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古诗词狂草

1.古诗 狂草

生活经验去领悟狂草,“观者对字,惊蛇入草”、纤弱的病态,满眼是“意”,“无惜是非”。

在中国古代书论中、“变态”。如“游云千万朵”,因为他的楷书亦有相当高的成就。

张旭传世的作品不多,可见到的有《肚痛贴》、隶,尤其狂草,书写者往往是充满激情。第三个特点是“可畏”。

“可畏”不是“可悦”,当时的绘画基本上属于工笔重彩的表现形式,写起来一气呵成,乘兴而挥毫,潭州(今湖南长沙)人,幼年便出家当了和尚。他比张旭晚二十多年,曾受张旭和颜真卿的影响,幼年学书。

在张旭和怀素以后,所以,怀素在《自叙帖》中有“奔蛇走虺势八座”、“寒猿饮水撼枯藤”的诗句。虽多尘色染。”

把他的字与张旭字相比较,可以看出。张旭平生嗜酒,性情放达不羁,他曾经用头发濡墨书写大字,当时人们叫他“张颠”。

张旭字伯高,唐开元天宝年间(713—756)吴郡(今江苏苏州)人,感到‘肃然巍然’”,一点一画,皆有规矩,范山模水,描眉涂目,怪石奔秋涧,俗姓钱。当时的诗人李白

这恐怕是表现主义书法产生的主要缘由。张旭的草书虽狂虽草、“可媚”,摈弃妍美、行、楷,读者从墨迹中隐隐地感受到某种情绪。

这其实正是一种表现主义艺术的特点,狂草产生于唐代。在这种情况下,从书法中出现了狂草,则可以借用来比较充分地表现情感或情绪,才能欣赏和理解,十分刻苦。

“笔冢墨池”的成语典故就是由他所得。他的书法热情奔放。

若教临水畔,犹见墨痕浓,而产生一种岩石压顶之感,还是对草书的论述,大多是以自然景观或某些现象作比,加以形容和描述,读者要靠一种生活感受。韩*F在一首诗中写道:“何处一屏风,后者笔画偏肥而前者偏瘦,极诡异变幻之能事。

韩玉涛先生认为可将其归纳为三个特点。其一为“狂”,并不是能够完全放开来的,书法中的表现主义 狂草的成就,是唐代书法高峰的另一方面的表现。

代表人物是张旭和怀素,但不失法度。 张旭的狂草左驰右鹜,千变万化,都须凭藉理性在较长时间里才能完成的,官至今吾长史,故世人又称张长史、钱起等都有赞美他书法的诗篇,也终归要受到物形的限制、徐谓、王铎,处在一种亢奋的状态下完成的,不论是对篆,都不易捉摸、明代祝允明。

书法实在是一种很玄奥的艺术,寒藤挂古松,变幻莫测,下笔结体,始终一贯,保持一种气势。画史上记载,历代都有草书大家出现,如宋代黄庭坚。

即使如吴道子那种带有表现主义成分的画法。 另一位狂草大书家怀素(737—?)字藏真,以“奔蛇”和'枯藤”作比,甚为贴切,若‘逼利剑之锋芒’、《古诗四帖》等,字字恐成龙,清代傅山,现代林散之等、豪迈恣肆,如“飞鸟出林。

其二为“奇怪”,往往酒醉后一边呼叫一边狂走,分明怀素踪。

2.《古诗四帖》的狂草书法有什么特点

《古诗四帖》,墨迹本,五色笺,狂草书。

此帖纵28.8厘米,横192.3厘米。凡40行,188字。

无款,前两首是庾信的《步虚词》,后两首是南朝i射灵运的《王子晋赞》和《四五少年赞》。从笔法上讲,初唐晚期的褚遂良,在笔法有所探求,提出“用笔当须如印印泥”的说法,但在笔法上未能有突破性进展。

至盛唐时期的张旭、颜真卿则创造出一全新的境界。正如颜真卿在《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中所说:“用笔如锥画沙,使其藏锋,画乃沉着。

当其用笔,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功成之极矣。”正是张旭明确提出了“藏锋”如“锥画沙”,笔画“沉着”如力透纸背的形象比拟。

这在书法史上是有创造性的,也是同此帖笔《古诗四帖》法可以印证的。

3.写景草书诗词有哪些

你好,我来为你解答: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指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赋得春风扇微和 【唐】范传正 暧暧当迟日,微微扇好风。

吹摇新叶上,光动浅花中。 澹荡凝清昼,氤氲暧碧空。

稍看生绿水,已觉散芳丛。 徙倚情偏适,裴回赏未穷。

妍华不可状,竟夕气融融。 残春曲 【唐】白居易 禁苑残莺三四声,景迟风慢暮春情。

日西无事墙阴下,闲踏宫花独自行。 早春 【唐】白居易 雪消冰又释,景和风复暄。

满庭田地湿,荠叶生墙根。 官舍悄无事,日西斜掩门。

不开庄老卷,欲与何人言。 春题湖上 【唐】白居易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句留是此湖。 南湖春早 【唐】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苹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春水 【唐】杜甫 三月桃花浪,江流复旧痕。

朝来没沙尾,碧色动柴门。 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

已添无数鸟,争浴故相喧。 丽春 【唐】杜甫 百草竞春华,丽春应最胜。

少须好颜色,多漫枝条剩。 纷纷桃李枝,处处总能移。

如何贵此重,却怕有人知。 春 【唐】贯休 自来自去动洪炉,无象无私无处无。

回雁不多消气力, 染花应最费工夫。溟蒙便恨豪家惜,浓暖深为政笔驱。

莫讶相逢只添睡,伊余心不在荣枯。 江南春怀 【唐】李白 青春几何时,黄鸟鸣不歇。

天涯失乡路,江外老华发。 心飞秦塞云,影滞楚关月。

身世殊烂漫,田园久芜没。 岁晏何所从,长歌谢金阙。

早春夜望 【唐】李端 旧雪逐泥沙,新雷发草芽。晓霜应傍鬓,夜雨莫催花。

行矣前途晚,归与故国赊。不劳报春尽,从此惜年华。

春雨 【唐】李商隐 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远路应悲春晼晚,残霄犹得梦依稀。 玉铛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池上早夏 【唐】白居易 水积春塘晚,阴交夏木繁。 舟船如野渡,篱落似江村。

静拂琴床席,香开酒库门。 慵闲无一事,时弄小娇孙。

夏云 【唐】曹松 势能成岳仞,顷刻长崔嵬。 暝鸟飞不到,野风吹得开。

一天分万态,立地看忘回。 欲结暑宵雨,先闻江上雷。

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夏日晚望 【唐】贯休 登临聊一望,不觉意恞然。陶侃寒溪寺,如今何处边。

汀沙生旱雾,山火照平川。终事东归去,干戈满许田。

早夏 【唐】胡宿 井辖投多思不禁,密垂珠箔昼沈沈。 睡惊燕语频移枕,病起蛛丝半在琴。

雨径乱花埋宿艳,月轩修竹转凉阴。 一春酒费知多少,探尽囊中换赋金。

夏日山中 【唐】李白 懒摇白羽扇,裸体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夏昼偶作 【唐】柳宗元 南州溽暑醉如酒,隐几熟眠开北牖。 日午独觉无馀声,山童隔竹敲茶臼。

早秋 【唐】杜牧 疏雨洗空旷,秋标惊意新。 大热去酷吏,清风来故人。

樽酒酌未酌,晓花颦不颦。 铢秤与缕雪,谁觉老陈陈? 池上早秋 【唐】白居易 荷芰绿参差,新秋水满池。

早凉生北槛,残照下东篱。 露饱蝉声懒,风干柳意衰。

过潘二十岁,何必更愁悲。 秋雨叹 【唐】杜甫 阑风伏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

去马来牛不复辩,浊泾清渭何当分。 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妇无消息。

城中斗米换衾绸,想许宁论两相直。 秋山 【唐】白居易 久病旷心赏,今朝一登山。

山秋云物冷,称我清羸颜。 白石卧可枕,青萝行可攀。

意中如有得,尽日不欲还。 人生无几何,如寄天地间。

心有千载忧,身无一日闲。 何时解尘网,此地来掩关。

秋霁 【唐】崔道融 雨霁长空荡涤清,远山初出未知名。 夜来江上如钩月,时有惊鱼掷浪声。

边上晚秋 【唐】杜牧 黑山南面更无州,马放平沙夜不收。 风送孤城临晚角,一声声入客心愁。

湘江秋夕 【唐】杜荀鹤 三湘月色三湘水,浸骨寒光似练铺。 一夜塞鸿来不住,故乡书信半年无。

秋月夜 【唐】顾非熊 旅雁迎风度,阶翻月露华。砧声鸣夜永,江上几多家。

秋晚山居 【唐】黄滔 爽气遍搜空,难堪倚望中。 孤烟愁落日,高木病西风。

山寂樵声出,露凉蝉思穷。 此时尘外事,幽默几人同。

早冬 【唐】白居易 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 霜轻未杀萋萋草,日暖初干漠漠沙。

老柘叶黄如嫩树,寒樱枝白是狂花。 此时却羡闲人醉,五马无由入酒家。

冬深 【唐】杜甫 花叶随天意,江溪共。

4.张旭草书的《古诗四首》内容是什么

《古诗四帖》录文为四首诗赋。

前两首分别是南北朝庾信的《道士步虚词》之六和之八,后两首是南朝谢灵运的《王子晋赞》和《岩下一老公四五少年赞》。 1、《道士步虚词》之六原文:东明九芝盖,北烛五云车。

飘飖入倒景,出没上烟霞。春泉下玉溜,青鸟向金华。

汉帝看桃核,齐侯问棘花。应逐上元酒,同来访蔡家。

白话释义:太阳与月亮升起的东方,撑开如灵芝模样的伞盖,象烛光熹微的北方极地,行驶五彩缤纷的车辆。时高时低,忽快忽慢的飞翔,进入倒影中,出没在烟雾彩霞之上。

春天的泉水沿着琉璃瓦屋檐顺流而下,翠绿的鸟飞向金华这个好地方。汉武帝注视着桃核,齐侯讯问棘花。

应是赶上正月十五日上元节的时候,一齐来造访蔡家。 2、《道士步虚词》之八原文:北阙临丹水,南宫生绛云。

龙泥印玉简,大火练真文。上元风雨散,中天哥吹分。

虚驾千寻上,空香万里闻。 白话释义:宫殿北面的门楼靠着丹河,南面的宫殿为此升起红色的云彩。

用龙印泥钤玉制的简札,大火锻炼真理文章。上天的风停雨散,中天声音也已分离。

凭虚驾空在千寻之上,或闻到万里天空的芬芳。 3、《王子晋赞》原文:淑质非不丽,难之以万年。

储宫非不贵,岂若上登天。王子复清旷,区中实哗嚣喧。

既见浮丘公,与尔共纷繙。 白话释义:善良贤惠、公道正直的气质并非不美丽,难的是要经受一万年的考验。

身为太子储君并非不高贵,岂能超越飞升天界。王子恢复了清新宽阔的境界宙,区区人间实在太喧闹。

既然看到了浮丘公,他就可以与你一齐翱翔。 4、《岩下一老公四五少年赞》原文:衡山采药人,路迷粮亦绝。

过息岩下坐,正见相对说。一老四五少,仙隐不别可。

其书非世教,其人必贤哲。 白话释义:衡山有一位采药人,半路迷路了,粮食也快吃完了,看到路边有一岩石,准备坐来下休息,一会再赶路,看到岩石上有一个老翁,和四五个少年正在谈论。

莫非是山里的隐居的仙人么?他们谈论的书都不是尘世所教授的世俗之语,想必他们几人必是贤达,明哲之人吧。 扩展资料: 《唐张旭书古诗四帖》,狂草,墨迹本,高二十九点五厘米,宽一百九十五点二厘米,五色笺,共四十行,凡一百八十八字。

此卷草书通篇书法气势奔放,运笔无往不收,如锥划沙,无纤巧浮滑之笔。 古意蓬勃、篆意迭出、字势纵横、激荡挥洒,有着长江、黄河的浩荡之势,有着壶口瀑布般的奔涌,有着气吞万里如虎的威慑,有着囊括万殊的包容。

此墨迹已成为张旭所传世的孤本,该帖曾经宋宣和内府、明华夏、项元汴、清宋荦、清内府等收藏,原件藏辽宁省博物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张旭古诗四帖。

5.张旭的狂草有哪些作品

张旭(675-750年),字伯高,吴郡人,主要活动则是在玄宗开元天宝年间,曾做官至左帅府长史,世称“张长史”。

张旭尤好酒,性格狂放,感情直率,与李白、贺知章等人为酒友,时称“饮中八仙”。杜甫《饮中八仙歌》曾曰:“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宫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相传张旭写字“每天大醉呼狂走下笔,或以头濡墨而书。既醒,自视以为神,不可复得也。”

张旭将草书发展到了极致,其书风变化无端,气势镑礴,逶迤绵延,节奏鲜明,富有韵味,被称为“草圣”。张旭的狂草传世之作有《古诗四帖》、《肚痛帖》等。

《古诗四帖》为五色笺,40行,184字,该帖气势恢宏,行笔奔放,变化万千,连绵不断,极富韵律,堪称草书杰作。《肚痛帖》刻于西安碑林,僧颜修书碑阴下段,共计六行,29字,全文为:“忽肚痛不可堪,不知是冷热所致,取服大黄汤,冷热倶有益,如何为计,非临床。”

张旭所书笔法劲健,跌岩起伏,提按顿挫,酣畅淋漓。

6.《草书古诗国帖》的作者是:

《草书古诗国帖》是唐代书法家张旭的作品。

帖中以古诗为内容,用草书的方式书写出来。 张旭:字伯高,一字季明,吴郡(江苏苏州)人。

初仕为常熟尉,后官至金吾长史,人称“张长史”。其母陆氏为初唐书家陆柬之的侄女,即虞世南的外孙女。

陆氏世代以书传业,有称于史。张旭为人洒脱不羁,豁达大度,卓尔不群,才华横溢,学识渊博。

与李白、贺知章相友善,杜甫将他三人列入“饮中八仙”。是一位极有个性的草书大家,因他常喝得大醉,就呼叫狂走,然后落笔成书,甚至以头发蘸墨书写,故又有“张颠”的雅称。

后怀素继承和发展了其笔法,也以草书得名,并称“颠张醉素”。唐文宗曾下诏,以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

又工诗,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号称“吴中四士”。 张旭的书法,始化于张芝、二王一路,以草书成就最高。

史称“草圣”。他自己以继承“二王”传统为自豪,字字有法,另一方面又效法张芝草书之艺,创造出潇洒磊落,变幻莫测的狂草来,其状惊世骇俗。

相传他见公主与担夫争道,又闻鼓吹而得笔法之意;在河南邺县时爱看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并因此而得草书之神。颜真卿曾两度辞官向他请教笔法。

张旭是一位纯粹的艺术家,他把满腔情感倾注在点画之间,旁若无人,如醉如痴,如癫如狂。唐韩愈《送高闲上人序》中赞之:“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

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这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对艺术的执着的真实写照。

难怪后人论及唐人书法,对欧、虞、褚、颜、柳、素等均有褒贬,唯对张旭无不赞叹不已,这是艺术史上绝无仅有的。 传世书迹有《肚痛帖》、《古诗四帖》等。

7.草书明月几时有诗词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本篇为熙宁九年(1076)中秋苏轼在密州超然台饮酒赏月时所做。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两宋时代,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艺全才,诗,词,散文以至书法,绘画等都有极高成就。无论是诗词还是散文,都表现出题材广泛,思想深刻,境界高远笔力遒劲的特点,在当时及对后世都发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从熙宁四年(1071),到写本篇止,外任整整五年,与胞弟苏辙也整整五年未见。苏轼原任杭州通判,因苏辙在济南掌书记,特地请求北徙,来密州任职,然而,济南与密州相距并不算远,却也因各自疲于官事而五年未不得相见,本篇正是表现这种手足相念之情。

在抒写手足情深的同时,词人不能不想到,兄弟二人都是由于与变法派相左而出为地方官,并备受冷遇的,不能不想到仕途险恶。所以“大醉”遣怀,表现出世与入世,隐退与仕进的矛盾心情,才是本篇的主旨所在。

研求小序,与词为一,交代词的写作时间,“丙辰中秋”,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背景,“欢饮达旦”;题旨,醉后抒怀“兼怀子由”,前者是主,后者是辅。具体言之:抒词人外放期间寥落情怀。

上片借月自喻,起舞弄影,愤世独立,自现孤高。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

开头四句,接连问月问年,一似屈原《天问》,起得奇逸。“不知”数句,笔势回折,开合跌宕,多姿多彩,以揭示“出仕”,“入世”,即退隐与进仕间的抉择和引起的困惑。

想超脱尘世,乘风归去,又犹豫徘徊,楼高宇寒不胜之,落足现实,月下“起舞弄清影”,胜似仙境,这就说明词人并不完全超然自然,而是于自然中觅求“苦中作乐”的生活意义,即苏轼还是立足于现实,热衷于人世,觉得有兄弟亲朋之爱的人间生活,来得更亲切更温暖。下片用月衬别情,意在怀人,笔致回环由写实为写意,化景为情。

用“转”“低”“照”三字,描摹随月光流转,光影的物移,时间跟着推进,无眠而情生。即月光绕过朱阁,又从门户下射进屋内,照在夜不能寐的人儿身上。

其明写月,暗写人,颇含怨恼之意。“不应”二句,笔势淋漓,顿挫有致,看似赏月,问月,实为怀人。

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常事常规,来自我宽解。这种演绎自然物理,阐释悲欢离合,意境豁达,令人玩味不尽。

末两句妙用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句意,推陈出新,将月圆思亲推向更高境界。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欢离合即为其一。

苏轼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无须伤感。终于以理遣情,从共同遣月中互相慰藉,离别这个人生憾事就从友爱的感情当中得到了补偿。

人生不求长聚,两心相照,明月与共,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境界。这首词上片执着人生,下片善处人生,表现了苏轼热爱生活,情怀旷达的一面。

词中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浓,并以潇洒之笔,不假雕琢,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