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牧童骑黄牛原文: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这首诗出自清代文学家袁枚的《所见》。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袁枚热爱生活,辞官后侨居江宁。其主张抒写性情,所写多为士大夫的闲情逸致。 诗人在旅途的路上看见一个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幕触发了诗人的诗兴,就写下了这一首“所见”。 名家点评 西安交通大学研究员毋永利《古诗观止》:这首诗创意新颖,描写生动。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浦漫汀《小学生必背古诗词》:这首诗描写了生活中的一个小小细节,大声歌唱表现的是童心的自由自在,随后的闭口不言也是由于童心所致。寥寥数语,不仅描绘了儿童瞬间的神态变化,刻画出一个活泼可爱的象,而且使整首诗充满情趣,很有韵味。 诗词赏析 诗词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正因为心中欢乐,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遏行云,“振林樾”。 第三句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第四句,急转直下,如千尺悬瀑坠入深潭,戛然而止。“忽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而“闭”和“立”两个动词,则把这个牧童天真的神态和孩子式的机智刻划得淋漓尽致。 全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思。它所描绘的和平、宁静和优美如画的田园风光,所刻划的活泼、自在和天真无邪的牧童形象,表现了诗人的一种“真性情”。 2.牧童骑黄牛原文: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这首诗出自清代文学家袁枚的《所见》。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袁枚热爱生活,辞官后侨居江宁。其主张抒写性情,所写多为士大夫的闲情逸致。 诗人在旅途的路上看见一个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幕触发了诗人的诗兴,就写下了这一首“所见”。 名家点评 西安交通大学研究员毋永利《古诗观止》:这首诗创意新颖,描写生动。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浦漫汀《小学生必背古诗词》:这首诗描写了生活中的一个小小细节,大声歌唱表现的是童心的自由自在,随后的闭口不言也是由于童心所致。 寥寥数语,不仅描绘了儿童瞬间的神态变化,刻画出一个活泼可爱的象,而且使整首诗充满情趣,很有韵味。 诗词赏析 诗词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 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正因为心中欢乐,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遏行云,“振林樾”。 第三句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第四句,急转直下,如千尺悬瀑坠入深潭,戛然而止。 “忽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而“闭”和“立”两个动词,则把这个牧童天真的神态和孩子式的机智刻划得淋漓尽致。 全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思。它所描绘的和平、宁静和优美如画的田园风光,所刻划的活泼、自在和天真无邪的牧童形象,表现了诗人的一种“真性情”。 3.带有牛字的古诗1、南北朝·乐府诗集《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2、清·袁枚《所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3、唐·李白《寻雍尊师隐居》 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拨云寻古道,倚石听流泉。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 4、唐·刘禹锡《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5、唐·李商隐《马嵬》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6、宋·雷震《村晚》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7、唐·李涉《牧童词》 朝牧牛,牧牛下江曲。夜牧牛,牧牛度村谷。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 8、宋·杨朴《七夕》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参考资料 百度汉语:http://www.gushiwen.org/ 4.谁有含“牛”字的古诗词、牛与古诗词、名人名句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牧竖 —— 唐崔道融 “牧竖持蓑笠,逢人气傲然。 卧牛吹短笛,耕却傍溪田。” 田上 ——唐崔道融 “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 乞巧 ——唐 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村晚 ——宋 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坡,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牧牛歌 ——唐 陆龟蒙 “江草凄凄正秋半,十角吴牛放江岸。耸肩抵尾乍依偎,横去斜奔忽分散。荒陂断堑无端入,背上时时孤写(?)立。日暮相将带雨归,田家烟火微茫湿。” 咏官牛 ——唐 白居易 “官牛官牛驾官车,产水岸边搬载沙。一石沙,几斤重?朝载暮载将何用?载向五门官道西,绿徊阴下铺沙堤。昨来新拜右丞相,恐怕泥涂污乌蹄。马蹄踏沙虽净洁,牛头牵牛欲流血。右丞相,便能济人治国调阴阳,官牛领穿亦何妨!” 牧童词 ——唐 张籍 “远牧牛,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陂中饥鸟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垄头。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 病牛 ——唐 李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观小儿戏打春牛宋 ——杨万里 "小儿着鞭鞭草牛,学翁打春先打头。黄牛行蹄白双角,牧童绿蓑笠青搦。今年土脉应雨膏,去年不似今年乐。儿闻年丰喜不饥,牛闻年登愁不肥。麦穗即看云作帚,稻米亦复珠盈斗。大田耕尽却耕山,黄牛从此何时闲。" 题牧牛图 ——宋 陈与义 千里烟草绿,连山雨新足。老牛抱朝饥,向山影觳觫。犊儿狂走先过浦,却立长鸣待其母。母子为人实仓廪,汝饱不惭人愧汝。牧童生来日日娱,只犹身大当把锄。日斜睡足牛背上,不信人间有黄舆。 老牛 ——元 宋无 草绳穿鼻系柴扉,残喘无人问是非。春雨一犁鞭不动,夕阳空送牧儿归。 牧牛词 ——明 高启 尔牛角弯环,我牛尾秃速。共拈短笛与长鞭,南垄东岗去相逐。日斜草远牛行迟,牛劳牛饥唯我知。牛上唱歌牛下坐,夜归还向牛边卧。年牧牛百不忧,但恐输租卖我牛。 骑牛歌 ——清 陆师 “牛背儿童自放歌,头头注涧复逾坡。问渠何法牛驯扰,鞭挞无惊刍牧多。” “坤像地任重而顺,故为牛也。” ——《周易》 “呼我牛也而谓之牛,呼我马也谓之马。” ——《庄子》 “为学如牛毛,获者如麟角。”——东晋 葛洪:《抱朴子》 “算来若不隔银河,怎见得相逢更好。” ——清 许缵:牛郎织女星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 “老牛以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 ——朱自清 “牛为国兽。吾深为感佩。” ——郭沫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