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朱曼华英译唐诗选: Spring Morning Meng Haoran (689-740) Asleep, senseless of spring morning I heard birds everywhere singing. The stormy night made so much noise, How many flowers dropped, who knows? /bbs/showthread.asp?threadid=1025 此外有另外的一些翻译: (一) I awake light-hearted this morning of Spring, Everywhere round me the singing of birds; But now I remember the night, the storm, And I wonder how many blossoms were broken. (二) I wake up at the dawn of Spring, And hear the birds ev'rywhere sing. As sounded the wind and rain o'ernight, I wonder how many blooms alight. (三) The Spring Dawn Slumbering I know not the spring dawn is peeping, But everywhere the singing birds are cheeping. Last night I heard the rain dripping and the wind weeping, How many petals are now on the ground sleeping? 2.孙大雨的部分著作目录诗集: 诗集《自己的写照》,新月书店1931年版诗集《精神与爱的女神》 《中国新诗库·孙大雨卷》,长江文艺出版社 1990 年 5 月第 1 版。(这本诗集收诗 7 首,即《爱》、《海上歌》、《纽约城》、《一支芦笛》、《诀绝》、《回答》、《老话》、《招魂》和《自己的写照》。) 《孙大雨诗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出版,孙近仁/编(该书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创作的新诗;第二部分是作者历年来所撰写的有关诗歌理论和莎剧翻译问题的论文或随笔;第三部分是作者精心翻译的英文名诗。) 诗歌翻译: 《屈原诗选英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年出版 《古诗文英译集》,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年9月第1版 《英诗选译集》,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 《英译唐诗选》,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年9月出版 翻译莎士比亚的作品: 《黎琊王》(即《李尔王》),商务印书馆,民国37年第1版 《罕秣莱德》(即《哈姆莱特》),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年5月第1版 《奥赛罗》,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5月第1版 《麦克白斯》(即《麦克白》),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年1月第1版 (以上四种收入《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珍藏本),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年1月第1版) 《威尼斯商人》,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年2月第1版 《冬日故事》,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年2月第1版 《暴风雨》,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8月第一版 《萝密欧与琚丽晔》(即《罗密欧与朱丽叶》),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 3.森鴎外の「うたかたの记」と「ふみづかひ」のあらすじをまとめてい「うたかたの记」あらすじ ドイツ・バイエルン王国の首都ミュンヘン。日本画学生の巨瀬は、以前ドレスデンで一目ぼれをした花売り娘のマリー・ハンスルと再会する。巨瀬はマリーの面影が忘れられず、自作のローレライのモデルとしていた。マリーはいきなり巨瀬に接吻する。惊く巨瀬に、同行していた友人のエスキテルは彼女は美术学校のモデルだが狂っていると教える。 巨瀬は、自分のアトリエにマリーを呼び彼女への热い思いを伝える。话をする内に、マリーには高名な画家の父ステインベルグと彼女と同名の美しい母亲がいた。母はバイエルン国王ルードヴィヒ2世に悬想されていた。父は国王の毒牙から妻を守って死に、母も悲しみのあまり后を追うようにして死ぬ。孤児となったマリーはアルプス近くのスタルンベルヒ湖の渔师ハンスル家に引き取られたことがわかる。 マリーは、父のように美术を学ぶためモデルとなっているが、诱惑の多い都会で身を守るためにわざと狂った振りをしていると明かす。 マリーに诱われるまま巨瀬はスタインベルヒ湖に向かう。爱を确认した二人は、雨の湖の周囲を散策し船で游ぶ。村外れの岸辺に漕ぎ寄せると、母マリーの想い止みがたく狂人となっていた国王がいた。国王は、マリーの姿に母の幻影を见て彼女に袭いかかる。マリーは恐怖のあまり湖に没する。国王も止めようとした侍医グッデンもろとも湖に沈む。 巨瀬はマリーを助けるが、杭に胸を打ったのがもとで死んでしまう。国王の葬仪の日、心配したエスキテルが巨瀬のアトリエを访问すると、彼は憔悴しきってローレライの絵の前に跪いていた。 「ふみづかひ」について ドイツ3部作の最后作「ふみづかひ」は表面的には、主人公(小林)がイイダ姫の手纸をファブリース伯爵夫人に渡す役割を果たしたことで命名されたと考えられるが、この作品独自の构成に注目し、テーマの関わりにおいて题名の持つ象徴的な意味を述べよ。 三部作最后のものですが、これについてもお愿いします。 4.诗文英译我想要艾青《礁石、汪国真慈母心、郑愁予错误》、戴 爱问知赏析〕 《断章》写于1935年10月,原为诗人一首长诗中的片段,后将其独立成章,因此标题名之为《断章》。 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著名短诗。 李健吾先生曾经认为,这首诗“寓有无限的悲哀,着重在‘装饰'两个字”,而诗人自己则明确指出“我的意思也是着重在‘相对'上”。 对于自己和诗人的分歧,李健吾先生又说:“我的解释并不妨害我首肯作者的自白。作者的自白也并不妨害我的解释。 与其看做冲突,不如说做有相成之美”(李健吾《答〈鱼目集〉作者》)。实际上,无论是诗人所自陈的“相对”,还是李健吾所指出的互相“装饰”,都是对于“确定性”的消解。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这里的“你”,无疑是在从确定的主体视角观看“风景”,有着一定的“确定性”或“主体性”;而在“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这一诗句中,“明月”在“向你”或“为你”而存在,这里的“你”,无疑亦有着明确的“确定性”或“主体性”。很显然,该诗两节中的首句,都显示出某种确定性的“喜悦”。 而每节中的第二句,却又是对“确定性”的消解。“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你”在首句所获得的“确定性”与“主体性”,却又被这两个诗句所“相对化”与“客体化”,“确定性”的“喜悦”演变为“相对性”的“悲哀”。 如此种种,却又落入了“诗人”的“观看”之中,诗作以“你”这样的第二人称写成,又使前面的一切落入了另一重的“相对”。 从这首诗中,我们无疑能够领略到悲哀、感伤、飘忽、空寂与凄清的复杂情绪。 但另一方面,如果我们能从这首诗中领悟到宇宙万物包括现实人生息息相关、互为依存的哲理性思考,却又能够获得某种人生的欣慰……。短短的四行诗句,给了我们相当丰富的感受与启示! 在艺术上,这首诗所表现的主要是抽象而又复杂的观念与意绪,但是诗人并未进行直接的陈述与抒情,而是通过客观形象和意象的呈现,将诗意间接地加以表现。 诗作有着突出的画面感与空间感,意境深邃悠远,又有着西方诗歌的暗示性,使得诗歌含蓄深沉,颇具情调。(南京师范大学何言宏) 《断章》的主旨曾引起歧义的理解。 刘西渭开始解释这首诗,着重“装饰”的意思,认为表现了一种人生的悲哀。 诗人卞之琳自己撰文回答不是这样。 他说:“‘装饰'的意思我不甚着重,正如在《断章》里的那一句‘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我的意思也是着重在‘相对'上。”看来,诗的“言外之旨”是不能*字面上一两句话完全捕捉到的。 它的深层内涵往往隐藏在意象和文字的背后。 诚然如作者说明的那样,表达形而上层面上“相对”的哲学观念,是这首《断章》的主旨。 这首短短的四行小诗,所以会在读者中产生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至今仍给人一种很强的美感,首先是因为诗人避去了抽象的说明,而创造了象征性的美的画面。 画面的自然美与哲理的深邃美达到了水**融般的和谐统一。 诗分两段独立的图景并列地展示或暗喻诗人的思想。第一幅是完整的图画:“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你”是画面的主体人物,画的中心视点。围绕他,有桥、有风景、有楼上看风景的人。 作者把这些看来零乱的人和物,巧妙地组织在一个框架中,构成了一幅水墨丹青小品或构图匀称的风物素描。这幅画没有明丽的颜色,画面却配置得错落有致,透明清晰。 当你被这单纯朴素的画面所吸引时,你不会忘记去追寻这图画背后的象征意义,这时才惊讶地发现作者怎样巧妙地传达了他的哲学沉思:这宇宙与人生中,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而一切事物又是互为关联的。 是啊,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的时候,“你”理所当然的是看风景的主体,那些美丽的“风景”则是被看的“客体”;到了第二行诗里,就在同一个时间与空间里,人物与景物依旧,而他们的感知地位却发生了变化。 同一时间里,另一个在楼上“看风景人”已经变成了“看”的主体,而“你”这个原是看风景的人物此时又变成被看的风景了,主体同时又变成了客体。 为了强化这一哲学思想,诗人紧接着又推出第二节诗,这是现实与想象图景的结合:“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这是画面,但已不再是一个构架里,但就大的时间与空间还是一样的。两句诗里的“装饰”,只是诗歌的一种独特的修辞法,如果写成“照进”,“进入”,就不成为诗的句子了。 也许是看风景归来的人,或许径是无关的另外的人,总之这“你”可以是“他”,也可以换成“我”,这些不关重要。重要的仍是主客位置的互换所表现的相对性。 第一句诗,“你”是这幅“窗边月色”图中的主体,照进窗子的“明月”是客体,殊不知就在此时此夜,你已进入哪一位朋友的好梦之中,成为他梦中的“装饰”了。 那个梦见你的“别人”已成为主体,而变为梦中人的“你”,又扮起客体的角色了。 诗人在隽永的图画里,传达了他智性思考所获得的人生哲理,即超越诗人情感的诗的经验:在宇宙乃至整个人生历程中,一切都能是相对的,又都是互相关联的。在感情的结合中,一刹那未尝不可以是千古;在玄学的领域里,如。 5.怎么解比尔密码大宝藏的钥匙“连城诀”就是31个数字,每个数字对应的是当时的畅销书《唐诗选辑》中的一个汉字,这31个汉字连起来组成的全文是: 江陵城南偏西天宁寺大殿佛像向之虔诚膜拜通灵祝告如来赐福往生极乐 这就是关于宝藏秘密的叙述,其实前13个字代表的信息就已经足够:“江陵城南偏西天宁寺大殿佛像”(那尊中空的佛像就是宝藏,佛像本身全是黄金铸成,里面再容纳无数珍宝),而后面的18个字“向之虔诚膜拜通灵祝告如来赐福往生极乐”带点玩笑意味。 怎么样才能把那31个数字翻译成对应的汉字呢?照着数字到诗里去按顺序数,比如第一个数字是4,那么在诗里从头数到第4个字“江”字,就是译文的第一个字,第二个数字是51,就数到第51个字,是“陵”字••••••依此类推。 以前看福尔摩斯探案集,读完《跳舞的人》和《马斯格雷夫礼典》后,对密码破译发生了兴趣,就了解了一些粗浅的密码学知识,看了连城诀后,不得不佩服金老的博学,这里涉及比较专业的密码学知识,具体说是“加密方法”问题。 连城诀用到的加密方法叫“比尔密码”,具体说就是用数字来暗示文字,破译时必须找到“密码本”(密钥)——编码者以之为编码依据的某本书籍(文字材料),再把那些数字按编码规律在书(文)里象查字典那样查出对应的文字(就象用“连城诀”的数字从《唐诗选辑》里查出文字一样),连起来就是文字内容了。不知道哪本书(文)是“密钥”的话,世界上最优秀的密码专家也无法破译。 这种密码的得名来源于真实故事:一个叫比尔的探险家留下一份指明他和同伴埋藏大宝藏地点的密码,共三页,全是密密麻麻的数字,让人一筹莫展,后来有人终于侥幸猜到了第二页数字的“密码本”就是大名鼎鼎的《独立宣言》,按规律从《独立宣言》里查出了以下信息——宝藏的数额、大致地点以及包装方式,但最关键的“详细地点”却在第一页里,而第一页密码的“密码本”是哪本书(文)却始终无法找到,因此比尔宝藏的埋藏地点多年来一直是个谜。要是第一页的“密钥”不是众所周知的书文,甚至是比尔自己写的某诗文,那这密码恐怕是永远也无法破解啦。 (据说有人绞尽脑汁用了几十年时间想找出那“密钥”最终仍徒劳无果) 关于这种编码方式的真实故事还出现在抗战期间的重庆(看过央视《探索发现》的朋友可能有印象): 当时重庆饱受日军轰炸,日军轰炸机每次都能准确选在重庆上空天气晴好的时候从武汉起飞完成空袭,并成功躲过防空炮火,国民党知道重庆有日方潜伏的特务在和日军进行密码电报联系,但无法破译截获的密电码,于是高薪请来美国密码专家雅德利。 雅德利初期的工作很顺利,成功破译日方密码并端掉特务窝点,再用已了解的密码继续给日方发去假情报,使重庆所受打击大大减少。 可不久狡猾的日方有所察觉,对假情报不再理会,改用了一套令雅德利头疼的全新密码,同潜藏得更深的幕后间谍取得联系,让重庆遭受惨痛损失,这密码就是“比尔密码”。后来雅德利利用巧妙而惊险的方法查到这密码的“密钥”——当时比较风靡的小说《大地》(美国著名女作家赛珍珠写的一部反映中国清末民初老百姓生活的书,曾获得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 ),成功打掉潜藏在国军内部的间谍。 现在知道连城诀的底细了,可金老就是金老,他亲自进行加密的比尔密码“连城诀”还另有一个绝妙之处: 就算把“连城诀”所有数字,外加“密钥是满街都是的《唐诗选辑》”这个秘密公之于众,其他人也仍然无法破译出正确信息,因为这个密码还有第二重“加密”——“唐诗剑法”招式的正确顺序! 原来,连城诀第一个数字“4”的对应汉字,要在“唐诗剑法”的第一招的出处——杜甫的《春归》里去数第四个字“江”才是正解,第二个数字“51”,要在“唐诗剑法”第二招的出处《重经昭陵》里去数第51个字“陵”••••••以此类推。 所以,不知道“唐诗剑法”招式的正确顺序的人,即使把连城诀的31个数字摆在左边,把《唐诗选辑》摆在右边,他也无从知晓每个数字该在哪一首诗里去数对应汉字! 联手弑师之后,世界上知道“唐诗剑法”招式正确顺序的人就只有万震山、言达平和戚长发师兄弟三人了,所以他们教徒弟(包括亲生儿女)时,故意要把招数顺序乱组合,甚至连名字都要恶搞成“哥翁喊上来,是横不敢过”之类~~~ 《连城诀》真的是很耐看的一部金书。 (写完此文意犹未尽,能耐心看到这里的,都是对我抬爱、我应衷心感谢的朋友了,想用“比尔密码”给朋友们做个游戏: 下面是一小段密码,是我要对各位说的一句话,密钥是金吧第二个置顶帖:【吧务管理】投诉删贴及删贴通知[精品] [置顶] 每4个数字代表一个字,前两个数字表示楼层,后两个数字表示该楼正文里的第几个字,比如“1506”,表示在15楼的正文里第6个字。 不麻烦,才几个字,为了方便查字,可以先把数字抄下来: 4402 0806 3905 5306 1404 把这五个字连起来读~~~~ 呵呵,应该不会失望的! 别忘了回帖哦?)。 6.你好,请问《竹里馆》与《送别》在《唐诗选胜直解》中的赏析是什么《竹里馆》前两句“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描写的景物的特点是语言朴实无华,笔调自然平淡。 然而这也正是它的妙处。诗人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 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王维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这首小诗总共四句。 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诗中写到景物,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幽篁”、“深林”、“明月”。 对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个“明”字来形容其皎洁,并无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惯用的陈词。至于第一句的“篁”与第三句的“林”,其实是一回事,是重复写诗人置身其间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两字,不过说明其既非庾信《小园赋》所说的“三竿两竿之竹”,也非柳宗无《青水驿丛竹》诗所说的“檐下疏篁十二茎”,而是一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 这里,象是随意写出了眼前景物,没有费什么气力去刻画和涂饰。诗中写人物活动,也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 对人物,既没有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也没有表达其喜怒哀乐之情;对琴音与啸声,更没有花任何笔墨写出其音调与声情。表面看来,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平平无奇的。 但四句诗合起来,却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作者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名作,它的妙处在于其所显示的是那样一个令人自然而然为之吸引的意境。 它不以字句取胜,而从整体见美。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领略和欣赏它的美,也应当遗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 就意境而言,它不仅如施补华所说,给人以“清幽绝俗”(《岘佣说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外景与内情是抿合无间、融为一体的。而在语言上则从自然中见至味、从平淡中见高韵。 它的以自然、平淡为特征的风格美又与它的意境美起了相辅相成的作用。可以想见,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 诗的意境的形成,全赖人物心性和所写景物的内在素质相一致,而不必借助于外在的色相。因此,诗人在我与物会、情与景合之际,就可以如司空图《诗品·自然篇》中所说,“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进入“薄言情悟,悠悠天钧”的艺术天地。 当然,这里说“俯拾即是”,并不是说诗人在取材上就一无选择,信手拈来;这里说“著手成春”,也不是说诗人在握管时就一无安排,信笔所之。诗中描写周围景色,选择了竹林与明月,是取其与所要显示的那一清幽澄净的环境原本一致;诗中抒写自我情怀,选择了弹琴与长啸,则取其与所要表现的那一清幽澄净的心境互为表里。 这既是即景即事,而其所以写此景,写此事,自有其酝酿成熟的诗思。更从全诗的组合看,诗人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又写了弹琴、长啸,则是以声响托出静境。 至于诗的末句写到月来照,不仅与上句的“人不知”有对照之妙,也起了点破暗夜的作用。这些音响与寂静以及光影明暗的衬映,在安排上既是妙手天成,又是有匠心运用其间的。 送别 作者:【王维】 年代:【唐】 体裁:【五绝】 类别:【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注解】: 又题:《山中送别》 1、柴扉:柴门。 2、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韵译】: 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 夕阳西坠我关闭柴扉。 春草明年再绿的时候, 游子呵你能不能回归? 【评析】: ??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 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一定。 惜别之情,自在话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引自"超纯斋诗词"bookbest.163.net 翻译、评析:刘建勋 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 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 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是什么呢?诗人在把生活剪接入诗篇时,剪去了这一切,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 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 7.清平调词三首 翻译见云之灿烂想其衣裳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人之容貌照人。 若不是在群玉山头见到了她,就是在瑶池的月光下来相逢。 像枝红牡丹沐浴雨露散芳香,有杨妃不再思慕神女空自伤。 请问汉宫佳丽谁能和她媲美,就算赵飞燕也要靠精心化妆。 名花伴着绝色美人令人心欢,赢得君王满面带笑不停地看。 春风中消解了君王无限怅恨,在沉香亭北共同倚靠着栏杆。 出自:唐朝李白《清平调词三首》 原文: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秾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扩展资料: 《清平调词三首》创作背景: 《清平调词三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据晚唐五代人的记载,这三首诗是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所作。 唐玄宗天宝二年(743年)或天宝三年(744年)春天的一日,唐玄宗和杨妃在宫中在沉香亭观赏牡丹花,伶人们正准备表演歌舞以助兴。因急召翰林待诏李白进宫写新乐章。 李白奉诏进宫,即在金花笺上作了这三首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