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词)中的“平仄”到底是什么含义所有汉字根据四声分为两类:一二声为平声,三四声为仄声.古音的入声也属于仄声.诗词创作是要讲究平仄协调的.这种协调的原则就叫格律(即平仄).诗词格律的最基本原则就是平仄相粘的规律,即一联的对句要与出句相对,下一联的出句与上一联的对句要相粘,并把这个规律贯穿全篇.如:(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这是一个基本的讲解.如果你还有什么更进一步的问题,请直接向我提问.。 2.宋词牌得平仄规律诗词要讲究平仄,即按照规则,该用平声字的地方必须用平声字,该用仄声字的地方必须用仄声字。 下面讲一下近体诗的平仄格式: 五言绝句的基本格式:(为了简便起见,用p代表平声,z代表仄声) 1.zzppz, 2.ppzzp. 3.pppzz, 4.zzzpp. 做近体诗的平仄原则是对和粘。一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出句和对句要对,即平仄相对。对句和下一联的出句要粘,即前面两字(七言诗前面四字)要平仄相同,这是基本原则,依照这个原则可以把这个格式推广。 五言绝句有4种格式,除了基本格式还有3种,分别是把基本格式的第2、3、4局作为首局,依照对粘原则写下去。这样我们又得到3种格式。 2412,3412,4234。 (因为第二,四句要押韵,这里只介绍平声韵诗,所以2只能用4对,而不能用1对) 把基本格式再接下去写4句,就是五律的基本格式 12341234 按照对粘原则也可以把其他3种五绝格式扩充成五律格式 24123412,34123412,42341234 七绝和七律就是在五言的格式的基础上,每句前面加两个字,这两个字的平仄和原来前两个字的平仄相反。如七言绝句的基本格式可以写成: ppzzppz, zzppzzp. zzpppzz, ppzzzpp. 大家不难以照这个办法推出七言绝句的其他3种基本格式和七言律诗的4种基本格式 3.诗词中平仄规则五言律诗 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字外加括号表示可平可仄。 ] 五言律诗的另一式,首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三角,所谓三角是指押韵,押韵不仅是平仄合辙,而是要严格遵守一套谱式,初学者可详见《平水韵部》。 七言绝句 【首句平起入韵式】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 【首句平起不入韵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 【首句仄起入韵式】 (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说明:加括号表示可平可仄;◎为韵脚,必须用平声) 七言律诗 第一种格式:首句平起平收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韵⊙●〇〇●●〇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说明:〇表示平;◎表示平可做仄;●表示仄;⊙表示仄可做平。 第二种格式:首句平起仄收式 为第一种格式后半首的重叠。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第三种格式:首句仄起平收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〇韵◎〇⊙●●〇〇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第四种格式:首句仄起仄收式 为第三种格式后半首的重叠。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五言排律 近体诗排律中的一种,它是由五言律诗扩大而成的,一般在十句以上。 五言排律最短要有十句(往往是两句押一韵),可以有六韵十二句,八韵十六句的排律等。唐人的排律多用整数,如十韵、二十韵、三十韵、四十韵、五十韵等。 平仄跟五言一样。 4.诗词中平仄规则五言律诗 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字外加括号表示可平可仄。] 五言律诗的另一式,首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三角,所谓三角是指押韵,押韵不仅是平仄合辙,而是要严格遵守一套谱式,初学者可详见《平水韵部》。 七言绝句 【首句平起入韵式】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 【首句平起不入韵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 【首句仄起入韵式】 (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说明:加括号表示可平可仄;◎为韵脚,必须用平声) 七言律诗 第一种格式:首句平起平收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韵⊙●〇〇●●〇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说明:〇表示平;◎表示平可做仄;●表示仄;⊙表示仄可做平。 第二种格式:首句平起仄收式 为第一种格式后半首的重叠。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第三种格式:首句仄起平收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〇韵◎〇⊙●●〇〇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第四种格式:首句仄起仄收式 为第三种格式后半首的重叠。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五言排律 近体诗排律中的一种,它是由五言律诗扩大而成的,一般在十句以上。五言排律最短要有十句(往往是两句押一韵),可以有六韵十二句,八韵十六句的排律等。唐人的排律多用整数,如十韵、二十韵、三十韵、四十韵、五十韵等。平仄跟五言一样。 5.宋词的问题宋词需要平仄规律吗定格一:中仄平平,平中仄、中平中仄。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中仄。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平平仄。 中中中、中仄仄平平,平平仄。中中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中仄,仄平平仄。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中中、中仄仄平平,平平仄。 例词: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憾,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满江红〗)定格二:中仄平平,平中仄、中平中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中仄。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中中、中仄仄平平,平平仄。 中中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平平仄。 中中中、中仄仄平平,平平仄。例词:江汉西来,高楼下,葡萄深碧。 犹自带,岷峨雪浪,锦江春色。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 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 江表传,君休读;狂处士,真堪惜。 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不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 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 (苏轼〖满江红〗)定格三:(平韵格)平仄平平,中仄仄、平仄仄平。 平中仄、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中仄平平平仄仄,中平平仄仄平平。 仄中平、中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中仄,平仄平。 中中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中仄平平。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平仄仄平平。仄中平、中仄仄平平,平仄平。 例词:仙姥来时,正一望千顷翠澜。旌旗共乱云俱下,依约前山。 命驾群龙金作轭,相从诸娣玉为冠。 向夜深风定悄无人,闻佩环。 神奇处,君试看。奠淮右,阻江南。 遣六丁雷电,别守东关。却笑英雄无好手,一篙春水走曹瞒。 又怎知人在小红楼,帘影间? (姜夔〖满江红〗)粉蝶儿始见于毛滂《东堂词》。 兹以《稼轩长短句》为准。 七十二字,前后片各四仄韵。定格: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平仄仄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平仄。 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例词:昨日春如十三女儿学绣,一枝枝、不教花瘦。甚无情、便下得、雨僝风僽,向园林、铺作地衣红绉。 而今春似轻薄荡子难久。记前时、送春归后,把春波、都酿作、一江春酎,约清愁、杨柳岸边相候。 (辛弃疾〖粉蝶儿〗)解佩令始见于晏几道《小山乐府》。 调名取义于郑交甫遇汉皋神女解佩事。 双调,六十六字,上下片各五仄韵。第一、二句亦有不用韵者。 定格:平平中*仄(也可不用韵)*,平平中*仄(也可不用韵)*,仄平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中、中平平仄。 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中*仄(也可不用韵)*,平平中*仄(也可不用韵)*,仄平平、平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中、中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 例词:人行花坞,衣沾香雾。 有新词、逢春分付。 屡欲传情,奈燕子、不曾飞去, 倚珠帘、咏郎秀句。相思一度,浓愁一度。 最难忘、遮灯私语。淡月梨花,借梦来、花边廊庑, 指春衫、泪曾溅处。 (史达祖〖解佩令〗)我国最早的韵书是隋朝的《切韵》,唐朝的《唐韵》,现存完整的韵书是宋朝的《广韵》。《广韵》的韵部分得很细,有206韵部。 到了金代,以《平水韵》为官方韵书,供科举考试之用。平水是平阳府城(今山西临汾市)的别称,因为该书刊行于此城,故名《平水韵》(一说为南宋时代平水人刘渊根据前人韵书修编而成,故名《平水韵》)。 该韵书将宋代《礼部韵略》(官方颁布的科考标准韵书)注明同用之韵,悉数合并,共106韵,上平声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各声韵目第八章已经开列,不再重复。 元、明、清各代,都以《平水韵》为作近体诗押韵的依据,,一直沿用到现在。 6.写诗词一定要遵循平仄规律吗不一定。 诗分古体和近体,写近体诗(律诗、律绝)必须严格如律,古体诗则几乎百无禁忌,押韵就行。词要严格一些。填词按谱,每一个词牌都有对应的词谱,上面规定了一首词的用韵、断句、每个字的平仄要求等,必须严格按照词谱规定的来填。 先秦到魏晋时期的诗与歌都是韵文,最早都是用来歌唱的,截止到魏晋时期,并没有平仄的概念。 关于四声、平仄的观念是从南北朝才开始有的,齐梁以前没有什么平仄,当然写诗也不考虑平仄。在齐朝永明时期,以“竟陵八友”为代表的永明体诗人开始注意四声:平上去入。其中平就是平声,上去入就是仄声。 在齐梁以后,诗人开始注意四声与平仄的应用,沈约等人甚至搞出了作诗要注意的“八病”,“八病”之说完全基于四声与平仄理论,不过后人对于八病并不是完全认可。 扩展资料 平仄目的 诗词的意境可以给人美感,可以取悦于读者,或可以传情达意,给人启发。于是有人想到为何不让诗词的声音也能给人美感,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平仄之说就此诞生。 随着平仄之说的刻意发展,到后来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制约了诗词气势和意境的发挥和拓展,成了诗人的蹩脚鞋或包袱,大大地误入歧途、有违初衷。 特别是平仄之说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人而异,众说纷纭,难以统一、难以规范,让学习的人无所适从,学会的人无法运用,这是对诗词文学的自我封闭,对诗词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极其不利。 诗词的最终目的是走进大众、服务大众,我们不能因为传统的不完善的平仄之说而拒人千里,让人觉得高不可攀、望而生畏。诗词只是文体的一种,应该走进课堂、走进课本、走进考卷,让教师、学生乃至社会民众都喜闻乐见、共同参与。 李白、王维、苏东坡、辛弃疾等都曾有过不同程度的出律,所以现代人无论是创作或评判诗词的好坏,都不应过于拘泥于诗词格律、平仄之说,当以诗词的意境为重、气势为重。至于诗词的音调只要读起来顺口即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平仄 7.规的词语转个关于宋词格律的帖子: 李清照《词论》对词的音律提出很严格的要求:“盖诗文分平侧(仄),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 有些词调既押平韵,又押仄韵。仄声之中,有要求专押上、去或入声的。 各个词调的句式的长短与句中词语的平仄也是有规定的。 传统诗歌中,以律诗的格律最严,字数、平仄、对偶都按修辞、审美、音韵学原则规定。 故元代方回《瀛奎律髓》说过:“文之精者为诗,诗之精者为律。”倚声填词,每个字都须按照曲拍的谱填写,在审音协律方面有比律诗要求更加严密之处,这使词的语言音调显得特别精美。 然而词体之所以为广大作者所乐于运用、成功地运用,除精审的格律外,更因其在运用时还有相当大的自由。词律也有比诗律远为解放者。 首先,词有大量不同音律句式的调和体,作者可以在极为广泛的范围内选择符合创作需要的词调。据清康熙时编的《词谱》所载,有 826调、2306体,还有好多尚未收入。 各种词调的长短、句式、声情变化繁多,适应于表达和描绘各种各样的情感意象,或喜或悲,或刚或柔,或哀乐交迸、刚柔兼济,均有相应的词调可作为宣泄的窗口。 再者,词调与体的变化和创造原是没有限制的。 懂得音律的作者可以自己创调与变体。康熙《词谱序》云:“词寄于调,字之多寡有定数,句之长短有定式,韵之平仄有定声,杪忽无差,始能谐合。 ”然试看《词谱》所载同一词调诸体的句式、平仄、押韵、字数常颇有出入,可见古人填写时有着相当程度的自由。词韵常比诗韵宽,有时平仄以至四声可以通押或者代替,也有押方言音的。 如《满江红》词调,一般押仄声中入声韵,以寄寓磊落不平之感,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抒发激烈的壮怀,读来使人慷慨悲愤,押的便是入声韵。 然而姜夔的《满江红》(仙姥来时),遐想湖上女神,却换押平韵,声情遂变作缓和舒徐,富有潇洒优游的情趣。 姜夔《长亭怨慢》自序云:“予颇喜自制曲,初率意为长短句,然后协以律,故前后阕多不同。”该词中有句如:“阅人多矣,谁得以长亭树?树若有情,不会得青青如此!”“日暮,望高城不见,只见乱山无数。 韦郎去也,怎忘得玉环分付?”写景抒情,卷舒自如,浑如散文。但由于作者深谙音律,故虽随意为长短之句,而自然合乎律度,适应歌者口吻。 “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一种自由与规律高度统一的产物。 词的格律宽严有一个发展过程。 唐到北宋前期还比较宽松,而北宋后期至南宋则越来越严密。 各时期不同作家对审音协律也有不同要求。 如有人认为苏轼的词不协音律,有则为之辩护。陆游《老学庵笔记》云:世言东坡不能歌,故所作乐府多不协律。 晁以道谓:“绍圣初,与 《跋东坡七夕词后》 又云:‘歌之曲终,东坡别于汴上,东坡酒酣自歌《阳关曲》’。则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耳。 ”《跋东坡七夕词后》又云:“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从其他记载也可看到苏轼的代表作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大江东去)也都被“善讴者”歌唱或赞赏过,说明还是合乐可歌的,只是有些地方突破声律的束缚。 大凡过于不守音律也许失却词的韵味,遵律过严也会成为枷锁,重要的是运用音律为情意服务。 如《声声慢》调在李清照以前作者多押平韵,而李清照却选押仄韵,又用了话多齿音、舌音字,创造了情景交融的特殊艺术效果。 可见她要求作词的严辩音律,却正是自由地运用之以突破陈规进行创造,而不是作茧自缚。宋代许多绝妙好词,虽然长短错落,自由卷舒,有的类同口语、散文,而吟诵起来的韵味盎然,富有节奏感。 个中奥妙是很值得我们体味的。有些例子,则未必可取。 如张炎 《词源》 记其父张枢“作《惜花春早起》云:‘琐窗深’。‘深’字音不协,改为‘幽’字;又不协,再改为‘明’字,歌之始协。 此三字皆平声,胡为如是?盖五音有唇、齿、喉、舌、鼻,所以有轻清重浊之分,故平声字可为上、入者此也。 ”按“深”“幽”与“明”情景大不相同,竟如此改来改去,即使改得完全适应歌喉,遵律虽严,却并是值得效法的文学创作态度。 宋词的格律,大抵和近体?的??t?似,但其?定?s更?馈C渴自~牌均有 其定式,?用平?r必?用平,?用仄?r必?用仄,甚至?脚的平仄亦有?定。 除了平仄之外,某些字也有平上去入之分。 以下作者?⒅?^分?樵~谱和?部?? 部份做解?: 1。词谱 每首词牌均有固定的格律形式,何??槠健⒑翁??樨啤⒑翁?要?φ獭⒑翁? 要重复、何?要?Q?等等,都有其?定。 ⑦@些?定??下?淼脑~牌格律,便称 ?樵~谱。 由於词牌繁多,目前可查到的,至少有三、四百种以上,而且每??词 牌甚至有多种词谱?化,因此作者在此亦?o法一一列出。 欲??宋词的读者,必 ?自?湟槐驹~谱,如"白香词谱"或?继宗著之"??用词谱"等等,方能进行宋词 之??作。以下我举一例子说明如下: 词牌:相??g(又名??真妃、上西?恰⑽?亲印⑶镆乖隆?跻固洹⒃律瞎现蓿? 格律:010216 216 020112216 。 007V 007 216 020112216 举例: 南唐后主 ?o言。 8.宋词里的平仄是什么意思古代汉语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曰: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简单来说,区别平仄要诀是"不平就是仄"。 在现代汉语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 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即所谓第一声、第二声。 古代上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一部份变为去声,一部份仍是上声。上声是现代汉语并音的第三声。 古代去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仍是去声,即第四声。 古代入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存在;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里去了。 现代汉语四声声调表如下: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第一声 第二声 第三声 第四声 例如: 妈 麻 马 骂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简单说,在现代汉语四声中,第一声、第二声是平声;第三声、第四声是仄声。 9.宋词词牌沁园春的平仄规律及典型例词沁园春·孤鹤归飞 (南宋)陆游中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韵)。 孤鹤归飞,再过辽天,换尽旧人。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韵)』。 念 累累枯冢,茫茫梦境,王侯蝼蚁,毕竟成尘。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载酒园林,寻花巷陌,当日何曾轻负春?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韵)。流年改,叹围腰带剩,点鬓霜新。 平平(增韵)中仄平平(韵),仄中仄平平中仄平(韵)。交亲 零落如云, 又岂料如今馀此身。 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韵)』。幸眼明身健,茶甘饭软,非惟我老,更有人贫。 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仄平平中仄平(韵)。躲尽危机,消残壮志,短艇湖中闲采莼。 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韵)。吾何恨,有渔翁共醉,溪友为邻。 (说明:词牌格律与对照词交错排列。格律使用宋体字排印,对照词使用斜体字排印。 词牌符号含义如下:平:填平声字;仄:填仄声字(上、去或入声);中:可平可仄。逗号“,”和句号“。” :表示句;顿号“、”:表示逗。粗体字:表示平声或仄声韵脚字,或可押可不押的韵脚。 另,平仄转换、平仄错叶格以不同颜色区分韵部。下划线:领格字。 『』:例作对偶;〖〗:例作叠韵。)。 10.诗词平仄规律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被称为近体诗或今体诗,古人这么叫,我们现在也跟着这么叫,虽然它其实是很古的,在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就已发端,到唐初成熟。 唐以前的诗,除了所谓“齐梁体”,就被称为古体。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也称为古体。 古体和近体在句法、用韵、平仄上都有区别: 句法:古体每句字数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杂言(句子参差不齐)都有,每首的句数也不定,少则两句,多则几十、几百句。近体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律诗规定为八句,绝句规定为四句,多于八句的为排律,也叫长律。 用韵:古体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允许换韵;近体每首只能用一个韵,即使是长达数十句的排律也不能换韵。古体可以在偶数句押韵,也可以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 近体只在偶数句押韵,除了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以平声收尾则押韵,以仄声收尾则不押韵。五言多不押,七言多押),其余的奇数句都不能押韵;古体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近体一般只用平声韵。 平仄:古、近体最大的区别,是古体不讲平仄,而近体讲究平仄。唐以后,古体也有讲究平仄,不过未成规律,可以不管。 古体诗基本上无格律,所以以下只讲近体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