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董其昌书《宋词》

1.有那位书家知道董其昌行书宋词的译文(原文)给发一下谢了

秋意 枕簟溪堂冷欲秋。

断云依水晚来收。红莲相倚深如怨,白鸟无言定自愁。

书咄咄,且休休。一丘一壑也风流。

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春)新来懒上楼。(辛弃疾 鹧鸪天)重阳 点点楼前细雨,重重江外平湖。

当年戏马会东徐,今日凄凉南浦。莫恨黄花未吐,且教红粉相扶。

酒阑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间今古。(苏轼 西江月)春恨 鸳鸯浦。

春涨一江花雨,隔岸数声初过橹,晚风生碧树。舟子相呼相语,载取暮愁归去。

寒食江村芳草路,愁来无着处。(秦湛 谒金门)秋别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杨(扬)州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柳永 雨霖铃)冬景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自少人行!(周邦彦 少年游)晓行 霁霞散 晓月犹明 疏木挂残星 山迳人稀 翠萝深处 啼鸟两三声 霜(重)华重逼云袭冷 心共马蹄轻 十里青山 一溪流水 都做许多情(林少瞻 少年游)秋日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

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

绿杨堤畔闹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仲殊 南柯子)上元 紫禁烟花一万重。

鳌山宫阙隐晴空。玉皇端拱彤云上,人物嬉游陆海中。

星转斗,驾逥龙。五侯池馆醉春风。

而今白发三千丈,愁对寒灯数点红。(向子諲 鹧鸪天)梅花 见梅惊笑,问经年何处,收香藏白。

似语如愁,却问我、何苦尘红久客。观里栽桃,坛边种杏,到处成疏隔。

千林无伴,淡然独傲霜雪。且与管领春回,孤标争肯接、雄蜂雌蝶。

岂是无情,知受了、多少凄凉风月。寄驿人遥,和羹心在,漫使芳尘歇。

东风寂寞,可人谁为攀折。(朱敦儒 念奴娇)对梅花怀人 漠漠江皋 迢迢驿路 天教为传春信 万木丛边 百花头上 不管雪风飞紧 寻交访旧 惟翠竹寒松相认不意牵诗动兴 何心衬妆添晕 孤标最堪冷落 不许蝶亲蜂近 直自从来洁白 个中清韵 侭做重闻塞管也何害香消粉痕尽 待到和羹 才明底蕴 (刘方叔 天香)咏雪 云垂幕。

阴风惨淡天花落。天花落。

千林琼玖,满空莺鹤。征车渺渺穿花薄。

路迷迷路增离索。增离索。

梦溪山水,碧湘楼阁。(朱熹 忆秦娥)宋人特工于词曲,苏、欧、秦、黄其最著者。

唯王半山为之,风骨棱棱,脱去艳冶,态虽秀,铁面严冷,不得以教坏人家男女相嘲也 戊辰十月望书竟 其昌。

2.董其昌的诗词及生平

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上海松江人。

董其昌出身贫寒之家,但在仕途上春风得意,青云直上。公元1589年,(万历十七年)三十四岁的董其昌举进士,开始了他此后几十年的仕途生涯。

当过编修、讲官,后来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太子太保等职。他对政治异常敏感,一有风波,他就坚决辞官归乡,几次反复起用。

董其昌才溢文敏,通禅理、精鉴藏、工诗文、擅书画及理论。他是海内文宗,执艺坛牛耳数十年,是晚明最杰出、影响最大的书画家。

董其昌的绘画长于山水,注重师法传统技法,追求平淡天真的格调,讲究笔致墨韵,墨色层次分明,拙中带秀,清隽雅逸。《画史绘要》评价道:“董其昌山水树石,烟云流润,神气俱足,而出于儒雅之笔,风流蕴藉,为本朝第一。”

董的绘画对明末清初的画坛影响很大,并波及到近代画坛。一直以来,董其昌的作品都是海内外大收藏家寻觅的目标。

董其昌精收藏,曾珍藏董源4幅山水《潇湘图》、《溪山行旅图》、《龙宿郊民图》、《夏山图》,并以“四源堂”名斋,还有精选李思训《蜀江图》、《秋江待渡图》,董源《征商图》、《云山图》、《秋山行旅图》,巨然《山水图》,范宽《雪山图》、《辋川山居图》,李成《着色山图》,郭忠恕《辋川山居图》,江贯道《江居图》,赵大年《夏山图》,赵子昂《洞庭二图》、《高山流水图》,王蒙《秋山图》,《宋人册页》等18幅。从中可以看出,董其昌的收藏足以令其傲视当代。

董其昌的书法成就也很高,董的书法以行草书造诣最高,他对自己的楷书,特别是小楷也相当自负。董其昌虽处于赵孟頫、文征明书法盛行的时代,但他的书法并没有一味受这两位书法大师的左右。

他的书法综合了晋、唐、宋、元各家的书风,自成一体,其书风飘逸空灵,风华自足。笔画园劲秀逸,平淡古朴。

用笔精到,始终保持正锋,少有偃笔、拙滞之笔;在章法上,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分行布局,疏朗匀称,力追古法。用墨也非常讲究,枯湿浓淡,尽得其妙。

书法至董其昌,可以说是集古法之大成,“ 六体”和“八法”在他手下无所不精,在当时已“名闻外国,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明史·文苑传》)。

一直到清代中期,康熙、乾隆都以董的书为宗法,倍加推崇、偏爱,甚而亲临手摹董书,常列于座右,晨夕观赏。康熙曾为他的墨迹题过一长段跋语加以赞美:“华亭董其昌书法,天姿迥异。

其高秀圆润之致,流行于褚墨间,非诸家所能及也。每于若不经意处,丰神独绝,如清风飘拂,微云卷舒,颇得天然之趣。

尝观其结构字体,皆源于晋人。盖其生平多临《阁帖》,于《兰亭》、《圣教 》,能得其运腕之法,而转笔处古劲藏锋,似拙实巧。

……颜真卿、苏轼、米芾以雄奇峭拔擅能,而要底皆出于晋人。赵孟頫尤规模二王。

其昌渊源合一,故摹诸子辄得其意,而秀润之气,独时见本色。草书亦纵横排宕有致,朕甚心赏。

其用墨之妙,浓淡相间,更为绝。临摹最多, 每谓天姿功力俱优,良不易也。”

据说,康熙还亲自临写董书,致使董书得以风靡一时,出现了满朝皆学董书的热潮。一时追逐功名的士子几乎都以董书为求仕捷径。

在康熙、雍正之际,他的书法影响之深,是其他书法家无法比拟的。董其昌的书法,历来评说褒贬不一。

褒者倾其溢美之词,清代著名学者、书法家王文治《论书绝句》称董其昌的书法为“书家神品”。谢肇称其“合作之笔,往往前无古人”。

周之士说他“六体八法,靡所不精,出乎苏,入乎米 ,而丰采姿神,飘飘欲仙”。但对董其昌的批评者也很多,包世臣、康有为最为激烈。

包世臣云:“行笔不免空怯”。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讽刺道:“香光(董其昌)虽负盛名,然如休粮道士,神气寒俭。

若遇大将整军厉武,壁垒摩天,旌旗变色者,必裹足不敢下山矣!”董其昌走上书法艺术的道路,出于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起因是在考试时书法不好,遂发愤用功自成名家。

这在他的《画禅室随笔》有所记述,其中还自述学书经过:他在十七岁时参加会考,松江知府衷贞吉在批阅考卷时,本可因董其昌的文才而将他名列第一 ,但嫌其考卷上字写得太差,遂将第一改为第二,同时将字写得较好些的董其昌堂侄董源正拔为第一。这件事极大地刺激了董其昌,自此钻研书法。

董其昌回忆说:“郡守江西衷洪溪以余书拙置第二,自是始发愤临池矣。初师颜平原 (真卿)《多宝塔》,又改学虞永兴(世南),以为唐书不如魏晋,遂仿《黄庭经》及钟元常(繇)《宣示表》、《力命表》、《还示帖》、《丙舍帖》。

凡三年,自谓逼古,不复以文征仲(征明)、祝希哲(允明)置之眼角。”这段话中可以看出董其昌几乎学习研究了以前绝大部分名家,从钟王到颜、柳,从怀素到杨凝式、米芾,直至元代的赵孟頫。

董其昌没有留下一部书论专著,但他在实践和研究中得出的心得和主张,散见于其大量的题跋中, 董其昌有句名言:“晋人书取韵,唐人书取法,宋人书取意。”这是历史上书法理论家第一次用韵、法、意三个概念划定晋、唐、宋 三代书法的审美取向。

这些看法对人们理解和学习古典书法,起了很好的阐释和引导。

3.董其昌的诗词及生平

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上海松江人。

董其昌出身贫寒之家,但在仕途上春风得意,青云直上。公元1589年,(万历十七年)三十四岁的董其昌举进士,开始了他此后几十年的仕途生涯。

当过编修、讲官,后来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太子太保等职。他对政治异常敏感,一有风波,他就坚决辞官归乡,几次反复起用。

董其昌才溢文敏,通禅理、精鉴藏、工诗文、擅书画及理论。他是海内文宗,执艺坛牛耳数十年,是晚明最杰出、影响最大的书画家。

董其昌的绘画长于山水,注重师法传统技法,追求平淡天真的格调,讲究笔致墨韵,墨色层次分明,拙中带秀,清隽雅逸。《画史绘要》评价道:“董其昌山水树石,烟云流润,神气俱足,而出于儒雅之笔,风流蕴藉,为本朝第一。”

董的绘画对明末清初的画坛影响很大,并波及到近代画坛。一直以来,董其昌的作品都是海内外大收藏家寻觅的目标。

董其昌精收藏,曾珍藏董源4幅山水《潇湘图》、《溪山行旅图》、《龙宿郊民图》、《夏山图》,并以“四源堂”名斋,还有精选李思训《蜀江图》、《秋江待渡图》,董源《征商图》、《云山图》、《秋山行旅图》,巨然《山水图》,范宽《雪山图》、《辋川山居图》,李成《着色山图》,郭忠恕《辋川山居图》,江贯道《江居图》,赵大年《夏山图》,赵子昂《洞庭二图》、《高山流水图》,王蒙《秋山图》,《宋人册页》等18幅。从中可以看出,董其昌的收藏足以令其傲视当代。

董其昌的书法成就也很高,董的书法以行草书造诣最高,他对自己的楷书,特别是小楷也相当自负。董其昌虽处于赵孟\、文征明书法盛行的时代,但他的书法并没有一味受这两位书法大师的左右。

他的书法综合了晋、唐、宋、元各家的书风,自成一体,其书风飘逸空灵,风华自足。笔画园劲秀逸,平淡古朴。

用笔精到,始终保持正锋,少有偃笔、拙滞之笔;在章法上,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分行布局,疏朗匀称,力追古法。用墨也非常讲究,枯湿浓淡,尽得其妙。

书法至董其昌,可以说是集古法之大成,“ 六体”和“八法”在他手下无所不精,在当时已“名闻外国,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明史·文苑传》)。

一直到清代中期,康熙、乾隆都以董的书为宗法,倍加推崇、偏爱,甚而亲临手摹董书,常列于座右,晨夕观赏。康熙曾为他的墨迹题过一长段跋语加以赞美:“华亭董其昌书法,天姿迥异。

其高秀圆润之致,流行于褚墨间,非诸家所能及也。每于若不经意处,丰神独绝,如清风飘拂,微云卷舒,颇得天然之趣。

尝观其结构字体,皆源于晋人。盖其生平多临《阁帖》,于《兰亭》、《圣教 》,能得其运腕之法,而转笔处古劲藏锋,似拙实巧。

……颜真卿、苏轼、米芾以雄奇峭拔擅能,而要底皆出于晋人。赵孟\尤规模二王。

其昌渊源合一,故摹诸子辄得其意,而秀润之气,独时见本色。草书亦纵横排宕有致,朕甚心赏。

其用墨之妙,浓淡相间,更为绝。临摹最多, 每谓天姿功力俱优,良不易也。”

据说,康熙还亲自临写董书,致使董书得以风靡一时,出现了满朝皆学董书的热潮。一时追逐功名的士子几乎都以董书为求仕捷径。

在康熙、雍正之际,他的书法影响之深,是其他书法家无法比拟的。董其昌的书法,历来评说褒贬不一。

褒者倾其溢美之词,清代著名学者、书法家王文治《论书绝句》称董其昌的书法为“书家神品”。谢肇称其“合作之笔,往往前无古人”。

周之士说他“六体八法,靡所不精,出乎苏,入乎米 ,而丰采姿神,飘飘欲仙”。但对董其昌的批评者也很多,包世臣、康有为最为激烈。

包世臣云:“行笔不免空怯”。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讽刺道:“香光(董其昌)虽负盛名,然如休粮道士,神气寒俭。

若遇大将整军厉武,壁垒摩天,旌旗变色者,必裹足不敢下山矣!”董其昌走上书法艺术的道路,出于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起因是在考试时书法不好,遂发愤用功自成名家。

这在他的《画禅室随笔》有所记述,其中还自述学书经过:他在十七岁时参加会考,松江知府衷贞吉在批阅考卷时,本可因董其昌的文才而将他名列第一 ,但嫌其考卷上字写得太差,遂将第一改为第二,同时将字写得较好些的董其昌堂侄董源正拔为第一。这件事极大地刺激了董其昌,自此钻研书法。

董其昌回忆说:“郡守江西衷洪溪以余书拙置第二,自是始发愤临池矣。初师颜平原 (真卿)《多宝塔》,又改学虞永兴(世南),以为唐书不如魏晋,遂仿《黄庭经》及钟元常(繇)《宣示表》、《力命表》、《还示帖》、《丙舍帖》。

凡三年,自谓逼古,不复以文征仲(征明)、祝希哲(允明)置之眼角。”这段话中可以看出董其昌几乎学习研究了以前绝大部分名家,从钟王到颜、柳,从怀素到杨凝式、米芾,直至元代的赵孟\。

董其昌没有留下一部书论专著,但他在实践和研究中得出的心得和主张,散见于其大量的题跋中, 董其昌有句名言:“晋人书取韵,唐人书取法,宋人书取意。”这是历史上书法理论家第一次用韵、法、意三个概念划定晋、唐、宋 三代书法的审美取向。

这些看法对人们理解和学习古典书法,起了很好的阐释和引导作用。董其昌一。

4.行书的文化是什么,如何表现

行书是继草书、楷书之后,出现的一种书体。

相传是后汉桓、灵帝时一位书法家刘德升所创,西晋时期的卫恒的《四体书势》里讲:“魏初有钟(繇)、胡(昭)两家,为行书法,具学于刘德升。”可惜刘德升没有留下墨迹。

什么叫行书呢?简言之是在楷书的基础加以小的变化,书写起来很简便的书体,故而与楷书相间流行开来。行书是介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它不象草书那样难写难认,又不象楷书那样严谨端庄。

所以古人说它“非真非草”。它的特点是运用了一定草法,部分地简化了楷书的笔画,改变了楷书笔形,草化了楷书的结构。

总之它比楷书流动、率意、潇洒,又比草书易认好写。 行书在汉末是伴随着楷书而产生的一种新的书体,在当时,没有普遍地应用。

直至晋朝王羲之的出现,才使之盛行起来。 上文讲过,草书、楷书到了王羲之手中才形成最完美的艺术。

行书也不例外,行书到王羲之手中,将它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最完美地结合起来。从而创立了光照千古的南派行书艺术,成为书法史上影响最大的一宗。

将王羲之奉为“书圣”是当之无愧的。王羲之的行书,在他本人各体之中也应排在首位。

王羲之的行书从刘德升、钟繇一脉传来,并把行书推到了相当成熟的高度。但他留下的真迹不多,多是后人所摹。

其行书帖有《姨母帖》、《快雪时晴帖》、《兰亭序》、《圣教序》等。其中,《兰亭序》为王羲之行书的最突出的代表,被历代称为天下行书第一。

《兰亭序》是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其好友谢安等12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举行“祓禊”之会,饮酒赋诗,各抒情怀,汇为《禊帖》。王羲之满怀激情,笔走龙蛇,为本诗集写了序文,这就是光照千古的《兰亭序》。

此帖表现了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在用笔上有藏有露,侧笔取势。

遒媚劲健,自然精妙。结体上变化多姿,匠心独运,文中20多中“之”字,7个“不”字,虽重复出现,却无雷同。

章法上则疏密斜正,大小参差,敛放揖让,承接呼应,均极为奇谲。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

可惜这件书林瑰宝,被唐太宗作为殉葬品,埋入昭陵,从此真迹永绝于世。 王献之亦极擅行书,其行草代表作有《中秋帖》、《鸭头九帖》、《新妇地黄汤帖》等。

《中秋帖》是“三希之一”。《鸭头九帖》也是王献之行书墨迹中的佼佼者。

其用笔洒脱流利,与其他帖相比,此帖风格明显不同,极其雅逸,随意中书写,而神韵自得。《新妇地黄汤帖》及《廿九日帖》等也是王献之行书中的上乘之作。

用笔秀劲飘洒,灵动宜人。在王氏一门书翰中,还有一件弥足珍贵的墨迹,就是王珣的《后远帖》。

珣为羲之侄,其书法遒丽峭劲,潇洒流畅,“东晋风流,宛然在眼”。清代乾隆帝极珍爱此帖,将其与羲之《快雪时晴帖》、献之《中秋帖》同藏于养心殿书房,并称此处为“三希堂”。

所谓“三希”就是三件稀世珍宝。该帖是存世最早的行书著名墨迹真本,极是珍贵。

其中羲之的《快雪时晴帖》被列为“三希之首”。 到了唐代,唐太宗李世民尤喜行书,他酷爱王羲之的行书。

由于唐太宗的提倡,更加稳定了行书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尤其是二王体系的行书,笼罩了整个唐代,成为一代风范。他本人也是行书的高手,他的代表作品《温泉铭》,就是学习二王典范。

此碑也是第一块将行书运用到碑版上来的刻石。这在行书史上是一大飞跃;也为行书开辟了新的领域。

盛唐时,出现了一位书法大家,他将二王行书又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他就是李北海。

李北海,名邕,字泰和,因任北海太守,人称“李北海”。他在继承二王同时,发挥自己的特点,创立了行楷一路,所谓的“行楷”就是指在楷书的笔画中溶会行书的笔意,在行书的结构中又吸收了楷书成分。

这种字虽早在李北海之先就有过试尝,但到李北海笔下才真正成熟和统一。当时的李阳冰称赞他为“书中仙手”。

李北海一生写字甚勤,有人说他平生书碑有八百多块,许多名碑都自书自刻。传世作品有《麓山寺碑》、《云麾将军李秀碑》、《云麾将军李思训碑》、《法华寺碑》、《东林寺碑》、《叶有道碑》等等。

其中《麓山寺碑》最见风神。 此碑刻者托名黄仙鹤,其实就是李北海自己刻的。

后人称此碑“三绝”:文绝、书绝、刻绝。 唐代杰出的书法家颜真卿,不仅楷书艺术博大精深,而且在行书上也有极高的成就。

他的行书雄健刚强、气势磅礴,不追求雕琢之气,而渗透他那刚正的性格、豪放炽热的情感。其著名行书作品有《祭侄稿》、《争座位帖》、《刘中使帖》等。

字体挺拔、气骨情真,为历代书家所颂。宋代米芾号称《争座位帖》为颜书第一。

元人鲜于枢把《祭侄稿》评为天下第二行书,有人将此帖同王羲之《兰亭序》并列为世之“双璧”。 行书到了宋代,出现了新的面目。

书法家往往借助书法来表现个人的学识、个性和怀抱。所以古人评及宋人书法说“宋人尚意”。

能代表宋代风格要推举“宋四家”。宋四家指的是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学识渊博,在古文、诗词、书法、绘画等方面都取得相当辉煌的成就,可以说他是历史上少有的。

5.先秦、秦汉、魏晋时期的时代特点,文化成就

灌溉工具的改进——人力翻车;

南北朝——灌钢法 出现白瓷

佛、道两教盛行和儒学危机;

贾思勰《齐民要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

祖冲之的圆周率;

东晋王羲之——书圣;

文人画兴起,如汉代名将霍去病墓前石刻之一《马踏匈奴》,石材花岗岩,马腿粗壮结实,四足踩踏着手持弓箭的匈奴首领,下自挣扎的匈奴人露出绝望的神色,形容委琐,面目可憎,马腿如四根巨柱,与马身浑然一体,显得坚定稳重,整体造型古劲朴拙,风格沉着浑厚。还有其墓前其他石刻,如《跃马》、《伏虎》、《卧牛》等造型手法洗练,雄强有力,造型极简,风格浑厚而有富于变化。又如东汉石雕《高颐墓辟邪》,它昂首挺胸,肩侧阴刻双翼,四腿踩踏有力,形作走状,造型浑厚朴实。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雕塑风格则倾向于秀骨清像,注重写实和传神的表现。以南朝《齐武帝陵石辟邪》为例,昂首张口、前胸高腆饱满、弓腰挺骨、前腿微屈,意态昂扬勃兴,有蓄势待发之意与腾跃奋起之势,与秦汉时浑厚的风格截然不同。又如馆藏于陕西博物馆的《大夏石马》。头长而腿短粗,前腿直立,后腿稍蜷曲,昂然而立,似待命而发。造型简括冼练。与《马踏匈奴》的浑厚相比更是透露出灵秀清新之貌

魏晋时期的顾恺之《女史箴图》秦汉时期的雕塑在继承先秦雕塑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开始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形成了中国雕塑史上第一个高峰。“艺术是时代社会意识和生活意识的反应”。秦汉时期的统治者生前生活奢豪,不惜动用劳力大兴土兴建宫苑,以彰显王权威严,宣扬统一功业;而且大修陵寝,希望死后仍能像以前一样尊享荣华。由于国家的统一,人力物力的集中,以及社会生产力的提高,都为美术的快速发展同样创造了良

6.唐朝使用的字体是什么

秦代定小篆为正式字体,但小篆书写麻烦,所以秦汉时代官吏主要写隶书,到唐代楷书是正式字体,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是行书比较多。

实际上行书起源很早,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可以参见:/cszp/jidianxueyuan/2001jz7/meishu/shufa/jianshi.htm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我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商代中后期甲骨文和金文。

《说文解字序》说:“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书,八曰隶书。”基本概括了此时字体的面貌。

甲骨文 金文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文字差异很大,是发展经济文化的一大障碍。秦始皇统一天下,统一全国文字。

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

《说文解字序》说:“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书,八曰隶书。”基本概括了此时字体的面貌。

篆书 泰山刻石 (篆书) 魏晋是"篆隶真行草"诸体兼备且俱臻完善的一代,汉隶定型化了方块汉字的基本形态。隶书演过程就孕育着楷书,而行楷书、草书是在隶书产生的同时就已经萌芽了。

楷书、行书、草书的定型是在魏晋二百年间。魏晋造就了两个承前启后,巍然绰立的大书法革新家—钟繇,王羲之。

他们揭开了中国书法发展史的新的一页。树立了真书、行书、草书美的典范,此后历朝历代,乃至东邻日本,学书者莫不宗法“钟王”。

王羲之兰亭序(行书) 钟繇荐季直表 (小楷)王献之鸭头丸帖(行草书)王洵伯远帖(行书) 南朝书法继承东晋的风气。南北朝书法家灿若群星,无名书家为其主流。

南北朝书法以魏碑最胜。魏碑,是北魏以及与北魏书风相近的南北朝碑志石刻书法的泛称,是汉代隶书向唐代楷书发展的过渡时期书法。

智永千字文(楷书)张猛龙碑(魏碑) 汉代出现隶书,其特点是蚕头燕尾,使汉字趋于方正楷模,在笔法上也突破了单一的中锋运笔,为以后各种书体流派奠定了基础。曹全碑(隶书) 张迁碑 唐朝的建立结束了西晋以来近三百年的动乱局面。

唐代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达到了中国封建文化的最高峰,可谓“书至初唐而极盛。”唐代墨迹流传至今者也比前代为多,大量碑版留下了宝贵的书法作品。

颜真卿颜勤礼碑(颜楷)柳公权玄秘塔碑(柳楷)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欧楷)张旭肚痛帖(草书)怀素 自叙帖(狂草)褚遂良雁塔圣教序(楷书) 五代十国的书法艺术虽承唐末之余续,形成了凋落衰败的总趋向。苏轼评及五代书法时曾说:“自颜柳氏没,笔法衰绝,加以唐末丧乱,人物凋落,文采风流,扫地尽矣。

独杨公凝式,笔迹雄杰,有'二王'、颜、柳之余,此真可谓书之豪杰,不为时世所汩没者。”杨凝式韭花帖(行书) 彦修 王氏法书苑(狂草) 宋朝书法发展比较缓慢。

宋太宗赵光义留意翰墨,购募古先帝王名臣墨迹,命侍书王著摹刻禁中,厘为十卷,这就是《淳化阁帖》。“凡大臣登二府,皆以赐焉。”

帖中有一半是“二王”的作品。所以宋初的书法,是宗“二王”的。

同是宗王从帖,宋人远逊唐人。所以一些评家以为帖学大行,书道就衰微了。

黄庭坚松风阁(行书) 赵佶千字文(行书) 苏轼天际乌云帖(行书) 米芾蜀素帖(行书) 元初经济文化发展不大,书法总的情况是崇尚复古,宗法晋、唐而少创新。纵观元代书法,其成就大者还在真行草书方面。

至于篆隶,虽有几位名家,但并不怎么出色。这种以真、行、草书为主流的书法,发展到了清代才得到改变。

有元一代书风,仍沿宋习盛于帖学,宗唐宗晋,虽各有其妙,亦不能以一家之法立于书坛,较之文学,绘画等艺术门类,尚显冷落无成得多。赵孟俯汲黯传(行书) 鲜于枢唐诗草书卷(行书) 康里夔夔草书尺牍(草书)耶律楚材自书诗翰(楷书) 明朝定都北京后,即着手文治,诏求四方善书之士,充实宫廷,缮写诏令文书等。

朝野士大夫重视帖学,皆喜欢姿态雅丽的楷书,行书,几乎完全继承了赵孟俯的格调。整个明代书体以行楷居多,至永乐、正统年杨荣和杨溥先后入直翰林院和文渊阁,写了大量的制诰碑版,号称“博大昌明之体”,即“台阁体”。

士子为求干禄也竞相摹习,横平竖直十分拘谨,缺乏生气,使书法失去了艺术情趣和个人风格。董其昌草书宋词卷(行书) 文征明大行书七言诗轴(行书) 祝允明箜篌引(草书)唐寅行书七律诗轴:(行书)。

7.怎么写关于唐朝盛世的作文

踏着回唐朝那条悠悠的路,不会有电视银屏的喧闹,也不会有歌手们声嘶力竭的呼嚎。唐朝的庄严、雄浑尽在梦中溟现。 唐初的雄浑、挥洒;中唐的繁荣、庄严;唐末的悲惨、腐浊,幕幕展现在眼前。 唐初,名门弟子们四处奔波… 踏着回唐朝那条悠悠的路,不会有电视银屏的喧闹,也不会有歌手们声嘶力竭的呼嚎。唐朝的庄严、雄浑尽在梦中溟现。 唐初的雄浑、挥洒;中唐的繁荣、庄严;唐末的悲惨、腐浊,幕幕展现在眼前。 唐初,名门弟子们四处奔波求学,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唐朝诗赋呈现一派繁荣景象。诗仙李白的诗如他本人般清新、飘逸,诗圣杜甫之诗则忧国忧民。。初唐人杰辈出;如酒醇厚般的诗韵,千姿百态,引人入胜,初唐,它已流动成了一段绝美的山水。“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映日荷花别样红”,何处风景能与唐朝蓖美? 中唐正是唐朝之鼎盛时期,天适地利人和,大街小巷处处充满了繁忙与喧闹。人们把家门大开,却不怕有贼客侵入,足矣见几乎游手好闲干些偷鸡摸狗之事。宫廷内外,庄严肃穆,皇帝勤于朝政,戒奢从简,大臣奉公廉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侍儿扶起娇艳美丽的贵妃娘娘,人们尽吃山珍海味。。经济空前发达,幕幕喜人。 唐末给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和痛苦,我如此(当然,在梦里)。战争,构造简单的火炮一发发在空中无力的哀鸣;百姓过着东窜西躲的日子,令人心神不安,诗人的作品中也充满了悲情。 “嗵。。”一阵阵轰炮声(妈妈不小心弄掉我的书本)把我惊醒。“想睡就到床上休息一会儿。”妈妈轻声说到。我清醒了,我揉揉眼睛,拍拍脑袋不禁笑了。。 我等待的的“盛唐”,到了,吗?

大明宫的残桓断壁,被夕阳洒落斑驳的影子.风吹得夕阳仿佛在流动,流动中隐隐约约闪现出几个摇曳的身影.时光的河流中,我始终处在下游,在渡口,抬起头遥望在上游的唐朝.我不可能游向上游,也不可能回到过去,我的的确确是在这片废墟前的,但我却隐约可见牡丹花吹响季节的夜曲,飞过的鸿雁在演奏历史的哀鸣.我闭上眼想感受时光河流中的上游.

啊!我听到了!被记载在史书上的画面,被人一直所向往的画面,随着牡丹花的开放与枯萎,随着季节的歌声,一遍一遍反复展现.这却更让我觉得,时间之外,还有时间,生活之外,还有生活.

曾让人以为消逝的唐朝,躲进了时间的深处,却又随着白云的歌声,在人心中留下淡淡的痕迹,就像夜间的露珠,在花朵上留下淡淡的湿润,就不复存在了,或者说已经在时间之外了.如果说没有时光的落差,或许我真的可以,站在大明宫前,倾听着夕阳,偶尔从他的包裹中,散落出唐朝的声音,古老与现代,宫殿与废墟,是千年历史的见证,是古人畅想的未来,是今人怀念的过去,是千年之前与千年之后的人们共同缅怀时光流逝的忧伤.

大唐盛世,风流奇丽的画面.初过长安的金戈铁马,玄武门之变的血雨腥风,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武后称帝的王者风范,开元盛世的歌舞升平,安史之乱的动荡不安,郭子仪单骑退回纥的绝世豪情与哀帝王国的冤仇.一切一切,都成了夕阳的余辉.伴随着年年月月的花开花落,沿着季节的轨迹,显得是那么的苍老,又化做这大明宫的废墟.我静下心来,仿佛看到了大明宫的过去,看见他的钟鸣鼎食,暮鼓晨钟.

可当我静下心来,却又听不见来自唐朝的任何声音,它又随着夕阳的余辉,躲进了时间的深处.在大明宫里,在大明宫的废墟里,我又觉得大明宫外还有另外一个大明宫.它不是废墟,仿佛是牡丹花的记忆,盛开在草坪上.这是昨天,是大明宫的昨天.我不理解昨天为什么会出现在今天,为什么过去这块鹅卵石会忽然投到时光这今天的下游,来消磨今天的时光.或许这是记忆的享受,是我们不知道的记忆,是大明宫的记忆.

或许人真的无法回到过去,却可以享受记忆的温暖.离唐朝将近一千四百多年了,它已经是山峰上的一座雕象,而我是一个下山的行人,从山峰上走下来的行人,我期盼夕阳可以把我带到山峰,但夕阳会流动,时光不会后退.不知道大明宫给大家的感觉是什么,我也无法言喻大明宫带给我的感觉,唐朝带给我的感觉.如果没有时光的流逝,或许这种感觉会更真实、更生动、更贴切一些吧.

8.并称“南董北王”的著名书画家,指的是( )

南董:董其昌董其昌(1555—1636)是明代著名书画家。

字玄宰,号思白、思翁,别号香光。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

自幼就受到书法艺术的熏陶。官至礼部侍郎、礼部尚书等职。

他提倡用摹古代替创作,又以禅宗的南北派比附绘画,称“南北宗”。他的书法广泛临学古人,融会变化,综合了晋、唐、宋、元各家的书风,自成一体。

康熙、乾隆都以董书为宗法。书法至董其昌,可以说是集古法之大成,“六体”和“八法”在他手下无所不精,同时他又善于鉴赏,在明末和清代名声极大。

其传世作品有:《宋词卷》、《书杜律》、《大唐中兴颂》等。著书有《画禅室随笔》、《容台集》等。

北王:王铎王铎(1592—1652)是清代杰出的书法家。字觉斯,号嵩樵,又号痴庵,别署烟谭渔叟。

孟津(今河南孟津)人。官至礼部尚书。

王铎好古博学,诗文书画皆有成就,尤其书法独具特色,世称“神笔王铎”。与董其昌齐名,明末有“南董北王”之称。

王铎行、草书成就最高,用笔沉着富有变化,粗犷豪放,不失法度,既发扬了明代草书气势奔放、直抒性灵的特点,又矫正了线条粗率的弊病。在结构方面,以奇险取胜,节奏对比强烈,创造出不少新的构成方式。

其墨迹传世较多,其中最有名的是《拟山园帖》和《琅华馆帖》。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