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在唐诗宋词中感悟中国传统文化

1.唐诗宋词读后感

许多中国人,都是在唐诗宋词里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自己生命的成长。

小的时候,谁没有跟着李白看过“床前明月光”?虽然不懂得什么叫思乡,但孩子的眼睛却像月光一样清清亮亮。谁没有跟着孟浩然背过“春眠不觉晓”?背诗的声音起起落落,一如初春的纷纷啼鸟。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多少文人墨客在“青山绿水,娇莺戏蝶”的意境中写下了流传至今的千古名句,或是秋思浩荡,或是春风飞扬,或是明月千古,或是斜阳晚钟,又或许是田园林泉和诗酒流连。 翻开《唐诗宋词三百首》,你应该会听到江南淅沥的雨声,看到碧波上泊着的乌蓬船。

青莲居士当时“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豪气,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悲歌,带给我同样的震撼,一个是诗仙侠士,一个是爱国不惜生命的伟人,在历史这条奔流不息的滔滔大河中,他们流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在杜甫“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的缠绵俏丽中,我又感受到了诗人把这美如画的情景描写的如此惟妙惟肖,留给我们的是清雅秀丽的余韵。

“宛转峨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这几句诗,不正是把那种感叹时光无情的悲凉之感表达的淋漓尽致吗?这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把对时光的不舍与感叹融入了这一个个字中。 从留有浓浓墨香的唐诗宋词中,我们还能读到那浓浓的爱国情怀。

它们也许是李后主“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深沉叹息;也许是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爱国激情;又或许是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报国无门的情感。诗人任思想在伏案挥毫中狂舞,任对祖国的满腔热血在纸上挥洒,留与后世的一代又一代爱国儿女久久瞻仰。

身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为祖国拥有如此丰富、瑰丽的文化感到骄傲,我们现代的少年更是要取诗之精华,学词之涵韵,在这些令人浩气长舒的诗句中,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2.

(1)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中的词语含义的理解,阅读材料,根据“一方面运用舞美、动画、音乐等视听技术手段,对演播室进行360度意境营造,让诗词在演播室中‘活’起来”可以解释“活”的含义;“通过丰富多元化的方式‘热’呈现”,可以解释“热”的含义.(2)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所学古诗词的朝代风格的把握,A是唐代山水诗,C是唐代感怀诗,E是唐代现实主义叙事诗,F是唐代送别诗,J是明代绝命诗,K是背诵边塞诗,B、D、F、H、I、L是唐代边塞诗,据此即可解答.(3)本题考查的是对画面的布局的理解和象征意义的把握,阅读徽标,开放题,可从意象(月亮)、书法、构图等方面赏析,言之有理即可.答案:(1)“活”:生动,指传统诗词在声光电的背景中变得生动起来;“热”:指多元的呈现方式.(2)B、D、F、H、I、L(答对四个即可,如有答错,在原有得分基础上每个扣0.5分,扣完2分为止)(3)示例:一轮明月,具有诗情画意,符合诗词大会的内涵;“中”字由一位对月吟诗的人变形而成,体现中国味;一个人的衣袖幻化为长长的卷轴,象征着源远流长的诗词文化。

3.我眼中的唐诗宋词作文

唐诗宋词风光旖旎,在我心中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光影…… 唐宋是我们诗词文化最鼎盛的时期,是中国文化的高峰。

孟浩然、王维的宁静淡泊,岑参、高适的边塞长吟,李白的浪漫奔放,杜甫的乱世悲歌……星光灿烂的诗坛是唐代文学乃至中国文学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誓言给我鼓励;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魄让我向往;白居易“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的乡愁让我心酸;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哲理给我启迪…… 宋代词人们高奏过悲壮威武的慷慨悲歌,低吟过委婉动人的缠绵情话,悲叹过心疲气短的穷途末路…… 我渴望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悲叹李清照的“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我向往辛弃疾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我感慨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唐诗短而精炼,掷地有声;宋词长而有韵,回味无穷。

迷人皎洁的汉宫秋月令我心驰神往,倾国倾城的燕瘦环肥使我魂牵梦绕…… 唐诗宋词那或雄壮或惆怅的意境是否让你身临其境?唐诗宋词那或勉励或警示的言语是否让你有所感悟? 唐诗宋词不仅是一种文化,也是一段历程,更是一个传奇!它所代表的是一个个永远令人陶醉的王朝。 每次读到唐诗宋词,我都会有一种全部占有的冲动,这,也许就是它的魅力所在吧!唐诗宋词,是你,在我心头激起了一圈圈的涟漪。

4.谈谈对唐诗宋词的体会

唐诗宋词,古今之精华也,闲暇之时,若有一片诗,一阕词相伴自是极乐之时。诗词所表达的情感、意境包罗万象,吾一介女流,喜绝美、安静、亦不乏些许忧伤的,如唐诗“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宋词“丁香泣露残枝,算未比、愁肠寸结”,“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都不错。其实唐人写词亦佳,温庭筠的《更漏子》中那句:“梧桐树,三更雨,不到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便使人不由得心生爱意。南宋易安那句“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可堪绝笔。

都道“诗言志,词言情”,其实不然,诗词各有千秋,诗有小情小调,词亦有豪情壮志。

诗词歌赋,无论是豪放的美,还是厚重的美,无论是若隐若现的美,都是千年以来中华文化之最美。( 望有助于君 子衿)

5.以感受唐宋古诗词的美为题写作文

中国文学中博大深厚、富于文化底蕴,其中既有高度成就又易于大众接受的,是代表中国韵文最高成就的唐诗宋词。

“唐诗宋词”由于其高度的思想艺术成就和民族文化底蕴,早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代名词。我们在此无意夸大“唐诗宋词”的内涵外延,但它对培养儒商尤其是民族儒商的文化素质,确实是十分重要和直接的。

唐诗宋词的情感意蕴,最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并使人们在接受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陶冶了情操,提高了素质。因此,我们培养儒商、培养富有爱国情感的民族儒商,从“唐诗宋词”入手是最合适大众而又简捷速效的。

首先,要了解唐诗宋词的一些基本知识,如什么是古体诗、近体诗、平仄、押韵、对仗、词牌等。这些内容大致了解即可,不必深究。

同时要知道所读唐诗或宋词的字面意思。 其次,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该诗或词的写作背景。

这一点看似简单,却十分重要而又容易被忽略。因为只有了解了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倾向,以及该诗的创作背景,才能深入地理解其思想情感内函,从而进入较深层次的理解。

如读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如果你不了解杜甫的经历思想,不知道他对国家和人民强烈热爱的情感,不理解人民的喜怒哀乐时刻牵挂着他心魂的话,就很容易把这首诗理解成一般性喜爱春雨的作品。

在本诗中,杜甫对春雨的喜爱,是出于他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因为好的春雨能滋润禾苗生长,能带来好的收成,让百姓吃饱饭,过好日子。因此诗人一开篇就以喜爱的口吻赞之为“好雨”,说其“知时节”而下。

他的心、他的情、他对事物的喜怒哀乐都是以人民的利益为前提的。由此可见,如果我们了解了杜甫的生平思想,不但能透过字面意思,理解作品的深层意蕴,而且能在感受其对祖国和人民热血情怀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渐渐地萌生爱国爱民的情感,并融化为一种更高层次的儒商素质。

又如李白的诗歌,在充分表现自己“奋其智能,愿为辅弼”的积极进取精神的同时,洋溢着对祖国大好山河无限热爱的情怀:“天生我材必有用”(《将进酒》),“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等等。每当我们读起这些诗句,无不热血沸腾,深受感染。

如果能再了解一些李白的生平思想,那就更好了。再如读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只有了解了北南宋时期国家破败、家园沦丧、爱国志士满怀爱国情怀壮志,却报国无门的特定历史状况,以及岳飞的生平思想后,才能真正理解一位爱国将领内心深处那种“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民族情怀,进而受到感染和启迪,并转化为自己的民族情操和民族文化素养。 再次,感悟诗词情感意蕴,吟诵使之融为素质。

在完成了上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后,还要“感其然,悟其所以然”,深入到对作品“情”的感受和“蕴”的感悟中,由学习知识进化到培养素质。那么怎样才能感受其“情”、感悟其“蕴”呢?方法只有一个:读→ 朗读 → 朗诵 → 吟诵。

一定要出声地读,而且由一般的“读”逐渐进入到“吟诵”。这样才能感受到作品中那犹如人体内流淌着的血液一样的“情”,感悟到如人的灵魂般的“蕴”。

在经常地、多篇目地、反复吟诵“唐诗宋词”的过程中,陶冶了情操,也培养了素质。久而久之,你就会觉得自己真的“雅”了点,“和”了点,“儒”了些。

随着“唐诗宋词”的感受、感染、感悟及民族情感蕴蓄的加深,儒商的部分文化素质,特别是更高层次的民族情感素质就渐渐地培养出来了。随之而来的是,所培养出来的儒商文化素质将释放为我们前面所提及的能量,获得意想不到的人文效应和经济效益。

尤其是具有民族情感、爱国情感的儒商,更会在获得成功快乐的同时,享受着身为华夏子孙为国献力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愉悦和幸福,那是生命的最高意义和价值。

6.唐诗宋词读后感

今天,我在课堂上学了唐代孟郊的一首诗,名叫『游子吟』。

学了以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作者母亲辛劳地为儿子缝衣服的情景常出现在我的眼前。 这首诗描述了:一位慈母手中拿着针线正在为准备出门的儿子缝衣服。

她担心儿子迟迟不能回来,就把衣服的针脚缝得密密的,使它更结实,更耐穿。 读完这首诗以后,我开始体会到母爱的伟大。

母亲以前怎样对我好,怎样爱护我的事情渐渐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我想到:母亲平常经常为一点小事就骂我。

在以前,我简直就是恨透我母亲了,觉得她一点都不爱我。但是现在我终于体会到母亲平常所做的一切都是为我着想。

其实平时母亲不是在骂我,而是在教育我,让我辨清是非黑白。但是我却不领情,有时还会顶嘴。

而母亲从两年前就开始自己孤单一人去深圳找工作。她赚了一点钱以后,就回来广州为我报学习班,让我学习更多的知识。

然后又回深圳赚钱。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诗中那慈祥的母亲是那样爱她的儿子,我的母亲又何尝不是呢?我的母亲不仅把整个地球送给了,让我生活在这五彩的地球上,还为我献出了自己的一切。

我应该为我拥有这样的母亲而感到自豪,感到幸福和快乐。 这首诗让我难忘。

因为这首诗让我懂得了母爱的伟大。

7.中国诗词的文化解读或者学习诗词文化的感悟 3000字

古典诗词与中国文化

一首古诗或者古词,它是一个生活在古代某个时期(具有一定的制度的制约)[ 作者受制度文化的影响]的一个特定的人在某个状态(或思想情绪)[文如其人 受精神文化的影响]之下用纸笔(或者口吟、题壁)写(演唱)[受物质文化条件的影响]出来的。【一般、笼统的说】

具体地讲,近三千年的中国文学包括古典诗词是在这一个漫长时间段的古代文化的影响之下产生,并且流传至今。三千年的华夏文化不断发展演变,像上面一节谈的,仅鸦片战争到五四(不到八十年),就经历了一波三折的变化,而要把握三千年,谈何容易?

但千年巨变也不过一百多年前的事,在列强瓜分之前,除了王朝更迭之际以外,中国社会相对是比较稳定的,文化的延续性像有人所说,是超常态的、以不变应万变的一成不变。由于大陆性封闭结构的地理环境,造成长久的农业文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自汉朝迄清末儒家文化一统天下的凝固格局。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及其礼义学说,一直到五四激烈冲击之际,还有林纾、王国维等人以生命相护卫,你说中国文化在几千年之中会有多么大的变化?春秋年代产生的最古诗集《诗经》一直到《儒林外史》作者写《诗说》,仅对其中篇章发表个人的一点新见,还有当时的才子佳人书名著《好逑传》根据它谱写了一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风雅颂,几千年后照样发挥经典的垂范作用,你说中国文学没有沿袭老祖宗的遗传?

总之,在风云变幻的历史的演变之中的中国文化、古典诗词又保持着它超稳定的不变之势。

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诗人们按照孔子“思无邪”的诗教,在“温柔敦厚”、“乐而不淫”的原则下,写了无数符合儒家修身治国规范的诗词。由于儒家是入世的实践哲学,因此秉承这种思想的文士常常在作品中流露奋发向上、为国出力的抱负,如杜甫的“立登要路津”,边塞词中“燕然未勒归无计”。孔子的民本思想促成苏轼、陆游等作家创作大量同情民生疾苦的诗作。

三教合流又是中国因地广人多、为和谐的目的而出现的文化现象。于是打上儒家之外的道家、佛家色彩的诗词也应运而生。

三千我是编不出来啦……这些给你当参考吧……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