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词之婉约词“花”意象复现成因【婉约词概述】 婉约词是指自花间词以下,以温庭筠,柳永,李清照,周邦彦等词人为代表的词派,他们的词表情达意一般崇尚含蓄婉转,充分发挥了词"专主情致"的特点。修辞委婉、表情柔腻的词作。婉约词在取材方面,多写儿女之情,离别之绪,在表现方法上多用含蓄蕴藉方法将情绪予以表达,其风格是绮丽的。婉约词出现较早,从唐五代以温庭筠为代表的“花间派”开始,继有宋初的欧阳修、晏殊、晏几道,与欧、晏同时的柳永,虽在词的表现方法上大有改进,但仍未脱离婉约风格。之后,又有秦观、贺铸,李清照继起。 婉约词是一种配乐歌唱的新体诗,从其诞生之日起,就跟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旧唐书·温庭筠传》曾记载飞卿“能逐弦歌之音,为侧艳之词”。天才的作家们既有文学素养,又都洞晓音律。每填一阕,往往锤字炼句,审音度曲,把如画的意境,精炼的语言和美妙的音乐紧密结合起来,既表情达意,又悦耳动听,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婉约词便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曲新词酒一杯”,这些温柔香艳之曲,怀人赠别之调,又多是歌伎舞女们在花间、樽前,轻歌曼舞中弹唱的。一曲之后,余音绕梁,沁人心脾。“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便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浅斟低唱。这类“旖旎近情,铺叙展衍”的新曲,往往使闻者销魂。婉约词音节谐婉,“语工而入律”。情调柔美,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唐五代词早就具有这一特点。两宋时期,婉约词空前繁荣,风靡全国。柳永的词,“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之。可见当时传播之广。直至近代,婉约词依然具有“可歌性”。这是它的突出特点。 言情,是婉约词的传统题材,也是婉约词的主要特点。它以情动人,道尽人间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 2.求宋词婉约我要找一些文风婉约的宋词,著者不限宋代杰出女词人李清照,天生慧质,才思敏捷,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文学氛围的熏陶,具有高雅的审美情趣和远大的人生理想。 她性格活泼,多情善感,热爱生活,尤钟爱大自然的山水花卉,创作了不少发现自然美、体悟自然万物生命真谛的名篇佳句。下面采撷数句,让我们一起品味。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三句出自李清照的小令词《如梦令》:“尝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起句“尝记”的“尝”,是“曾经”的意思, 说明此词非当时当地所作。 据研究李清照的专家陈祖美先生考证,这是清照结婚前后居汴京时,追忆她在故乡(今山东章丘县明水)的往事而写成的。 词中的“溪亭”,在作者故乡附近、历城北二里的莲子湖上。“不知归路”,意为“不知归去”。 “藕花”,荷花。“争渡”,夺路急归。 有人解为“竞渡”、“怎渡”,均未切原意。 全篇说:我曾经记得游览莲子湖,在溪亭观景饮酒,沉醉于游兴之中,直到日暮黄昏,仍乐而忘返。 当傍晚兴尽驾船回归时,却误入荷花深密之处。我们猛划木桨,奋力抢渡,惊醒了眠宿在沙滩上的群群鸥鹭。 李清照这首词仅有三十二个字,篇幅短小,所写也不过是一次郊游,但却同她的另一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一起,被称誉为清照早期词中两颗耀眼的明珠,并且是宋代小令词的千古绝唱。 原因在于作者采用她最擅长的白描手段,以自然优美的语言,真切生动地描述她在少女时代一次十分有趣的郊游,把溪亭醉饮、游兴沉酣、乐而忘返,到兴尽回舟、误入花丛、划桨抢渡、惊起鸥鹭的情景,曲折跌宕地表现出来,其中“误入”、“争渡”、“惊起”三个场面,尤富于戏剧性。 通篇既有散文行云流水之致,又有诗歌语言的精练和飞跃。节奏灵活多变,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 而最感染人心的是,在字里行间跳跃着年轻女词人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一颗诗心。 “惊起一滩鸥鹭”是全篇的警句,因为作者只用六个字就画出一幅动感强烈、色彩缤纷的画面。 “惊起”二字,活现沙滩上的鸥鹭被抢渡的击桨声和少女们的笑喊声惊骇,扑楞楞拍翅飞起的美妙景象,也反衬出莲子湖上野景的幽静迷人。在艳红荷花、碧绿莲叶、黄褐的沙滩以及夕照金霞的衬托中,这些惊飞的鸥鹭的白色翅膀更加鲜明耀眼!作为前景的人和船,占据画面中心和上方的鸥鹭,以及沙滩、湖面和天空,构成了有层次的立体的画幅。 大自然和人们生活中的许多美妙景象,往往是人们在不经意中突然发现的。那也就是说,美多在一瞬间,而李清照最善于捕捉这一瞬间。 一滩鸥鹭突然惊起,满天乱飞,这瞬间的美妙景象被她敏感地发现并捕捉住了,她把这美妙的一瞬贮存在她的诗心中,在回忆追记这次旅游时,这美妙的景象立即浮现于她的眼前,她再用精准的白描手法传达出来。 于是这“一瞬间”便有了艺术的生命,成为永恒。 如果这一瞬间只是表现客观大自然的美而不同时传达出作者的主观感情,那也不可能感动人心。李清照的“惊起一滩鸥鹭”,不仅速写出瞬间的美妙景色,而且表露了她又惊又喜的感情和天真活泼的个性。 我们品读这三句词,仿佛看见她在鸥鹭惊起的一霎间,不由自主地放下了手中木桨,目不暇给地喜看这突然呈现的景象,仿佛听到她高声欢呼,甚至能想象她拍手赞叹的情态动作。 正是因为这句诗洋溢着女词人突然发现自然美景时惊喜、激动、赞赏、沉醉的感情,才能使读者深受感染,并引起强烈的心灵共鸣。 早在李清照写这首《如梦令》之前,五代词人李?就写了一首《渔歌子》,此词直咏调名本意,在描写渔父划舟捕鱼的劳动生活情景中展现江南水乡春天景色。 清代李调元甚至认为李?此词“不减(张志和)‘斜风细雨不须归’也”(《雨村词话》卷一)。 李?《渔歌子》的结拍是:“下长汀,临浅渡,惊起一行沙鹭。”结句同李清照的“惊起一滩鸥鹭”景象、句式、字数几乎相同。 为什么李清照的《如梦令》及其结拍句千古传诵,而李?的《渔歌子》及其煞尾句却罕有人赏识?我们分析个中原因,除了清照词叙事写景生动逼真,流畅自然,曲折多变,情趣洋溢之外,还因为在结拍句之前,李清照依照《如梦令》词调的叠句格律,写了“争渡,争渡”这两个不完整的短句,口气宛然,声情并急,我们读着“争渡,争渡”,好像听到清照和女伴们急促划桨奋力向前的呼喊声和木桨击水的声音,好像看见她焦灼、急切的神情意态。 这“争渡,争渡”的重叠句,直接导引了鸥鹭惊飞,使这三句一气呵成,把瞬时的动作、声响、神情、景色紧密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一首乐曲的高潮乐段。 而李?的“惊起一行沙鹭”由于缺少“争渡”的叠句,就显得节奏平淡,表现不出瞬间突发的情景之美。再说,“一行沙鹭”与“一滩鸥鹭”相比,水鸟种类、数量既少,也未能表现出水鸟从眠宿沙滩上到突然受惊飞起的动态,“一行”的意象也单调、纤细,并明显带着袭用杜甫《绝句》“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缺陷,自然就远逊于李清照词的结尾了。 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花汀草。这两句出自李清照的《双调忆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 3.关于宋词(婉约豪放):宋词主要传承了什么朝代的风格宋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宋代盛行的一种汉族文学体裁,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宋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始于汉,定型于唐、五代,盛于宋。宋词是中国古代汉族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明珠,在古代汉族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 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神韵,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宋词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苏轼(豪放派)、辛弃疾、柳永(婉约派)、、李清照。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 诗和词都属于韵文的范围,但诗只供吟咏,词则入乐而歌唱。 词是诗的别体,它最初是配音乐唱的。词的特点在于它是长短句,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 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词的形式有以下特点: 1、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词牌)。 一般说,词调并不是词的题目,仅只能把它当作词谱看待。到了宋代,有些词人为了表明词意,常在词调下面另加题目,或者还写上一段小序。 2、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不分段或分段较多的是极少数。 3、一般词调的字数和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 4、词的句式参差不齐,基本上是长短句。 5、词中声韵的规定特别严格,用字要分平仄,每个词调的平仄都有所规定,各不相同。 豪放派创始人苏轼,代表人;辛弃疾婉约派代表人创始人:李清照李清照为两宋女词人,苏轼为北宋前期诗人,故:豪放派先婉约派花间派 中国晚唐五代词派。 五代后蜀赵崇祚选录唐末五代词人18家作品500首编成《花间集》(10卷),其中除温庭筠、皇甫松、和凝、孙光宪外,其余如韦庄、薛昭蕴、牛峤、张泌、毛文锡、牛希济、欧阳炯、顾夐、魏承班、鹿虔扆、阎选、尹鹗、毛熙震、李珣等,都是集中在蜀地的文人。 他们的词风大体相近。 后世因而称之为花间派。 温庭筠、韦庄是其代表作家,二人虽都侧重写艳情离愁,但风格不同,温词秾艳华美,韦词疏淡明秀。其余词人,多蹈温、韦余风,内容不外歌咏旅愁闺怨、合欢离恨,多局限于男女燕婉之私,格调不高。 但鹿虔扆、欧阳炯、孙光宪也有一些较有现实意义的作品。 花间词在思想上无甚可取,但其文字富艳精工,艺术成就较高,对后世词作影响较大。 《花间集》有南宋绍兴、淳熙、开禧年间3种刻本。今人李一氓《花间集校》,1981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 婉约派 中国宋词流派。 明确提出词分婉约、豪放者,一般认为是明人张詅。 婉约,即婉转含蓄。词本为合乐而歌,娱宾遣兴,内容不外离愁别绪,闺情绮怨。 五代即已形成以《花间集》和李煜词为代表的香软词风。北宋词家承其余绪,晏殊、欧阳修、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虽在内容上有所开拓,运笔更精妙,并各具风韵,自成一家,但仍未脱离宛转柔美之风。 故明人以婉约派来概括这一类型的词风。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 但内容比较狭窄,人们形成了以婉约为正的观念。婉约词风长期支配词坛,直到南宋,姜夔、吴文英、张炎等大批词家,皆受影响。 李清照的《漱玉集》、李之仪的《姑溪词》,欧阳修的《六一词》,柳永的>都是很好的作品。 宋词风格流派之一。 明确提出词分婉约、豪放两派的,一般认为是明人张綖(字世文),著有《诗馀图谱》、《南湖诗集》。清人王士禛《花草蒙拾》说:“张南湖论词派有二:一曰婉约,一曰豪放。” 王又华《古今词论》所引张说,大意略同。稍晚于张綖的徐师曾(字伯鲁,明嘉靖时人),在《文体明辨序说》中也指出:“至论其词,则有婉约者,有豪放者。 婉约者欲其辞情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盖虽各因其质,而词贵感人,要当以婉约为正。”徐师曾的说法与张綖相近。 婉约与豪放并不足以概括风格流派繁富多样的宋词,但可以说明宋词风调具有或偏于“阴柔”之美、或偏于“阳刚”之美的两种基本倾向,有助于理解宋词的艺术风格。 婉约,是宛转含蓄之意。 此词始见于先秦,魏晋六朝人已用它形容文学辞章,如陈琳《为袁绍与公孙瓒书》:“得足下书,辞意婉约。”陆机《文赋》:“或清虚以婉约。” 在词史上宛转柔美的风调相沿成习,由来已久。词本来是为合乐演唱而作的,起初演唱的目的多为娱宾遣兴,演唱的场合无非宫廷贵家、秦楼楚馆,因此歌词的内容不外离思别愁、闺情绮怨,这就形成了以《花间集》为代表的“香软”的词风。 北宋词家承其余绪,晏殊、欧阳修、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人,虽在内容上有所开拓,运笔更精妙,并且都能各具风韵,自成一家,然而大体上并未脱离宛转柔美的轨迹。因此,前人多用“婉美”(《苕溪渔隐丛话》后集)、“软媚”(《词源》)、“绸缪宛转”(《酒边词序》)、“曲折委婉”(《乐府馀论》)等语,来形容他们作品的风调。 明人径以“婉约派”来概括这一类型的词风,应当说是经过长时期酝酿的。婉约派四大旗帜之一,四旗中号“闺语”:李清照婉约派四大旗帜之一,四旗。 4.宋词词人常用的意象宋词中意象的选用 作者:浙江省台州市书生中学 王华清 摘要 “诗言志”,从而确定了诗词的基本功能即是抒情;而抒情的方式又往往离不开“情景交融”,这里必然涉及外在的“景 ”、“物”,我们统称它们为“物象”。 实际上,“物象”除了自身的特征外,并无多少特殊的含义,只有当它们落入诗人的眼帘之内,它们才算有了生命,有了灵性,它们才能被称为“意象”,于是进一步构成了诗词的基本元素,成为我们体察诗人情绪、情感、情怀的一座桥梁。 本文以宋词为切入点,联系词人的感受,谈谈意象的选用问题。 正文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宋词中意象的选用 浙江省台州市书生中学 王华清 “诗言志”,从而确定了诗词的基本功能即是抒情;而抒情的方式又往往离不开“情景交融”,这里必然涉及外在的“景 ”、“物”,我们统称它们为“物象”。实际上,“物象”除了自身的特征外,并无多少特殊的含义,只有当它们落入诗人的眼帘之内,它们才算有了生命,有了灵性,它们才能被称为“意象”,于是进一步构成了诗词的基本元素,成为我们体察诗人情绪、情感、情怀的一座桥梁。 本文以宋词为切入点,联系词人的感受,谈谈意象的选用问题。 一、意象具有稳定性 “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有怎样的情感特征,往往就有怎样的意象类别。 在传统的创作和阅读心理体系中,有些意象经过时间的淘洗,已经具有了很强的稳定性,以至于一睹词中之物,我们往往马上联想到主人公的某种情绪。如“柳”,容易让人联想到“伤离别”:“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今古柳桥多送别,见人分袂亦愁生”〔张先《江南柳》〕、“频满溪,柳绕堤,相送行人溪水西”〔张先《相思令》〕……为何“柳”具有如此内涵呢?柳的种种联想,与以下情况有关:1、古人送别多折柳枝;2、古人送别多唱《折杨柳》歌辞;3、“柳桥”往往是送别分离的特定场合;4、“柳”“留”谐音。 传统习俗一旦形成,意象也就紧密地与一种情感挂上了钩。此类意象还有很多,如“月”,往往是怀乡思亲的代名词;而“梅”,恰恰是志向高洁的见证者。 二、意象还具有特殊性 除上面讲到的与传统心理有关的原因外,意象的选用还往往跟物象本身的特征及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1、物象本身的特征,往往决定了它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而物的特征,本文拟从颜色和形状两大块着手讨论。先从颜色方面观察,可分为暖色调、中性色和冷色调,其中首尾两类又常因特征突出而被选用,并且对应于人类的两大情感体系:明快激奋的〔如:陶醉、欣慰、闲适、舒坦、喜悦、满足等〕、黯然低沉的〔如:惆怅、孤独、忧伤、痛苦、烦恼等〕。 如表现忧伤悲愁的,常用以下意象: 清秋——“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残月——“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残照——“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柳永《蝶恋花》〕 秋草——“年年陌上生秋草,日日楼中到夕阳”〔晏几道《鹧鸪天 醉柏春衫惜旧香》〕 暮云——楼倚暮云初见雁,南飞。漫道行人雁后归”〔晏几道《南乡子 新日又如眉》〕 残灯——“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 秋雨晴时泪不晴”〔苏轼《南乡子 送述怀》〕 …… 表现欣慰愉悦的,常选用以下意象: 春光——“山园几许,收尽春光”、“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秦观《形香子》〕 绿水、芳草——“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欧阳修《蝶恋花》〕 山荷、石榴——“微雨过,山荷翻。榴花开欲燃。” 〔苏轼《阮郎归 初夏》〕 由此可知:“多愁善感”的词人们,常选用色彩鲜明的物象,借助于物本身的特性,为读者展开了一副副精彩的画面。 其次,可结合物象的习性分析。 万象都有与众不同的习性,在“有情人”眼中,这些天生的千姿百态都有了深厚的寄托意味,宛若诗圣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因此,意象选择的准确、恰当,在词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它可以使抽象的情感具体化,能够引发我们对意外之象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而体察出词人在词中所反映的意味。例如“愁”,在不同词人笔下有不同的表现。 李煜将亡国之痛、身世之愁付与一江春水,表现其绵绵不断的情状;李清照又别出机杼,竟无端的担心起舴艋舟的不堪愁苦之重,“愁”的深重触手可感;贺梅子更是绝,他竟然用了一个博喻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样,漫无边际、若有若无、丝丝缕缕、缠缠绵绵、不可感的东西马上历历在目了。 上面讲到了“柳”与分别的关系,其实完全可以这样理解:柳的外形,足可以表情达意——“几叶小眉寒不展,莫唱《阳关》,真个肠先断。分付与春休细看,条条尽是离人怨”〔张先《蝶恋花》〕、“花不尽,月无穷;两心同。 此时愿作杨柳千丝,绊惹春风”〔张先《诉衷情》〕、“柳丝长,桃叶小。深院断无人到”〔晏几道《更漏子》〕……也许正是因为柳丝、柳条的轻柔、绵长,才勾起别离双方无限的怨恨、伤感。 总之,万物有其固有的本性,再经词人眼睛的筛选,于。 5.婉约凄美 宋词苏轼《江城子》 王梦涵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苏轼《江城子》 独爱苏轼《江城子》,因为只爱“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明月夜,短松岗”,两句话情感饱满,惹人心里满是惆怅。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追悼亡妻,生命中如此重要之人,本应“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哪知连手指还没多碰几下就已隔了生死。 那种哀痛,那种思念,那种无奈,该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吧。 提及喜欢,也是见文就有自己的愁绪,爱情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友情。 曾经的好朋友,朝夕相处过,三个三百六十五天,每天都在一起,度过那些开心的、不开心的日夜。一起手牵着手踏过那些悠长而又斑驳的路。 而今却还是被现实分得七零八落,近的还在北京的各大城区游荡,远的竟真的到了齐齐哈尔、西安、重庆,隔了大半个中国的距离。一眨眼工夫,朋友竟无法把手握在一起了。 提及生死太过严重,但是路漫漫,人海茫茫,思念之情又岂是一两句话能够说清的,不如思量,过去的一切,皆自难忘。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自认为苏轼这一句话就教会我珍惜。喜欢就来自这莫名的感动。 “明月夜,短松岗”。 日日年年,在自己心里地动山摇却不过在别人眼里无尘无埃,思念该是痛苦,痛彻心扉,“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那一刻眼泪不自觉地弥漫了脸颊。就是喜欢那种简单而又直接的情感,爱就是爱,喜欢就坚定地喜欢。 纵然只剩“明月夜,短松岗”,存在过就足够了。那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告诉我们:逝者已逝,桃花还是那年的桃花,绚烂夺目,过去的就让它过去,青春不能太依赖回忆。 明月夜还是明月夜,短松岗还是短松岗,过去的固然积极向上、乐观开朗,但是时间总是要一步步往前走,人总要一个人面对日升月沉,不能留的就不要再留。 如果思念,那让所有思念都在今晚释放,悲伤也好,愁苦也罢。 我最喜欢的一篇语文课文,却只是喜爱这两句话,喜爱苏轼那也悲也向上的情绪,喜欢他的大气,喜欢他的直接,喜欢到把自己也装满了情绪,或喜或悲。 这个季节,思念如洪水般蔓延,我喜欢。 不知道这个怎么样? 参考资料:.cn/jyzk/20061020/GB/jyzk^24^0^J41.htm。 6.诗词中的经典意象以一曲《青玉案》而闻名的贺铸,得了个雅号“贺梅子”。 我们来看下他那首《青玉案》: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黄梅时节,整个城市烟雨蒙蒙,更兼飞絮飘飏。“烟草、风絮、雨”三个意象的叠加隐喻那漫漫的愁思。) 这个意象组合是和谐的,是一体的,没有硬凑在一起的痕迹。 意象的组合表现在一首诗里是天然浑成的,是互为因果的,是辩证的必然。 小桥、流水、古道、西风、瘦马(几根枯藤缠绕着几颗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写出了一片萧飒悲凉的秋景,造成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我们可以想象,昏鸦尚能有老树可归,而游子却漂泊无着,有家难归,其间该是何等的悲苦与无奈啊!接下来,眼前呈现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还有依稀袅起炊烟的农家小院。 这种有人家安居其间的田园小景是那样幽静而甜蜜,安逸而闲致。这一切,不能不令浪迹天涯的游子想起自己家乡的小桥、流水和亲人。 在这里,以乐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 )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月、黄昏(池中的梅花淡淡的“疏影”以及月光下梅花清幽的“暗香”,然而梅枝与梅影相映,朦胧的月色与淡淡的幽香相衬,动与静,视觉与嗅觉,共同营造了一个迷人的意境。) 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诗人用感情的红线穿起了一串名词之珠,为我们构成了一幅别具情彩的早行图:雄鸡啼鸣,昂首啄开了新的一页日历,正在此时,一轮残月却仍悬于西天上方,清冷的月光伴随着早行人的脚步踏上旅途。“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铺满银霜的店前木板小桥上 ,已经留下行人的依稀可见的足迹。) 但是,很多当代诗已进入了沉迷意象的怪圈,在意象组合的连贯性上存在了致命的内伤,甚至意象群是迷乱的,杂簇的,是走火入魔的。过分的执着于意象的堆码,甚至以怪异的意象群造成惊人的“诗语言”,其结果,导致了主题的混乱和偏离。 如果说梦是意识的一种流变,那么梦也有它的思维轨迹。而无迹可寻的“诗”比梦呓还要悲哀还要可怕 古诗中常见意象 代表的意义 1、月亮---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另外还有“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唐人张九龄《望月怀远》) 2、菊花---坚强的品格,清高的气质。 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3、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4、松、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 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5、莲---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莲子”即“怜子”,“青”即“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6、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 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7、杜鹃鸟---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子规鸟即杜鹃鸟。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 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 其他又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 7.为什么宋词大多数会有“栏杆”这个意象首先,因为‘栏杆’是古时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一般是名门大户或者豪门官宦乃至宫廷帝室享用,且常常精工细作为的是有良好的视觉形象【有欣赏价值】,如亭台楼阁一般都配有栏杆,有的还有花纹【雕栏】、有的材质高级【玉栏】,而普通人家即便拥有也是一根木杆横担捆绑而成,没有什么欣赏价值顶多晾晒咸菜衣物等生活需品。 其次,在古代诗词文章是文人仕大夫“玩弄”的高雅娱乐活动,而栏杆正是他们日常生活的所见所闻【甚至一天见82遍也不过分】,在诗词中体现运用也就信手捻来,无论思念闺怨【倚栏杆处,正恁凝愁】、失意伤感【凭栏处潇潇雨歇;雕栏玉砌应犹在】,甚至愤怒悲怆【栏杆拍遍、独对中秋明月】,无不通过栏杆传递当时心情。总之,“栏杆”在宋词中是很寻常的,并非矫揉造作,它是文人生活乃至精神深处的一种依靠。 希望这个回答对你有帮助。 8.宋朝婉约词风赏析(结合具体诗词)该派之词,内容多写儿女情长,离愁别绪,词风含蓄,隐喻曲折,寄情委婉,文辞绮丽。 代表人物自温庭筠始,继之有欧阳修、晏殊、晏几道、柳永、秦观、贺铸、李清照等。 。 “花间派”因后蜀赵承祚所编《花间集》而得名,它的鼻祖是晚唐词人温庭筠。他是著名诗人,与李商隐齐名,号称“温、李”,但他在文学史上的贡献却不在诗而在词。 他是第一个真正致力于创作词的文人。他性格倨傲又浪漫放纵,尽管文才敏捷,却屡试不中,终生沉沦。 他经常与歌妓为伍,并投入正统文人所不耻的“艳情”题材创作中,而能配合乐曲、节奏多变的长短句比诗更能传达柔媚香艳的情思。他的词音声繁会,针缕细密,深婉密丽,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准,对词体的确立有着奠基之功,开创了婉约词的先河。 继温庭筠之后,“花间派”词人中成就最高的是前蜀的韦庄。“南唐词派”的代表人物是后主李煜,其早期作品多写宫廷生活,后期作品大多是抒写对往昔生活的追忆和悔恨,词风也由早期的风流倜傥转为后期的哀怨忧患。 婉约词派的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 内容比较窄狭。 由于长期以来词多趋于宛转柔美,人们便形成了以婉约为正宗的观念。 如《弇州山人词评》就以李后主、柳永、周邦彦等词家为“词之正宗”,正代表了这种看法。婉约词风长期支配词坛,直到南宋姜夔、吴文英、张炎等大批词家,无不从不同的方面承受其影响。 9.宋词研究是谁最早把词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的张? 豪放派的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和字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北宋黄庭坚、晁补之、贺铸等人都有这类风格的作品。 南渡以后,由于时代巨变,悲壮慷慨的高亢之调,应运发展,蔚然成风,辛弃疾更成为创作豪放词的一代巨擘和领袖。 豪放词派不但“屹然别立一宗,震烁宋代词坛,而且广泛地沾溉词林后学,从宋、金直到清代,历来都有标举豪放旗帜,大力学习苏、辛的词人。 婉约派的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 内容比较窄狭。由于长期以来词多趋于宛转柔美,人们便形成了以婉约为正宗的观念。 就以李后主、柳永、周邦彦等词家为"词之正宗",正代表了这种看法。婉约词风长期支配词坛,直到南宋姜夔、吴文英、张炎等大批词家,无不从不同的方面承受其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