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宋词人年谱pdf

1.我想要北宋词人张先的详细资料以及年谱

张先,字子野,天圣八年进士,词与柳永齐名。

《古今诗话》云:“有客谓子野曰:人皆谓公‘张三中’,即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也。公曰:‘何不目之为‘张三影’?客不晓,公曰:‘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柳径无人,坠飞絮无影’。

此余生平所诗意也。'” ?? ??张先爱影之深,竟至于此。

其实又何止三影?他如“隔墙送过秋千影”,“无数杨花过无影”等均属其名句。 ?? ??对这位很爱用“影”字,或曰爱描写朦胧景色的宋代作家进行评论,决非易事。

历来围绕张词之争,或褒或贬,各执一端。《宋四家词选序论》谓“子野清出处,生脆处,味极隽永。

只是偏才,无大起落。”《词洁》云:“子野雅淡处,便疑是后来姜尧章出蓝之功。”

甚至就同一论题,从同一角度,观点也针锋相对。《姑溪题跋》谓“子野韵不足而情有余”《诗人玉屑引》称“子野韵高,是耆卿所乏处。”

究竟孰是孰非,或是中含非,非中有是,都不能简单结论。近代词论最精辟之大学问家王国维,对众多词作者皆不乏细致中肯之评述,而于子野,似有意回避之。

惟一句短语:“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人间词话》) ?? ??。

我以为全面理解和正确估价其作品,应把握以下三点: ?? ??一、情境幽眇,景色朦胧。大凡诗词,主观抒情者多,客观状物者少,子野词作多属后者。

王国维曰:“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

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请看张先《木兰花》: ?? ?? ??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

?? ??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

??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 ?? ?? ??此可谓纯客观描写之典型,其中无一字直抒胸怀。

再看其《天仙子》: ?? ?? ??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 ?? ??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 ?? ??往事后期空记省。

??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 ?? ??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 ?? ??明日落红应满径。

?? ??后者虽不如《木兰花》那样典型,依然未出此类。客观描写,以物观物,题材有大小,环境可宽窄,不能以此而分优劣。

优劣之分在于真假雅俗,精粗厚薄。子野词具明显士大夫典雅气质和蕴籍风格。

而情境幽眇,景色朦胧又是此种气质风格之特产和独创。无论动态描写如“吴儿竞”、“游女并”,抑或静态刻画如“遥山暝”、“池院静”,均极其淡雅精细。

“三影”也好,四影五影也罢,都不外如隐如现,若暗若明。比子野为作曲家,小调旋律便是其曲目;比子野为绘画师,冷色风景则是其专长。

?? ??二、承蕴籍之格,起敷畅之风。晚唐五代词,题材多系男女闺情幽怨。

花前月下,缠绵悱恻,形成婉约含蓄风韵。温、韦、冯、晏属此派出色代表。

子野承前蕴籍之格,更添一层清辉淡色,又加几分幽情深致。使长短句这株文学奇葩于传统之土壤上透出了新香。

不仅以子野词比较温、韦之作可证,从子野自身作品细微之差别也可窥见其演变趋势。若谓《木兰花》仍以客观描写为主,则其《一丛花》应属主观抒情之作。

?? ??一丛花 ?? ?? ?? ??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蒙蒙。

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踨? ?? ??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拢。

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 ?? ??起首二句,已显敷畅之势,至于“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更是出语不隔,舒展自如,与后来秦、柳、苏、辛遥相呼应。此所谓“子野适得其中,有含蓄处,亦有发越处。

但含蓄不似温、韦,发越亦不似豪苏腻柳”也。(《白雨斋词话》)因此可谓子野词承前启后,为一重大转折,是一关键过渡。

处于婉约含蓄与豪放舒展之间。 ?? ??三、格高而气显不足,调雅而情嫌不浓。

如上所述,子野之作既属词风演变交替中产物,有其长处,也有其短缺。即以《木兰花》而论,准确精细,诚不可多得,然而过于精细,易引人注目,难动人心神。

描写动态之前二句“竞”“并”虽佳,毕竟显得生冷。我们欣赏其格调之高雅,却未免遗憾其气势不足,情绪不浓。

尽管《一丛花》较其他几首别开敷畅之风,然于子野词作中尚非主流。 ?? ??总而言之,张先词有其独到之处,有其转折之功,亦有其自身之瑕,当然是美玉微瑕。

2.关于宋代词人张先的完整研究资料

《唐宋词人年谱》——《张子野年谱》,夏承焘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东坡集》卷三五《祭张子野文》,西冷印社出版社2004年版。

《宋史翼》卷三六,赵铁寒主编,文海出版社1980年版

《宋人轶事汇编》,丁传靖编,中华书局1981年版

《张先集编年校注》,沈松勤、吴熊和校注,浙江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张先著有《安路集》一卷、《张子野词》二卷传世。《全宋诗》卷170辑其诗25首。《全宋词》唐圭璋著卷1录其词165首,57至85页

3.唐宋八大名家

所谓唐宋八大家,是指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他们的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其文章不但震撼唐宋文坛, 而且是后世散文的楷模,彪炳于文学之林.

韩愈,柳宗元提倡" 古文运动 ",以革新六朝以来华而不实的文风.宋代的欧,曾,王,苏等文家,继承这一传统,更拓展了散文创作的领域,因此可说"唐宋八大家"的古文作品,代表着唐宋散文的最高成就.

一,唐宋八大家

1,古文运动

2,从韩愈到王安石

唐宋八大家——韩愈

韩愈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他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提倡学习先秦两汉古文,主张学古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坚持"词必己出","陈言务去";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其代表作有《原道》,《师说》韩愈等.

唐宋八大家——柳宗元

柳宗元,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散文家.他要求文章反映现实,"不平则鸣",富于革除时弊的批判精神.他的"永州八记"已成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这些优美的山水游记,生动表达了人对自然美的感受,丰富了古典散文反映生活的新领域,从而确立了山水记作为独立的文学体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唐宋八大家——欧阳修

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在散文诗词创作,史传编纂,诗文评论等方面都有极高成就.他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著名代表作有《醉翁亭记》等.他自称"六一居士",即藏书一万卷,集古录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加上老翁一人.

唐宋八大家——苏轼

苏轼,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他认为作文应达到 " 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 的艺术境界.其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

唐宋八大家——苏辙

苏辙,北宋文学家,苏轼之弟.他早期的文章议论风发,晚期风格趋于澹泊沉静,善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他擅长各类文体,以策论为最.有《栾城集》等.他提出了独到的"文气说",强调生活体验对创作的重要性,其散文以其独特的风貌卓然自成一家,人称"苏文定公".

唐宋八大家——苏洵

苏洵,号老泉,北宋文学家,苏轼,苏辙之父.苏洵工古文,长于论辩,内容宏博,笔力雄健.所作《权书》,《衡论》,《机策》等文章,深得翰林学士欧阳修和宰相韩琦的称赏.人称其文"其指事析理,引物托喻,侈能尽之约,远能见之近,大能使之微,小能使之着;烦能不乱,肆能不流."

唐宋八大家——王安石

王安石,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的散文,雄健简练,奇崛峭拔,大都是书,表,记,序等体式的论说文,阐述政治见解与主张,为变法革新服务.这些文章针对时政或社会问题,观点鲜明,分析深刻,不论长篇还是短制,结构都很谨严,主意超卓,说理透彻,语言朴素精练.

唐宋八大家——曾巩

曾巩,北宋散文家.出自欧阳修门下,完全接受了欧阳修先道而后文的古文创作主张,而且比欧阳修更着重于道.因此,曾巩的散文在八大家中是情致和文采都较少的一家.但曾文长于议论,他的政论文,语言质朴,立论精辟,说理曲折尽意.

4.韦庄的简介

韦庄 唐末五代诗人、词人。

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

武后时宰相韦待价之后(一说为玄宗相韦见素之后,其实并非一房),诗人韦应物四世孙。至韦庄时,其族已衰,父母早亡,家境寒微。

生平 韦庄一生经历,可分前后两期。前期为仕唐时期。

广明元年(880)他在长安应举,适值黄巢起义军攻占长安,未能脱走,至中和二年(882)春始得逃往洛阳,次年作《秦妇吟》。后去润州,在镇海军节度使周宝幕中任职。

光启元年(885),僖宗还京后,又因李克用逼迫,出奔凤翔、兴元。韦庄出于拥戴唐室之忱,离江南北上迎驾,中途因道路阻塞折返,后在婺州一带客居。

景福二年(893)入京应试,不第。乾宁元年(894)再试及第,任校书郎,已年近60。

后昭宗受李茂贞逼迫出奔华州,韦庄亦随驾任职。乾宁四年,奉诏随谏议大夫李询入蜀宣谕,得识王建。

后又在朝任左、右补阙等职。这一时期的创作主要是诗歌。

今存《浣花集》所收作品即止于光化三年(900),此后无诗作留存。后期为仕蜀时期。

天复元年 (901),他应聘为西蜀掌书记,自此在蜀达10年。天□四年 (907),朱全忠灭唐建梁,韦庄劝王建称帝,与之对抗,遂建立蜀国,史称前蜀。

他被王建倚为心腹,任左散骑常侍、判中书门下事,制定开国制度。后官至吏部侍郎平章事。

在蜀时,他曾于成都浣花溪畔杜甫旧居重建草堂作为住所。这一时期的创作主要是词。

今存韦词大部分作于后期。文学创作 韦庄在唐末诗坛上有重要地位。

清代翁方纲称他“胜于咸通十哲(指方干、罗隐、杜荀鹤等人)多矣”(《石洲诗话》),郑方坤把他与韩□、罗隐并称为“华岳三峰”(《五代诗话·例言》)。他前逢黄巢农民大起义,后遇藩镇割据大混战,自称“平生志业匡尧舜”(《关河道中》),因而忠于唐王朝是他思想的核心,忧时伤乱为他诗歌的重要题材,从而较为广阔地反映了唐末动荡的社会面貌。

《悯耕者》、《汴堤行》对战乱中人民所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睹军回戈》、《喻东军》、《重围中逢萧校书》对当时屯居洛阳的援军残害人民、掳掠妇女的丑恶行径作了谴责,同时又对他们拥兵自重、未能积极镇压起义军表示不满。

而《铜仪》、《洛北村居》、《北原闲眺》、《辛丑年》等诗,则反映了他对唐室“中兴”的热切期待;《闻再幸梁洋》、《江南送李明府入关》等诗,表示了他对离乱中的君主、皇族多所眷念;《咸通》、《夜景》、《忆昔》等作,更抚今追昔,为唐王朝的衰微唱出了深沉的挽歌。他又有一些出色的怀古诗,如《台城》、《金陵图》、《上元县》等,在对南朝史迹的凭吊中,也寄寓着他对唐末社会动乱的哀叹,情调凄惋。

此外,他还有一些诗如《思归》、《江外思乡》、《古离别》、《多情》等,反映了他长期四处飘泊,求官求食的境遇和心情。他的写景诗,如《题盘豆驿水馆后轩》、《登咸阳县楼望雨》、《秋日早行》等,取景疏淡,思致清婉,也有特色。

他以近体诗见长。律诗圆稳整赡,音调响亮,绝句包蕴丰满,发人深省;而清词俪句,情致婉曲,则为其近体诗的共同风格。

韦庄的代表作是长篇叙事诗《秦妇吟》。此诗长达1666字,为现存唐诗中最长的一首。

诗中通过一位从长安逃难出来的女子即“秦妇”的叙说,正面描写黄巢起义军攻占长安、称帝建国,与唐军反复争夺长安以及最后城中被围绝粮的情形。思想内容比较复杂,一方面对起义军的所谓“暴行”多所“暴露”,另一方面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义军掀天揭地的声威及统治阶级的仓皇失措和腐败无能;一方面揭露了唐军迫害人民的罪恶,另一方面又夹杂着对他们“剿贼”不力的谴责。

它选择典型的情节和场面,运用铺叙而有层次的手法,来反映重大历史事件的复杂矛盾,布局谨严,脉络分明,标志着中国诗歌叙事艺术的发展。韦庄因此诗而被称为“秦妇吟秀才”。

由于某种忌讳,韦庄晚年严禁子孙提及此诗,也未收入《浣花集》,以致长期失传。20世纪初始在敦煌石窟发现。

韦庄又是花间派中成就较高的词人,与温庭筠并称温韦。温、韦词在内容上并无多大差别,不外是男欢女爱、离愁别恨、流连光景。

但温词主要是供歌伎演唱的歌词,创作个性不鲜明;而韦词却注重于作者感情的抒发,如〔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5首,学习白居易、刘禹锡《忆江南》的写法,追忆往昔在江南、洛阳的游历,把平生漂泊之感、饱经离乱之痛和思乡怀旧之情融注在一起,情蕴深至。风格上,韦词不象温词那样浓艳华美,而善于用清新流畅的白描笔调,表达比较真挚深沉的感情,如〔浣溪沙〕“夜夜相思更漏残”、〔女冠子〕“四月十七”、“昨夜夜半”等。

他有些词还接受了民间词的影响,用直截决绝之语,或写一往情深,或写一腔愁绪。如〔思帝乡〕“春日游”的“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

纵被无情弃,不能羞”,于率直中见结郁;〔菩萨蛮〕“如今却忆江南乐”的“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以终老异乡之“誓”,更深一层地抒发思乡之苦。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说“韦端己词,似直而纡,似达而郁,最为词中胜境”,许昂霄《词综偶评》评韦词“语淡而悲,不堪多读”,都指明这一特点。

王国。

5.韦庄的资料

唐末五代诗人、词人。

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

武后时宰相韦待价之后(一说为玄宗相韦见素之后,其实并非一房),诗人韦应物四世孙。至韦庄时,其族已衰,父母早亡,家境寒微。

生平 韦庄一生经历,可分前后两期。 前期为仕唐时期。

广明元年(880)他在长安应举,适值黄巢起义军攻占长安,未能脱走,至中和二年(882)春始得逃往洛阳,次年作《秦妇吟》。后去润州,在镇海军节度使周宝幕中任职。

光启元年(885),僖宗还京后,又因李克用逼迫,出奔凤翔、兴元。韦庄出于拥戴唐室之忱,离江南北上迎驾,中途因道路阻塞折返,后在婺州一带客居。

景福二年(893)入京应试,不第。乾宁元年(894)再试及第,任校书郎,已年近60。

后昭宗受李茂贞逼迫出奔华州,韦庄亦随驾任职。乾宁四年,奉诏随谏议大夫李询入蜀宣谕,得识王建。

后又在朝任左、右补阙等职。这一时期的创作主要是诗歌。

今存《浣花集》所收作品即止于光化三年(900),此后无诗作留存。 后期为仕蜀时期。

天复元年 (901),他应聘为西蜀掌书记,自此在蜀达10年。天□四年 (907),朱全忠灭唐建梁,韦庄劝王建称帝,与之对抗,遂建立蜀国,史称前蜀。

他被王建倚为心腹,任左散骑常侍、判中书门下事,制定开国制度。后官至吏部侍郎平章事。

在蜀时,他曾于成都浣花溪畔杜甫旧居重建草堂作为住所。这一时期的创作主要是词。

今存韦词大部分作于后期。 文学创作 韦庄在唐末诗坛上有重要地位。

清代翁方纲称他“胜于咸通十哲(指方干、罗隐、杜荀鹤等人)多矣”(《石洲诗话》),郑方坤把他与韩□、罗隐并称为“华岳三峰”(《五代诗话·例言》)。他前逢黄巢农民大起义,后遇藩镇割据大混战,自称“平生志业匡尧舜”(《关河道中》),因而忠于唐王朝是他思想的核心,忧时伤乱为他诗歌的重要题材,从而较为广阔地反映了唐末动荡的社会面貌。

《悯耕者》、《汴堤行》对战乱中人民所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睹军回戈》、《喻东军》、《重围中逢萧校书》对当时屯居洛阳的援军残害人民、掳掠妇女的丑恶行径作了谴责,同时又对他们拥兵自重、未能积极镇压起义军表示不满。

而《铜仪》、《洛北村居》、《北原闲眺》、《辛丑年》等诗,则反映了他对唐室“中兴”的热切期待;《闻再幸梁洋》、《江南送李明府入关》等诗,表示了他对离乱中的君主、皇族多所眷念;《咸通》、《夜景》、《忆昔》等作,更抚今追昔,为唐王朝的衰微唱出了深沉的挽歌。他又有一些出色的怀古诗,如《台城》、《金陵图》、《上元县》等,在对南朝史迹的凭吊中,也寄寓着他对唐末社会动乱的哀叹,情调凄惋。

此外,他还有一些诗如《思归》、《江外思乡》、《古离别》、《多情》等,反映了他长期四处飘泊,求官求食的境遇和心情。他的写景诗,如《题盘豆驿水馆后轩》、《登咸阳县楼望雨》、《秋日早行》等,取景疏淡,思致清婉,也有特色。

他以近体诗见长。律诗圆稳整赡,音调响亮,绝句包蕴丰满,发人深省;而清词俪句,情致婉曲,则为其近体诗的共同风格。

韦庄的代表作是长篇叙事诗《秦妇吟》。此诗长达1666字,为现存唐诗中最长的一首。

诗中通过一位从长安逃难出来的女子即“秦妇”的叙说,正面描写黄巢起义军攻占长安、称帝建国,与唐军反复争夺长安以及最后城中被围绝粮的情形。思想内容比较复杂,一方面对起义军的所谓“暴行”多所“暴露”,另一方面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义军掀天揭地的声威及统治阶级的仓皇失措和腐败无能;一方面揭露了唐军迫害人民的罪恶,另一方面又夹杂着对他们“剿贼”不力的谴责。

它选择典型的情节和场面,运用铺叙而有层次的手法,来反映重大历史事件的复杂矛盾,布局谨严,脉络分明,标志着中国诗歌叙事艺术的发展。韦庄因此诗而被称为“秦妇吟秀才”。

由于某种忌讳,韦庄晚年严禁子孙提及此诗,也未收入《浣花集》,以致长期失传。20世纪初始在敦煌石窟发现。

韦庄又是花间派中成就较高的词人,与温庭筠并称温韦。温、韦词在内容上并无多大差别,不外是男欢女爱、离愁别恨、流连光景。

但温词主要是供歌伎演唱的歌词,创作个性不鲜明;而韦词却注重于作者感情的抒发,如〔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5首,学习白居易、刘禹锡《忆江南》的写法,追忆往昔在江南、洛阳的游历,把平生漂泊之感、饱经离乱之痛和思乡怀旧之情融注在一起,情蕴深至。风格上,韦词不象温词那样浓艳华美,而善于用清新流畅的白描笔调,表达比较真挚深沉的感情,如〔浣溪沙〕“夜夜相思更漏残”、〔女冠子〕“四月十七”、“昨夜夜半”等。

他有些词还接受了民间词的影响,用直截决绝之语,或写一往情深,或写一腔愁绪。如〔思帝乡〕“春日游”的“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

纵被无情弃,不能羞”,于率直中见结郁;〔菩萨蛮〕“如今却忆江南乐”的“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以终老异乡之“誓”,更深一层地抒发思乡之苦。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说“韦端己词,似直而纡,似达而郁,最为词中胜境”,许昂霄《词综偶评》评韦词“语淡而悲,不堪多读”,都指明这一特点。

王国。

6.韦庄是何人

百度一下不就知道了?? 韦庄(约公元836~910年左右,生卒年不详),字端已,唐末五代诗人.京兆杜陵(今西安)人,唐初宰相韦见素后人,少孤贫力学,才敏过人。

为人疏旷不拘,任性自用。广明元年(880)四十五岁,在长安应举,正值黄巢军攻入长安,遂陷于战乱,与弟妹失散。

中和二年(882)始离长安赴洛阳。中和三年(883)春,四十八岁作《秦妇吟》。

不久避战乱去到江南,五十八岁回到长安,一心想要应试,以伸展其治国平天下之抱负。乾宁元年(894)五十九岁登进士第,授校书郎。

乾宁四年(897),时年六十二岁,被“宣谕和协使”李洵聘为书记,同至西川,结识了西川节度使王建,回长安后,改任左补阙。天复元年(901)六十六岁,应王建之聘入川为掌书记。

天佑四年(907),朱温篡唐。唐亡,力劝王建称帝,王建为前蜀皇帝后,任命他为宰相,蜀之开国制度多出其手,后终身仕蜀,官至吏部侍郎兼平章事。

七十五岁卒于成都花林坊。诗词都很有名,诗方面今传《浣花集》十卷。

韦庄曾经家陷黄巢兵乱,身困重围,又为病困。 中和三年(883年)三月,在洛阳,著《秦妇吟》。

长诗《秦妇吟》反映战乱中妇女的不幸遭遇,在当时颇负盛名,但诗中对黄巢农民起义军颇多诋毁。后人将《孔雀东南飞》、《木兰诗》与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

所作词语言清丽,多用白描手法,写闺情离愁和游乐生活,情凝词中,读之始化,以至弥漫充溢于脏腑。其词无专集,散见于《花间集》、《尊前集》和《全唐诗》等总集中,近人王国维、刘毓盘辑为《浣花词》一卷,凡五十四首,盖取其诗集为名者也。

代表作有《菩萨蛮》([一]、[四]、[五])、《浣溪沙》(五)、《应天长》(二)、《荷叶杯》([一]、[二])、《清平乐》(三)、《谒金门》([二]、[三])、《河传》(二)、《天仙子》([二]、[四])、《诉衷情》(一)、《女冠子》([一]、[二])、《木兰花》等。韦庄与温庭筠同为花间派的重要词人。

温秾丽,韦清新。 韦庄 唐末五代诗人、词人。

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

武后时宰相韦待价之后(一说为玄宗相韦见素之后,其实并非一房),诗人韦应物四世孙。至韦庄时,其族已衰,父母早亡,家境寒微。

生平 韦庄一生经历,可分前后两期。 前期为仕唐时期。

广明元年(880)他在长安应举,适值黄巢起义军攻占长安,未能脱走,至中和二年(882)春始得逃往洛阳,次年作《秦妇吟》。后去润州,在镇海军节度使周宝幕中任职。

光启元年(885),僖宗还京后,又因李克用逼迫,出奔凤翔、兴元。韦庄出于拥戴唐室之忱,离江南北上迎驾,中途因道路阻塞折返,后在婺州一带客居。

景福二年(893)入京应试,不第。乾宁元年(894)再试及第,任校书郎,已年近60。

后昭宗受李茂贞逼迫出奔华州,韦庄亦随驾任职。乾宁四年,奉诏随谏议大夫李询入蜀宣谕,得识王建。

后又在朝任左、右补阙等职。这一时期的创作主要是诗歌。

今存《浣花集》所收作品即止于光化三年(900),此后无诗作留存。 后期为仕蜀时期。

天复元年 (901),他应聘为西蜀掌书记,自此在蜀达10年。天宝四年 (907),朱全忠灭唐建梁,韦庄劝王建称帝,与之对抗,遂建立蜀国,史称前蜀。

他被王建倚为心腹,任左散骑常侍、判中书门下事,制定开国制度。后官至吏部侍郎平章事。

在蜀时,他曾于成都浣花溪畔杜甫旧居重建草堂作为住所。这一时期的创作主要是词。

今存韦词大部分作于后期。 文学创作 韦庄在唐末诗坛上有重要地位。

清代翁方纲称他“胜于咸通十哲(指方干、罗隐、杜荀鹤等人)多矣”(《石洲诗话》),郑方坤把他与韩□、罗隐并称为“华岳三峰”(《五代诗话·例言》)。他前逢黄巢农民大起义,后遇藩镇割据大混战,自称“平生志业匡尧舜”(《关河道中》),因而忠于唐王朝是他思想的核心,忧时伤乱为他诗歌的重要题材,从而较为广阔地反映了唐末动荡的社会面貌。

《悯耕者》、《汴堤行》对战乱中人民所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睹军回戈》、《喻东军》、《重围中逢萧校书》对当时屯居洛阳的援军残害人民、掳掠妇女的丑恶行径作了谴责,同时又对他们拥兵自重、未能积极镇压起义军表示不满。

而《铜仪》、《洛北村居》、《北原闲眺》、《辛丑年》等诗,则反映了他对唐室“中兴”的热切期待;《闻再幸梁洋》、《江南送李明府入关》等诗,表示了他对离乱中的君主、皇族多所眷念;《咸通》、《夜景》、《忆昔》等作,更抚今追昔,为唐王朝的衰微唱出了深沉的挽歌。他又有一些出色的怀古诗,如《台城》、《金陵图》、《上元县》等,在对南朝史迹的凭吊中,也寄寓着他对唐末社会动乱的哀叹,情调凄惋。

此外,他还有一些诗如《思归》、《江外思乡》、《古离别》、《多情》等,反映了他长期四处飘泊,求官求食的境遇和心情。他的写景诗,如《题盘豆驿水馆后轩》、《登咸阳县楼望雨》、《秋日早行》等,取景疏淡,思致清婉,也有特色。

他以近体诗见长。律诗圆稳整赡,音调响亮,绝句包蕴丰满,发人深省;而清词俪句,情致婉曲,则为其近体诗的共同风格。

韦庄的代。

7.韦庄简介

韦庄(836年—910年),字端己,杜陵(今中国陕西省长安市附近)人,诗人韦应物的四代孙,唐朝花间派词人,词风清丽,有《浣花词》流传。

曾任前蜀宰相,谥文靖。代表作有《菩萨蛮》([一]、[四]、[五])、《浣溪沙》(五)、《应天长》(二)、《荷叶杯》([一]、[二])、《清平乐》(三)、《谒金门》([二]、[三])、《河传》(二)、《天仙子》([二]、[四])、《诉衷情》(一)、《女冠子》([一]、[二])、《木兰花》等。

韦庄与温庭筠同为花间派的重要词人。温秾丽,韦清新。

诗人韦应物四世孙。至韦庄时,其族已衰,父母早亡,家境寒微。

韦庄唐末五代诗人、词人。字端己。

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武后时宰相韦待价之后(一说为玄宗相韦见素之后,其实并非一房),诗人韦应物四世孙。

至韦庄时,其族已衰,父母早亡,家境寒微。生平 韦庄一生经历,可分前后两期。

前期为仕唐时期。广明元年(880)他在长安应举,适值黄巢起义军攻占长安,未能脱走,至中和二年(882)春始得逃往洛阳,次年作《秦妇吟》。

后去润州,在镇海军节度使周宝幕中任职。光启元年(885),僖宗还京后,又因李克用逼迫,出奔凤翔、兴元。

韦庄出于拥戴唐室之忱,离江南北上迎驾,中途因道路阻塞折返,后在婺州一带客居。景福二年(893)入京应试,不第。

乾宁元年(894)再试及第,任校书郎,已年近60。后昭宗受李茂贞逼迫出奔华州,韦庄亦随驾任职。

乾宁四年,奉诏随谏议大夫李询入蜀宣谕,得识王建。后又在朝任左、右补阙等职。

这一时期的创作主要是诗歌。今存《浣花集》所收作品即止于光化三年(900),此后无诗作留存。

后期为仕蜀时期。天复元年 (901),他应聘为西蜀掌书记,自此在蜀达10年。

天□四年 (907),朱全忠灭唐建梁,韦庄劝王建称帝,与之对抗,遂建立蜀国,史称前蜀。他被王建倚为心腹,任左散骑常侍、判中书门下事,制定开国制度。

后官至吏部侍郎平章事。在蜀时,他曾于成都浣花溪畔杜甫旧居重建草堂作为住所。

这一时期的创作主要是词。今存韦词大部分作于后期。

韦庄又是花间派中成就较高的词人,与温庭筠并称温韦。温、韦词在内容上并无多大差别,不外是男欢女爱、离愁别恨、流连光景。

但温词主要是供歌伎演唱的歌词,创作个性不鲜明;而韦词却注重于作者感情的抒发,如〔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5首,学习白居易、刘禹锡《忆江南》的写法,追忆往昔在江南、洛阳的游历,把平生漂泊之感、饱经离乱之痛和思乡怀旧之情融注在一起,情蕴深至。

8.唐宋词人大全

词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李煜,晏殊,柳永,秦观,周邦彦,吴文英,李清照,纳兰性德,晏几道,姜夔等。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岳飞,陈亮,陆游等。

(现有雅、俗词之分)明代徐师把词的形式概括为:“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婉约派的风格特点:婉约,婉转含蓄之意。

婉约词派的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情长。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内容比较狭窄。

豪放派的风格特点:气魄大而无所拘束之意。豪放派的特点是题材广阔。

它不仅描写花间月下,男欢女爱,而且更喜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大题材入词,使词能像诗文一样地反映生活。它境界宏大、气势恢弘、崇尚直率,而不以含蓄婉曲为能事。

9.看看唐宋诗人怎样玩转“呵呵”

天使用的大多数流行语都是现代人的专利吗? 呵呵,NO! 2014年,网友评出“年度最伤人聊天词汇”,“呵呵”榜上有名。

八成网友表示聊天经常用“呵呵”,不知道该说些什么的时候就会用“呵呵”,无奈时用“呵呵”,自嘲时用“呵呵”。“笑声里含义深刻,不显山不露水,让你琢磨不透。”

以至于有人形容这个词只有一个用处:以最大效果激怒对方,践踏对方全部热情。 其实,呵呵本义并不是用来激怒对方。

不信且看唐代诗词: 天仙子(唐·韦庄) 深夜归来长酩酊,扶入流苏犹未醒。醺醺酒气麝兰和。

惊睡觉,笑呵呵,长笑人生能几何。 菩萨蛮 其四(唐·韦庄) 劝君今夜须沈醉,尊前莫话明朝事。

珍重主人心,酒深情亦深。 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

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 曹全碑体 再看唐代寒山大师如何玩转呵呵的: 我见东家女,年可有十八。

西舍竞来问,愿姻夫妻活。烹羊煮众命,聚头作淫杀。

含笑乐呵呵,啼哭受殃抉。 唐代吕洞宾道长也是玩“呵呵”高手: 鼎里坎离,壶中天地,满怀风月,一吸虚空。

尘寰里,何人识我,开口问鸿濛。云中。

三弄笛,岳阳楼外,天远霞红。笑骑黄鹤,暂过海陵东。

拂袖呵呵归去,銮和玉佩,风响乔松。君若要,知吾踪迹,试与问仙翁。

李隆基墨迹 再看唐代禅师智常如何“呵呵”: 牛皮靸露柱,露柱啾啾叫。凡耳听不闻,诸圣呵呵笑。

那时“呵呵”都用来形容笑。 据考证,“呵呵”最早见于《晋书·石季龙载记下》:“ 宣 乘素车,从千人,临韬丧,不哭,直言呵呵,使举衾看尸,大笑而去。”

唐寒山《诗》之五六:“含笑乐呵呵,啼哭受殃抉。”其意重在表现笑。

再看宋朝: 渔家傲 其一(宋·净端) 斗转星移天渐晓。蓦然听得鹈鹕叫。

山寺钟声人浩浩。木鱼噪。

渡船过岸行官道。 轻舟再奈长江讨。

重添香饵为钩钓。钓得锦鳞船里跳。

呵呵笑。思量天下渔家好。

有感(宋·文天祥) 心在六虚外,不知身网罗。病中长日过,梦里好时多。

夜夜频能坐,时时亦自歌。平生此光景,回首笑呵呵。

米芾墨迹 满庭芳(宋·刘山老) 跛子年来,形容何似,俨然一部髭须。世间许大,拐上做工夫。

选甚南州北县,逢著处、酒满葫芦。醺醺醉,不知明日,何处度朝晡。

洛阳,花看了,归来帝里,一事全无。又还与瓠羹,再作门徒。

蓦地思量下水,浪网上、芦席横铺。呵呵笑,睢阳门外,有个大南湖。

糖多令/唐多令(宋·宋先生) 搬载渡黄河。金关牢闭锁。

运九还、须是功多。光透帘帏红似火,见金钱、万千朵。

过水涌银波。充开牛斗过。

进工夫、□□蹉跎。见个真人便是我,暗欢喜、笑呵呵。

马王堆帛书 梅花喜神谱 其一十三 大开一十四枝(宋·宋伯仁) 西施无限愁,后人何必效。只好笑呵呵,不损红妆貌(颦眉)。

寄谦上人(宋·张嵲) 屋里迷家张处士,上门指路上人谦。如今线索都齐露,拍手呵呵未是忺。

雪峰真赞(宋·李之仪) 衮球输了一只脚,答语失了一只眼。却将两只杀人手,不妨捞虾只摸蚬。

踏翻船子月是谁,撞破烟楼如掣电。树倒藤枯笑呵呵,春光更觉家家遍。

行香子 其一(宋·沈瀛) 野叟愚痴。一向昏迷。

笑呵呵、前事皆非。从前业债,今尽拼离。

也不能文,不能酒,不能诗。 屏除人事,闭却门儿。

于其中、别有儿戏。几般骨董,衮过年时。

待参些禅,弹些曲,学些棋。 马王堆帛书 寄元老 其二(宋·邹浩) 欲知别后事如何,门巷苔生雀可罗。

偏称解衣槃礴裸,真为静处萨婆诃。鬼神密护炉中药,风雨深藏壁上梭。

惟是葛藤犹入念,有时西望笑呵呵。 邹浩更猛,呵呵呵呵呵呵呵…… 云溪文庆长老画像赞(宋·邹浩) 不选在在处处,长是哆哆啝啝。

饭了要睡便睡,睡了要歌便歌。 呵呵呵呵呵呵,且道一把茅下。

翁子三家村里,老婆相去几何。咦。

锦钱余笑 其一十五(宋·郑思肖) 叫笑舞荒唐,面上生雪霜。一味呵呵笑,赤脚走四方。

明月忽见憎,憎我太枯清。我亦骂明月,骂月弄光明。

沁园春 其五 饯张倅(宋·姚勉) 明月扁舟,轻逐江鸥,翩然赋归。任颠风掀舞,涛山浪屋,少顷平定,一碧琉璃。

柳絮浮云,有无根蒂,到底不磨真是非。呵呵笑,笑人情似纸,世事如棋。

宜堂事事皆宜。把杯酒论文更有谁。

记风云满席,吟情浩荡,龙蛇满壁,醉墨淋漓。别后相思,有书寄否,春在梅花第一枝。

重相见,约柳堤撑舫,竹阁寻诗。 棘隐壁 其二(宋·白玉蟾) 幽鸟噪岩谷,寒烟锁薜萝。

忽遇金蟾蜍,无人自呵呵。 可见,古人早就在用我们流行用的“呵呵”了。

在宋代,“呵呵”一词非常普遍,尤其是名人的书信中常常使用。 景佑元年(1034年),欧阳修在《与王几道一通》中写道:“……几道未尝为此诗,落意便尔清远,自古善吟者益精益穷,何不戒也。

呵呵。” 看到这里,几位禅师早已笑呵呵,遂成偈语: 偈颂(宋·释了朴) 桃花红,李花白,东君怯寒辨未得。

且令蝴蝶舞三台,啄木和成十八拍。呵呵呵,可怜陌上游人,开眼堂堂著贼。

偈颂(宋·释了惠) 孟嘉已前,渊明去后。谁家篱畔欠黄花,那个杯中无白酒,重阳只是九月九。

阿呵呵,始信茱萸茶苦涩,展眉人少皱眉多(重阳)。 偈颂(宋·释心月) 去年今年,八月九月。

一树两树,。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