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词佳句的出处及赏析“怎一个愁字了得”出自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女词人——李清照所作《声声慢》。李清照生于1084年,年轻时与赵明诚结为伉俪,情趣相投,感情甚笃,共立下“穷避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搜集整理了大量的金石书画。但1127年北宋灭亡,女词人与赵明诚避乱于江南。不久,祸从天降,赵明诚因病而故,词人孤独一人,生活悲苦,再加之自己与丈夫所好之金石书画等又散佚殆尽,她愁肠百结。后来她因战乱只身辗转流徙于杭州、越州、金华一带,晚年十分凄苦,《声声慢》正作于此期间。词中之“愁”不应仅仅理解为一般之“愁”,这愁绪千丝万缕,有国破家亡之愁,亦有只身孤苦之愁,也应是兼有绵绵恨意于其中,词中最后不是说“怎一个愁字了得”吗? 宋祁的《玉楼春?春景》中一句“红杏枝头春意闹”,其中一“闹”字使得境界全出,此字不禁让人浮想联翩:春日里,万紫千红,青山朗润、幽泉清冽、春泥润泽、红杏满园……诗人以独特的视角——枝头上春意盎然,展现一派春日勃勃生机的景象。这“闹”可能是杏花争春之喧闹,可能是散着芬芳的红杏同嫩枝绿叶、春风春雨的畅谈,亦有可能是红杏枝头那勤劳的蜜蜂与翩翩起舞的彩蝶在采蜜争春,时有鸟鸣其间……,有声有色,有动有静,令人万千遐思,百般回味,一字竟能演绎出一幕生机盎然且色彩绮丽之景。思绪随之飘荡,竟思起诗圣杜甫那绘春夜之细雨的名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幽静、轻柔境界了,还有苏东坡那为惠崇僧人之画而题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之小诗,读罢此处,一幅清新、淳朴之画展卷于前。言至此,可我思绪却一发而不可收拾,上溯至《诗经》,下沿至当今文坛,万千以“春”为话题之作全都奔流开来 2.要写春雨夏雨秋雨冬雨的宋词各一句,要标明出处带“雨”的诗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和尚《绝句》 渭城朝雨亦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绝句》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伶仃洋》 3.一首宋词曾写“铜驼巷陌”,这首词的作者是望海潮秦观 秦观传记与集评 词牌:望海潮 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 金谷俊游,铜驼巷陌,新晴细履平沙。 长记误随车。 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 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 西园夜饮鸣笳。 有华灯碍月,飞盖妨花。 兰苑未空,行人渐老,重来是事堪嗟! 烟暝酒旗斜。 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 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 【汲古阁本《淮海词》】题作“洛阳怀古”。 【《宋四家词选》】两两相形,以整见劲,以两“到”字作眼,点出“换”字精神。 【谭献评《词辨》卷一】“长记误随车”句顿宕,“柳下桃溪”二句旋断仍连,后遍陈、隋小赋缩本,填词家不以唐人为止境也。 【《唐宋词格律》】前片第八句作“仄仄平仄仄”为上一下四句式,后片结尾作“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澌:音斯,解冻时河中流动之冰块。 溶泄:弛缓而流貌。 金谷:晋豪富石崇所造花园,于洛阳西北。 俊游:①览胜。②谓所交游之良友。陆游《自咏》有“三十年前接俊游,即今身世寄沧州”。 铜驼:即铜驼街,因汉铸铜驼而名,洛阳繁华游冶之地。亦有借指闹市者。 巷陌:街巷。 蹊:(小)路。《史记·李将军列传》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暝:音鸣,①天色昏暗貌。②日暮。 4.唐诗宋词中带:荆棘,细柳《细柳驿》唐 权德舆 细柳肃军令,条侯信殊伦。 棘门乃儿戏,从古多其人。 神武今不杀,介夫如搢绅。 息驾幸兹地,怀哉悚精神。 《哀王孙》唐 杜甫 长安城头头白乌,夜飞延秋门上呼。 又向人家啄大屋,屋底达官走避胡。 金鞭断折九马死,骨肉不待同驰驱。 腰下宝砄青珊瑚,可怜王孙泣路隅! 问之不肯道姓名,但道困苦乞为奴。 已经百日窜荆棘,身上无有完肌肤。 高帝子孙尽隆准,龙种自与常人殊。 豺狼在邑龙在野,王孙善保千金躯。 不敢长语临交衢,且为王孙立斯须。 昨夜东风吹血腥,东来橐驼满旧都。 朔方健儿好身手,昔何勇锐今何愚! 窃闻天子已传位,圣德北服南单于。 花门□面请雪耻,慎勿出口他人狙! 哀哉王孙慎勿疏,五陵佳气无时无。 5.学诗须透拖,信手自孤高.衣钵无千古,丘山之一毛出自哪里什么意思信手翻开《全宋词》,就会看到一个个红粉佳人凌波微步,带着浓浓的沁香,从书卷从典故中,着一袭艳丽的绸衣,款款徐来。 宋词之美,美得足以让人沉醉,在杏花雨秦楼月间慢慢地感悟着那纤丽的精致,淡淡的忧伤。古人在论及诗词时会谈到“诗庄词媚”的说法,以为词之为体如美人,诗则为壮士,这一评价是很中肯的。词之语言如桃花源头的清水一泓,沁人肺腑,涤荡着那些孤独的心灵,使之在尘世做执着的守望。 宋时歌与词是紧紧联在一起的,歌词须为玉人,檀口冰肤玉骨,语娇声颤,字贯珠玑,这是同宋词本身语言的绮丽所致。当然词的传播也是在歌妓舞女在舞榭亭台、花前月下、筵前酒边的浅斟低唱中实现的。宋词同这些落入风尘的女子有着深深的联系,使人对宋词也产生了深深的怜惜之情。 人们对词的起源众说纷纭,比较值得相信的是由谪仙人太白开创这一特殊的艺术形式。传有作品《菩萨蛮》、《忆秦娥》等。静安先生在《人间词话》中对其中“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这句倍为推崇,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意境深远,格调之高,当为大手笔也,与肃杀中浸染了诗人心中那股浓浓的悲凉,不见咸阳古道,却只见陵阙。后柳永在《八声廿州》中言:“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颇得太白之妙,在景物描写上更胜一筹,一向对柳词持鄙夷态度的东坡对此句也赞曰:不减唐人高处。苏轼作为上层文人,受着正统思想的影响,骨子里维护着封建的仁义道德,对藐视仕途、游戏青楼舞女、狂放不羁的柳永的行为感到不齿。当时柳词的流传非常深远,甚至有“凡有引水处,皆闻柳词”的程度。苏轼对柳永词的影响不能释怀,据俞文豹《吹剑录》记载:苏轼曾问幕下士:“我词何如柳七?”对方答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笑绝。 豪放派的词人知名代表人为东坡与稼轩,豪放和婉约之分在宋时就有人言。宋词论者胡寅在《论酒词》中言:“词及眉山苏氏,一洗香泽绮罗之态,摆脱筹缪宛转之度。”苏词开一代豪放之风,但这种说法却受到了近人的质疑。吴世昌先生在《词林新话》中指出胡寅的评语实有误处。他提出苏轼并不是豪放之宗,他并没有走出婉约之境。就连他最有名的历来被人认为豪放的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也受到了他的质疑。词中“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出嫁了,羽扇纶巾”,描绘了一副才子佳人温柔缱绻之情,当为婉约之属。并言东坡所存的词中豪放的也不过数篇,不足以成派。虽然这些只是个人所见,但想想还是很有道理。 另外稼轩词格调高远,给人旷达之感。他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陈述慷慨激昂之情,稼轩词与他的个人生平是紧密联系的。他本是一世豪杰,曾领五十骑深入敌营中捉拿叛将为主雪仇,但就是这样一个孤胆英雄,却得不到君王的倚重,终日也只能寄寓与诗意的江南,一身的豪气终被岁月所消磨殆尽。他无意成为一文人,但在书愤中终成为一轩昂的词人,也就有了他在词中的那些无可奈何的词句,“了却君王身后事,可怜白发生”。何等的悲凉,尽显英雄迟暮之感,这是政治造成的悲剧,却是词坛的大幸,哀哉、幸哉。在动荡的年代,文人往往成为政治的牺牲品,所以他只能独自一人、独上高楼、用文字来抚慰自己受伤的心灵,在天涯路中作悲情的低唱。试看他的“倩何人,换取红巾翠袖,愠英雄泪。”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英雄失路,壮志悲歌,动人肺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