫乱参猜。累蒙施惠宴重开。又无百回奉,相酬赛,春深。

11、《步云鞋 本名软翻鞋 赠玄真观单姑等献履鞋》

元·王丹桂

幸遇教风开。和气洽吾怀。玄真清众总仙才。志谦和、恭顺垂慈惠,殷勤。

12、《武陵春·断鼻芒鞋秋后扇》

元·姬翼

断鼻芒鞋秋后扇,不是背时行。侧卧香炉没底铛。着甚更峥嵘。此物只宜。

13、《两同心·认丹鞋响》

清·朱彝尊

认丹鞋响,下画楼迟。犀梳掠倩人犹未,螺黛浅,俟我乎而。看不足,一。

14、《响鞋廊》

清·蒋士铨

不重雄封重艳情,遗踪犹自慕倾城。怜伊几两平生屐,踏碎山河是此声。

15、《谢姊惠鞋》

宋·贾蓬莱

莲瓣娟娟远寄将,绣罗犹带指尖香。弓弯着上无行处,独立花阴看雁行。

16、《谢无用和尚惠鞋》

宋·释梵琮

信手裁成任短长,密通一线透中央。看来只是旧时底,著了何妨到处行。

17、《舍鞋》

宋·释慧开

验尽脚跟长兴短,个中宽窄已先知。自从蹈著这些子,左右逢原显大机。

18、《登大鞋岭望大海》

宋·杨万里

杖履千崖表,波涛万顷前。琼天吹不定,银地湿无边。一石当流出,孤尖。

19、《赠施大夫履鞋》

宋·姚勉

漏院穿霜听彻更,催班影踏禁花行。不须更待尚书谏,听履先知有直声。

20、《苏先生诗云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何事春山里》

宋·张耒

斋心礼仙圣,不是爱山游。山中笑何等,白发故诸侯。

21、《赠鞋生》

明·南洲法师

父子相传履制奇,青丝细软合时宜。声随鸣佩君王识,影落飞凫太史知。

22、《题衡翁扇头鞋书秋声赋》

明·彭年

碧梧庭院露华清,一叶翻阶鹤梦惊。绿发方瞳玉堂客,蝇头灯下写秋声。

2.关于鞋子的古诗词

《诗经.*风.狼跋》狼跋其胡,载嚏其尾。

公孙硕*,赤舄几几。狼嚏其尾,载跋其胡,公孙硕*,德音不瑕。

《传经.小雅》。

之子于苗,选徙嚣嚣,建蒂设舄,播兽于敖。驾被四牡,牡奕奕。

赤蒂金舄,会同有绎。《诗经.齐风.南山》葛屦五两,冠*双止。

唐白居易《新乐府.红线毯》。

披香殿广十丈余,红线织成可殿铺;采丝茸茸香拂拂,线软花虚不胜物。美人踏上歌舞来,罗袜绣鞋随步没。

唐和凝《采桑子》。

丛头鞋子红编细,裙窣金丝。

无事频眉,春思翻教阿母疑。唐姚月华《制履赠扬达》金刀剪紫绒,与郎作鞋履。

愿化双仙凫,飞来入闺里。宋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宋辛弃疾《水调歌头.盟鸥》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

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

白鹤结盟为友,在湖光山色中徜徉。宋范成大《催租行》床头悭囊大如拳,扑破正有三百钱,不堪与君成一醉,聊复偿君草鞋费。

宋叶绍翁《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叩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3.形容“鞋子”的古诗词有哪些

形容“鞋子”的古诗词: 1. 《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 五代:李煜 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

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

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 2. 《水调歌头·题西山秋爽图》 清代:纳兰性德 空山梵呗静,水月影俱沉。

悠然一境人外,都不许尘侵。岁晚忆曾游处,犹记半竿斜照,一抹界疏林。

绝顶茅庵里,老衲正孤吟。云中锡,溪头钓,涧边琴。

此生著几两屐,谁识卧游心?准拟乘风归去,错向槐安回首,何日得投簪。布袜青鞋约,但向画图寻。

3. 《鹧鸪天·己酉之秋苕溪记所见》 宋代:姜夔 京洛风流绝代人。因何风絮落溪津。

笼鞋浅出鸦头袜,知是凌波缥缈身。 红乍笑,绿长嚬。

与谁同度可怜春。鸳鸯独宿何曾惯,化作西楼一缕云。

4. 《咏蒲鞋》 唐代:刘章 吴江浪浸白蒲春,越女初挑一样新。才自绣窗离玉指, 便随罗袜上香尘。

石榴裙下从容久,玳瑁筵前整顿频。 今日高楼鸳瓦上,不知抛掷是何人。

5. 《赠太常王建藤杖笋鞋》 唐代:张籍 蛮藤剪为杖,楚笋结成鞋。称与诗人用,堪随礼寺斋。

寻花入幽径,步日下寒阶。以此持相赠,君应惬素怀。

4.中国唐宋古代女子的鞋子最高有多高

唐代妇女服饰漫谈 如果说中国古代男子服饰的主题是实用与庄重,那么女子服饰的风格则是浪漫多姿,而唐代女子服饰则是其中最为绚丽的篇章。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极盛期,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对外交往频繁,世风开放。加之域外少数民族风气的影响,唐代妇女所受束缚较少。

在这独有的时代环境和社会氛围下,唐代妇女服饰,以其众多的款式,艳丽的色调,创新的装饰手法,典雅华美的风格,成为唐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唐代女子服装,分衣裙、冠帽、鞋履几类。

唐制规定,女服分四种,朝服、公服、祭服、常服。前三种为后妃命妇女官于朝会、祭祀等正式场合穿着的大、小礼服,后者为日常穿着。

唐代女子常服,基本上是上身是衫、襦,下身束裙,肩加披帛。衫为单衣,襦有夹有絮,仅短至腰部。

裙子长而多幅。此外还有袄、半臂、缦衫等。

袄为夹衣,长于襦而短于袍。半臂是短袖的紧身上衣,套于衫外,流行于唐前期。

缦衫是女子歌舞时穿在外面的罩衣,短小易脱。其衣裙颜色丰富多彩,以红、绿、紫、黄色最为流行,如时人所云“红裙妒杀石榴花”、“藕丝衫子藕丝裙”、“折腰多舞郁金裙”等,衫、襦、袄、裙上多有织文和绣文,如唐诗所描述:“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丛”。

衣料有丝绸、棉布、葛、麻、毛等,而以丝绸最为常用。 此外,“时世妆”,袒领服、男装、胡服也是重要服饰。

“时世妆”,即时装,唐初女子衣衫小袖窄衣,外加半臂,肩绕披帛,紧身长裙上束至胸,风格简约;盛唐时,衣裙渐宽,裙腰下移,服色艳丽;至中晚唐时,衣裙日趋宽肥,女子往往褒衣博带,宽袍大袖,色彩靡丽。袒领服、男服、戎装和胡服,在唐代尤其是盛唐时期的妇女中广为流行。

袒领服为一种半袒胸的大袖衫襦,衣料为纱罗制品,时人形容为“慢束罗裙半掩胸”、“参差羞杀雪芙蓉”、“绮罗纤缕见肌肤”等,下配以曳地长裙,充分体现了唐代女子的婀娜身姿和自然之美。唐代妇女喜好戎装、男服。

“军装宫娥扫眉浅”,则描绘了宫中女子穿着戎装的情景。武宗时,王才人因着与武宗同样的衣服,而常被奏事者误认为皇帝。

上有所好,下必效之。盛唐时,士人们的妻子不约而同地穿戴起丈夫的衣衫、帽子和靴子,侍女们也纷纷仿效女主人穿起男式圆领服,头裹幞头,足蹬乌皮靴。

唐代妇女并无华夷之别的观念,开元天宝年间,在长安、洛阳等大都市的街头,处处可见身着翻领、窄袖紧身胡服、腰系蹀躞带的汉族女子,体现了盛唐帝国妇女们开放、健美的精神风貌。 女子发首,以戴各式便帽和梳髻为主。

所戴便帽,初行幂 ,次行帷帽,再行胡帽。唐初女子有“蔽面”习俗,妇女外出多戴幂 ,幂 是一种大幅方巾,一般用轻薄透明的纱罗制成,戴时披体而下,障蔽全身。

高宗时,随社会风气的开放,改戴“施裙至颈”的帷帽。至开元盛世,妇女们干脆去除帽巾,露髻出行,或仿效男子和胡人,裹幞头和戴状奇艳丽的胡帽。

胡帽因源于西域和吐蕃各族,状式新颖多变,有的卷檐虚顶,有的装有上翻的帽耳,耳上加饰鸟羽,有的在帽沿部分饰以皮毛等。此外,若出门远行,还戴风帽,以避风尘。

唐代女子足下着履、靴、屐等。履以锦、麻、丝、绫等布帛织成。

亦有用蒲草类编成的草履。履身常加绣饰,履头状式多样,有圆头、高头、云形、花形等,如唐诗所云:“云头踏殿鞋”、“金蹙重台履”、“丛头鞋子红偏细”等。

靴多以锦为之,织造功致,纹饰美丽。屐于夏季赤足着用,为民间女子所喜,如李白诗云:“屐上足如霜,不着鸦头袜”。

唐代女子追求美容美饰,其化妆及佩饰内容丰富,有发式、头饰、面妆、佩饰等。女子发式以梳髻为主,或挽于头顶,或结于脑后,形制十分丰富。

名目有半翻髻、云髻、盘桓髻、惊鹄髻、倭堕髻、双环望仙髻、乌蛮髻、回鹘髻等数十种。初唐时发髻简单,多较低平;盛唐以后高髻流行,髻式纷繁。

发上饰品有簪、钗、步摇、胜、铀、花等。多以玉、金、银、玳瑁等材料制成,工艺精美。

簪钗常成对使用,用时横插、斜插或倒插。步摇是其中的精品,钗首制成鸟雀状、雀口衔挂珠串,随步行摇颤,倍增韵致。

唐中后期妇女中还盛行插梳,以精致美观的小花梳饰于发上。 面部化妆有敷铝粉、抹胭脂、画黛眉、贴花钿、点面靥、描斜红、涂唇脂诸多方法,淡妆者采其二三,盛妆者悉数运用。

铅粉色泽洁白,质地细腻,施于面、颈、**,“纤白明媚”。胭脂为提取的红蓝花汁配以猪脂、牛髓制成的膏状颜料。

由于帝王士大夫的偏爱,女子眉式花样百出。玄宗在四川曾令画工画《十眉画》,名目有鸳鸯眉、中国唐宋古代女子的鞋子最高有多高 给你推荐个网址: /1ln5tk ,上面经常推荐当季最流行的衣服, 包包,鞋子等,我经常去逛逛,真的很实用,省去我很多时间,以前我都是漫无目的的到处找资料,不知道穿什么,怎么搭配服饰好,上面的搭配技巧很实用,有达人的超级经验分享,总结的详细购物步骤和购物心得,肯定对你穿衣,购物有很大帮助!记得选我做满意答案哦,呵呵。

5.有关酒的诗词有哪鞋

李白《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李白《客中行》 兰陵美酒郁金香, 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 不知何处是他乡。

李白《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 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 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 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 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 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 相期邈云汉。 王维《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苏轼《浪淘沙 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关于酒的诗词,当属李白,醉八仙中有他。但愿对你有所帮助。

6.古诗和古诗词有什么区别

诗体与词体文学特征的不同还表现在这样五个方面: 1、和音乐的关系的差异 诗体和词体的文学特征有着很大的区别,下面我们就以格律诗和词的对比来说明诗体和词体文学特征的差异。

首先,诗词和音乐的关系是不同的。 中国古典诗歌从一开始就与音乐有着不解之缘,但是诗最终与音乐分离,并且在与音乐分离之后,走向了自己的成熟和繁荣。

而词是在音乐的土壤中萌芽产生的,音乐性是词体文学的最基本特征, 即使在南宋词不再完全入乐歌唱,而成为一种新的韵律诗歌后,它仍是要按照词谱所规定的韵律乐调填写,音乐的烙印依然是不可抹煞的。 2、外部形式的差异 外部形式的差异表现在句式、句法、韵律、对仗等方面。

首先从句式上看,格律诗句式整齐划一,古诗长短随意;词的句式则参差不齐,但是词的唱段不齐也是由格律规定的;其次,诗词的句法也有很大不同,格律诗句法相对固定,二三、二二三节奏;词的句法却灵活多样,一字逗念去去千里烟波;再次,诗词的押韵规则也不一样,格律诗只用平声韵,一韵到底,隔句压韵,首句可压可不压;词平仄通压,中间可以换韵,韵脚疏密不定,但由格律规定;最后,诗词的对仗规定也很不相同,格律诗第二、第三两联必须对仗,而词的对仗却灵活得多,没有统一的要求。 如鼎足对,可对可不对。

《眼儿媚》 3、题材内容的差异 诗词的题材内容也有很大差异。诗在题材上比较偏重政治主题,以国家兴亡、民生疾苦、胸怀抱负、宦海浮沉等为主要内容,抒发的主要是社会性的群体所共有的情感;而词在题材内容上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以描写男欢女爱、相思离别为主,抒发的大多是作者个人的自我情感。

4、语言特色的差异 诗是一种典型的语言艺术,而词却是一种典型的精美语言艺术。缪越先生曾经形象地把诗词语言特色比喻为士大夫延客和名姝淑女的雅集园亭。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词因为题材多关乎女性,故而词的语言也带有女性化的色彩,更加轻灵细巧、纤柔香艳。 5、风格的差异 诗词风格上的差异被精练地概括为诗庄词媚(清李东琪语),即使题材内容相同的作品,所呈现出的风格也大相径庭;而同一位作家的诗词作品也表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

这与诗词题材内容和语言特色的不同有很大关系。

7.有优美的唐诗宋词么

蝶恋花遥夜亭皋闲信步,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澹月云来去。

桃李依依春暗度,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相见欢桃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子夜歌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

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望。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

长相思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鞠花开,鞠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乌夜啼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烛残漏断频倚枕。

起坐不能平。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

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沉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离别歌。

垂泪对宫娥。浪淘沙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

秋风庭院藓侵阶。一任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金剑已沉埋,壮气蒿莱。

晚凉天净月华开。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清平乐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

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浣溪纱转烛飘蓬一梦归,欲寻陈迹怅人非,天教心愿与身违。

待月池台空逝水,荫花楼阁谩斜晖,登临不惜更沾衣。谢新恩庭空客散人归后,画堂半掩珠帘.林风淅淅夜厌厌。

小楼新月,回首自纤纤。春光镇在人空老,新愁往恨何穷?金窗力困起还慵。

一声羌笛,惊起醉怡容。呈郑王十二弟东风吹水日衔山,春来长是闲。

落花狼籍酒阑珊,笙歌醉梦间。佩声悄,晚妆残,凭谁整翠鬟?留连光景惜朱颜,黄昏独倚阑。

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笙歌未散尊前在,池面冰初解。烛明香暗画楼深,满鬓清霜残雪思难任。

三台令不寐倦长更,披衣出户行。月寒秋竹冷,风切夜窗声。

浣溪沙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箫鼓奏。

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凤箫吹断水云闲,重按霓裳歌遍彻。

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味切。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更漏子金雀钗,红粉面,花里暂时相见。知我意,感君怜,此情须问天。

香作穗,蜡成泪,还似两人心意。珊枕腻,锦衾寒,觉来更漏残。

菩萨蛮花明月黯笼轻雾,今霄好向郎边去!衩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

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喜迁莺晓月坠,宿云微,无语枕边倚。

梦回芳草思依依,天远雁声稀。啼莺散,余花乱,寂寞画堂深院。

片红休扫尽从伊,留待舞人归。子夜歌寻春须是先春早,看花莫待花枝老。

缥色玉柔擎,醅浮盏面清。何妨频笑粲,禁苑春归晚。

同醉与闲平,诗随羯鼓成。更漏子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香雾薄,透重幕,惆怅谢家池阁。

红烛背,绣帏垂,梦长君不知。采桑子亭前春逐红英尽,舞态徘徊。

细雨霏微,不放双眉时暂开。绿窗冷静芳音断,香印成灰。

可奈情怀,欲睡朦胧入梦来。捣练子令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

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捣练子云鬓乱,晚妆残,带恨眉儿远岫攒。

斜托香腮春笋嫩,为谁和泪倚阑干?采桑子辘轳金井梧桐晚,几树惊秋。昼雨新愁。

百尺虾须在玉钩。琼窗春断双蛾皴,回首边头,欲寄鳞游,九曲寒波不溯流。

长相思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鞠花开,鞠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临江仙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轻粉双飞。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

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炉香闲袅凤凰儿。

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沉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离别歌。

垂泪对宫娥。望江南闲梦远,南国正芳春。

船上管弦江面渌,满城飞絮滚轻尘,忙杀看花人!又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

笛在月明楼。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又多少泪,断脸复横颐。心事莫将和泪说,凤笙休向泪时吹;肠断更无疑!乌夜啼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

烛残漏断频倚枕。起坐不能平。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

浣溪纱转烛飘蓬一梦归,欲寻陈迹怅人非,天教心愿与身违。待月池台空逝水,荫花楼阁谩斜晖,登临不惜更沾衣。

8.有什么唐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共选入唐代诗人77位,计310首诗,其中五言古诗33首,乐府46首,七言古诗28首,七言律诗50首,五言绝句29首,七言绝句51首,诸诗配有注释和评点。

五言古诗简称五古,是唐代诗坛较为流行的体裁。唐人五古笔力豪纵,气象万千,直接用于叙事、抒情、议论、写景,使其功能得到了空前的发挥,其代表作家有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韦应物等。 七言古诗简称七古,起源于战国时期,甚至更早。现在公认最早的、最完整的七古是曹丕的《燕歌行》。南北朝时期,鲍照致力于七古创作,将之衍变成一种充满活力的诗体。唐代七古显示出大唐宏放的气象,手法多样,深沉开阔,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韩愈。

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是律诗的一种。五律源于五言古体,风格峻整,音律雄浑,含蓄深厚,成为唐人应制、应试以及日常生活中普遍采用的诗歌题材。唐代五律名家数不胜数,以王昌龄、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刘长卿成就为大。

七言律诗简称七律,是近体诗的一种,格律要求与五律相同。七律源于七言古体,在初唐时期渐成规模,至杜甫臻至炉火纯青。有唐一代,七律圣手有王维、杜甫、李商隐、杜牧、罗隐等,风华绝代,辉映古今。

五七言绝句简称五绝和七绝,都是古典诗体中绝句的一种。五绝起源于汉,七绝起源于六朝,两者都在齐梁时期成型,初唐阶段成熟。唐代绝句气象高远,率真自然,达到了吟诵自由化的最高峰,名家有李白、王维、王昌龄、韦应物、杜牧、刘禹锡等人。

《唐诗三百首》的编选者蘅塘退士(1711~1778),原名孙洙,字临西,江苏无锡人。他自幼家贫,性敏好学,寒冬腊月读书时,常握一木,谓木能生火可敌寒。乾隆九年(1745)他考中顺天举人,授景山官学教习,出任上元县教谕。乾隆十六年(1752)他得中进士,历任卢龙、大城知县。后遭人谗陷罢官,平复后任山东邹平知县。乾隆二十五年(1761)、二十七年(1763)两次主持乡试,推掖名士。他为官清廉如水,爱民如子,又勤勉好学,书似欧阳询,诗宗杜工部,著有《蘅塘漫稿》。乾隆二十八年春,孙洙与他的继室夫人徐兰英相互商榷,开始编选《唐诗三百首》。编选这本书是有感于《千家诗》选诗标准不严,体裁不备,体例不一,希望以新的选本取而代之,成为合适的、流传不废的家塾课本。他们的选诗标准是“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既好又易诵,以体裁为经,以时间为纬。《唐诗三百首》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5)编辑完成,书的题目有的说脱胎于民谚“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有的说取自“诗三百”,说法各不相同。

相关内容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