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宋词的衰落

1.宋词什么时候兴起和衰败的

你说的是宋词,当然是兴起于宋了。

严谨的说法是:词这种文学样式的兴衰过程? 词起于隋唐时期,具体时间点学界有不同的说法,一说是来源于六朝的清商乐,比如《子夜歌》、《西洲曲》等,这些六朝民歌其源头是汉乐府,陈后主、隋炀帝、李白都采用过这些诗歌样式写过作品。这种形式的诗歌,因为是用来演唱的,为了配合音乐的节奏,逐渐加入了“泛声”、衬字来凑成音节,慢慢变得长短不齐了,就是词的初起样子。

看现在的唐诗中的白居易的《忆江南》、张志和《渔歌子》、戴叔伦《调笑令》等,就是这样。还有一说是起于隋唐时从西域传入的胡乐——隋唐燕乐,在唐的繁荣经济社会中,歌楼酒肆发达,王公贵族宴饮,行酒令唱小曲,其歌词由唐代的绝句逐渐发展到句式长短不齐的声诗,就是词的起源。

唐代代表性的词作,李白的《忆秦娥》、《菩萨蛮》、杜牧的《八六子》,都已经是比较成熟的作品了。所以,说词起源于隋唐的肯定不错的,但具体到这一时段的那个时间点,不能定论。

到了五代时候,西蜀和南唐两个小国由于局势相对安定,经济繁荣,词迅速发展繁荣,出现了大批名家名作,西蜀的温庭筠、韦庄以及文人词总集《花间集》照射出夺目的光华;南唐的君臣唱和,中主李璟、后主李煜及宰相冯延巳写了很多名作,尤其是后主李煜《虞美人》妇孺皆知。 进入宋,词沿着南唐词风进一步发展,宋初的欧阳修、晏殊、张先、宋祁等人都学南唐词风,所以今天看到的词作有些说是冯延巳的,有的说的欧阳修的,就是风格太相似不能分辨的缘故。

柳永的词作把原来的小令变成了慢词,就是说把词写长了,内容加多了,就增加了词的表现力。苏轼的出现,又在词的品格上提升的词的品味,纠正了柳永写青楼妓馆的恶趣味,转而表达士大夫的怀抱、胸襟、理想追求等等,这就是词的豪放之风的开始。

而另一方面的词的婉约也在继续繁荣发展,一大批名家词手如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令人瞩目。 到了南宋,词风发生了巨大变化。

因为北宋灭亡,所以南宋的士大夫都有很强的亡国之痛,许多人开始抛去词的中的风花雪月的婉约一面,而接过北宋大家苏轼开启的豪放大旗,不写小儿女之情,而强调家仇国恨,抗金复国,这里面最成功的就是辛弃疾,进一步扩大了词的内容,提高了其境界,后人把他和苏轼并称“苏辛”。但同时也要指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单纯的,而是个复杂的过程。

在辛弃疾横空出世的时候,词坛也还有婉约一派的影响,那就是姜夔追求“清空骚雅”的风格,看破世事,追求出尘脱俗的清雅;另外吴文英词追求华美而意像迷离,“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这些大家对后世都有很大影响。 需要指出的是,从北宋到南宋,词已经从当初朗朗上口的可以演唱的作品变成了纯粹的案头文学,很多词连作者本人都不能演唱了(姜夔是个例外,他本人是一代大音乐家,自度曲都旁标乐谱)。

变成了案头文学,在大众中的影响就小了。 所以,宋代灭亡,进入元代,只有宋的一批遗民还在写词,比如张炎、王沂孙、周密等,但影响有限。

元代的文学样式就由活泼口语化的、受民众欢迎的曲所占据。戏曲在元代大发展,市民文学的小说大量涌现(是受茶馆说书的影响)。

到了明代,词在士大夫中还在写,但只是少数人小圈子里的交流了,且明词品格低劣。 但到了清代,词却再次兴盛,号称“清词中兴”。

我们熟悉的纳兰性德的《饮水词》,还有几个词派:阳羡词派——学苏轼、辛弃疾一脉的风格;浙西词派——学姜夔、张炎的清空骚雅,稍后的常州词派,就把词的创作和清代学术结合起来,赋予了词更多的意义,追溯词的源头到了《诗经》,具体创作对宋词做了一个概括总结:先学南宋,在学北宋,具体推尊几位名家:周密、吴文英、辛弃疾、周邦彦,以周邦彦为最高。 以上是简略的词史演变。

2.诗词在唐宋达到巅峰之后,为何之后就慢慢没落

唐诗宋词,每一种艺术达到巅峰都有一个累积、演变、成熟的过程。在唐朝,国力强大,为文化的兴起创造了很多有利的条件,那时候的唐朝已经不是简单的汉族延续,而是汉胡互代的民族共体。人杰地灵,海纳百川,形成了唐朝恢宏的文化气氛。

唐朝的文学兴起也和当时的掌管者有关,很多的君主都是诗词和书法的爱好者,国力强,百姓生活安定,物质需求得到满足,文化需求的市场也更大。

唐朝已经把诗词研究的非常的完善,可以说在诗方面,在唐朝达到了巅峰,宋人也通过新的模式让诗词达到了新的高度,每一个高度的累加,后面想要超越几乎是越来越难,后面出来的元曲,白话诗同样也是显得没有光辉。

是模式的不同让诗词焕发了生机和活力。如果在换一种方式或者一种模式去理解和超越唐宋的诗词那几乎是不可能,因为唐宋后的几个古朝代并没有唐宋那时候的浓郁文化氛围。

唐宋的诗词达到了巅峰,也一直影响到现在的人,很多人课本都需要默写背诵唐诗宋词,这种文化的传承非常的重要。换个说法,直到现在诗词并没有没落,只是换了另外一种方式留存在现在的生活中,比如影视剧,综艺朗诵等等。

在唐宋时代后,新创造的诗词很少,到了现代几乎可以说没有什么创作了。但是巅峰就是巅峰,一个可以达到巅峰层级的事物是不会被忘记的。

3.急需宋词~描写曾经繁华,如今衰亡的词~~~

望海潮(秦观)

梅英疏淡,冰凘溶泄,东风暗换年华。

金谷俊游,铜驼巷陌,新晴细履平沙。

长记误随车。

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

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

西园夜饮鸣笳。

有华灯碍月,飞盖妨花。

兰苑未空,行人渐老,重来是事堪嗟!

烟暝酒旗斜。

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

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

此词不止于追怀过去的游乐生活,还有政治失意之慨叹其中。有一年早春时节,作者重游洛阳。洛阳这个古代名城,是北宋的西京,也是当时繁华的大城市之一。词人曾经这里生活过一段时期,对此地留下了难忘的记忆。词人旧地重游,人事沧桑给他以深深的触动,使他油然而生惜旧之情,写下了这首词。

上片起头三句,写初春景物:梅花渐渐地稀疏,结冰的水流已经溶解,东风的煦拂之中,春天悄悄地来了。“暗换年华”,既指眼前自然界的变化,又指人事沧桑、政局变化。此种双关的今昔之感,直贯结句思归之意。

“金谷俊游”以下十一句,都是写的旧游,实以“长记”两字领起,“误随车”固“长记”之中,即前三句所写金谷园中、铜驼路上的游赏,也同样内。但由于格律关系就把“长记”这样作为领起的字移后了。“金谷”三句所写都是欢娱之情,纯为忆旧。“长记”之事甚多,而这首词写的只是两年前春天的那一次游宴。金谷园是西晋石崇的花园,洛阳西北。铜驼路是西晋都城洛阳皇宫前一条繁华的街道,以宫前立有铜驼而得名。故人们每以金谷、铜驼代表洛阳的名胜古迹。但本篇里,西晋都城洛阳的金谷园和铜驼路,却是用以借指北宋都城汴京的金明池和琼林苑,而非实指。与下面的西园也非实指曹魏邺都(今河北临漳西)曹氏兄弟的游乐之地,而是指金明池(因为它位于汴京之西)同。这三句,乃是说前年上已,适值新晴,游赏幽美的名园,漫步繁华的街道,缓踏平沙,非常轻快。

望 江 南 (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这首词写的是对往昔繁华的眷恋,但实际是表达梦醒后其处境无限凄凉.作者通篇不对当前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这场繁华生活的梦境进行有力的反衬.梦境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便越是浓重;对旧日繁华的眷恋越深,今日处境越凄凉.

桂枝香 金陵怀古(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4.怎样看待宋朝的政治衰亡与宋词的辉煌

宋词繁荣的原因.

宋词发展的几个阶段:

宋初是令词继续发展和长调勃兴的时期,晏、欧等词家主要承继南唐词风,柳宗则大力创作长调,扩大了词的容量.

北宋后期为词的雅化时期.柳永将词引向市井,引起文人雅士的不满.苏轼进行了题材内容上的开拓,“以诗为词”;周邦彦则主要在艺术手法上去俗求雅,因而形成词坛的两个流派.

南宋词风转变,爱国志士感于亡国之痛,以词抒发爱国思想与身世之感,趋于苏轼一路.至辛弃疾,遂极大开拓了词的境界,影响巨大,形成辛派词人群体,豪放派得以确立.

姜夔重音律,格调骚雅,宋金形势渐趋稳定之后,南宋后期词人大多以姜夔为宗,刻意追求音律谐和、韵味悠长和形式精美,导致宋词韵高和寡,无以为继.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