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秋的诗句及点评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赏析:通过大风、急流写出了秋天的大气、高远,空旷,寂寥,读后如临其境,荡气回肠。 李商隐: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赏析:昔日的风光与美丽已不在,所能留下的只是对往事的回忆,而到秋雨来临,叶残枝败,却让我们听到了生命的顽强挺立和对生命执著的热爱。枯荷表现的是荷之残存生命的一刻,在秋气的严逼中傲然挺立,为生命的瞬间抗争着,仍以它瘦弱的身躯承接着雨滴,奏出生命的最后乐章。 杜牧: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赏析:满山的红叶一扫古诗中的肃杀凄凉,写出了秋天的另外一种风景。 二、关于秋的诗句及点评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赏析:通过大风、急流写出了秋天的大气、高远,空旷,寂寥,读后如临其境,荡气回肠。李商隐: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赏析:昔日的风光与美丽已不在,所能留下的只是对往事的回忆,而到秋雨来临,叶残枝败,却让我们听到了生命的顽强挺立和对生命执著的热爱。枯荷表现的是荷之残存生命的一刻,在秋气的严逼中傲然挺立,为生命的瞬间抗争着,仍以它瘦弱的身躯承接着雨滴,奏出生命的最后乐章。 杜牧: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赏析:满山的红叶一扫古诗中的肃杀凄凉,写出了秋天的另外一种风景。 三、写出几句你知道的关于秋的诗句,并简单的加以点评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 2.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李峤:《风》) 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李绅:《悯农》) 4.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汉乐府?长歌行》) 5.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 6.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7.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秋词》) 8.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 9.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李煜:《虞美人》) 10.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 四、求助10句描写秋天的诗句,或美文,以及点评我自己写的秋来袭暖阳、凉意,秋的天气。 短暂、美丽,秋的回忆。惆怅、伶俜,秋的心情。 或许,秋不需记,大多天高云淡、水净风轻。或许,秋不应忆,管他刻骨铭心、难以忘记。 或许,秋不必唏,总是落叶有意,流水无情。凋零、获取,哪个是秋的含义?秋 恍然,一年秋将逝。 一年四季,我最爱秋。不因别的,就因:秋,最是细腻多姿、温柔多情…… 秋 阳 秋阳或呈桔红,或呈金黄,或呈昏黄。 它或现于云端,或挂于树梢。 即使位于头顶吧,也发射不强烈的光。 秋是温柔的。 阳光,一束束射向天地万物,它亮亮的。 照在身上,它暖暖的。 秋是温馨的。 秋 风 阵阵秋风起,它或清新,或萧瑟。 吹动你的发梢、吹走你的烦恼的那一丝,是秋的欣然。 吹起尘埃、吹落枯叶的那一阵,是秋的忧伤。 秋 雨 从高空飘落的水滴,你能说它是悲是喜? 雨丝轻轻飞扬,那是秋的淡然--秋不会大喜、大悲。 秋 月 月朗风清,秋夜最是相思无眠。蔚蓝的月夜,密密的星如同撒落的珍珠,镶嵌在丝戎般蓝色的苍穹上。 薄薄的月纱,笼上世间的万物。人间因如水的月光增了一丝梦幻。 秋是静谧、淡雅的。 秋 叶 枝头的叶或绿,或黄。 黄的,透着秋的淡然;绿的,透着秋的反叛。 秋叶是活泼的。 旋于空中的,跳着秋之舞;转于地面的,诉说着秋之语。 请不要为秋叶感伤,它的生命并没有随陨落而终止。 秋 水 秋水潺潺,仿佛情人的呢喃,犹如爱人的低语。那若有若无的秋水声传过耳边,犹如一股清凉的春风吹过面庞,更如一道洁净的泉洗涤着心房。 秋叫人怡然。 秋 色 土黄、深黄、桔黄、浅黄,秋季里,黄色调几乎渲染了整个天地。 漫步于田埂之上,漫步在树林旁,发现,所见的一切,竟皆透着浓郁的秋香。 秋是成熟的。 其实不管是秋阳、秋风、秋雨,还是秋月、秋叶、秋水、秋色,都有着丰富的内涵。秋天将逝,请好好感受……。 五、求助10句描写秋天的诗句,或美文,以及点评我自己写的 秋来袭 暖阳、凉意, 秋的天气。 短暂、美丽, 秋的回忆。 惆怅、伶俜, 秋的心情。 或许,秋不需记, 大多天高云淡、水净风轻。 或许,秋不应忆, 管他刻骨铭心、难以忘记。 或许,秋不必唏, 总是落叶有意,流水无情。 凋零、获取, 哪个是秋的含义? 秋 恍然,一年秋将逝。 一年四季,我最爱秋。不因别的,就因:秋,最是细腻多姿、温柔多情…… 秋 阳 秋阳或呈桔红,或呈金黄,或呈昏黄。它或现于云端,或挂于树梢。 即使位于头顶吧,也发射不强烈的光。 秋是温柔的。 阳光,一束束射向天地万物,它亮亮的。照在身上,它暖暖的。 秋是温馨的。 秋 风 阵阵秋风起,它或清新,或萧瑟。 吹动你的发梢、吹走你的烦恼的那一丝,是秋的欣然。 吹起尘埃、吹落枯叶的那一阵,是秋的忧伤。 秋 雨 从高空飘落的水滴,你能说它是悲是喜? 雨丝轻轻飞扬,那是秋的淡然--秋不会大喜、大悲。 秋 月 月朗风清,秋夜最是相思无眠。蔚蓝的月夜,密密的星如同撒落的珍珠,镶嵌在丝戎般蓝色的苍穹上。薄薄的月纱,笼上世间的万物。人间因如水的月光增了一丝梦幻。 秋是静谧、淡雅的。 秋 叶 枝头的叶或绿,或黄。黄的,透着秋的淡然;绿的,透着秋的反叛。 秋叶是活泼的。旋于空中的,跳着秋之舞;转于地面的,诉说着秋之语。 请不要为秋叶感伤,它的生命并没有随陨落而终止。 秋 水 秋水潺潺,仿佛情人的呢喃,犹如爱人的低语。那若有若无的秋水声传过耳边,犹如一股清凉的春风吹过面庞,更如一道洁净的泉洗涤着心房。 秋叫人怡然。 秋 色 土黄、深黄、桔黄、浅黄,秋季里,黄色调几乎渲染了整个天地。 漫步于田埂之上,漫步在树林旁,发现,所见的一切,竟皆透着浓郁的秋香。 秋是成熟的。 其实不管是秋阳、秋风、秋雨,还是秋月、秋叶、秋水、秋色,都有着丰富的内涵。秋天将逝,请好好感受…… 六、关于写秋的诗和评论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芦蓬上满载着白霜,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 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冽了。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 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赏析: 《秋天》是何其芳早年创作的一首诗,它不像那个时期的诗人们那样爱用象征手法,写得神秘莫测,或爱寻味哲理,显示思想的高深厚重;也不像他以前拘守个人的狭小天地,缠绵悱恻于男女私情,除了幽怨、苦思就是期待,而是难得地将视野投向乡野,投向普通人的活动场景,以观者的身份言身外他人之事,表现一派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诗作采用直陈其事的写法,表面看来似乎简单、直白,缺少象征的奥义,实则意味、情味深长。 诗中透出那么一种氛围,那么一种神韵,这是最能勾住读者心魄的东西。 在《秋天》里诗人用最精粹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面,三节诗又组成三幅复合画面。 画面的组合造成了既流动又整合的特殊氛围。 第一幅画面是“农家丰收图”。 这里不是写某个农夫,而是写了普遍的农家活动。有两个场景:一是山谷伐木,一是篱间背瓜果。 山谷伐木置于篇首,丁丁声悠远地飘来,诉诸听觉;震落了清凉的露珠,诉诸视觉和触觉,真是一片世外风光,启迪人追思那邈远的印象。《诗经》中不是有“伐木丁丁,鸟鸣嘤嘤。 出自幽谷,迁于乔木”之句吗?“飘”和“幽谷”在何其芳早年诗中常出现,不过那都是写虚的,用的是比喻义、引申义,用在这里才是写实的,别有一番情韵。背瓜果所伴随的心情和表情在诗中未点明,但读者可以想到,那是欣喜、笑盈盈的。 “栖息”本用来描写生命的物类,现用在这节诗的末尾,来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视象化了,创造出松弛、闲静的氛围。 第二幅画面是“霜晨归渔图”。 其中“雾”、“霜”及上一节的“露”这些表现环境氛围的词,也是何其芳早年诗中常出现的,传达出清凉、冷寂、朦胧的气氛。画面还包括一系列活动:撒网,收鱼,摇桨。 这些平常活动画面在这里都蕴含着淡而远、清而静的神韵。“轻轻”一词常在何诗中出现,在此仿佛“信手拈来”,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也许在早年何其芳的心目中,秋天就真的是这么宁静、悠远吧。 第三幅画面是“少女思恋图”。 这节诗从野草、蟋蟀和溪水写起,相当于古人所谓“感兴”的写法,即先言他事,由兴而感,由景入情。野草寥廓,溪水清洌,这本不是人的活动,其后必有续言,那就是少女心怀恋情。 大自然喧嚣的夏天过去了,秋天到来后变得清静了。人在寂静时大都反观自身,倾听心灵之声。 牧羊女听了一夏的“牛背上的笛声”,忽然听不到了,心灵的某一角落开始萌动起来,真是如他自己在《夏夜》中所说的那样:“如树根在热的夏夜里震动泥土”。写恋爱尤其是初恋,是早年何诗所擅长的,这次他写得更含蓄,也更精彩了。 这一节才五行,就写出了由外景向内情的过渡,写出了初恋从无到有的过渡。诗人选取了“牧羊女的眼里”这一特定角度,虽未明写眼神,但读者自能见出那里面的清纯、明净,那是初恋少女似恋非恋时的特殊眼神。 而且比较这三节诗我们可以看到,前两节主要写外在景物与人事,这第三节真正写入心灵深处,写出了微妙的感觉,使全诗收束在感情的实处。不这么写,难以入情、入神,诗就“飘浮”起来了。 总之,《秋天》这首诗通过描绘不同场景、画面,创造了一种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氛围。这一氛围具有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特点:它写的是繁忙夏天之后的农闲景象,所以具有清静的氛围;它写的是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不见农家些许的艰难苦恨,所以具有清远的氛围;它写的是少男少女朦胧而纯真的爱情,所以具有清甜的氛围;它像何其芳其他诗作一样专用轻柔之词写清丽意象,避开喧嚣的情境,避开拙重之词,所以具有清柔的氛围。 诗中各幅画面,以及画面里的各个意象,无一不和谐地统一;因而这种氛围所赖以形成的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等多方面特点也无一不达于极致。技盖至此,非高手不能为。 可是何其芳写这首诗时才是20岁左右的大学生!。 七、春夏秋冬的诗句 要点评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孟浩然《春晓》) 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3.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王维《相思》) 4.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杜甫《春夜喜雨》) 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6.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李绅《悯农》) 7.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8.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 9.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10.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游园不值》) 诗中山 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入。 (杜甫《春望》) 5.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 6.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李白《关山月》) 7.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 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陶渊明《田园田居》) 9.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10.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 诗中水 1.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曹操《观沧海》) 3.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骆宾王《咏鹅》) 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李白《望天门山》) 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6.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7.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刘禹锝《竹枝词》) 8.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 9.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杨万里《小池》) 10.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 诗中江 1.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夏日绝句》) 2.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3.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杜甫《春夜喜雨》) 4.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忆江南》) 5.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 6.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日还。 (李白《早发白帝城》) 7.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8.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9.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10.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诗中河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诗经·关雎》)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4.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5.旦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 (《木兰辞》) 6.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夏完淳《别云间》) 7.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 8.蒌篙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苏轼《题惠崇〈春扛晚景〉》) 9.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10.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夏:诗中夏 1.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2.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李商隐《晚晴》) 3.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4.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杜甫《夏夜叹》) 5.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戴复古《大热》) 6.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 (李昂《夏日联句》) 7.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岑参《休亭送华瞬王少府还县》) 8.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 (范成大《喜晴》) 9.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亭幽。(杜甫《忸村》) 10.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 (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秋雨——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秋夜——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日明中。 秋声——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秋叶——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秋色——雨侵坏瓮新苔绿,秋入横林数叶红。 秋月——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 秋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秋思——故人万里无消息,便拟江头问断鸿。 秋愁——莫道身闲总是,孤灯夜夜写清愁。 秋兴——西风吹叶满湖边,初换秋衣独慨然。 秋怀——出门未免流年叹,又见湖边木叶飞。 秋梦——清梦初回秋夜阑,床前耿耿一灯残。 秋忆——砧杵敲残深巷月,梧桐摇落故园秋。 秋悟——人人解说悲秋事,不似诗人彻底知。 秋味——蟋蟀独知秋令早,芭蕉下得雨声多。 描写秋天的古诗和描写秋天的名句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 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波:微波泛动。 木叶:枯黄的树叶。 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萧瑟:寂寞萧条的样子。 燎栗:凄凉。若在远行:好象人在远行之中。 战国楚。 八、关于写秋的诗和评论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芦蓬上满载着白霜,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 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冽了。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 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赏析: 《秋天》是何其芳早年创作的一首诗,它不像那个时期的诗人们那样爱用象征手法,写得神秘莫测,或爱寻味哲理,显示思想的高深厚重;也不像他以前拘守个人的狭小天地,缠绵悱恻于男女私情,除了幽怨、苦思就是期待,而是难得地将视野投向乡野,投向普通人的活动场景,以观者的身份言身外他人之事,表现一派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诗作采用直陈其事的写法,表面看来似乎简单、直白,缺少象征的奥义,实则意味、情味深长。诗中透出那么一种氛围,那么一种神韵,这是最能勾住读者心魄的东西。 在《秋天》里诗人用最精粹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面,三节诗又组成三幅复合画面。画面的组合造成了既流动又整合的特殊氛围。 第一幅画面是“农家丰收图”。这里不是写某个农夫,而是写了普遍的农家活动。有两个场景:一是山谷伐木,一是篱间背瓜果。山谷伐木置于篇首,丁丁声悠远地飘来,诉诸听觉;震落了清凉的露珠,诉诸视觉和触觉,真是一片世外风光,启迪人追思那邈远的印象。《诗经》中不是有“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之句吗?“飘”和“幽谷”在何其芳早年诗中常出现,不过那都是写虚的,用的是比喻义、引申义,用在这里才是写实的,别有一番情韵。背瓜果所伴随的心情和表情在诗中未点明,但读者可以想到,那是欣喜、笑盈盈的。“栖息”本用来描写生命的物类,现用在这节诗的末尾,来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视象化了,创造出松弛、闲静的氛围。 第二幅画面是“霜晨归渔图”。其中“雾”、“霜”及上一节的“露”这些表现环境氛围的词,也是何其芳早年诗中常出现的,传达出清凉、冷寂、朦胧的气氛。画面还包括一系列活动:撒网,收鱼,摇桨。这些平常活动画面在这里都蕴含着淡而远、清而静的神韵。“轻轻”一词常在何诗中出现,在此仿佛“信手拈来”,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也许在早年何其芳的心目中,秋天就真的是这么宁静、悠远吧。 第三幅画面是“少女思恋图”。这节诗从野草、蟋蟀和溪水写起,相当于古人所谓“感兴”的写法,即先言他事,由兴而感,由景入情。野草寥廓,溪水清洌,这本不是人的活动,其后必有续言,那就是少女心怀恋情。大自然喧嚣的夏天过去了,秋天到来后变得清静了。人在寂静时大都反观自身,倾听心灵之声。牧羊女听了一夏的“牛背上的笛声”,忽然听不到了,心灵的某一角落开始萌动起来,真是如他自己在《夏夜》中所说的那样:“如树根在热的夏夜里震动泥土”。写恋爱尤其是初恋,是早年何诗所擅长的,这次他写得更含蓄,也更精彩了。这一节才五行,就写出了由外景向内情的过渡,写出了初恋从无到有的过渡。诗人选取了“牧羊女的眼里”这一特定角度,虽未明写眼神,但读者自能见出那里面的清纯、明净,那是初恋少女似恋非恋时的特殊眼神。而且比较这三节诗我们可以看到,前两节主要写外在景物与人事,这第三节真正写入心灵深处,写出了微妙的感觉,使全诗收束在感情的实处。不这么写,难以入情、入神,诗就“飘浮”起来了。 总之,《秋天》这首诗通过描绘不同场景、画面,创造了一种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氛围。这一氛围具有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特点:它写的是繁忙夏天之后的农闲景象,所以具有清静的氛围;它写的是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不见农家些许的艰难苦恨,所以具有清远的氛围;它写的是少男少女朦胧而纯真的爱情,所以具有清甜的氛围;它像何其芳其他诗作一样专用轻柔之词写清丽意象,避开喧嚣的情境,避开拙重之词,所以具有清柔的氛围。诗中各幅画面,以及画面里的各个意象,无一不和谐地统一;因而这种氛围所赖以形成的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等多方面特点也无一不达于极致。技盖至此,非高手不能为。可是何其芳写这首诗时才是20岁左右的大学生! 九、秋的诗句赏析山居秋暝①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②,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③歇④,王孙自可留。 【注解】 ①螟:夜色。 ②浣女:洗衣服的女子。 ③春芳:春草。 ④歇:干枯。 【评析】这是一首写山水的名诗,于诗情画意中寄托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 首联写山居秋日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颔联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流于石上,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 颈联写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分披,发现了浣女、渔舟。末联写此景美好,是洁身自好的所在。 全诗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明月松间照,清泉石 上流”实乃千古佳句。 苏幕遮① 【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②追旅思,③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释】 ①此调原为西域传入唐教坊曲。“苏幕遮”是当时高昌国语之音译。 宋代词家 用此调是另度新曲。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 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四仄韵。 ②黯:形容心情忧郁。 黯乡魂:用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语。 ③追:追随,可引申为纠缠。 旅思:羁旅之思。 【简析】 此词抒写乡思旅愁,以铁石心肠人作黯然销魂语,尤见深挚。 “碧云天,黄叶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为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所本。 “秋色连波”二句,落笔于高天厚地之间的浓郁的秋色和绵邈秋波:秋色与秋波相连于天边,而依偎着秋波的则是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 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 “山映斜阳”句复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 同时,“斜阳”又点出所状者乃是薄幕时分的秋景。 “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则隐寓其中。 埋怨“芳草”无情,正见出作者多情、重情。 下片“黯乡魂”二句,径直托出作者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 “夜夜除非”二句是说只有在美好梦境中才能暂时泯却乡愁。“除非”说明舍此别无可能。 但天涯孤旅,“好梦”难得,乡愁也就暂时无计可消了。 “明月楼高”句顺承上文: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团团,反使他倍感孤独与怅惘,于是发出“休独倚”之叹。 歇拍二句,写作者试图借饮酒来消释胸中块垒,但这一遣愁的努力也归于失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全词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是真情流溢、大笔振迅之作。 渔家傲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简析】 作者于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抵御西夏发动的叛乱性战争。他在西北边塞生活达四年之久,对边地生活与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 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这首词当作于是时。 这首词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一方面,表现出作者平息叛乱、反对侵略和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另方面,也描写了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 这种复杂苦闷心情的产生。是与当时宋王朝对内对外政策密切相关的。 作者针对现实,曾经提出过一系列政治改革方案。但都未得采纳。 北宋王朝当时将主要力量用于对内部人民的镇压,而对辽和西夏的叛乱侵扰,则基本采取守势,这就招致了对辽和西夏用兵的失败,结果转而加速了国内的危机。范仲淹在抵御西夏的斗争中提出了某些正确建议,主张"清野不与大战",待"关中稍实";"彼自困弱",并坚决反对"五路入讨"。 但他的主张并未被采纳,终于遭致了战争的失利。他自己还遭受过诬陷和打击。 词中所反映的那种功业未建的苦闷心情,正是这一历史现实的真实写照。 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 首句指出"塞下"这一地域性的特点,并以"异"字领起全篇,为下片怀乡思归之情埋下了伏线。"衡阳雁去"是"塞下秋来"的客观现实,"无留意"虽然是北雁南飞的具体表现,但更重要的是这三个字来自戍边将士的内心,它衬托出雁去而人却不得去的情感。 以下十七字通过"边声"、"角起"和"千嶂"、"孤城"等具有特征性的事物,把边地的荒凉景象描绘得有声有色,征人见之闻之,又怎能不百感交集?首句中的"异"字通过这十七个宇得到了具体的发挥。 下片写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 前两句含有三层意思:"浊酒一杯"扑不灭思乡情切;长期戍边而破敌无功;所以产生"也无计"的慨叹。接下去,"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再次用声色加以点染并略加顿挫,此时心情,较黄昏落日之时更加令人难堪。 "人不寐"三字绾上结下,其中既有白发"将军",又有泪落"征夫"。"不寐"又紧密地把上景下情联系在一起。 "羌管悠悠"是"不寐"时之所闻;"霜满地"是"不寐"时之所见。内情外景达到了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