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客家母亲赋的诗词满意答案 好评率:100% 东晋“永嘉”,“五胡”乱华。 万千黎民,破国失家; 烽火连年,哀鸿遍野; 为求生存,举族南下; 饱经沧桑,血流泪洒; 辗转百年,岭南安家; 客人客地,故名客家。 葛藤坑深,涅盘重生; 劈荒为田,历尽艰辛; 夯土垒墙,造庐安身; 崇宗敬祖,怀孝于心; 飘泊四海,家国情深; 时逢盛世,共谋复兴; 人文荟萃,景象形象日新。 客家建筑,古老传承; 土楼浑朴,夯筑艺精; 方圆有规,屋屋向心; 廊通心通,恭友睦邻。 围龙俊秀,围围有情; 绿树环绕,流水秀灵; 天圆地方,阴阳和平。 客家山歌,悠远情深; 沧桑百年,唱古咏今; 天下客家,闻歌动情; 声声悠扬,古韵清新。 客家人物,震古烁今。 文氏天祥,刚毅忠贞; 御敌保国,洒血舍身。 孙氏中山,举世颂称; 建立民国,华夏沐新。 郭氏沫若,学贯古今; 甲申祭文,鲜见来人。 朱叶二帅,百战威名; 御外治内,功绩彪炳。 当世贤达,乡梓浓情; 曾氏宪梓,田氏家炳; 捐资兴学,济世育人; 修桥造路,福泽乡邻。 客家民系,积厚流光; 华夏一脉,祖溯炎黄。 崇文重教,睦邻友乡; 耕读持家,客家风尚。 不畏艰险,拓殖八方; 刚正不阿,爱国爱乡; 客家精神,代代传扬。 2.关于赞美梅州的诗句古诗 杨万里《南海集》 行尽天涯意未休,循州过了又梅州。 生平不惯乘肥马,老去须教过瘦牛。 梦里长惊炊剑首,春前应许赋刀头。 夜来尚有余樽在,急唤渠侬破客愁。 现代诗 梅州的梅(组诗) 吴伟华 梅花盛开的声音 是古中原传来的马蹄声声 唤醒南蛮之地的荒芜与湿润 唤醒迁徙路上英雄的梦想与尊严 是飘过唐时风宋时雨 梅关古驿上的悲欢离合 暗香浮动,温暖如初 是转山转水的山歌 酿成一壶酽酽醇醇的乡愁 醉倒水一样的客家儿女 是黄遵宪、宋湘诗篇里的 黄钟大吕,激荡千百年 是叶帅眉间的睿智与坚定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是院士广场楣杆上风声猎猎 是东山书院的朗朗书声 绵远悠长…… 是南方的梅,梅州的梅 盛开在我们内心 花开的声音,充盈着 凛冽的芳香 梅州的梅 在南方以南 在梅花端的种梅州的梅州 梅,像洗尽铅华的女子 愈见高洁与坚毅 媚中见刚,柔中见韧 红梅盛开,暗香盎动 瘦硬的梅 把寒冷开放成最动人的花朵 梅如英雄独行 清瘦有力。卓然傲立 隆冬料峭的寒光里 如客家人的命运,愈洗愈亮 梅。走在季节最前面的女子 身藏火一样的激情 温暖多少寒冷而颤栗的心 从一位伟人诗中走出的梅 在我们面前一站 就是百年 黄昏,观潮塘古梅 远山如黛,村庄静默 满树梅花,如繁星闪烁 沁人肺腑的清香 延绵数里 此时此景,磅礴的落日 也变得轻柔羞怯 一群群幸福的人 从古老的梅树上 取下一盏盏芳香的灯 他们欢歌笑语,走向远方 走向相爱的人 手捧梅花,我又想起 路上偶遇的一对老夫妇 依偎在门槛上,神情恬淡 是的,那些像梅树一样安静的 人们,内心一定盛满了 温暖的情,温暖的爱 参考资料1杨万里咏梅州诗事钩沉 链接 3.唐诗一共有多少篇《全唐诗》,清康熙四十四年,彭定求、沈三曾、汪士纮、汪绎、俞梅等10人 奉敕编校,“得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凡二千二百余人”,共计900卷,目录12卷。 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奉旨刊刻《全唐诗》,全书架构在明代胡震亨《唐音统签》和清代季振宜《唐诗》的基础上,旁采残碑、断碣、稗史、杂书,拾遗补缺,巨细 靡遗。但也有误收、漏收之弊,如《全唐诗》收唐温如之诗,但温如实非唐代人, 一些敦煌故物不见于当时,如王梵志的诗,韦庄《秦妇吟》则未见记载,后来还有 《全唐诗补编》。 近年日本学者平冈武夫编《唐代的诗人》、《唐代的诗篇》,将《全唐诗》所收 作家、作品逐一编号作了统计,该书共收诗49403首,句1555条,作者共2873人。 4.客家童谣是伴随客家人、、、、、、读出了什么信息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莲塘背,割韭菜;韭菜花,结亲家。 亲家门口一张塘,钓条鲤鱼八尺长;鲤鱼尾拿来食,鲤鱼尾拿来尝;中间拿来娶新娘。八月啊十五呐,月光光,阿妈共厓拜呀拜月光;阿妈问厓一声,故乡就在哪方。 月光啊月光光,你照呀照四方;请你讲厓嘀呀,哪里是我的故乡。 八月啊十五呐,月光光,阿妈共厓拜呀拜月光;阿妈讲厓嘀呀,故乡就在莲塘啊。 月光啊月光光,你照呀照四方,阿妈讲厓嘀呀,莲塘系厓的故乡。 (注:厓,即“我”;嘀,即“知”。) 客家,客而家焉、家而客焉。 客家作为汉族八大民系之一,根在中原,至两宋形成,人口将近一亿,遍布海内外。 一千年来,背井离乡,祖宗崇拜,恪守语言,完整地保留了中原遗风,形成独特的移民文化。客家名人辈出,如张九龄、文天祥、袁崇焕、洪秀全、孙中山、**、**、宋庆龄、黄遵宪、郭沫若、陈寅恪、张资平、李光耀、他信、吴伯雄、马英九、张国荣、黎明等等,数不胜数。 客家人秉承孔儒朱理之风,尊师重教,“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是其真实写照。因此,客家儿童就熏陶在唐诗宋词下,从老人口中获取客家文化养料,以祖上荣耀激励饮水思源。 而童谣则是客家人自我启蒙的有效办法之一。周作人说:“儿歌大要分为前后两级,一曰母歌,一曰儿戏。 母歌者,儿未能言,母与儿戏,歌以侑之,与后之儿自戏自歌异。……儿戏者,儿童自戏自歌之词。 然儿童闻母歌而识之,则亦自歌之。”朱介凡则说:“儿歌是孩子们的歌谣,凭着孩子们的趣味,或因于生活的感受,或因循小天使们心灵的嬉戏,遣词造句,顺口搭白,说着说着,唱着唱着,就形成了一首歌。 长短不定,句式不定,结构也都不一定。高兴怎样说唱就怎样说唱。” 客家童谣也遵循此例,只是在音律上更多地一贯秉承着商周汉乐,又假以时代影响而有所改变。比如《月光光》,不仅客家人有,广府人也有,两者又互相作用。 《月光光》在海内外客家地区广为传唱,几乎每个客家地区都有不同的版本,音律比较一致、内容有所不同,感情基本趋向于思乡的主题,集中表现了 “勤劳勇敢、开拓进取、重教崇文、慎终追远、爱国爱乡”的客家精神本位。 广西客家人有500多万,分布在全区76个县市,主要聚居在桂东和北部湾一带。 这首《月光光》的词汇来自贺州客家民间。此歌创作于上世纪80年代末,早在梅州、汀州、赣州等“客家祖地”流行,在世界华人中引起巨大反响。 关于月光意象。 古已有之,为中国文人反复吟咏之对象,表达“思乡”主题,不论李杜,抑或苏辛,月光诗篇名传千古。 而客家人张九龄一首《望月怀远》更是一绝,“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客家称中秋作“八月十五”,月圆之时,对于客家这一移民群体,尤其具有着多重含义,从思乡主题又渗入更多的则是一种河洛文化,思乡也就化成强烈的寻根意识,奔中原归去了。 故而,清明、端午、中秋也历为客家人最隆重的节日。 关于歌中提到的地名“莲塘”。 贺州有莲塘镇,深圳、南昌也有,在笔者家乡也有。因此,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地名,而是一种文化认同,比如对中原的怀恋,对石壁的印象,这是一种强烈的故土情结。 关于开头,“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莲塘背,割韭菜;韭菜花,结亲家。” 在所有的客家童谣《月光光》中均以这几句作为开头。 秀才郎,其实是指客家人的“衣冠士族”身份,这是他们延续下来的荣耀。骑白马,指的是白马寺,是其宗教信仰,有此信仰而“过莲塘”,展现南迁之路。 韭菜,生命力旺盛,四季长青,象征国家长治久安。《说文》提到:“一种而久者,故谓之韭”。 又说:“象形,在一之上。一,地也。” 韭菜也象征吉祥,故“万民珍之”。待到韭菜花开时,“结亲家”,讲的是客家血统的纯正。 客家歌谣被称为“客家文学的瑰宝” ,以其口语化、文学性非常浓厚的特点,而使早期的黄遵宪深切体会到“流俗语”入诗其妙无穷, “五千年后人”也会赞叹不已!他认为“以妇人女子矢口而成”的歌谣“妙绝古今”,十五国风是这样,客家童谣更是这样,并由衷赞美创作童谣的客家先民是“何其才之大也!” 黄遵宪自小就受到客家童谣熏陶,曾祖母李氏常常教他诵读《月光光》,进行客家文化的启蒙教育。 这与他在近代文学上首开白话诗歌风气,是一脉相承的,“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 ” 贺州学院杨保雄对此论述精辟:“任何一种言说或者文本的形成,都必须是各种关系的产物。 客家童谣的传播,具有构建意识形态的功能。把客家歌谣《月光光》放在具体的客家历史文化语境中解读,挖掘歌谣的文学意蕴,理解其蕴含着的客家人的意识,是认识客家民性的一条重要途径。 ” 一首童谣《月光光》,唱尽客家人多少荣辱史。忆往昔,又不过是记忆,可能很遥远,可能一直都在,客家人只好把故乡放在心里、背着故乡继续流浪。 对于过去,仰望月光,念念不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