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人韩

1.百家姓中的“韩”由来

起源主要有五:①出自姬姓,以国为氏,唐叔虞后裔。

曲沃武公灭掉周成王之弟所建韩国,封其小叔叔姬万于韩,称韩武子,武子曾孙韩厥以封邑为氏,称韩氏。韩厥七世孙建立韩国,前230年被秦所灭,其宗室子孙遂以国为氏,称韩姓,并大都聚居于颖川郡。

②出自姬姓,以邑为氏,唐叔虞后代。唐叔虞为周成王弟弟,叔虞儿子被称为晋侯。

晋侯后代毕万,曾被封在韩原。毕万后代以封邑为氏。

③以国为姓。韩国为战国七雄之一,开国君主为春秋时晋国大夫韩武子后代虔。

韩被秦灭后,韩国国君后代有以国韩为姓者。④以人名为姓。

传说上古时黄帝有子昌意,昌意生子 迁徙: 韩姓得姓在今陕西韩城,繁衍发展主要有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及唐宋三个时期。战国是韩姓最主要的发展时期。

三家分晋后,韩国建都平阳,韩景侯迁都阳翟,韩哀侯又迁都新郑。韩国多次迁都,使韩姓迅速繁衍,也使韩姓在河南打下坚实基础,成为当地一大望族,并成为韩姓历史上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至汉时韩姓两大郡望已经形成。与此同时,有韩氏迁居江苏。

魏晋南北朝时,因中原战乱,小国林立,韩姓从河南等地大举南迁。唐宪宗时,韩愈被贬潮州刺史,为韩姓入广东最早者。

唐末已有韩姓迁至福建。韩姓的发展、流布,从春秋战国的迁地、徙都、郡望: 颍川郡 秦王政时置郡,治所在阳翟(今河南禹县)。

南阳郡 战国秦昭王三十五年置郡,治所在今河南南阳。 昌黎郡 治所在昌黎(今辽宁义县)。

堂号: 泣杖堂 汉朝韩伯愈最孝,一次犯过,母亲用拐杖打他,他眼泪直流。母亲奇怪地问:“我过去打你,你都是欢欢喜喜地接受,今天为什么掉泪呢?”伯愈哇地哭了出来,说:“娘呀!过去您打得疼,我知道母亲健康有力,所以喜欢;今天杖落在我身上,我一点儿感不到疼了,我知道母亲体力衰弱了,所以难过地掉泪。”

昌黎堂 唐朝大文学家韩愈,河北昌黎人,一生从事古文运动,反对骈体文的华而不实,主张恢复秦、汉时的散文体。历史上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其它堂号:①郡望堂号:颍川、南阳。②自立堂号:画锦、荣归、荣事、书锦、继锦、福荫、恭寿、永思、翕和等。

字辈: 江苏春晖韩氏字辈:学以全为范,衷其慎是举,作求躬日方迪,遵集受敷宜。 山东宁阳韩氏字辈:有兴兆登殿,炳玉立耕田。

湖北滠水韩氏字辈:贤慈继志先,德用章梦修,学立喜绪宏。 湖南上川韩氏字辈:玉登正尔国,世泽大文章。

山东莒南韩氏字辈:邦首文成本、玉克传林辉,茂振臣继广、一西增北祥。 山东枣庄韩氏字辈:作玉书荣光,建业梦造怡。

大连韩氏(大姓)字辈:守志复玉阳,邦君道昆冈,行建基业永,始得仲魁元,泰运逢康世,昭明正大中,英光连美利,文化克全功。韩姓(小姓)字辈:显守有元培,国兆兴恒玉,树德家芳永,振庭会文长,业辅膺仁寿,增进朝作业,敬尊嗣殿立,昌复继远明。

山东平阴韩氏字辈:清魁天三振,得□允法文,九美道兴敬,明子效继顺,承宗正修衍,嗣连庆恒传。 名人: 韩厥,春秋晋卿。

谥献,称韩献子。前589年参与鞍之战,大败齐军,因功升新军将。

前585年,景公听其言,迁都新田(山西侯马)。后从其请,立赵武为卿,鄢陵之战时任下军之将。

悼公元年(前573)升任中军之将,位列正卿。前566年告老辞官。

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哲学家,法家主要代表人物。出身韩国贵族。

喜刑名法术之学。与李斯同师事荀卿。

鉴于韩国日弱,曾多次上书韩王请变法图强,韩王不能用。著《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

其书传至秦,为秦王政所重。秦攻韩急,韩王派他出使于秦,因而被留于秦,后为李斯、姚贾谗害,自杀于狱中。

他采纳前期法家思想,并分析吸收了儒、道、墨各家的某些观点,提出以法为中心的法、术、势三者合一的君主统治术。是我国古代法家学说集大成者。

著作有《韩非子》一书。 韩信(?-前196),汉初军事家。

淮阴(今江苏淮阴西南)人。初属项羽,继归刘邦,被任为大将。

楚当战争时,刘邦采其策,攻占关中。刘邦在荥阳、成皋间与项羽相持时,他率军抄袭项羽后路,破赵取燕、齐。

后刘邦封他为齐王。不久率军与刘邦会合,南灭项羽于垓下。

汉朝建立,改封楚王,。有人告他谋反,贬为淮阴侯。

又被告与陈豨勾结在长安谋反,为吕后所杀。他善于将兵,著有《兵法》三篇,今佚。

韩婴,西汉今文诗学“韩诗学”开创者。燕(治今北京)人。

治《诗经》,兼治《易》。文帝时,为博士。

景帝时,任常山王刘舜太傅。著《韩诗内传》与《韩诗外传》数万言。

燕、赵间言《诗》者均以婴为宗。亦以《易》授人,并为之传。

武帝时,曾与董仲舒在朝中辩论儒学,为人精悍,辩事分明,仲舒不能诎。 韩安国(?-前127),西汉将领。

字长孺,梁国成安(今河南临汝)人。初为梁孝王中大夫,吴楚七国之乱时,击退吴兵数十倍的进攻,由此显名。

武帝时,任御史大夫,后为卫尉。汉武帝元朔三年(前126),任材官将军,屯兵渔阳,兵败,徙屯右北平,不久病死。

韩延寿(?-前57),西汉臣。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

字长公。少为郡文学,后任。

2.“韩孟诗派”中的“韩孟”指的是哪两位诗人

韩孟 【注音】:hán mèng

中唐诗人韩愈、孟郊的并称。韩孟是“元和体”中以“奇诡”和“矫激”著称的两家。

孟郊年长于韩愈18岁,而韩愈说要“低头拜东野”(《醉留东野》),作《双鸟诗》比喻二人一鸣而万物皆不敢出声。孟郊也有“诗骨耸东野,诗涛涌退之”(《戏赠无本》)的话。二人联句,达13首之多。这是两家诗并称的一个来由。唐人有“孟诗韩笔”之称,则是指一诗一文而言。宋人梅尧臣始以韩孟诗并称。《读蟠桃诗寄子美永叔》说:“韩孟于文词,两雄力相当。偶以怪自戏,作诗惊有唐。”是专就诗而言。大抵两家诗艺术上的共同点是“用思艰险”不同处是韩诗雄富,境界壮阔,孟诗清苦,风格瘦硬。黄庭坚以为孟胜于韩,苏轼、元好问、施补华则以为孟不及韩。赵翼《瓯北诗话》以为“二人工力悉敌,实未易优劣”。刘熙载《艺概》以为“韩之推孟也至矣,后人尊韩抑孟,恐非韩意”。近代“同光体”诗人,也都主张并学韩、孟,不分轩轾。

3.“韩孟诗派”中的“韩孟”指的是哪两位诗人

“韩孟诗派”中的“韩孟”指的是韩愈、孟郊。

遭时多难,贫病交迫,一生坎坷,有志难伸,这是韩孟诗派成员共同的身世与遭遇。韩愈自幼失去双亲,跟随兄嫂迁徙南北;兄死之后,曾四试于礼部、三黜于吏部;为官之后,又屡遭贬黜,韩愈的一生,是在坎坷、郁郁寡欢之中度过的。

孟郊家道赤贫,长年羁旅在外;三试于礼部之后,也曾有过“春风得意”的喜悦,但的道德溧阳尉,也仅得其半俸;接踵而来,唯有饥寒困愁、贫老病死而已。 扩展资料1、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

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后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

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其后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

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

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著有《韩昌黎集》等。 2、孟郊,字东野,唐代著名诗人。

湖州武康(今浙江省德清县)人,祖籍平昌(今山东德州临邑县)。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洛阳),后隐居嵩山。

孟郊两试进士不第,四十六岁时才中进士,曾任溧阳县尉。由于不能舒展他的抱负,遂放迹林泉间,徘徊赋诗。

以至公务多废,县令乃以假尉代之。后因河南尹郑余庆之荐,任职河南(河南府今洛阳),晚年生活多在洛阳度过。

唐宪宗元和九年,郑余庆再度招他往兴元府任参军,乃偕妻往赴,行至阌乡县(今河南灵宝),暴疾而卒,葬洛阳东 。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孟郊工诗。因其诗作多写世态炎凉,民间苦难,故有“诗囚”之称,与贾岛并称“郊寒岛瘦”。

孟诗现存500多首,以短篇五古最多。今传本《孟东野诗集》10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韩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孟郊。

4.诗人韩愈生于公元几年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还是一个语言巨匠。

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韩愈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虽孤贫却刻苦好学。二十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

二十五岁后,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回京任四门博士。

三十六岁后,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

五十岁后,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

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五十七岁终。

政治上较有作为。诗力求险怪新奇,雄浑而重气势。

他与柳宗元、苏轼、苏辙、苏洵、曾巩、欧阳修、王安石合称为唐宋八大家.韩愈(七六八-八二四),贞元八年(七九二)进士。唐宪宗时,曾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

在刑部侍郎任上,他上疏谏迎佛骨,触怒了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后于穆宗时,召为国子监祭酒,历任京兆尹及兵部、吏部侍郎。

他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和重要诗人。他和柳宗元政见不和,但并未影响他们共同携手倡导古文运动。

他们反对过分追求形式的骈文,提倡散文,强调文章内容的重要性。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曾经因为进言佛骨一事,被贬袁州,即今江西宜春。

任职袁州期间,韩愈政绩卓越,并且培养了当时江西省的第一个状元。现宜春秀江中有以沙洲,名为状元洲,传说就是当年学子读书之处。

宜春城中最高山头建有状元楼,宜春市区有昌黎路,都是为了纪念韩愈的特别功绩。 韩愈时代的诗坛,已开始突破了大历诗人的狭小天地。

韩愈更是别开生面,也创建了一个新的诗歌流派。他善于用强健而有力的笔触,驱使纵横磅礴的气势,夹杂着恢奇诡谲的情趣,给诗思渲染上一层浓郁瑰丽的色彩,造成奔雷挚电的壮观。

另外韩诗在艺术上有「以文为诗」的特点,对后世亦有不小的影响。当然韩诗中也有追求怪诞诡谲的游戏文字,是不足取的。

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

5.中唐诗人顾况为人怎么样

顾况(727—815年),字逋翁,自号华阳真逸,苏州(今江苏苏州) 人,一说苏州海盐(今属浙江)人。

唐代诗人、画家、鉴赏家。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顾况登进士第。

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至贞 元二年(786年),韩混任润州刺史、镇海军节度使时,曾召顾况为幕府判官。 贞元三年由李泌荐引,人朝任著作佐郎。

贞元五年,李泌去世后,顾况被贬为饶 州司户参军。被贬的原因据说是“傲毁朝列”,“不能慕顺,为众所排”。

在贬 谪途中,顾况经过苏州,与韦应物有诗酬唱。大约在贞元十年,顾况离开饶州, 晚年在茅山定居。

据皇甫堤《顾况诗集序》》记载,皇甫提曾于贞元十六年在扬州 见到过顾况。 唐代宗大历六年(771年),顾况在永嘉监盐官任内,曾著有《仙 游记》,其中讲述了飞云江上游的李庭寻上山砍树,迷不知路的故事。

李庭寻迷 路后逢见祭水,内有农田、泉竹、果莱、连栋架险、三百余人家。 顾况在《悲歌》序写到,诗是“理乱之所经,王化之所兴。

信无逃于声 教,岂徒文采之丽耶”?强调诗歌的思想内 容,注重诗歌的教化作用。他曾模仿《诗经》 作《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并效法《诗 经》“小序”,取每首诗的首句前一二字为 题,标明主题。

如“囝,哀闽也”,“采蜡, 怨奢也”,开创了白居易《新乐府》“首句标 其目”的先例。 其中以《囝》最为著名。

唐代 闽中官吏常残害幼童做阉奴,顾况的诗中也揭 发并谴责闽吏这一残害人民的罪行。 顾况的七言歌行体,以《公子行》、《行 路难三首》出名,揭露了贵族子弟的豪侈生 活,讽刺封建帝王追求长生的愚昧行为,极具 现实意义。

又如《李供奉弹箜篌歌》、《刘禅 奴弹琵琶歌》、《李湖州孺人弹筝歌》等,通过生动丰富的比喻和对环境气氛 的渲染,将音乐描绘得极为出色。顾况的诗想象丰富,意境奇特,色彩浓郁, 是李贺歌行的滥觞。

皇甫提《顾况诗集序》中称顾况“偏于逸歌长句,骏发踔 厉,往往若穿天心,出月胁,意外惊人语,非寻常所能及”。 唐朝末年诗僧贯 休有《读顾况歌行》一诗,对顾况的七言歌行也极为推崇。

此外,顾况的七绝 也写得清新自然,饶有佳作,如《宿昭应》讽刺唐玄宗求仙,《叶上题诗从苑 中流出》、《宫词》等写出被禁闭深宫的宫女的哀怨之情。 顾况有《文论》、《戴氏广异记序》等文。

《封氏闻见记》曾记述顾况 擅长绘画。《新唐书•艺文志》子部杂艺术类著录有顾况《画评》一卷,可惜 的是已佚失。

顾况著有《顾逋翁诗集》四卷,辑入《唐诗百名家全集》> 《华阳集》三 卷,辑人《四库全书》。《全唐诗》编录其诗四卷,《全唐文》编录其文三卷。

相关内容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