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诗里的中国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风吹仙阕飘飘举,惊破霓裳羽衣舞 《兵车行》 曾经沧海难为水 想当年,气吞万里如虎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折戟沉沙铁未销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举酒还独倾 千里共婵娟 月是故乡明 床前明月光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举杯消愁愁更愁 千金散尽还复来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也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时征战几人回 柳咏--《雨霖林》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明朝散发弄扁舟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涉及的诗很多啊,应该还没找全。我就能想到这些了…… 2.赏析 唐诗里的中国杜甫《月夜》赏析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赏析】 鄜(fu孚)州:地名,今陕西富县。 望月怀远。这在古典诗歌中是一个烂熟的题目。在杜甫生活的盛唐时期,古典诗歌固然正处于大开拓、大发展的阶段,但如像对景伤怀、思亲怀友这类的题材,却已早经无数作者吟咏,要出新意颇不容易。这一首五律,却在内容表达与章法技巧上脱落故常,出奇制胜,成为同类题材作品中千古独步的名篇。 应该承认,这首诗之所以感人至深,首先在于它所抒发的是诗人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触发的郁勃真切的离情别绪。回溯诗人的生平我们可以知道,天宝十五年(756)五月,杜甫从奉先移家至潼关以北的白水。六月,安史叛军破潼关,玄宗奔蜀,杜甫只得携眷北行,至鄜州暂住。七月,肃宗李亨即位灵武,杜甫只身前去投奔,途中被叛军掳至长安。这首诗就是身陷贼营的杜甫八月在长安所作。没有那场惊天动地的大战祸,便没有诗人的这番家人离散,身陷绝境的悲惨经历。而如果没有这番特殊的经历,要产生诗中的哀惋凄切、深挚缠绵的离情也是不可想象的。此诗的重要价值,确乎在于它所反映的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情感这一点上。 不过使得这首诗在众多的抒写乱世之离情的作品中高标独秀的,却无疑是作者匠心独运的新奇角度与抒写章法。在这里,老杜并不一般地就景敷情、缘情述事,而是别出心裁从思念对象一边落笔,从头至尾细致熨帖地描摹自己想象中的对方的景况。无限的深情、痴情都从这一系列想象描写中流泻而出,达到了抒情的极致。首联二句,绝不说自己望月而忆妻,偏说妻子见月而思己,比起一般的直诉自己的情感的忆内之作,一开篇意思就深了一层。前人写过“隔千里兮共明月”(谢庄《月赋》)和“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一类的名句,那都是兼及“忆”与“被忆”双方的,这里却偏偏只提被忆的一方,抒写角度的转换,使得辞旨婉切,更显出诗人对妻子的一往情深。妻子身边,是时时尾随着可爱的小儿女的。诗人月夜思妻,必然密不可分地念及孩子。可是颔联二句不正面说自己望月忆儿女,偏说儿女随母望月,又想象儿女幼小,尚不解望月而思念身陷长安的慈父。真是此情此景,将何以堪!诗人刻骨铭心的忆内之情,又在这痛苦的想象中更深入一层。第三联,想象愈加具体化,虚拟妻子在这个夜晚望月怀夫、久久不眠的情景,是整首诗中意境最优美,辞采最清丽的抒情句子。鬟湿而臂寒,状看月之久与怀人之痴。月色愈好而痛苦愈增,夜深天寒都浑然不觉。这位闺中娘子是如此多情而执着,难道还不值得我们的诗人深切思念吗?王嗣奭《杜臆》认为此联“语丽情悲”。实为中肯。诗的末联,方才将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摆进去,仍以想象之笔结情。这是盼望相思之愿能偿,有朝一日伉俪重逢,双双对此明月舒愁,抹掉战乱带来的伤痛痕迹。这里对前文的承接照应十分细密周到,表现出诗人情感之深婉沉绵,如“双”承“独”,“照”承“月”,“泪痕干”反衬双方各自“独看”时的泪流不止,这些都真切地传达出诗人憎恨乱离,盼望团圆的迫切心情。 3.梦回中国古诗三首是谁写的於梨华与她的《梦回清河》张嘉梁 孙善根 编者按:祖籍北仑大碶的於梨华是享誉世界文坛的美籍华裔女作家,其成名作《梦回清河》即将被搬上荧屏———北京电影制片厂已于今年5月与来京的於梨华达成协议,将 《梦回清河》改编为电视连续剧,近期将来宁波进行实地拍摄。 这是一部以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宁波大家族社会生活为背景而创作的长篇小说,有“民国《红楼梦》”之誉。为帮助读者了解於梨华及其《梦回清河》,我们特刊发这篇文章。 走向世界的大碶之女 於梨华,祖籍北仑大碶横河。1931年出生于上海,在家排行老二。 爷爷星白先生曾有过秀才或举人一类的功名,以其道德文章为乡里所重。父亲当年曾勤工俭学赴法留学,回国后任教于上海光华大学,讲授化学、法文。 小康之家的生活,安逸而温馨。但不久,日军侵华的铁蹄彻底打破了小梨华幸福的童年生活。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不久,日军就把战火引入上海。父亲随即失业,於梨华全家不得不辗转回老家宁波。 为了一家几张嘴,父亲东奔西走,最后才在远离家乡的福建南平一家造纸厂找到一个职位。可好景不长,福建局势很快紧张起来,于是全家迁至衡阳。 1944年,日本人逼近衡阳,全家被迫又开始了逃亡生活……直到抗战结束后,才相聚到宁波。为侵略者的炮火驱赶,於梨华跟着父母跑遍了大半个中国,从浙江到福建,再到江西、湖南、贵州、四川,抗战胜利后又绕道陕西、河南回到宁波。 这一阶段的生活在她稚嫩的心灵上刻下了深深的印痕。但苦难何尝不是一笔财富!於梨华回忆说,在流浪中,“我看到了真正的不用金钱衡量的朋友的真挚感情,和在危难中损人利己的人。 ……我虽然只有十四五岁,却已拥有一双锐利的眼睛,能观察、分析和辨别被世俗装饰起来的真伪了。”这段终生难忘的经历也成为於梨华日后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 回到家乡,於梨华先就读于镇海县立中学,后进入宁波女子师范(今宁波二中)。在熟悉的小桥和山路上,在日日思念的学堂里,她慢慢地抚平了逃亡生活所受的创伤,能永远生活在这风光秀丽的江南水乡,也是她那时的一个美丽愿望。 但抗战胜利后不久,忙于生计的父亲就被派往台湾工作,高中二年级时,於梨华便不得不随母亲迁往台湾,离开深爱的家乡。不太懂得政治的她,怎么会明白这一去的意义? 到台湾后,她先在台中第一女子中学念高中,1949年毕业后进入台大外文系,但因战时到处颠沛,外文基础不扎实,上大学后虽然非常努力,但成绩一直不理想,不仅被外语老师在同学面前频频奚落,最后还被迫转到她当时并不喜爱的历史系。 第二年,她想转回外文系,于是拿着成绩单去见外文老师。看了她的成绩,外文教师竟不屑一顾:“你这样的成绩,也想上我们外文系?”说罢,把成绩单往她脸上一扔。 生性倔强的她暗暗发誓,既然在台湾念不成,就去美国念外文,还要用外文写作!1953年毕业后,她只身前往美国,开始了海外创业的艰难历程。 初到美国,一切似乎都不顺心。 赴美经济担保人依雷夫妇,让於梨华上了离自己家不远的一所初级大学,而不是原来说的研究院,并且把她当成免费的佣人。几个月过去了,她虽然吃住有了着落,但在学业上毫无进展。 正在愁眉不展时,新认识的美国朋友热情地帮助她进入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研究院就学。 但一切并不那么容易,於梨华身上只有几十美元,为了生计,她先当过保姆,后给保险公司当打字员,从下午3点开始工作到晚上11点,回家后吃个冰冷的三明治,强打精神继续温习功课。 就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第二年她竟然拿到了奖学金,学费也被全免。 1956年,在於梨华的人生历程中发生了三件非常重要的事:那一年她的英文小说《扬子江头几多愁》获美国电影制片公司米高梅在加大设立的文艺奖第一名,消息传来,不仅使於梨华名闻遐迩,还轰动了纽约华人圈,《纽约时报》对此作了详细报道,台湾《中央日报》随后也进行了转载。 那一年,她获得了梦寐以求的新闻硕士学位。同年她还与核物理博士孙至悦建立起自己的小家庭,他们本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同学。 婚后生活是幸福的,但於梨华并没有陶醉其中。她毕竟不是普通女人,她有梦想,一个当作家的梦想困扰着她。 为此,在从事繁重的家务劳作之余,於梨华仍以超人的毅力和恒心坚持写作,往往从深夜12点写到凌晨3点,但成功却遥遥无期。几年过去了,颗粒无收。 正在於梨华英文写作一筹莫展之时,60年代初,《梦回青河》的成功给她注入了新的生命,她从沉闷中抬起头,“重新投入熟悉的写作的狂流”。她立志要做一个毫不为利的职业作家,用中英文写小说,以“发泄心理的感触、感觉及感情”。 正是凭着这样的信念,60年代以来,《也是秋天》、《归》、《又见棕榈,又见棕榈》、《傅家的儿女们》,一部部脍炙人口的作品相继问世,由此奠定她在台湾文坛“四大名旦”的地位,尤其是《又见棕榈,又见棕榈》的巨大成功,更使她无可厚非地成为“留学生文学鼻祖”。60年代的台湾,年轻人渴望离开狭小的天地去美国,那时从上到下,人人崇洋崇美。 於梨华回到台湾,“看到一群无知的年轻人,太虚荣了。 4.梦回中国古诗三首是谁写的於梨华与她的《梦回清河》张嘉梁 孙善根 编者按:祖籍北仑大碶的於梨华是享誉世界文坛的美籍华裔女作家,其成名作《梦回清河》即将被搬上荧屏———北京电影制片厂已于今年5月与来京的於梨华达成协议,将 《梦回清河》改编为电视连续剧,近期将来宁波进行实地拍摄。 这是一部以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宁波大家族社会生活为背景而创作的长篇小说,有“民国《红楼梦》”之誉。为帮助读者了解於梨华及其《梦回清河》,我们特刊发这篇文章。 走向世界的大碶之女 於梨华,祖籍北仑大碶横河。1931年出生于上海,在家排行老二。 爷爷星白先生曾有过秀才或举人一类的功名,以其道德文章为乡里所重。父亲当年曾勤工俭学赴法留学,回国后任教于上海光华大学,讲授化学、法文。 小康之家的生活,安逸而温馨。但不久,日军侵华的铁蹄彻底打破了小梨华幸福的童年生活。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不久,日军就把战火引入上海。父亲随即失业,於梨华全家不得不辗转回老家宁波。 为了一家几张嘴,父亲东奔西走,最后才在远离家乡的福建南平一家造纸厂找到一个职位。可好景不长,福建局势很快紧张起来,于是全家迁至衡阳。 1944年,日本人逼近衡阳,全家被迫又开始了逃亡生活……直到抗战结束后,才相聚到宁波。为侵略者的炮火驱赶,於梨华跟着父母跑遍了大半个中国,从浙江到福建,再到江西、湖南、贵州、四川,抗战胜利后又绕道陕西、河南回到宁波。 这一阶段的生活在她稚嫩的心灵上刻下了深深的印痕。但苦难何尝不是一笔财富!於梨华回忆说,在流浪中,“我看到了真正的不用金钱衡量的朋友的真挚感情,和在危难中损人利己的人。 ……我虽然只有十四五岁,却已拥有一双锐利的眼睛,能观察、分析和辨别被世俗装饰起来的真伪了。”这段终生难忘的经历也成为於梨华日后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 回到家乡,於梨华先就读于镇海县立中学,后进入宁波女子师范(今宁波二中)。在熟悉的小桥和山路上,在日日思念的学堂里,她慢慢地抚平了逃亡生活所受的创伤,能永远生活在这风光秀丽的江南水乡,也是她那时的一个美丽愿望。 但抗战胜利后不久,忙于生计的父亲就被派往台湾工作,高中二年级时,於梨华便不得不随母亲迁往台湾,离开深爱的家乡。不太懂得政治的她,怎么会明白这一去的意义? 到台湾后,她先在台中第一女子中学念高中,1949年毕业后进入台大外文系,但因战时到处颠沛,外文基础不扎实,上大学后虽然非常努力,但成绩一直不理想,不仅被外语老师在同学面前频频奚落,最后还被迫转到她当时并不喜爱的历史系。 第二年,她想转回外文系,于是拿着成绩单去见外文老师。看了她的成绩,外文教师竟不屑一顾:“你这样的成绩,也想上我们外文系?”说罢,把成绩单往她脸上一扔。 生性倔强的她暗暗发誓,既然在台湾念不成,就去美国念外文,还要用外文写作!1953年毕业后,她只身前往美国,开始了海外创业的艰难历程。 初到美国,一切似乎都不顺心。 赴美经济担保人依雷夫妇,让於梨华上了离自己家不远的一所初级大学,而不是原来说的研究院,并且把她当成免费的佣人。几个月过去了,她虽然吃住有了着落,但在学业上毫无进展。 正在愁眉不展时,新认识的美国朋友热情地帮助她进入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研究院就学。 但一切并不那么容易,於梨华身上只有几十美元,为了生计,她先当过保姆,后给保险公司当打字员,从下午3点开始工作到晚上11点,回家后吃个冰冷的三明治,强打精神继续温习功课。 就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第二年她竟然拿到了奖学金,学费也被全免。 1956年,在於梨华的人生历程中发生了三件非常重要的事:那一年她的英文小说《扬子江头几多愁》获美国电影制片公司米高梅在加大设立的文艺奖第一名,消息传来,不仅使於梨华名闻遐迩,还轰动了纽约华人圈,《纽约时报》对此作了详细报道,台湾《中央日报》随后也进行了转载。 那一年,她获得了梦寐以求的新闻硕士学位。同年她还与核物理博士孙至悦建立起自己的小家庭,他们本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同学。 婚后生活是幸福的,但於梨华并没有陶醉其中。她毕竟不是普通女人,她有梦想,一个当作家的梦想困扰着她。 为此,在从事繁重的家务劳作之余,於梨华仍以超人的毅力和恒心坚持写作,往往从深夜12点写到凌晨3点,但成功却遥遥无期。几年过去了,颗粒无收。 正在於梨华英文写作一筹莫展之时,60年代初,《梦回青河》的成功给她注入了新的生命,她从沉闷中抬起头,“重新投入熟悉的写作的狂流”。她立志要做一个毫不为利的职业作家,用中英文写小说,以“发泄心理的感触、感觉及感情”。 正是凭着这样的信念,60年代以来,《也是秋天》、《归》、《又见棕榈,又见棕榈》、《傅家的儿女们》,一部部脍炙人口的作品相继问世,由此奠定她在台湾文坛“四大名旦”的地位,尤其是《又见棕榈,又见棕榈》的巨大成功,更使她无可厚非地成为“留学生文学鼻祖”。60年代的台湾,年轻人渴望离开狭小的天地去美国,那时从上到下,人人崇洋崇美。 於梨华回到台湾,“看到一群无知的年轻人,太虚荣了,不择手段。 5.胡晓明 唐诗与中国文化精神很多年前,华东师大的施蛰存老先生招考研究生时出了一道题目:“什么是唐诗?”这是一个大有意味的问题。 唐诗是一个美好的词语。汉语中有很多美好的词语。 比如长江、长城、黄山、黄河等。唐诗也是汉语中最美好的词语之一。 我们提起唐诗,就有一种齿颊生香的感觉。唐诗只是风花雪月么?只是文学遗产么?只是语言艺术么?当然是的,可是我们又总觉得不够。 我们仅从风花雪月去看唐诗,或许表明,我们的人生可能太功利了。我们仅从语言艺术和文学遗产去看唐诗,我们又可能把唐诗看得太专业了。 唐诗还可不可以指向一些更远更大的东西? 诗是什么呢?马一浮先生有四句话说得好:诗其实就是人的生命“如迷忽觉,如梦忽醒,如仆者之起,如病者之苏”。诗就是人心的苏醒,是离我们心灵本身最近的事情,是从平庸、浮华与困顿中,醒过来见到自己的真身。 我们为什么说仅仅从风花雪月、语言艺术、文学遗产、汉唐气象等来读唐诗,总觉得不够呢,那就是隔了一层,没有醒过来跟自己的真身相见。 我只举一个小例子,我十五岁离开家去当工人的时候,心里只是想家呀,沛然莫之能御。 有一天读一首小小的唐诗: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我忽然就觉得,那个大风大雪中,快要回到家中的夜归人,就是我自己的背影啊,心里一下子有说不出的温暖与感动。为什么唐诗会这样呢,我想这是因为唐诗表达了我们古今相通的人性,而且是用永远新鲜的感性的经验来表达。 所以唐诗一方面是永恒的人性,另一方面又永远是感性的、新鲜的。而这个古今相通的人性,恰恰正是中国文化内心深处的梦。 我想我们中国文化做梦做得最深最美的地方,就是古今相通的人性精神。永远的风花雪月,背后是永远的人性世界。 具体而言,唐诗中所表现的中国文化的人性精神,可以从哪几个方面来谈? 尽气、尽才的精神.尽心、尽情的精神 人生要尽气尽才,永不舍弃 唐诗里头有一个主要的声音,是说人在这个世界里要善待自己,要不负此生,不虚此生。以诗仙李白为例,他一生集书生、侠客、神仙、道士、公子、顽童、流浪汉、酒徒、诗人于一身,如果说别人尽十分气、十分才,即是尽气尽才,李白就是尽二十分、三十分。 尽才尽气的表现,现代人的说法就是自由。自由有两种。 一是积极自由,即充分实现自己生命的美好。二是消极自由,即不受外来力量的束缚。 积极自由在李白身上,好像有光有热要燃烧,有不能自已的生命力。李白的消极自由表现在鄙弃权贵、笑傲王侯,“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是中国知识人中,最能自尊自爱、最不受拘限的一个典型。 李白,几乎成为真正的文人自爱的一个美好的理想。 杜甫是一个厚字,结实扎根在地上。 他最后死在回中原的船上,伏在船上写诗说:“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中国唐代诗学的两座主峰,一个是天的精神,一个是大地的精神,真实做人、积极用世,不管他们有没有建立了什么功业,他们的生命是活得有声有色、有光有热。 他们对于他们的时代、社会,是尽心、尽气、尽才的,他们并没有从他们的时代得到什么,但是他们的时代却因为他们的存在而伟大。 唐代第二线的大诗人韩愈、柳宗元、白居易、李商隐、杜牧等,都是做人做事有担当,有作为的。 韩愈一生最精彩的是谏骨,苏东坡说他是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在举世滔滔的佞佛大潮中,障百川而东之,挽狂澜于既倒。柳宗元一生最突出的是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被贬谪的后半生不屈身降志,又做出了影响深远的政绩。 白居易最亮点的是领导了中唐的新乐府运动,“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让诗歌文学发生社会良心的作用,深刻影响了后世中国文学。李商隐与杜牧都是博学多识、才华盖世的士人,不仅仅是诗人。 正是他们压抑的才华得不到实现,才成全了他们美丽的诗歌,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的诗歌,正是他们不负此生、不虚此生的证明。所以我们可以说,唐代的第一流的诗人,个个都是要拿出自己生命的美好,要做一点事情,都是想要让自己的才智充分得到表现的。 唐诗是早晨,不是下午茶 早晨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是清新的样子,是神采飞扬。我们要让我们的民族在千年长途的风霜满面中,有少年精神;在朝九晚五的风尘仆仆中,有做梦的机会,那么,就让我们的下一代多读唐诗吧! 现在我们来读读那些千年传诵的名句吧。 我们看诗人动不动就说“秦时明月汉时关”,动不动就说“万里长征人未还”,诗人动不动就说“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动不动就说“为言地尽天还尽,行到安西更向西!”我们发现唐诗的世界大得很,力量充沛得很,精神豪迈得很。 初盛唐的人要是失恋了,痛苦了,说的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何人不识君?”就会哂然一笑,心情好起来了。 要是暂时经过苦难,重新克服了困境,就会说:“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就会对前途重新有希望。诗人要是曾经被打败,曾经受大挫折,后来又东山再起,拨云见雾,就会说:“种桃道士今何在?前度刘郎又重来!”心里充满自豪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