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标点

1.【110个字的诗词加标点】

念奴娇两首 1. 九寨沟 茫茫银河, 岁月中, 几番星移斗转? 寒夜多少思乡梦? 可怜情长锦短. 多少年来, 容颜虽衰, 忧愤不曾减. 对着夜空, 数着寒星点点. 独居荒郊野外, 茅屋虽小, 座上客长满. 众人举杯皆高歌, 唯我多愁善感. 不是昨日, 不曾珍惜, 人情冷与暖. 一人走过, 多少沟沟坎坎? 2. 广 陵 散 功名利禄, 非吾有. 为问何苦相争? 拂袖一怒到天涯, 无复春夏秋冬. 广陵散后, 多少岁月? 不闻诗书声. 翘首以待, 唯见天边雄鹰. 脚下火山爆发, 雷鸣海啸, 重振我雄风. 背负人间仇和恨, 搏击万里长空. 扬鞭所指, 万民所向, 年少喜大功. 运筹帷幄, 一任地动天惊.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 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摇情满江树。

2.古代唐诗或宋词中有标点吗

有一定的表示停顿的符号,但和现在的标点不同,没有那么丰富。以下是标点符号的历史,仅供参考:

两汉的时候,有了“句读”作为停顿标志,类似我们今天的断句。符号有“↓”和“、”两种,比如《说文解字》中解释“↓”为“钩识也,居月切”,“、”则为“有所绝止,而识之也,之主庾切”。就是说,凡是文末可以停止的地方,就用“↓”来标记,文中有可以句读的地方,就用“、”来标示,也就是今天的句号和逗号。

到了宋代,钩号变成了圆圈,标形如“○”,有大中小之分。朱熹在著《四书章句集注》时就是每章之前用大的“○”,每句之后用“。”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段落号,用“∨”或“∧”表示,画在每段末尾字的右下角,甚至出现了“。。。。。。”“……”这样的密圈、密点加在字的右旁,强调句子的精彩部分。这一用法直到20年代还有沿用。划在人名或者地名旁边的“_________”则晚至明代出现。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古代的标点符号多用来表示停顿,没有多少意义上的差别,而且没有标点的书居绝大多数。

鸦片战争以后,新思想传入,西洋标点也跟着进来了。第一个从国外引进标点符号的是清末同文馆的学生张德彝。同文馆是洋务运动中清政府为培养外语人才而设立的,张德彝是第一批英文班学生中的一员。

同治七年(1868年)二月,退役驻华公使浦安臣带领“中国使团”出访欧美,张德彝也成为随团人员中的一名。张德彝有一个习惯,就是无论到了哪个国家,都喜欢把当地的风景、名物、风俗习惯都记录下来,以“述奇”为名编成小册子。在1868年-1869年期间,他完成了《再述奇》。这本书现在称作《欧美环游记》,其中有一段介绍西洋标点的,云:“泰西各国书籍,其句读勾勒,讲解甚烦。如果句意义足,则记。;意未足,则记,;意虽不足,而义与上句黏合,则记;;又意未足,外补充一句,则记:;语之诧异叹赏者,则记!;问句则记?;引证典据,于句之前后记“”;另加注解,于句之前后记();又于两段相连之处,则加一横如——。

1920年2月2日,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第53号训令——《通令采用新式标点符号文》,批准了由北大六教授联名提出的《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方案》。我国第一套法定的新式标点符号诞生,成了语言文化发展史上值得记录的一笔。

1919年4月,以胡适为首,包括钱玄同、刘复、朱希祖、周作人、马裕藻在内的六教授,极不愿看着“现在的报纸、书籍、无论什么样的文章都是密圈圈到底,不但不讲文法的区别,连赏鉴的意思都没有了”,在国语统一筹备会第一次大会上,他们提出了《方案》,要求政府颁布通行“,。;:?!——()《》”等标点。11月底,胡适对上述方案作了修改,把原方案所列符号总名为“新式标点符号”,次年被批准。

3.【求一篇朗诵的古诗词,加标点300字左右,要比较经典的,最好内有

兰亭集序 (晋)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