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武夷山中

1.谢枋得《武夷山中》赏析

【作品赏析】谢枋得(1226-1289)字君直,号叠山,信州弋阳(今属江西)人。

宝祐四年(1256)进士,除抚州司户参军,即弃去。吴潜宣抚江东、西,辟差干办公事。

景定末,以忤贾似道,追两官,谪居兴国军。咸淳三年(1267),赦归。

德祐元年(1275),以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知信州。明年,元兵东下,信州不守,变姓名入建宁唐石山,日日麻衣蹑屦,东向而哭。

宋亡,居闽中,屡荐不起。至元二十六年(1289),福建参政魏天佑强之而北,至大都,不食而死,年六十四。

门人私谥文节,世称叠山先生。有《叠山集》十六卷。

《宋史》有传。词见《叠山集》卷三。

谢枋得的这首诗写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此时,信洲失守,抗元失败后他已在武夷山中转徙十年,文天祥已经就义两年。蒙古的铁蹄从北向南践踏而来,高原水出山河改,战地风来草木腥。

妻子和两个儿子被掳,许多南宋旧臣纷纷投靠新主,孤忠的谢枋得面对国破家亡是怎样的心情?首句,“十年无梦得还家”,指抗元兵败的十年间从未还家。这里不说“未还家”,却说“无梦得还家”,简直连还家的梦也不曾有过,可见其决绝之情。

另方面,古代前朝的遗民,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总是逃入深山以表示不臣服新朝政权。他的“无梦得还家”,正是表明前此十年之志:抗节隐居。

这一句领起下文。决绝到连还家的梦也不曾有过,栖息山间也就怡然自得了。

“独立青峰野水涯”,“独立”使诗人的高大的形象屹立于天地之间,是诗人直冲云霄的气节,是诗人不可一世的风骨。“青峰野水涯”是眼前景,奇峰挺秀,野水悠悠,是一幅绝妙的水墨画,但这又不是纯写武夷奇观,当年宋朝的河山,空旷,寂静,没有着落;独立于此,诗人的心情,有些悲怆孤独,有些若有所失。

没有人烟,脚底的青峰是稀稀朗朗的春草,只知道一味的“缭乱逐春生”;不见渔舟,眼前只是烟波浩淼的野水,中间倾注着诗人的思想感情,这巍然挺立的青峰,实际上也是诗人自己的性格、形象的写照。第三句一转,“天地寂寥山雨歇”,天地寂寥,淅淅沥沥的春雨在这寂寥之中也不知什么时候停住了,田野清旷,冻云黯淡,有青草的气息,有天地的空旷,有黄昏的寂寞。

简直辨不清是真在写沉寂的山中气象,还是在叹息人间的万马齐喑。末句“几生修得到梅花”?梅花向来被人们赋予了高洁坚贞的品质,如王安石写寒士的《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陆游写高士的梅:“零落成尘碾做泥,只有香如故”;还有苏轼写的梅:“不知风雨卷春归,收拾余香还畀昊”……梅花在数九隆冬这样最寒冷的日子里开放,百花之中,一枝独秀。

到次年春来草长,在群芳之中,依然默默无语,卓尔不群。人要几生几世才能修得到梅花这样的境界啊!诗人忽然提到独立世外,傲霜吐艳的山中梅花,并深致仰慕之情,无疑他要以梅格自期。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自置于青峰野水之间,以梅花品格相期许。诗风自然朴素不加雕饰,清旷之中已带着几分苍凉沉郁,诗人对故国的思念,对人生的思考,深远绵长,发人深省。

2.请问《武夷山中》这首诗的意思

武夷山中 (宋)谢枋得 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谢枋得(1226~1289) 南宋文学家。

字君直,号叠山。信州弋阳(今属江西)人。

宝□四年(1256)与文天祥同科中进士。次年复试教官,中兼经科。

又应吴潜征辟,组织民兵抗元。同年任考官,因得罪贾似道而遭黜斥,咸淳三年(1267)赦还。

德□元年(1275),以江东提刑、江西诏谕使知信州。元兵犯境,战败城陷,隐遁于建宁唐石山中,后流寓建阳,以卖卜教书度日。

宋亡,寓居闽中。元朝屡召出仕,坚辞不应,终于被强制送往大都(今北京),坚贞不屈,绝食而死。

门人私谥文节。 谢枋得为文推尊欧、苏,认为"欧苏起遐方僻壤,以古道自任,发为词华,经天纬地,天下学士皆知所宗"。

他对宋末文风颇表不满,指出"七十年来,文体卑陋极矣"(《与杨石溪书》),于是以振兴斯文自任。他的散文格调高奇,很有气势。

《上丞相刘忠斋书》写得慷慨愤激,义正词严;《送史县尹朝京序》。则有见解有感情,于唐宋赠序文中,颇具特色。

还有《宋辛稼轩先生墓记》记辛弃疾垂殁之语,以为其"精忠大义,不在张忠献、岳武穆下",高度评价辛弃疾的爱国精神,也正反映了他自己的节操。 谢枋得诗伤时感旧,沉痛苍凉,诗风朴素端正,有时也饶有韵致。

如《武夷山中》写道:"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述其转徙山中的十年岁月,颇含隐痛。《初到建宁赋诗一首》是他北上前的诀别诗,起句即以"雪中松柏愈青青"自喻,高风亮节,视死如归,亦感人至深。

所著《叠山集》16卷,有《四部丛刊》影印明刊本。 读谢枋得《武夷山中》有感 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草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翻阅《中国历代诗歌选》时,每逢看到谢枋得的这首诗,内心就涌起波澜。虽然诗经的质朴,魏晋的风骨,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郁,苏轼的豪放,陆游的悲壮如同诗林中的参天大树,谢枋得的几首小诗更象林中小草,即使谈起南宋末年的抗元斗争,人们也多知道文天祥及正气歌,不知道还有一个谢枋得,更不知道他的诗篇。

但是,谢枋得的际遇和境界在七八百年后的今天仍令人感叹不已。 谢枋得的这首诗写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此时,信洲失守,抗元失败后他已在武夷山中转徙十年,文天祥已经就义两年。

蒙古的铁蹄从北向南践踏而来,高原水出山河改,战地风来草木腥。妻子和两个儿子被掳,许多南宋旧臣纷纷投靠新主,孤忠的谢枋得面对国破家亡是怎样的心情?他已经离家十年了,独立青峰之上,雨后的山中显得更加寂寞,面对滚滚袭来的寒潮,他内心里也许有过软弱,毕竟是有血有肉的人啊。

但是,他追求梅花的品格最终成就了自己高洁的人格。 宋书是这样记载的:谢枋得,字君直,信洲弋阳人。

宝佑中,举进士,中乙科,除抚洲司户参军。德佑元年,以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知信洲。

信洲不守,乃变姓名入建宁,遂居闽中。至元二十三年,集贤学士程文海荐宋臣二十二人,以枋得为首,辞不赴。

又明年,行省丞相忙兀台将旨诏之,枋得不赴诏。丞相义之,不强也。

又明年,福建行省参政管如德将旨如江南求人才,尚书留梦炎以枋得荐,终不行。福建行省参政魏天佑见时方以求才为急,欲荐枋得为功。

枋得见天佑,傲岸不为礼,与之言,坐而不对。天佑怒,强之北行。

二十六年四月至京师,问谢太后攒所及瀛国公所在,再拜恸哭。已而病,迁悯忠寺,见壁间曹娥碑,泣曰:小女子犹尔,吾岂不汝若哉!不食而死。

谢枋得最终在悯忠寺绝食而死。悯忠寺建于唐贞观十九年,唐太宗李世民东征高丽,为悼念阵亡将士而建。

清雍正时改名法源寺,至今仍在,已被北京南城民居包围。 谢枋得的境遇比当年的杜甫困难得多。

安史之乱中,杜甫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见泪,恨别鸟惊心。”的泣血锥心之语。

可是那时的他,国破但还在,亲人还在,只是身经一场离乱。谢枋得却不同了。

国家已经灭亡,河山沦丧,她的妻子儿子被捕。转年妻子死去。

抗元的旗帜文天祥已就义成仁,自己的军队也被元朝军队打击得七零八落,不得不隐姓埋名于颠沛流离之中。 汉朝的李陵被俘后投降匈奴,据说是有他的苦衷。

明朝的洪承筹在狂澜难挽的情况下归顺大清。元朝的朝廷里有许多官员来自南宋。

有句话叫识时务者为俊杰。可是在谢枋得的对比下,那些所谓的“识时务”是有奶便是娘的代名词。

当然,从今天的角度看,他们都属于同一个中国,何必较劲呢。那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

以前更听过一个修理自行车的人说的歪理:如果我们当年不抗日,现在的中国也就多了一个大和民族。你看他的“胸怀”虚无得血液都变白了。

做人是要有气节的,一个优秀的民族也是有气节的。尽管世事纷纭变化,做人的准则是不能变的。

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赚钱高的今天,在只有永久的利益没有永久的朋友的今天,谢枋得的人格价值犹显珍贵。 诗言志,歌咏言。

读一首真情实感的诗歌常常能被作者的情怀所吸引所陶醉。

3.请问《武夷山中》这首诗的意思

武夷山中 (宋)谢枋得 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谢枋得(1226~1289) 南宋文学家。

字君直,号叠山。信州弋阳(今属江西)人。

宝□四年(1256)与文天祥同科中进士。次年复试教官,中兼经科。

又应吴潜征辟,组织民兵抗元。同年任考官,因得罪贾似道而遭黜斥,咸淳三年(1267)赦还。

德□元年(1275),以江东提刑、江西诏谕使知信州。元兵犯境,战败城陷,隐遁于建宁唐石山中,后流寓建阳,以卖卜教书度日。

宋亡,寓居闽中。元朝屡召出仕,坚辞不应,终于被强制送往大都(今北京),坚贞不屈,绝食而死。

门人私谥文节。 谢枋得为文推尊欧、苏,认为"欧苏起遐方僻壤,以古道自任,发为词华,经天纬地,天下学士皆知所宗"。

他对宋末文风颇表不满,指出"七十年来,文体卑陋极矣"(《与杨石溪书》),于是以振兴斯文自任。他的散文格调高奇,很有气势。

《上丞相刘忠斋书》写得慷慨愤激,义正词严;《送史县尹朝京序》。则有见解有感情,于唐宋赠序文中,颇具特色。

还有《宋辛稼轩先生墓记》记辛弃疾垂殁之语,以为其"精忠大义,不在张忠献、岳武穆下",高度评价辛弃疾的爱国精神,也正反映了他自己的节操。 谢枋得诗伤时感旧,沉痛苍凉,诗风朴素端正,有时也饶有韵致。

如《武夷山中》写道:"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述其转徙山中的十年岁月,颇含隐痛。《初到建宁赋诗一首》是他北上前的诀别诗,起句即以"雪中松柏愈青青"自喻,高风亮节,视死如归,亦感人至深。

所著《叠山集》16卷,有《四部丛刊》影印明刊本。 读谢枋得《武夷山中》有感 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草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翻阅《中国历代诗歌选》时,每逢看到谢枋得的这首诗,内心就涌起波澜。虽然诗经的质朴,魏晋的风骨,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郁,苏轼的豪放,陆游的悲壮如同诗林中的参天大树,谢枋得的几首小诗更象林中小草,即使谈起南宋末年的抗元斗争,人们也多知道文天祥及正气歌,不知道还有一个谢枋得,更不知道他的诗篇。

但是,谢枋得的际遇和境界在七八百年后的今天仍令人感叹不已。 谢枋得的这首诗写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此时,信洲失守,抗元失败后他已在武夷山中转徙十年,文天祥已经就义两年。

蒙古的铁蹄从北向南践踏而来,高原水出山河改,战地风来草木腥。妻子和两个儿子被掳,许多南宋旧臣纷纷投靠新主,孤忠的谢枋得面对国破家亡是怎样的心情?他已经离家十年了,独立青峰之上,雨后的山中显得更加寂寞,面对滚滚袭来的寒潮,他内心里也许有过软弱,毕竟是有血有肉的人啊。

但是,他追求梅花的品格最终成就了自己高洁的人格。 宋书是这样记载的:谢枋得,字君直,信洲弋阳人。

宝佑中,举进士,中乙科,除抚洲司户参军。德佑元年,以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知信洲。

信洲不守,乃变姓名入建宁,遂居闽中。至元二十三年,集贤学士程文海荐宋臣二十二人,以枋得为首,辞不赴。

又明年,行省丞相忙兀台将旨诏之,枋得不赴诏。丞相义之,不强也。

又明年,福建行省参政管如德将旨如江南求人才,尚书留梦炎以枋得荐,终不行。福建行省参政魏天佑见时方以求才为急,欲荐枋得为功。

枋得见天佑,傲岸不为礼,与之言,坐而不对。天佑怒,强之北行。

二十六年四月至京师,问谢太后攒所及瀛国公所在,再拜恸哭。已而病,迁悯忠寺,见壁间曹娥碑,泣曰:小女子犹尔,吾岂不汝若哉!不食而死。

谢枋得最终在悯忠寺绝食而死。悯忠寺建于唐贞观十九年,唐太宗李世民东征高丽,为悼念阵亡将士而建。

清雍正时改名法源寺,至今仍在,已被北京南城民居包围。 谢枋得的境遇比当年的杜甫困难得多。

安史之乱中,杜甫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见泪,恨别鸟惊心。”的泣血锥心之语。

可是那时的他,国破但还在,亲人还在,只是身经一场离乱。谢枋得却不同了。

国家已经灭亡,河山沦丧,她的妻子儿子被捕。转年妻子死去。

抗元的旗帜文天祥已就义成仁,自己的军队也被元朝军队打击得七零八落,不得不隐姓埋名于颠沛流离之中。 汉朝的李陵被俘后投降匈奴,据说是有他的苦衷。

明朝的洪承筹在狂澜难挽的情况下归顺大清。元朝的朝廷里有许多官员来自南宋。

有句话叫识时务者为俊杰。可是在谢枋得的对比下,那些所谓的“识时务”是有奶便是娘的代名词。

当然,从今天的角度看,他们都属于同一个中国,何必较劲呢。那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

以前更听过一个修理自行车的人说的歪理:如果我们当年不抗日,现在的中国也就多了一个大和民族。你看他的“胸怀”虚无得血液都变白了。

做人是要有气节的,一个优秀的民族也是有气节的。尽管世事纷纭变化,做人的准则是不能变的。

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赚钱高的今天,在只有永久的利益没有永久的朋友的今天,谢枋得的人格价值犹显珍贵。 诗言志,歌咏言。

读一首真情实感的诗歌常常能被作者的情怀所吸引所陶醉。

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武夷山中(宋)谢枋得①十年②无梦得还家

表达了破国亡家的痛苦之情,(并借梅花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孤傲步裙、坚贞自励的情怀。(意思对即可)2。

这句诗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山雨过后天地寂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孤傲寥落的情怀。 (意思对即可)【解析】1。

试题分析:阅读鉴赏古代诗歌要知人论世,命题者在这首诗后面附上了有关作者生平的简要注解,这是考生应敏锐把握的一个重要信息。 结合这两个注解阅读本诗,可知该诗抒发了作为绝世孤臣的诗人的亡国破家之痛(从首句“十年无梦得还家”可见出诗人内心的幻灭感,从第三句“天地寂寥山雨歇”可推测出其隐喻意义:东南各地抗元武装斗争相继告败,复国理想已告破灭)。

前两句主要写出了自己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捕而独自隐居深山的孤独,后两句主要表达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操。 诗人善于借景托物以抒怀言志,从“独立青峰野水涯”与“几生修得到梅花”等句可见出诗人以“青峰”“梅花”自喻,显露了自己卓拔不群、坚贞高洁的人格。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点评: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

无论是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还是游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妇之怨,无不感人至深。对于古典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稍微细致地加以归类,我们不难发现,有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恬淡、闲适、热爱、赞美、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各种类型。

2。试题分析:“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是即景抒怀,写山雨过后天地的寂寥,表达了诗人的孤傲寥落的情怀。

此句表面上是写山中沉寂的气象,但细细品读,似乎使人听到了他的叹息,叹息人间的万马齐喑。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中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点评:表现技巧是诗人用来抒发情感、表达题旨的一种手段方法,要准确回答就要熟悉古诗中常用的一些表现方法。①修辞手法:比喻、对偶、夸张、对比、拟人、双关等。

②描写手法:A。衬托手法,又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哀衬等;B。

侧面描写;C。虚实结合;D。

象征手法等。③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托物寓理三种。

5.《武夷山中》的翻译

《武夷山中》的翻译: 十年的岁月连回家的梦想都不曾有过,此时此刻独立青峰之上面对着野水无涯。

山雨初停的时候,天地间一片寂寥的景象,要经历多少岁月才能修炼成梅花那样的品格呢? 全诗: 《武夷山中》谢枋得 十年无梦得还家, 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 几生修得到梅花? 《武夷山中》是宋末元初诗人谢枋得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是遗民诗。

这首诗作于南宋亡后,谢枋得隐居在武夷山中,但国破家亡的哀痛始终不能忘叹,眼见祖国河山沦入敌手,反抗的呼声早已沉寂,诗人深深感到天地之间是那样的凄清寂寞,孤苦无依。可是还是用严寒、抗冰雪的梅花来激励自己,表示永远要坚持民族气节,决不向敌人屈膝。

创作背景: 诗写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此时,信洲失守,抗元失败后作者已在武夷山中转徙十年,文天祥已经就义两年。蒙古的铁蹄从北向南践踏而来,高原水出山河改,战地风来草木腥。

妻子和两个儿子被掳。诗写于隐居后期,东南一带的抗元烽火已被扑灭,元朝统治者正开始访求亡宋遗臣,收买汉族士大夫。

谢枋得(1226~1289) 南宋文学家。字君直,号叠山。

信州弋阳(今属江西)人。宝祐四年(1256)与文天祥同科中进士。

次年复试教官,中兼经科。又应吴潜征辟,组织民兵抗元。

同年任考官,因得罪贾似道而遭黜斥,咸淳三年(1267)赦还。德祐元年(1275),以江东提刑、江西诏谕使知信州。

元兵犯境,战败城陷,隐遁于建宁唐石山中,后流寓建阳,以卖卜教书度日。宋亡,寓居闽中。

元朝屡召出仕,坚辞不应,终于被强制送往大都(今北京),坚贞不屈,绝食而死。

6.《武夷山中》的翻译

《武夷山中》的翻译:

十年的岁月连回家的梦想都不曾有过,此时此刻独立青峰之上面对着野水无涯。山雨初停的时候,天地间一片寂寥的景象,要经历多少岁月才能修炼成梅花那样的品格呢?

全诗:

《武夷山中》谢枋得

十年无梦得还家,

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

几生修得到梅花?

《武夷山中》是宋末元初诗人谢枋得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是遗民诗。这首诗作于南宋亡后,谢枋得隐居在武夷山中,但国破家亡的哀痛始终不能忘叹,眼见祖国河山沦入敌手,反抗的呼声早已沉寂,诗人深深感到天地之间是那样的凄清寂寞,孤苦无依。可是还是用严寒、抗冰雪的梅花来激励自己,表示永远要坚持民族气节,决不向敌人屈膝。

创作背景:

诗写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此时,信洲失守,抗元失败后作者已在武夷山中转徙十年,文天祥已经就义两年。蒙古的铁蹄从北向南践踏而来,高原水出山河改,战地风来草木腥。妻子和两个儿子被掳。诗写于隐居后期,东南一带的抗元烽火已被扑灭,元朝统治者正开始访求亡宋遗臣,收买汉族士大夫。

谢枋得(1226~1289) 南宋文学家。字君直,号叠山。信州弋阳(今属江西)人。宝祐四年(1256)与文天祥同科中进士。次年复试教官,中兼经科。又应吴潜征辟,组织民兵抗元。同年任考官,因得罪贾似道而遭黜斥,咸淳三年(1267)赦还。德祐元年(1275),以江东提刑、江西诏谕使知信州。元兵犯境,战败城陷,隐遁于建宁唐石山中,后流寓建阳,以卖卜教书度日。宋亡,寓居闽中。元朝屡召出仕,坚辞不应,终于被强制送往大都(今北京),坚贞不屈,绝食而死。

7.谢枋得《武夷山中》赏析

【作品赏析】

谢枋得(1226-1289)字君直,号叠山,信州弋阳(今属江西)人。宝祐四年(1256)进士,除抚州司户参军,即弃去。吴潜宣抚江东、西,辟差干办公事。景定末,以忤贾似道,追两官,谪居兴国军。咸淳三年(1267),赦归。德祐元年(1275),以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知信州。明年,元兵东下,信州不守,变姓名入建宁唐石山,日日麻衣蹑屦,东向而哭。宋亡,居闽中,屡荐不起。至元二十六年(1289),福建参政魏天佑强之而北,至大都,不食而死,年六十四。门人私谥文节,世称叠山先生。有《叠山集》十六卷。《宋史》有传。词见《叠山集》卷三。

谢枋得的这首诗写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此时,信洲失守,抗元失败后他已在武夷山中转徙十年,文天祥已经就义两年。蒙古的铁蹄从北向南践踏而来,高原水出山河改,战地风来草木腥。妻子和两个儿子被掳,许多南宋旧臣纷纷投靠新主,孤忠的谢枋得面对国破家亡是怎样的心情?

首句,“十年无梦得还家”,指抗元兵败的十年间从未还家。这里不说“未还家”,却说“无梦得还家”,简直连还家的梦也不曾有过,可见其决绝之情。另方面,古代前朝的遗民,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总是逃入深山以表示不臣服新朝政权。他的“无梦得还家”,正是表明前此十年之志:抗节隐居。这一句领起下文。决绝到连还家的梦也不曾有过,栖息山间也就怡然自得了。

“独立青峰野水涯”,“独立”使诗人的高大的形象屹立于天地之间,是诗人直冲云霄的气节,是诗人不可一世的风骨。“青峰野水涯”是眼前景,奇峰挺秀,野水悠悠,是一幅绝妙的水墨画,但这又不是纯写武夷奇观,当年宋朝的河山,空旷,寂静,没有着落;独立于此,诗人的心情,有些悲怆孤独,有些若有所失。没有人烟,脚底的青峰是稀稀朗朗的春草,只知道一味的“缭乱逐春生”;不见渔舟,眼前只是烟波浩淼的野水,中间倾注着诗人的思想感情,这巍然挺立的青峰,实际上也是诗人自己的性格、形象的写照。

第三句一转,“天地寂寥山雨歇”,天地寂寥,淅淅沥沥的春雨在这寂寥之中也不知什么时候停住了,田野清旷,冻云黯淡,有青草的气息,有天地的空旷,有黄昏的寂寞。简直辨不清是真在写沉寂的山中气象,还是在叹息人间的万马齐喑。

末句“几生修得到梅花”?梅花向来被人们赋予了高洁坚贞的品质,如王安石写寒士的《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陆游写高士的梅:“零落成尘碾做泥,只有香如故”;还有苏轼写的梅:“不知风雨卷春归,收拾余香还畀昊”……梅花在数九隆冬这样最寒冷的日子里开放,百花之中,一枝独秀。到次年春来草长,在群芳之中,依然默默无语,卓尔不群。人要几生几世才能修得到梅花这样的境界啊!诗人忽然提到独立世外,傲霜吐艳的山中梅花,并深致仰慕之情,无疑他要以梅格自期。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自置于青峰野水之间,以梅花品格相期许。诗风自然朴素不加雕饰,清旷之中已带着几分苍凉沉郁,诗人对故国的思念,对人生的思考,深远绵长,发人深省。

8.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6分)武夷山中(宋)谢枋得

【答案】【小题1】表达了破国亡家的痛苦之情,(并借梅花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孤傲步裙、坚贞自励的情怀。

(意思对即可)【小题2】这句诗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山雨过后天地寂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孤傲寥落的情怀。(意思对即可)【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阅读鉴赏古代诗歌要知人论世,命题者在这首诗后面附上了有关作者生平的简要注解,这是考生应敏锐把握的一个重要信息。

结合这两个注解阅读本诗,可知该诗抒发了作为绝世孤臣的诗人的亡国破家之痛(从首句“十年无梦得还家”可见出诗人内心的幻灭感,从第三句“天地寂寥山雨歇”可推测出其隐喻意义:东南各地抗元武装斗争相继告败,复国理想已告破灭)。前两句主要写出了自己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捕而独自隐居深山的孤独,后两句主要表达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操。

诗人善于借景托物以抒怀言志,从“独立青峰野水涯”与“几生修得到梅花”等句可见出诗人以“青峰”“梅花”自喻,显露了自己卓拔不群、坚贞高洁的人格。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点评: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 无论是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还是游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妇之怨,无不感人至深。

对于古典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稍微细致地加以归类,我们不难发现,有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恬淡、闲适、热爱、赞美、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各种类型。【小题2】试题分析:“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是即景抒怀,写山雨过后天地的寂寥,表达了诗人的孤傲寥落的情怀。

此句表面上是写山中沉寂的气象,但细细品读,似乎使人听到了他的叹息,叹息人间的万马齐喑。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中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点评:表现技巧是诗人用来抒发情感、表达题旨的一种手段方法,要准确回答就要熟悉古诗中常用的一些表现方法。 ①修辞手法:比喻、对偶、夸张、对比、拟人、双关等。

②描写手法:A。衬托手法,又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哀衬等;B。

侧面描写;C。虚实结合;D。

象征手法等。③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托物寓理三种。

相关内容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