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带"蔚"字的诗词/search.asp自己去找找吧 荟兮蔚兮,南山朝隮。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 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 下有张仲蔚,披书案将朽。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云夫首唱寒玉音,蔚章继和春搜吟。 唯有蔚章于我分,深于同在翰林时。 始蔚蝉鸣柳,俄看雪间梅。 谁念张仲蔚,还依蒿与蓬。 上有蔚蓝天,垂光抱琼台。 江南仲蔚多情调,怅望春阴几首诗。 仲蔚欲知何处在,苦吟林下拂诗尘。 蔚兮朝云,沛然时雨。 聊安张蔚庐,讵扫陈蕃室。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谁怜张仲蔚,日暮反蒿莱。 彼蔚者竹,萧其森矣。 舍西崖峤壮,雷雨蔚含蓄。 蓐收困用事,玄冥蔚强梁。 学蔚醇儒姿,文包旧史善。 曀其蔚兮,不可以游息。 自从分付益州来,便蔚有、隆中人望。 望蔚然深秀,琅琊山也。 东风送寒去,蔚温温香縠。 2.蔚然成风的意思以及造句有哪些【蔚然成风解释】:蔚然:草木茂盛的样子。指一件事情逐渐发展盛行,形成一种良好风气。 造句如下 (1)“学雷锋,学赖宁”的活动已经在校园里蔚然成风。 (2)尊师重道在中国传统社会蔚然成风。 (3)让学习雷锋在全中国蔚然成风,让雷锋精神永放光芒! (4)人人学说普通话”,已经在全国许多城乡蔚然成风。 (5)讲文明礼貌,在我们学校里已蔚然成风。 (6)讲文明讲礼貌的新风尚在我们周围蔚然成风。 (7)自从开展“三讲”活动以来,社会上助人为乐的事层见叠出,蔚然成风。 3.关于蓝天的,古诗1;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2.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 3.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寻隐者不遇) 4.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 5.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6.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7.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 8.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杜牧:《山行》) 9.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10.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亭台楼阁”的古诗或诗词 加鉴赏亭台楼阁诗四首 滕王阁[唐]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唐高宗上元三年(676),诗人远道去交趾探父,途经洪州(今江西南昌),参与阎都督宴会,即席作《滕王阁序》,序末附这首凝炼、含蓄的诗篇,概括了序的内容。第一句开门见山,用质朴苍老的笔法,点出了腾王阁的形势。 滕王阁是高祖李渊之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建。故址在今江西新建西章江门上,下临赣江,可以远望,可以俯视,下文的“南浦”、“西山”、“闲云”、“潭影”和“槛外长江”都从第一句“高阁临江渚”生发出来。 滕王阁的形势是这样的好,但是如今阁中有谁来游赏呢?想当年建阁的滕王已经死去,坐着鸾铃马车,挂着琳琅玉佩,来到阁上,举行宴会,那种豪华的场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第一句写空间,第二句写时间,第一句兴致勃勃,第二句意兴阑珊,两两对照。 诗人动用“随立随扫”的方法,使读者自然产生盛衰无常的感觉,寥寥两句已把全诗主题包括无余。 三四两句紧承第二句,更加发挥。 阁既无人游赏,阁内画栋珠帘当然冷落可怜,只有南浦的云西山的雨,暮暮朝朝,与它为伴。这两句不但写出滕王阁的寂寞,而且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写出了滕王阁的居高,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写出了滕王阁的临远,情景交融,寄慨遥深。 至此,诗人的作意已全部包含,但表述方法上,还是比较隐藏而没有点醒写透,所以在前四句用“渚”“舞”“雨”三个比较沉着的韵脚之后,立即转为“悠”“秋”“流”三个漫长柔和的韵脚,利用章节和意义上的配合,在时间方面特别强调,加以发挥,与上半首的偏重空间,有所变化。“闲云”二字有意无意的与上文的“南浦云”衔接,“潭影”二字故意避开了“江”字,而把“江”深化为“潭”。 云在天上,潭在地下,一俯一仰,还是在写空间,但接下来用“日悠悠”三字,就立即把空间转入时间,点出了时日的漫长,不是一天两天,而是经年累月,很自然地生出了风物更换委节,星座转移方位的感慨,也很自然地想起了建阁的人而今安在。这里一“几”一“何”,连续发问,表达了紧凑的情绪。 最后又从时间转入空间,指出物要换,星要移,帝子要死去,而槛外的长江却是永恒地东流无尽。“槛”字“江”字回应第一句的高阁临江,神完气足。 望海楼[宋]米芾 云间铁瓮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 三峡江声流笔底, 六朝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洲起白烟。 忽忆赏心何处是? 春风秋月两茫然。 首联是主画面——望海楼。为了衬托望海楼之高,先写镇江城,“云间”和“近青天”极写其高峻,这就为百尺望海危楼打下坚实的基础。 楼而能飞,是因为屋檐翘起,如五色雉飞翔,“缥缈”则有仙境的意味。 颔联写近景——长江,是这首诗中最精彩的一联。 诗人好象是一边喝酒,一边画画,一边吟诗,长江夹着三峡的涛声从笔底流过,杯中六朝的帆影连同酒一起喝下,不禁诗画之兴大作,一边画出片片白帆,一边吟出这句诗。 颈联写远景——红日、白烟。 夕阳在呜呜的画角的催促下渐渐下沉,远处幽静的江边弥漫着白烟。这里不乏有“长河落日圆”和“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意境。 登拟岘台[宋]陆游 层台飘渺压城堙,倚杖来观浩荡春。 放尽樽前千里目,洗空衣上十年尘。 萦回水抱中和气,平远山如蕴藉人。 更喜机心无复在,沙边鸥鹭亦相亲。 首联点题,拈出拟视台的地形和登临的时序。“缥缈”以见层台之高,“浩荡”以明春意之广,两个形容词都用得颇为贴切。 但相比之下,更为入神的还推一个“压”字。城、、、艳、、依出,本自高大险峻,而层台雄踞其上,反使城、、盐、、见得矮小局促。 诗人用“压”字将这种感受精确不移地表达了出来,不但更显示层台的巍峨,且将台与城从静止变为活动,从互相孤立变为浑然一体,使整个句子也产生了流动感。清人陈訏《剑南诗选题词》云:“读放翁词,须深思其炼字炼句猛力炉捶之妙,方得其真面目。” 首联二句出语浅易,但下一“压”字,便振起全联精神,如试易以“出”、“跃”、“立”、“接”诸字,于平仄均无不合,而境界终逊一筹。放翁炼字妙处,于此可见一斑。 第三句照应第一句、以层台高峻,方能极目远眺,尽千里之远。第四句则生发第二句,因春色浩荡,才觉心旷神怡,涤十年尘虑。 颔联二句既承上,又启下。于骋目惬心之际,眼前的景物不知不觉也变了样子,那便是颈联“萦回水抱中和气,平远山如蕴藉人。” 在“衣上”凡尘洗涤一空的放翁看来,萦回曲折的江水,潺潺流去,毫无汹涌激荡之势,倒是充满一团和气;平缓伏的峰峦,款款移来,不见峻峭陡拔之态,却似蕴藉深沉的哲人。颈联写景。 但并非纯粹描山绘水,其间有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王国维《人间词话》云“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放翁这两句诗,所造的正是有我之境。 春日登临,心头一片恬静,因此看得山山水水都那么冲淡,那么悠然。同样是拟拟台风光,在另一首《秋晚登拟、、视、、、望祥符观。 5.蔚然成风是什么意思蔚然成风意思:原来是指写诗词歌赋成为了世界上的一种风气,现指事物盛极一时,成为风气。 成语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含褒义。 拼音:wèi rán chéng fēng 出处:明·谢榛《四溟诗话》:“诗至三谢,乃有唐调……国朝何大复、李空同,宪章子美,翕(蔚)然成风。” 译文:诗到三谢时期,已经有了唐调。。当前朝代何大复、李空同,宪章文字优美,成为了世界上的一种风气。 扩展资料: 蔚然成风的近义词: 1、蔚成风气 拼音:wèi chéng fēng qì 意思:是指一件事情逐渐发展盛行,形成一种良好风气。 出处:现代萧乾《一本褪色的相册·在康奈尔校园里》:“可惜这种个人捐献在我们国家里还只是麟角凤毛,还没蔚成风气。”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事物等。 2、约定俗成 拼音:yuē dìng sú chéng 意思:指某种事物的名称或社会习惯,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而被公认,并为大家遵守和沿用。 出处:现代朱自清《经典常谈·四书第七》:“通行既久,居然约定俗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