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首唐诗宋词给我的启示作文人的一生中,有成功、有失败、有快乐、有悲伤、有离别、有团聚……自己经历的挫折也曲曲折折,富有哲理,你是否体会到了呢?俗话说:“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那么在人生的经历中,你是否也战胜过自己最大的敌人——自己呢? 从小,我就是一个安静的女孩,从不愿与人交往,对于他人的理会,则是少言寡语,于是孤僻的我生长在寂寞的环境里,每天与花草为伴,与星月为友,快乐时没有同伴的分享,痛苦时没有好友的分担,看着别人在一起嬉戏玩耍,我开始羡慕,于是我设想着改变自己,大胆的去说,面对同学,我试着关心、询问,面对老师,我试着提问,心里话被自己强迫说出口,逐渐我的朋友越来越多,更多的不再是孤单与寂寞,而是开心。 这也许不是一件天大的事情,但至少改变了我自己,让我拥有了朋友,同时也战胜了我自己,让我获得了快乐。 从我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我们就注定在爸爸妈妈的呵护下成长,爸爸妈妈的爱在点点滴滴的细节中流露,但我却没有真正体会过。 直到有一次,从远方传来了一个不幸的消息-----外婆去逝了,这对妈妈来说,无疑不是一次沉重的打击,那天晚上,妈妈就决定要赶往外婆家,看着妈妈焦急的整理行李,我在一旁一言不发,而泪水却在眼眶里打转,心里舍不得妈妈走。 躺在床上,我不敢合眼,恐怕醒来了,身边没有了妈妈。时间过的飞快,天刚朦朦亮,妈妈就准备出发了,我压抑着自己,一定不能哭出来,等妈妈走了,我仍是控制不住自己追了出去,但那已经晚了。 以后,我每天都生活在思念中,看着天空的白云飘来飘去,真想驾它去寻找妈妈,晚上望着星星一眨一眨的,仿佛在告诉我:“你真没出息,不就是妈妈去外婆家了吗?又不是不回来了,快乐些,不要垂头丧气的。第二天,我改变了自己的心态,要乐观的思念,每天我都会认真努力的学习,希望妈妈回来后,看到的仍是成功的我,但我还是一天天的计算着日期,希望那天即早到来。 半个月后,妈妈终于回来了,奔向妈妈的那一刻,我才真正体会到了妈妈的唠叨是关心,妈妈的话语是温暖。 2.一首唐诗宋词给我的启示作文人的一生中,有成功、有失败、有快乐、有悲伤、有离别、有团聚……自己经历的挫折也曲曲折折,富有哲理,你是否体会到了呢?俗话说:“最大的敌人是自己。”那么在人生的经历中,你是否也战胜过自己最大的敌人——自己呢? 从小,我就是一个安静的女孩,从不愿与人交往,对于他人的理会,则是少言寡语,于是孤僻的我生长在寂寞的环境里,每天与花草为伴,与星月为友,快乐时没有同伴的分享,痛苦时没有好友的分担,看着别人在一起嬉戏玩耍,我开始羡慕,于是我设想着改变自己,大胆的去说,面对同学,我试着关心、询问,面对老师,我试着提问,心里话被自己强迫说出口,逐渐我的朋友越来越多,更多的不再是孤单与寂寞,而是开心。 这也许不是一件天大的事情,但至少改变了我自己,让我拥有了朋友,同时也战胜了我自己,让我获得了快乐。 从我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我们就注定在爸爸妈妈的呵护下成长,爸爸妈妈的爱在点点滴滴的细节中流露,但我却没有真正体会过。 直到有一次,从远方传来了一个不幸的消息-----外婆去逝了,这对妈妈来说,无疑不是一次沉重的打击,那天晚上,妈妈就决定要赶往外婆家,看着妈妈焦急的整理行李,我在一旁一言不发,而泪水却在眼眶里打转,心里舍不得妈妈走。躺在床上,我不敢合眼,恐怕醒来了,身边没有了妈妈。时间过的飞快,天刚朦朦亮,妈妈就准备出发了,我压抑着自己,一定不能哭出来,等妈妈走了,我仍是控制不住自己追了出去,但那已经晚了。 以后,我每天都生活在思念中,看着天空的白云飘来飘去,真想驾它去寻找妈妈,晚上望着星星一眨一眨的,仿佛在告诉我:“你真没出息,不就是妈妈去外婆家了吗?又不是不回来了,快乐些,不要垂头丧气的。第二天,我改变了自己的心态,要乐观的思念,每天我都会认真努力的学习,希望妈妈回来后,看到的仍是成功的我,但我还是一天天的计算着日期,希望那天即早到来。半个月后,妈妈终于回来了,奔向妈妈的那一刻,我才真正体会到了妈妈的唠叨是关心,妈妈的话语是温暖。 3.诗歌给我的启发 作文诗歌伴我成长——西安中学学生王珏晰 对我而言,那是一个神灭而美丽的字眼。 从“床前明月光”开始,我结识了它——“诗歌”。那月夜下诵读《唐诗三百首》的画面依旧历历在目…… 小时候喜爱诗歌,确切的说是钟爱背诗。 每当一首诗脱口而出时,总能听到大人们的赞许声,眼见小朋友们投来的羡慕的目光,心里便对李白,杜甫,王昌龄充满了感恩。即使我并不理解,但我爱诗——一个孩子纯粹的骄傲,诗歌曾带给我荣誉。 从泰戈尔开始,原来是个不一定非要如此整齐,才明白原来不只有唐代才盛产诗人。《园丁集》《新月集》,泰戈尔的简约教会我深刻,而他飞扬的文字让我真正学会感受。 还记得那首诗: “哪儿有一种执著,超过岸对海的痴情——以同一种姿势环抱大海。”我为他精妙的设计而折服,各位那份执著,那份静默着的深沉的永恒所打动。 于是我开始认识莎士比亚,认识席勒,认识普希金,试着读懂《欢乐颂》,读懂《船长》,更试着去发现美,去汲取思想,去感受,去成长……席勒的《欢乐颂》可以让长期浸在忧郁中,为面包而贱价出卖作品的贝多芬动容,在黑夜里汲取到阳光的温暖,用一曲《欢乐颂》唤醒了整个维也纳沉睡的心。这难道不应归功于诗歌的魅力?因为成长,诗歌带给我的不再是骄傲,荣誉,而是充满洞察力的双眸和一颗日益丰富的心。 事实上,我并不清楚,是成长让我懂得诗歌,还是因为诗歌,我成长……诗的韵味教会我欣赏,诗的意境教会我妄想,诗的含蓄教会我深刻,诗的永恒教会我呵护……他唯独没有教会我创作。只是因为在我心里那是一片“处女地”,不容办点玷污。 直到我读了名人传记。毕加索酷爱作诗,而他的文字不曾为人所接受,人们的评价是:画你的画去吧!而米开朗基罗由于一生工作于教皇的枷锁下,他的诗歌更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然而他们都不曾放弃过诗歌创作,因为挚爱,也因为那是一种心灵的释放,一封邮给生活也寄给自己的信件。在发现原来诗歌也是一种随性的艺术而非诗人的特权。 于是,我开始尝试创作,不介意指责,而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了最深刻的体验:“那是天空的音符”,真正的诗歌并非这首《雪》而是那天空的精灵。于是是个不再只是平铺的纸页,美的载体和随性的艺术,他不再抽象,因为它是立体的,是斑斓的,依旧美丽而神秘。 原来,生活本身就是一首读不完的诗……(话题:感受诗歌)寄托灵魂。 4.《一首唐诗给我的启示400字作文读李白《将进酒》有感我喜欢李白的文章,更喜欢他的诗歌《将进酒》。 喜欢这首诗丰富奇特的想象、流畅和谐的韵律,喜欢从字里行间所流淌出来的率真豪放的个性,更喜欢思考诗人的人生经历带给我们的启示。读《将近酒》,读出的是大气和胸襟。 此诗开篇运用了比兴手法,起笔奇崛。“黄河之水天上来”一句如挟天风海雨向读者迎面扑来,最能形象地勾起读者的想象,也最能体现出诗人眼界之宽广、目光之高远、胸襟之博大。 能写出如此大气的文字的,绝不是那些心胸狭隘、斤斤计较个人得失、汲汲于名利、自私庸俗的人。读《将近酒》,读出的是强烈的自信和远大的抱负。 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唱出了诗人骨子里执著向上的信念,失意是暂时的,无论顺境还是逆境,他始终坚信自己的才华一定会有用武之地。这豪气干云的诗句激励着无数后人在失意和迷茫中“不坠青云之志”。 读《将近酒》,读出的是对金钱与名利的蔑视。“千金散尽还复来”,读着这样的诗句,我们分明看到一个行走江湖的侠义之士,扶危济困,一掷千金,所表现出来的慷慨豪爽的真性情。 “五花马,千金裘”,也没什么舍不得的,“钟鼓馔玉”,更不足为珍贵。就如从饮酒和赌博上可以了解一个人一样,对金钱的态度,更能看出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是贫瘠还是富有。 视名利与金钱如粪土,能驱使金钱而不为金钱所使,足令一切凡夫俗子们咋舌,这种洒脱又有几人能够真正做到。这种精神境界令我深感汗颜,更值得几千年后生活在现代文明中的人们深刻反省。 读《将近酒》,读出的是率真和不拘小节。“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呼儿将出换美酒”,形象地描绘出酒喝得正酣时的情景,真实生动地体现了李白真实、不做作、无城府、屑于心计的一面。 关于“主人”的解释大家公认的应该是作者的好友元丹丘,本来是到朋友家做客,可此时李白竟然对主人说:你不用说钱少,只管买来痛饮。虽然是自己的朋友,虽然大家乘着酒兴,但能这样无顾忌地说出来,最能反映出说者的率真,内心的纯净。 无论如何这种直率的性格流露出的是李白的坦诚、因无私而无畏,当然更能看出他的朋友也绝非庸俗之辈。这种朋友间因了解而无拘束、无目的地交往,最符合李白的性情和追求自由的个性,也让我们无比向往这种境界。 我想以李白的性格即使不是在老友面前,他也不会在说话时为了迎合别人而说半句假话。无论何时都要真实地生活,这种执着令人尊敬,更让我们为了利益和生计而患得患失、戴着假面具生活的很多现代人深感愧疚。 诚然,饮酒是洒脱的,人们可以从中得到放松与快乐,但读李白的《将近酒》,我们从这首诗的字里行间读出来的更多的是失意、寂寞、内心深处的矛盾和忧愁。“人生得意须尽欢”,真的“得意”了吗?为何要“且为乐”呢?因为快乐是暂时的,“得意”的背后却是失意。 “但愿长醉不复醒”,为何“不复醒”呢?因为现实令他深深地失望,自己只被皇帝当做御用文人,满腔热情和抱负无处施展。然而,光阴易逝,“奔流到海不复回”,岁月的脚步从不曾停留;人生易老,“朝如青丝暮成雪”,英雄也会老去。 可李白毕竟是个高傲的人,有风骨的人,他不想,也不会因为所有的失意而颓废,而凄凄艾艾,更不想在任何人面前露出自己的忧郁,因而诗与酒成了他用以浇胸中块垒的最佳媒介。读《将近酒》,读出的是深深地寂寞和对知己的渴求。 “古来圣贤皆寂寞”,作者应该自认为是圣贤了,因此自己才会寂寞,这样也许才会有些许安慰。“陈王昔时宴平乐”,陈王曹植与作者有很多相似之处,二人都才华横溢,正直善良,也都政治失意。 正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真正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即使陪他饮酒的岑夫子和丹丘生或许也是如此,所以只有通过遥想古人,从中找到共鸣,找到精神的慰藉。 5.一首唐诗给我的启示作文300字古诗带给我的启示今天,我在阅读时发现了一首很好的古诗,有一定的人生道理,我便把它记了下来:龟虽寿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曹操写此诗时,正值击败袁绍父子,平定北方乌桓之际,可谓踌躇满志,乐观自信。 此时曹操已经53岁,不由想起人生的路程,所以诗的一开头便无限感慨地吟道:“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这体现出曹操对生命的自然规律有清醒的认识。 他慷慨高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自比一匹上了年纪的千里马,虽形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中仍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 这首诗始于对人生哲理的慨叹,继发壮怀激烈的高唱,复而回到哲理的思辨:“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贯穿全诗的那种不甘衰老和人命不全由天定,主观努力也起一定作用的积极奋发精神令人击节赞赏。 6.《一首唐诗给我的启示400字作文读李白《将进酒》有感 我喜欢李白的文章,更喜欢他的诗歌《将进酒》。 喜欢这首诗丰富奇特的想象、流畅和谐的韵律,喜欢从字里行 间所流淌出来的率真豪放的个性,更喜欢思考诗人的人生经历带给 我们的启示。 读《将近酒》,读出的是大气和胸襟。此诗开篇运用了比兴手 法,起笔奇崛。“黄河之水天上来”一句如挟天风海雨向读者迎面 扑来,最能形象地勾起读者的想象,也最能体现出诗人眼界之宽广、 目光之高远、胸襟之博大。能写出如此大气的文字的,绝不是那些 心胸狭隘、斤斤计较个人得失、汲汲于名利、自私庸俗的人。 读《将近酒》,读出的是强烈的自信和远大的抱负。一句“天 生我材必有用“,唱出了诗人骨子里执著向上的信念,失意是暂时 的,无论顺境还是逆境,他始终坚信自己的才华一定会有用武之地。 这豪气干云的诗句激励着无数后人在失意和迷茫中“不坠青云之 志”。 读《将近酒》,读出的是对金钱与名利的蔑视。“千金散尽还 复来”,读着这样的诗句,我们分明看到一个行走江湖的侠义之士, 扶危济困,一掷千金,所表现出来的慷慨豪爽的真性情。“五花马, 千金裘”,也没什么舍不得的,“钟鼓馔玉”,更不足为珍贵。就 如从饮酒和赌博上可以了解一个人一样,对金钱的态度,更能看出 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是贫瘠还是富有。视名利与金钱如粪土,能驱使 金钱而不为金钱所使,足令一切凡夫俗子们咋舌,这种洒脱又有几 人能够真正做到。这种精神境界令我深感汗颜,更值得几千年后生 活在现代文明中的人们深刻反省。 读《将近酒》,读出的是率真和不拘小节。 “主人何为言少钱, 径须沽取对君酌”“呼儿将出换美酒”,形象地描绘出酒喝得正酣 时的情景,真实生动地体现了李白真实、不做作、无城府、屑于心 计的一面。关于“主人”的解释大家公认的应该是作者的好友元丹 丘,本来是到朋友家做客,可此时李白竟然对主人说:你不用说钱 少,只管买来痛饮。虽然是自己的朋友,虽然大家乘着酒兴,但能 这样无顾忌地说出来,最能反映出说者的率真,内心的纯净。无论 如何这种直率的性格流露出的是李白的坦诚、因无私而无畏,当然 更能看出他的朋友也绝非庸俗之辈。这种朋友间因了解而无拘束、 无目的地交往,最符合李白的性情和追求自由的个性,也让我们无 比向往这种境界。我想以李白的性格即使不是在老友面前,他也不 会在说话时为了迎合别人而说半句假话。无论何时都要真实地生活, 这种执着令人尊敬,更让我们为了利益和生计而患得患失、戴着假 面具生活的很多现代人深感愧疚。 诚然,饮酒是洒脱的,人们可以从中得到放松与快乐,但读李 白的《将近酒》,我们从这首诗的字里行间读出来的更多的是失意、 寂寞、内心深处的矛盾和忧愁。“人生得意须尽欢”,真的“得意” 了吗?为何要“且为乐”呢?因为快乐是暂时的,“得意”的背后 却是失意。“但愿长醉不复醒”,为何“不复醒”呢?因为现实令 他深深地失望,自己只被皇帝当做御用文人,满腔热情和抱负无处 施展。然而,光阴易逝,“奔流到海不复回”,岁月的脚步从不曾 停留;人生易老,“朝如青丝暮成雪”,英雄也会老去。可李白毕 竟是个高傲的人,有风骨的人,他不想,也不会因为所有的失意而 颓废,而凄凄艾艾,更不想在任何人面前露出自己的忧郁,因而诗 与酒成了他用以浇胸中块垒的最佳媒介。 读《将近酒》,读出的是深深地寂寞和对知己的渴求。“古来 圣贤皆寂寞”,作者应该自认为是圣贤了,因此自己才会寂寞,这 样也许才会有些许安慰。“陈王昔时宴平乐”,陈王曹植与作者有 很多相似之处,二人都才华横溢,正直善良,也都政治失意。正因 为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真正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即使陪他饮酒 的岑夫子和丹丘生或许也是如此,所以只有通过遥想古人,从中找 到共鸣,找到精神的慰藉。 7.苏轼的诗词,文章,给你有哪些启示苏轼是经历北宋中期到后期的文学大家,他上承以欧阳修为文坛盟主的北宋中期诗**新运动大潮,将诗,文,词等诸种文学艺术样式推向了北宋的最高峰,下开"苏门四学士"(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加上李廌,陈师道,又称为"苏门六君子")等人才辈出的局面,成为欧阳修之后更为杰出的文坛领袖.文章对苏轼生平,思想,创作道路以及苏文,苏诗,苏词作详细介绍,并对苏轼在宋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和影响加以评价. 关键词:苏轼 苏轼散文,辞赋,四六 苏诗 苏词 苏轼对文艺创作,倾注了毕生精力.他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反对"贵华而贱实", 强调作者要有充实的生活感受.他认为为文应"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要敢于革新独创,"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书吴道子画后》).苏轼重视文艺创作技巧的探讨,他用"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进一步"了然于口与手"来解释"辞达"(《答谢民师书》), 已经触及了文艺创作的特殊规律.苏轼的创作实践体现了他的文艺观.他是有多方面创作才能的大家,在诗,词,散文等方面取得了独到的成就. 一,苏轼的古文和辞赋,四六 (一),苏轼的文道观与苏轼散文的艺术风格 苏轼的文学思想是文道并重.他推崇韩愈和欧阳修对古文的贡献,认为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潮州韩文公庙碑》),认为欧阳修"论大道似韩愈","记事似司马迁"(《六一居士集叙》),都是兼从文,道两方面着眼的.但苏轼的文道观在北宋具有很大的独特性.首先,苏轼认为文章的艺术具有独立的价值,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文章并不仅仅是载道的工具,其自身的表现功能便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高级形态.(物固有是理,患不知之,知之患不能达之于口与手.《答虔倅俞括》)其次,苏轼心目中的"道"不限于儒家之道,而是泛指事物的规律,例如"日与水居"的人"有得于水之道"(《日喻》;此点与《庄子·养生主》"庖丁解牛"相同).所以苏轼主张文章应象客观世界一样,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他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和生动性,反对千篇一律的统一文风,认为那样会造成文坛"弥望皆黄茅白苇"般的荒芜. 苏文的风格则随着表现对象的不同而变化自如,像行云流水一样的自然畅达.韩愈的古文依靠雄辩和布局,蓄势等手段来取得气势的雄放,而苏文却依靠挥洒如意,思绪泉涌的方式达到同样的目的.苏文气势雄放,语言却平易自然,这正是宋文异于唐文的特征之一.苏轼的作品具有广泛的影响.他热心奖掖后进,培植不少人才.他的作品在宋代广为流传,对宋代文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苏诗受到金代诗人,明代公安派作家和清代宗宋派诗人的推崇.苏文长期沾溉后学,其小品随笔更开明清小品文的先声. 史论,政论— 苏轼擅长写议论文.谈史议政的论文,包括奏议,进策,史论等,大都是同苏轼政治生活有密切联系的作品.他早年写的史论有较浓的纵横家习气,有时故作惊人之论而不合义理,如《贾谊论》责备贾谊不知结交大臣以图见信于朝廷.除有一部分大而无当带有浓厚的制科气外,确也有不少有的放矢,颇具识见的优秀篇章.如《进策》,《思治论》,《留侯论》等,见解新颖,不落窠臼,雄辩滔滔,笔势纵横,善于腾挪变化,体现出《孟子》,《战国策》等散文的影响.如《留侯论》谓圯上老人是秦时的隐君子,折辱张良是为了培育其坚韧之性;《平王论》批评周平王避寇迁都之失策,见解新颖深刻,富有启发性.这些史论在写作上善于随机生发,翻空出奇,表现出高度的论说技巧,成为当时士子参加科场考试的范文,所以流传极广. 2小品文 史论,政论虽然表现出苏轼非凡的才华,但杂说,书札,序跋等议论文,更能体现苏轼的文学成就.所写书札尺牍如《上梅直讲书》,《与李公择书》等,大都随笔挥洒,不假雕饰,使人洞见肺腑.随笔,杂感,琐记,写人记事,言简而明,信笔挥洒,颇饶情致.如《记承天寺夜游》,《记游松风亭》,随手拈来,即有意境和性情.此类文字,实开晚明小品文一派.另有《仇池笔记》,亦系后人辑录而成.它们以艺术感染力来加强逻辑说服力,所以比史论和正论更加具备美文的性质.例如《日喻》中的两段比喻: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造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为日也.日之与钟,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浮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于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此文论证了对事物的认识不能依赖片面的见闻,必须经过实践才能掌握事物规律和道理,说理十分透辟.但它的说理是借助生动的事例,或者说是通过形象来展现的,所以它给读者的印象不但深刻,而且生动鲜明,既能使人得到知性的认识,又能带来审美的愉悦. 3叙事记游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