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述中唐诗坛的概况1、简介 文学史上的中唐,一般是指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到唐文宗开成元年(836)年,历代、德、顺、宪、穆、敬、文宗七朝,共71年。766年左右,先后逝去的著名诗人有王维(761)、李白(762)、高适(765)、杜甫(770)、岑参(770)等,盛唐诗坛由此冷寂。但此后新的诗人群体不断涌现,至贞元、元和、长庆时期出现了文苑再盛的局面,直到836年前后,柳宗元(819)、韩愈(824)、元稹(831)、刘禹锡(842)、白居易(846)等文坛大家相继离世,中唐文学亦到了它的尾声。 2、中唐诗风的转变: 1) 时代精神的转变:由盛唐的自由浪漫转为冷静思考,由济时用世转为忧时拯世。 2)审美趣尚的转变:由盛唐的兴象玲珑、风骨端翔、意境浑融转为大历十才子的清新淡远、韩孟的奇崛险怪、元白的平易通俗。 3)写实成为诗歌创作的主流 。 3、中唐诗歌的分期: 中唐诗家辈出,风格多样,为唐诗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高潮,上承杜诗,下启晚唐和两宋诗风 1)中唐前期——自大历至贞元中: 韦应物、刘长卿:以山水诗为主 钱起、卢纶等大历十才子及李益的边塞诗 元结、顾况:新乐府运动的先驱 2)中唐后期——贞元后期至长庆年间: 元白诗派 韩孟诗派及李贺 柳宗元 刘禹锡 2.古诗鉴赏马燕山月似【译文】大漠沙,沙如雪,却不是雪。 燕山月,月似钩,却不是钩。能构筑起我们思维大邦的,一是‘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这样的自然景色,二是“雪、学、血性归一xue音的混装”。 ‘0一’结绳,构筑了中华美德、中华智慧的全部,‘燕山’是‘言01结绳之善’,‘月似钩’是‘乐观积极才能构筑我们的思维天地’。 子曰:“诗云‘丘中有马,彼留子嗟。 彼留子嗟,将其来施施然。’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 今亡已夫!”文道犹如‘燕山月似钩’,武道犹如‘月光下诡异的沙如雪’。这种文武之道,需要儒家五经来装配,才合适。 人是靠合适的先验文本,才能装配好道德、文武这个思维天地的。当这种思维术装配成功了,我就从凡马变成龙马。 “仪既成兮,射则贯兮。四矢反兮,以御乱兮。” 作为唐朝的王孙,我能让唐王朝重振往日的雄风吗?【关于春秋笔法中的句法】1、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能把“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拓展为“大漠沙,沙如雪,却不是雪。 燕山月,月似钩,却不是钩。”那需要超强的裁断能力。 这说明,句法研究在文学作品解读中,起着极为至关重要的作用。把“大漠沙,沙如雪,却不是雪。 燕山月,月似钩,却不是钩”减缩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意味着‘逆反’思维在造句上的运用。 这种运用,与西方句法的添加定语、状语、修辞用成语等,有本质上的区别。 对先验句式的这种把控能力,比数学题目更能训练我们的思维能力。这里面蕴含了许多音乐指法、咏叹、发声理论原理在句式拓展中的应用。 孔子形容这种句式拓展方式为“中心摇摇”,无限寓意的先验句式,主要特征有两种:抱残守缺、谐音(字符音符双节/双解)纠结在一起,把先验句式看做是中心句子,“中心(句子)摇摇”就意味深长了。 中心摇摇,彼su/shu (思维术、文武置换术、博弈术、修辞术、破修辞术之术、字符音符爻变之术、识人之术)离离(历历、理立)。 彼黍离离,彼稷(社稷)之苗(宗庙、整体描绘/总装)。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上面这段话,再次把《诗经·黍离》的原句“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进行了语序前后重装。这来自‘与四时合其序’捆绑了‘与适思、适宜合其需’得思维学理论。 缠中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孟子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小雨虽然不能改变沙漠的性质,有,聊胜于无。 2、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1)坤以简能、鸣鹤在阴的运用‘何秋’当然是‘合纵连横来求思维术’,用‘鸣鹤在音,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来解读把“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简化为'何秋/ he qiu' ,叫坤以简能。 (2)金络脑金络脑, 马,皆是诗中的物语,诗中的物语,那是风物。**说:“诗中风物宜长,宜把思维放眼天地之间,来量。” 一言以蔽之,‘金络脑’既有谐音部分又有字器成物象语义部分。儒家五经在古人眼里胜过黄金,用儒家五经灌装满脑袋,你就能驾驭思维术这批快马。 儒家五经皆是关于‘世界本源是01,怎么装配01就是怎么装配思维术”的理论。 ‘金络脑’置换为‘五经烙印在脑、仁德烙印得劳’合适。 3、从‘大漠沙如雪’到结尾的‘快走踏清秋’,简化来看,从‘雪’到‘秋’,从‘冬’到‘清秋’,显然是‘四时返兮,以御乱兮’。 【李贺】“诗鬼”李贺,没落唐宗室郑王李亮的后裔,一生体弱多病,27岁去世。 李贺志向远大,勤奋苦学,博览群书,顺利通过河南府试,获得了“乡贡进士”的资格。李贺诗受楚辞、古乐府、齐梁宫体、李杜、韩愈等多方面影响,经自己熔铸、苦吟,形成非常独特的风格。 贺诗,想象力大胆而诡异,诗意中,常有波谲云诡、迷离惝恍的艺术意境。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 李商隐、温庭筠的古诗,就是走李贺所开辟的道路。 杜牧(《李长吉歌诗叙》)赞之为“骚之苗裔。 ” **主席与陈毅元帅探讨诗词时也曾说:“李贺的诗很值得一读,不知你有兴趣否?”(《致陈毅》)李贺, 因未避父讳,遭馋,不举进士。【赏析】这首诗看起来是写马,其实的借马来抒情,诗人因热切期望为国建立功业,却又不被赏识而发出了感叹。 此篇写良马出自名地,而边陲天地广阔,正可奋勇奔驰,唯待知遇名主也。何当二字,托出盼望之意。 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割据,战事频频,作者以名马自喻,言虽然生逢用人之时,亦有用才之地,但尚需惜才用才之主。这是李贺马诗的基本意旨。 李贺在其短暂的一生中,一直怀有建功立业之心,为此,他甚至宁愿投笔从戎。但这一理想终难实现,所以他的诗中总会有一股郁郁不平的悲愤之气。 一、二句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如同运用赋的手法: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是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 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 “燕山月似钩”与“晓月当帘挂玉弓”(《南园·寻章摘句老雕虫》)匠心正同,“钩”是一种弯刀,与“玉。 3.“韩孟诗派”中的“韩孟”指的是哪两位诗人“韩孟诗派”中的“韩孟”指的是韩愈、孟郊。 遭时多难,贫病交迫,一生坎坷,有志难伸,这是韩孟诗派成员共同的身世与遭遇。韩愈自幼失去双亲,跟随兄嫂迁徙南北;兄死之后,曾四试于礼部、三黜于吏部;为官之后,又屡遭贬黜,韩愈的一生,是在坎坷、郁郁寡欢之中度过的。 孟郊家道赤贫,长年羁旅在外;三试于礼部之后,也曾有过“春风得意”的喜悦,但的道德溧阳尉,也仅得其半俸;接踵而来,唯有饥寒困愁、贫老病死而已。 扩展资料 1、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后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其后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 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 2、孟郊,字东野,唐代著名诗人。湖州武康(今浙江省德清县)人,祖籍平昌(今山东德州临邑县)。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洛阳),后隐居嵩山。 孟郊两试进士不第,四十六岁时才中进士,曾任溧阳县尉。由于不能舒展他的抱负,遂放迹林泉间,徘徊赋诗。以至公务多废,县令乃以假尉代之。后因河南尹郑余庆之荐,任职河南(河南府今洛阳),晚年生活多在洛阳度过。 唐宪宗元和九年,郑余庆再度招他往兴元府任参军,乃偕妻往赴,行至阌乡县(今河南灵宝),暴疾而卒,葬洛阳东 。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孟郊工诗。因其诗作多写世态炎凉,民间苦难,故有“诗囚”之称,与贾岛并称“郊寒岛瘦”。孟诗现存500多首,以短篇五古最多。今传本《孟东野诗集》10卷。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韩愈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孟郊 4.唐韵诗古诗的原文是什么唐韵古诗的原文 《题汪季路家藏吴彩鸾唐韵后》 旧说仙人吴彩鸾,日书切韵归毫端。 不应神速有如此,令人至今疑稗官。 相传此事三百载,谁知真迹俨然在。 笔精墨妙信入神,间以朱丹倍晶彩。 法言初为此韵时,賸裒文字觉后知。 宁知遂经谪仙手,讳字曾阙民与基。 经生矻矻尽精力,摩以岁月或可得。 动翰如飞犹恐迟,一日一挥出心画。 神仙之说云渺茫,仙凡配耦尤荒唐。 萧史弄玉乘凤去,蓝田空说容裴航。 文箫之遇真是否,岂此虚名传不朽。 五篇历历为全书,始信传闻是真有。 当时所直才五缗,于今千金价未均。 十年盖有数百本,未知几本传今人。 惜哉字画太纤细,后日传之知几岁。 只今已有字不全,欲镌翠珉固非易。 我逾七十方见之,暂借一观聊自怡。 平生愿见心便足,何必更谋身后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