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文:改写古诗《野望》100∽150字已是日暮,我在东皋这寂寞之地上徘徊着。 秋天仿佛是一滴彩墨,落入树林里,便一层层荡漾开来。深沉的紫,触目的红,明丽的橙,灿烂的金黄,锦缎一般华美,令人炫目。所有的树木都在这渐冷的季节,燃尽自己生命的全部色彩。 放眼远眺,起伏的山峦,在落日余晖里叹息。纵然那温柔的暮光为群山镶上了金边,它们也无法像山下的树林一样燃烧,只能不可抑制地,缓缓地褪去自己美丽的颜色。 晚归的牧人悠悠地哼着小曲,挥舞着手里的细鞭轻轻驱赶着几头壮硕的牛犊,在渐渐变暗 的夕阳里构成了一幅剪影。 一阵马蹄声踏碎了洒在石子路上的夕阳。猎人带着丰厚的战利品——林中的禽鸟,策马飞奔,很快便消失在小路的尽头。 而此刻,陪伴我的只有一棵老树,却在这秋高气爽的时节,早早地凋零了树叶,只剩下几片干枯的叶子蜷缩一团,在晚风里唏嘘。环顾四周,身边没有一个相识相知之人。对看苍茫暮色,我不由得放声长啸,不知远逝的伯夷、叔齐是否能听到我的吟唱? 山谷里,我的歌声空自在回荡、回荡…… 2.初二古诗野望改写散文野望 唐 王绩】 原文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注释: ①选自《东皋子集》卷中。 王继(约598——644),字无功,江州龙门(现在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②东皋(gāo):诗人隐居的地方。 ③ 薄暮:傍晚。④徙倚:徘徊。 ⑤依:归依。⑥落犊(dú):小牛。 ⑤怀采薇:用伯夷、叔齐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的典故,表达避世隐身之意。薇,是一种植物 ⑥落晖:落日。 ⑥薄暮:傍晚。 译文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 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 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 猎马带着鸟兽驰过我的身旁。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 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赏析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 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仰郁的心情.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边地。 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 “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然而,王绩还不能象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读熟了唐诗的人,也许并不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别的好处。 可是,如果沿着诗歌史的顺序,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便会为它的朴素而叫好。南朝诗风大多华靡艳丽,好像浑身裹着绸缎的珠光宝气的贵妇。 从贵妇堆里走出来,忽然遇见一位荆钗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朴素美就会产生特别的魅力。王绩的《野望》便有这样一种朴素的好处。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自从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将声律的知识运用到诗歌创作当中,律诗这种新的体裁就已酝酿着了。 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手里律诗遂定型化,成为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而早于沈、宋六十余年的王绩,已经能写出《野望》这样成熟的律诗,说明他是一个勇于尝试新形式的人。 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这正符合律诗的一种基本章法。 3.古诗唐朝王绩写的《野望》诗词和注释野望 王绩 285 唐 五律 王绩]]>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 这首诗在艺术上以质朴自然见长。全诗写的是秋色中的山野,在闲适的情趣中,也透露出诗人彷徨无依的莫名苦闷。 [注释](1)东皋:山西省河津县的东皋村,诗人隐居的地方。(2)徙倚[音“席乙”]:徘徊彷徨。 (3)落晖:落日的余光。(4)犊:小牛。 采薇:《诗经.召南.草虫》有:“徙彼南山,言菜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 又《诗经.小雅.采薇》有:“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市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此处暗用二诗的句意,借以抒发自己的苦闷。 [译文]在黄昏的时候,我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彷徨徘徊心中没有主张。每一棵树都凋谢枯黄,每一座山峰都涂上落日的余晖。 放牛的儿童骑着小牛回家,猎人骑着骏马带回猎物。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相识,心情郁闷于是长声歌唱《诗经》中“采薇采薇”的诗句。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 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然而,王绩还不能象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读熟了唐诗的人,也许并不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别的好处。可是,如果沿着诗歌史的顺序,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便会为它的朴素而叫好。 南朝诗风大多华靡艳丽,好象浑身裹着绸缎的珠光宝气的贵妇。从贵妇堆里走出来,忽然遇见一位荆钗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朴素美就会产生特别的魅力。 王绩的《野望》便有这样一种朴素的好处。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 自从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将声律的知识运用到诗歌创作当中,律诗这种新的体裁就已酝酿着了。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手里律诗遂定型化,成为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 而早于沈、宋六十余年的王绩,已经能写出《野望》这样成熟的律诗,说明他是一个勇于尝试新形式的人。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 这正符合律诗的一种基本章法。 4.描写古诗野望中的场景野望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野望》是唐初诗人王绩的作品。 此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首联借“徙倚”的动作和“欲何依”的心理描写来抒情;颔联写树写山,一派安详宁静;颈联中用几个动词“驱”“返”“带”“归”进行动态式的描写,以动衬静;尾联借典抒情,情景交融。 全诗言辞自然流畅,风格朴素清新,摆脱了初唐轻靡华艳的诗风,在当时的诗坛上别具一格。作品译文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诸多猎物回归家园。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文学赏析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 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 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然而,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读熟了唐诗的人,也许并不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别的好处。可是,如果沿着诗歌史的顺序,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便会为它的朴素而叫好。 南朝诗风大多华靡艳丽,好像浑身裹着绸缎的珠光宝气的贵妇。从贵妇堆里走出来,忽然遇见一位荆钗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朴素美就会产生特别的魅力。 王绩的《野望》便有这样一种朴素的好处。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 自从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将声律的知识运用到诗歌创作当中,律诗这种新的体裁就已酝酿着了。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手里律诗遂定型化,成为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 而早于沈、宋六十余年的王绩,已经能写出《野望》这样成熟的律诗,说明他是一个勇于尝试新形式的人。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 这正符合律诗的一种基本章法。 5.古诗 《野望》的写法野望 王绩 285 唐 五律 王绩]]>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这首诗在艺术上以质朴自然见长。全诗写的是秋色中的山野,在闲适的情趣中,也透露出诗人彷徨无依的莫名苦闷。 [注释](1)东皋:山西省河津县的东皋村,诗人隐居的地方。(2)徙倚[音“席乙”]:徘徊彷徨。 (3)落晖:落日的余光。(4)犊:小牛。 采薇:《诗经.召南.草虫》有:“徙彼南山,言菜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 又《诗经.小雅.采薇》有:“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市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此处暗用二诗的句意,借以抒发自己的苦闷。 [译文]在黄昏的时候,我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彷徨徘徊心中没有主张。每一棵树都凋谢枯黄,每一座山峰都涂上落日的余晖。 放牛的儿童骑着小牛回家,猎人骑着骏马带回猎物。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相识,心情郁闷于是长声歌唱《诗经》中“采薇采薇”的诗句。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 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然而,王绩还不能象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读熟了唐诗的人,也许并不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别的好处。可是,如果沿着诗歌史的顺序,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便会为它的朴素而叫好。 南朝诗风大多华靡艳丽,好象浑身裹着绸缎的珠光宝气的贵妇。从贵妇堆里走出来,忽然遇见一位荆钗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朴素美就会产生特别的魅力。 王绩的《野望》便有这样一种朴素的好处。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 自从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将声律的知识运用到诗歌创作当中,律诗这种新的体裁就已酝酿着了。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手里律诗遂定型化,成为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 而早于沈、宋六十余年的王绩,已经能写出《野望》这样成熟的律诗,说明他是一个勇于尝试新形式的人。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 这正符合律诗的一种基本章法。请采纳。 6.把《野望》改写成散文掩卷,起身,王绩步出草庐;一阵山风袭面,他不由自主地打了一个寒噤。抬首而望,日头还有一小半留在西边天空,在暮气四合里显得暗红而无力。曾经青萃苍郁的树林褪了颜色,添了别致:浅红的果,半黄的叶,和着那灰褐色的树枝丫杈。有几条秃枝直指苍穹,仿佛在诉说着没有结果的悲凉。“哞—哞—”山脚边传来牛叫声,王绩知道是牧牛人回家了,果不其然,一群牛犊从山西边的大路上渐行渐近,细细一听,还能听到那牧童哼着的山歌小调呢。王绩真想上前打个招呼,可又不知道是那家小子,只好作罢。正欲转身回屋,耳畔又传来“哒哒”的马蹄声,只见几个猎人相伴而行,他们精壮的身躯合着马步的节奏起伏着,背上挂着的几只野兔和山鸡倒垂着头晃荡着,就像那慢慢落山的日头,那么地无力无助。王绩不认识这几个打猎人,那几个打猎人也没有跟王绩打一个招呼,彼此的脸在彼此的眼中就像一张图案在面前晃过。王绩心里一阵怅惘,隐居山间,缺少知音,不禁想起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的伯夷、叔齐,不知当年的你们是否也如我般孤独抑郁? 附原文: 野望——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7.《野望》这首诗是如何描写金华山的金华山,位于四川省射洪县金华镇涪江之畔,由于“山贵重而华美”而 得名。 金华山在汉代称名“烟墩岭”。 金华山有很多古建筑散布山间,错落有致。 山上林木蓊郁,有国家级保 护植物古柏千余株。行走在山中,山中无尘雨,却有空翠湿人衣的感觉。 金华山秀丽的风景,素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推崇。 如杜甫晚年曾扶杖前来 金华山,留下《野望》:“金华山北涪水西,仲冬风日始凄凄。 山连越银蟠三 蜀,水散巴渝下五溪^ ”《冬到金华山》:“涪右众山内,金华紫崔嵬。上有 蔚蓝天,垂光抱琼台。” 这些名篇描写了山中胜景,抒发了诗人心中的慨叹。 此外,还有鲍溶的《秋暮送裴培员外刺婺州》:“婺女星边气不秋,金华山水 似瀛州。 含香太守心清净,去与神仙日日游。”贯休的《游金华山禅院》: “兹地曾栖菩萨僧,旃檀楼殿瀑崩腾。 因知境胜终难到,问著人来悉不曾 金华山的前山有金华道观。南朝梁武帝天监年间,敕令修建金华观。 唐 代曾更名九华观。公元1065年,宋英宗赐名玉京观。 元仁宗延佑二年(1315年),道士陈若海扩建金华观,并重新以“金华观”为观名。明清时期多次修 缮,现仍保存有20多座完整殿堂,以及千余株参天古柏。 后山有陈子昂读书台,是陈子昂青年时代读书的地方,原名读书堂,或 称陈公学堂。在唐代大历年间,东川节度使鲜于叔明曾为陈子昂在读书堂前立 旌德碑。 中唐末期,由于政局混乱,战争频繁,读学堂衰废。宋代时,在其遗 址建立了拾遗亭。 《拾遗亭记》曰:“陈公读书台旧基,构大屋四楹,题之曰 拾遗亭。”清道光时将读书台迁移至金华山后的梧岗,在墙上嵌有一尊明代的 陈子昂石像和清代的木刻陈子昂传略。 8.古诗野望的意思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野望 唐 王绩原文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译文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马带着鸟兽驰过我的身旁.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野望 唐 杜甫 】原文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译文 西山终年积雪,三城都有重兵驻防; 南郊外的万里桥,跨过泱泱的锦江.海内连年战乱,几个兄弟音讯阻隔; 彼此天涯海角,只我一人好不凄怆?惟将迟暮的年光,交与多病的身躯; 至今无点滴功德,报答贤明的圣皇.我独自地骑马郊游,常常极目远望,世事一天天萧条,真叫人不堪想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