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下面的问题小题1:①看到昔日战乱不休的城池如今已是悄然无声,山川之上,昔人遗迹还历历在目;歌舞欢乐仿佛就在昨日,而当年热闹的台榭却已荒凉冷落了七百年,历史的悲剧不断重演,眼前的一切令人忧烦。(2分)②此情此景,令作者发出兴亡如梦、世事皆空的感叹。 小题2:①描绘了冷寂凄凉的场景:夕阳西下,疾风吹树,蝉声响亮,秋岛之上,冷雨漫天,群雁横立。以哀景渲染哀情,眼前的风满树和耳畔的蝉响,漫天秋雨远处孤岛横立的秋雁,皆是悲伤景象,让人惆怅满怀,不能自已。②由远及近,写出了开阔的景象。③用动态反衬“悄然”,生动传神。④从怀古转向现实,增强了诗的丰富内涵。(每点3分,答出两点即可)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感情的分析。令作者发出兴亡如梦、世事皆空的感叹。是因为作者看到的眼前之景:昔日战乱不休的城池如今已是悄然无声,昔人遗迹还历历在目;当年热闹的台榭却已荒凉冷落了七百年,历史的悲剧不断重演。作者有景生情。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首先点出手法,然后结合文本分析。以哀景渲染哀情,眼前的风满树和耳畔的蝉响,漫天秋雨远处孤岛横立的秋雁,皆是悲伤景象,让人惆怅满怀;由远及近,写出了开阔的景象;从怀古转向现实。 2.形容城市 古诗词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准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住初程。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望海潮·东南形胜》宋 柳永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 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3.描写城市的古诗词1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2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3 三月三日空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4 暗闻歌吹声,知是长安路 5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6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7 渭水收暮雨,处处多新泽。 宫苑傍山明,云林带天碧 8 风舞槐花落御沟,终南山色入城秋 9 长安大道连狭邪,青牛白马七香车(卢照邻《长安古意》) 10 长安雪后似春归,积素凝华连曙辉(岑参《和祠部王员外雪后早朝即事》) 11 沽酒长安陌,一旦起楼高百尺(韦应物《酒肆行》) 12 长安九城路,戚里五侯家(皇甫冉《长安路》) 13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4.唐诗里涉及地名最多的是哪个城市应该是洛阳吧。 登郢州白雪楼——白居易 白雪楼中一望乡,青山簇簇水茫茫。 朝来渡口逢京使,说道烟尘近洛阳。 洛桥晚望——孟郊 天津桥下冰初结, 洛阳陌上行人绝. 榆柳萧疏楼阁闲, 月明直见嵩山雪 别诗——范云 洛阳城东西, 长作经时别。 昔去雪如花, 今来花似雪。 行路难——吴均 洞庭水上一株桐, 经霜触浪困严风。 昔时抽心耀白日, 今旦卧死黄沙中。 洛阳名工见咨嗟, 一翦一刻作琵琶。 白璧规心学明月, 珊瑚映面作风花。 帝王见赏不见忘, 提携把握登建章。 掩抑摧藏张女弹, 殷勤促柱楚明光。 年年月月对君子, 遥遥夜夜宿未央。 未央采女弃鸣篪, 争先拂拭生光仪。 茱萸锦衣玉作匣, 安念昔日枯树枝。 不学衡山南岭桂, 至今千年犹未知。 莫愁歌——萧衍 河中之水向东流, 洛阳女儿名莫愁。 莫愁十三能织绮, 十四采桑南陌头。 十五嫁为卢家妇, 十六生儿字阿侯。 卢家兰室桂为梁, 中有郁金苏合香。 头上金钗十二行, 足下丝履五文章。 珊瑚挂镜烂生光, 平头奴子提履箱。 人生富贵何所望, 恨不嫁与东家王。 5.描写“城市”的古诗词有哪些1.《赠从兄车骑诗》〔西晋〕陆机 孤兽思故薮,离鸟悲旧林。 翩翩游宦子,辛苦谁为心? 仿佛谷水阳,婉娈昆山阴。 营魄怀兹土,精爽若飞沈。 寤寐靡安豫,愿言思所钦。 感彼归途难,使我怨慕深。 安得忘归草,言树背与襟。 斯言岂虚作,思鸟有悲音。 2.《夜雨寄北》(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3.《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4.《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5.《乌衣巷》(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6.唐诗与宋诗的区别有那些通常区分唐、宋诗,除了时代概念以外,则还指风格。 风格当然与时代有关,不能几械的用时间段来划开;唐诗从韩孟诗派起下启宋调,而宋朝也有传承唐音者,比如宋初的白体和西昆体。就总体而言,唐宋诗风颇有不同,自宋以后直到近代,我国古典诗歌的风格,一般都没有超出过唐、宋诗这两大类的范围。 《诗词散论·宋诗》中说:“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 这番话说的便是唐、宋诗各自的特色。 举一个例子说明,比如李白的《洞庭湖》(之一):“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天南不见云。 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此诗只是写洞庭西望之所见,信手拈来,毫不着力,读来的确是蕴藉空灵,情在景中,这是以韵胜。 再看黄庭坚的《题郑防画夹》(之一):“惠崇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这首诗前三句写的是湖中景致及景色之动人,待到诗人欲买舟一游时,方明白并非真景,原来乃是画。 前三句的烘托作势,目的全为闪出最后一句,足见颇费匠心,深折透辟,即以意胜。 唐诗重韵致,所以大都情景交融,或情寓景中。又如像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四句均写景,并无特别深意,然其中洒脱高远,读者自能体会;其美全在情辞。 这便是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讲的“不涉理路,不落言诠”。 而同是写庐山,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便不尽相同,前两句还是写景,但后两句却是议论,不过正因有此议论,更能让人充分领略到庐山的峰回路转。 清人赵翼评论道:“庐山名作如林,若再实做,断难出色。坡公想落天外,巧于以偏师取胜。” 的确,本诗与李白诗相比,意思较为深刻,以气骨见长;但情辞之丰腴则有所不如了。 苏轼此诗的意义还不仅于此,读者还可从中领悟到深刻的哲理;而这也是宋诗的特色之一,即富于理趣。 至于富理趣,唐诗中本有,像王维的《酬张少府》“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诗人只是叙事写景,松风山月、解带弹琴,均可资以悟道。 最后以不答作答,耐人寻味。 理寓于景,意在言外,这是唐诗说理的特色。 而宋诗说理的特色,则可以照看黄庭坚的《次韵答斌老病起独游乐园二首》(之一):“万事同一机,多虑即禅病。 排闷有新诗,忘蹄出兔径。莲花出淤泥,可见嗔喜性。 小立近幽香,心与晚色静。 ”相对上一首而言,二诗其实含义相同,但黄诗在写法上较为曲折,说理更加透辟;只不过言尽句中,论到含蓄则有所不如了。 在说理诗上唐、宋诗各有各的特色,写景诗亦然。再如像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北风卷地百草折),虽然极尽描摹之能事,但款款道来,数换韵脚以作停顿,步骤合拍。 宋诗中例苏轼的《百步洪》(长洪斗落生跳波),效仿韩愈《送石处士序》中的比喻手法,一气呵成,使人应接不暇;且中间不换韵脚,大有直下之势。诗的优美与文的流畅兼有,写作技巧可说比岑诗有进步,但不免失之急迫,没有唐诗的雍容之态。 宋诗不仅在章法上,在音调上也一改旧观,多挺拔瘦劲,以黄庭坚诗为代表,与唐诗的浑雅之音迥异。 此外,严羽曾指摘黄庭坚和江西诗派“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 实际这也正是宋诗区别于唐诗之处,是宋诗的一大特点。 宋人既求新求变,于是天地万物、嬉笑怒骂皆入文章,独辟蹊径。 而唐诗中香草美人、男女情辞,在宋诗中却很少能见到;这主要是唐末出现并在宋代发展起来的词,其体裁形式适于言情,故宋人的这类情感大多转注到了词中。 唐、宋诗的孰优孰劣历来纷争不止,褒贬取舍因人而异。 宋诗的长处在于技法上较唐诗有所进步,以及题材的扩大,不过文学技巧越是进步,天籁自然越失,难免露出斧凿之痕,失却雍容浑厚之美,这也是无可奈何之事。而与此同时,若一味求新求变、求深求险,一但无新意所得,只好留意于字句之间,舍本逐末,便有损诗境,因辞害意。 而宋诗不及唐诗之处也正在于此。 就文学的发展而言,贵独创而不贵拘泥,宋诗人在唐诗已然兴盛至斯的情况下,难以为继;穷则思变,于是开辟新境,涉足唐人未到之处,另创一格与唐诗形成分庭抗礼之势。 元明之后,诗尽管也有所变化,却均越不出这两大派的藩篱。 7.唐诗中的敬亭山指的是哪座山敬亭山,原名昭亭山,晋初为避晋文帝司马昭讳,改称敬亭山,又名査 山。 位于安徽宣城县城北5公里。属黄山支脉,东西绵亘百余里,大小山峰60 座,主峰叫一峰。 敬亭山万壑千岩,风景秀丽,有翠云庵、广教寺、十贤祠、穿云亭、丹 梯亭、额珠楼、太白楼、勒诗石、双塔等古迹。 随着日月流逝,诸胜景仅存双 塔与古昭亭石坊。 敬亭山美景吸引了很多文人墨客前来游历陚诗,如南齐诗人谢眺《游敬 亭山》诗有“兹山亘百里,合杳与云齐,隐沦既已托,灵异居然栖”的描绘。 李白曾先后七次登临敬亭山,留有“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盛赞。 随 着谢李诗篇的传颂,敬亭山声名鹊起,直追五岳。《宣城县志》称:“敬亭 (山)自谢(跳)李(白)相继陚诗,遂有名天下。” 自唐以来,敬亭山的人文景观日益增多,历代修建的亭台楼阁主要有一 峰庵,因建在主峰一峰故而得名。明代梅守德作有“冬日喜初晴,篱边尚菊 英。 岩云沉梵影,林蔼落钟声”的诗句。拥翠亭,曾是李白独坐题诗处。 其碧 山千层,敬亭风光,青翠欲滴,拥落身前,故名拥翠亭。清人王可第曾作诗: “探奇曾不厌,一榻拥昭亭,坐爱双溪碧……”云齐阁,取谢跳诗“含沓与云 齐”而命名。 翠云庵,位于敬亭山腰,原名卜静室,在元代末期时被毁,后来于明朝时重建。 明人贡安国曾赋诗曰:“小阁虚岩畔,回蹊古桧端。 朝晕开锦眺,秋色在雕阑……” 继谢眺、李白之后,白居易、杜牧、韩愈、刘禹锡、梅尧臣、汤显祖、施闰章、梅清、梅庚等慕名登临,吟诗作陚,绘画写记,历代吟诵敬亭山的 诗、文、画达千数,敬亭山遂被称为“江南诗山”,饮誉海内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