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小题1:上阕表达了诗人刚刚与朋友相见又要分别的伤感又依依不舍的情感,“记得”写出相见的美好,“堪惊”“双鬓已星星”写出别后的伤感寂寥。“谁知”、“还与”的搭配,表达了作者对这次分别事出意料,与愿望乖违,但又不得不送友人登程的伤离情绪。虽说词只写江上杯酒相倾的一个细节,实际上,他们尽情倾诉六年阔别的衷肠,以及眼前依依惜别的情怀,都涵括里面了 小题2:下阕塑造了一个文武双全、不辞劳苦、心系边城的使君的形象。他不顾边塞的寒冷横槊赋诗,心系边塞,担心皇帝征调的诏书,一个逸兴遄飞、渴望建功立业的使君的形象跃然纸上。作为一首送别词,它的真正用意是勉励友人在边塞上施展文武才干,为国立功 小题1: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反复品读,整体感知词的内容基础上,从词中找出关键词体会蕴含的意境。“记得” “堪惊”“双鬓星星”“谁知”“还与”等关键词要仔细的品读。如“记得”表现了诗人与友人相见的美好回忆;“堪惊”“双鬓已星星”形象的写出了六年分别的寂寥伤感之情。“谁知”“酒”“还与”表现了意料之外的再次分别。所以,通过对关键词的分析和感悟,可知,词人表达了与友人刚相见却又要分别的伤感及依依惜别的深情。“酒”“倾”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的画面,杯酒倾诉衷肠、依依惜别之情都浮现在读者眼前。 小题2: 试题分析:答题时,要反复品味词中的关键词句,运用联想和想象,体会“使君”的形象和词人的用意。如“铁马”“边城”“赋诗”一个在边城金戈铁马、挥笔赋诗的形象展现出来;一个“愁”字表现了他渴望建功立业。在表达诗人情感用意上,要标题可以看出是送别诗,除了友谊之情外,还有勉励友人建功立业,为国效力的意思。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今春还听杜鹃啼”一句饱含着诗人多年来年年希望又年年失望的无限辛酸;新的一年,笼罩在他心头的阴影仍是那样沉重。一个“还”字,贯穿了过去与现在,交织着年年期望中的等待和等待中的失望,国破家亡的悲痛之情中亦暗含对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不思复围的不满与控诉。(意对即可) (2)词的上片叙述了金兵攻占汴京后诗人抛妻别子、流落江南的痛苦,下片则写对重逢的向往,表达了自己对家人的思念之情。此词所写夫妻离散的个人愁绪之深、之重,反映了整个时代的社会悲剧;所抒怀念亲人的一己之情,亦包含了怀念故土的爱国意义。(意对即可)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1、“复”写出作者醉而复醒,醒而复醉的状态;回临皋寓所时,“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天色很晚,说明畅饮之久;“仿佛”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这样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这份醉饮的豪兴表现出诗人风神潇洒的形象,旷达的态度和率真的个性。2、诗人要趁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任意东西,他要将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无限的大自然之中。 苏东坡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之后,思想几度变化,由入世转向出世,追求一种精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表达出词人潇洒如仙的旷达襟怀,是他不满世俗、向往自由的心声。 (意对即可)。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1)“复” 写出作者醉而复醒,醒而复醉的状态;回临皋寓所时,“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天色很晚,说明畅饮之久;“仿佛”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这样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这份醉饮的豪兴表现出诗人风神潇洒的形象,旷达的态度和率真的个性。 (2)诗人要趁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任意东西,他要将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无限的大自然之中。苏东坡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之后,思想几度变化,由入世转向出世,追求一种精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表达出词人潇洒如仙的旷达襟怀,是他不满世俗、向往自由的心声(意思对即可)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后面题目小题1:手法:视听结合。“杏花疏影” 写所见,“吹笛到天明”写所闻,有声有色,质朴自然,不见矫揉造作之迹。意境:这两句诗选择杏花、笛声两个意象描绘了诗人往昔在洛中与朋友在杏花疏影里吹笛的图画,意境淡雅伤感(营造淡雅的情调和忧伤的氛围),寄托了作者对往事的无限怀念。结构:此句承上启下,上承“忆昔”,是对“昔”时“桥上饮”的具体描述;下启“二十余年如一梦”,回忆与现实构成鲜明的对比。(每点分析到位得2分,答出任意两点可得5分) 小题2:①对美好往事的深切怀念:上片忆洛中旧游,往事是那么美好,有长沟流月仙境般的明净、幽寂的环境,有“吹笛到天明”的闲情雅兴。②对二十年人事零落、国家沦丧的伤感:“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如今沦落异族,座中那些“豪英”也已不在,抚今追昔,作者倍觉伤感。③对广阔历史之沧桑的感慨:作者想到历史的变迁、国家的兴衰,发出“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的沧桑感叹。(任答一点得2分,三点得6分,每点中情感与分析各1分。) 小题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手法赏析的题目,答题时选取其中的一种进行分析,手法,注意答出手法后进行分析,答出效果,意境注意什么意象,创设什么意境,表达什么情感,结构在诗歌中间应该是承上启下,答题时答出上承什么,下启什么。 小题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情感的题目,探究情感的题目注意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词语,此题注意标题中的“忆洛中旧游”,注释中的“历靖康之难”,诗中的词语注意“豪英”“到天明”“如一梦”“闲”“古今多少事”。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小题1:①开怀畅饮,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可见一个豪兴纵饮、有着真性情的词人形象;(1分)②独自回家,敲门不应,独自听江声,一个风姿潇洒、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形象跃然纸上;(2分)③从全词看,词人是一个心事浩茫、心情孤寂、不满世俗、向往自由(超脱现实)的词人形象。 (2分)小题2:①反衬。(1分)上片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通过写家童鼻息如雷和词人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境界,(1分)从而烘托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 (1分)②直抒胸臆。(1分)“长恨”句、“小舟”句,以一种透彻了悟的哲理思辨,(1分)发出了对整个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 (1分)③融情于景,情景交融。(1分)“夜阑风静”“小舟”“江海”,(1分)引发出词人心灵痛苦的解脱和心灵矛盾的缓和,象征着词人追求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 (1分)(答出两点即可) 试题分析: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诗词的形象的能力。从词句描写上看词人的性格,从诗词的氛围上品读词人的心境和情怀。 试题分析:小题2:本题考查鉴赏诗词的表现手法的能力。上片表现手法是衬托或者以动衬静。 下片一开始,词人便慨然长叹道:“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奇峰突起的深沉喟叹,是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夜阑风静縠纹平”是词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契合的产物,它引发出词人心灵痛苦的解脱和心灵矛盾的缓和,表现手法是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①动静结合(1分)。 ② 借月色迷蒙、疏影斑驳和豪英坐饮、流水无声、笛声阵阵来构成一幅人与景、情与境相谐和的优美游乐图。(3分)动静结合:碧空中,月色迷蒙;花丛中,树影斑驳(静);午桥上,豪英坐饮(动);长河中,流水无声(有动有静);杏花里,笛声阵阵(动)。 构成一幅人与景、情与境相谐和的优美游乐图。(2)从洛阳旧游到现今偏寓江南(湖州)之“闲”,感慨国事的盛衰兴亡(2分);从昔日与豪英交往到如今此身独在之“闲”,感慨个人知交零落(2分);从二十多年的转瞬即逝到夜登小阁之“闲”,感慨时光飞逝而功业无成。 (2分)。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小题1:这首词蕴含的情感主要有:①久别重逢的喜悦;②宦海沉浮的悲惋无奈;③离别在即的愁绪。 小题2:①想象奇特,虚实相生。词人忽发奇想,将本来荒僻的阆州点化为神仙阆苑,赋予阆州神话般的美丽。 虚实处理得当,富有浪漫色彩。②境界缥缈开阔,语言洒脱灵动。 “阆山”通“阆苑”,“滁州”望“阆州”,展现了多重时空的组合变化。“闻说”二字导入传说,忽又接以“楼高”句设想将来,灵动超逸,挥洒自如。 小题1:考查诗歌的思想感情,结合诗歌的叙述和意象以及注释来分析,从回忆新科进士的开篇两句能看到“久别重逢的喜悦”;从三、四、五句“薄宦”、“十年”和“空负”能看到别贬谪之后宦海沉浮的感慨和无奈;下阕用阆苑、寒日、红树、晚霞来渲染离别在即的愁绪。小题2:两句诗富有浪漫色彩,诗人由朋友被贬谪之地阆州而联系到神仙阆苑,以乐景写哀情,想象奇特,境界开阔,显得豁达,灵动飘逸。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感情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