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诗有哪些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 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 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尽管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为我们所广为流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其他无数的诗人,象满天的星斗一般。 这些诗人,今天知名的就还有二千三百多人。他们的作品,保存在《全唐诗》中的也还有四万八千九百多首。 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有的从侧面反映当时社会的阶级状况和阶级矛盾,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有的歌颂正义战争,抒发爱国思想;有的描绘祖国河山的秀丽多娇;此外,还有抒写个人抱负和遭遇的,有表达儿女爱慕之情的,有诉说朋友交情、人生悲欢的等等。 总之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目光,成为他们写作的题材。在创作方法上,既有现实主义的流派,也有浪漫主义的流派,而许多伟大的作品,则又是这两种创作方法相结合的典范,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 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 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 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 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的。 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但是近体诗中的律诗,由于它有严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诗的内容受到束缚,不能自由创造和发挥,这是它的长处带来的一个很大的缺陷。 太子纳妃太平公主出降 李治 龙楼光曙景,鲁馆启朝扉。艳日浓妆影,低星降婺辉。 玉庭浮瑞色,银榜藻祥徽。云转花萦盖,霞飘叶缀旗。 雕轩回翠陌,宝驾归丹殿。鸣珠佩晓衣,镂璧轮开扇。 华冠列绮筵,兰醑申芳宴。环阶凤乐陈,玳席珍羞荐。 蝶舞袖香新,歌分落素尘。欢凝欢懿戚,庆叶庆初姻。 暑阑炎气息,凉早吹疏频。方期六合泰,共赏万年春。 帝京篇十首 李世民 秦川雄帝宅,函谷壮皇居。绮殿千寻起,离宫百雉余。 连薨遥接汉,飞观迥凌虚。云日隐层阙,风烟出绮疏。 岩廊罢机务,崇文聊驻辇。玉匣启龙图,金绳披凤篆。 韦编断仍续,缥帙舒还卷。对此乃淹留,欹案观坟典。 移步出词林,停舆欣武宴。雕弓写明月,骏马疑流电。 惊雁落虚弦,啼猿悲急箭。阅赏诚多美,于兹乃忘倦。 鸣笳临乐馆,眺听欢芳节。急管韵朱弦,清歌凝白雪。 彩凤肃来仪,玄鹤纷成列。去兹郑卫声,雅音方可悦。 芳辰追逸趣,禁苑信多奇。桥形通汉上,峰势接云危。 烟霞交隐映,花鸟自参差。何如肆辙迹,万里赏瑶池。 飞盖去芳园,兰桡游翠渚。萍间日彩乱,荷处香风举。 桂楫满中川,弦歌振长屿。岂必汾河曲,方为欢宴所。 落日双阙昏,回舆九重暮。长烟散初碧,皎月澄轻素。 搴幌玩琴书,开轩引云雾。斜汉耿层阁,清风摇玉树。 欢乐难再逢,芳辰良可惜。玉酒泛云罍,兰肴陈绮席。 千钟合尧禹,百兽谐金石。得志重寸阴,忘怀轻尺璧。 建章欢赏夕,二八尽妖妍。罗绮昭阳殿,芬芳玳瑁筵。 佩移星正动,扇掩月初圆。无劳上悬圃,即此对神仙。 以兹游观极,悠然独长想。披卷览前踪,抚躬寻既往。 望古茅茨约,瞻今兰殿广。人道恶高危,虚心戒盈荡。 奉天竭诚敬,临民思惠养。纳善察忠谏,明科慎刑赏。 六五诚难继,四三非易仰。广待淳化敷,方嗣云亭响。 赐梨李泌与诸王联句 李亨 先生年几许,颜色似童儿。__颍王 夜抱九仙骨,朝披一品衣。 __信王 不食千钟粟,唯餐两颗梨。__益王 天生此间气,助我化无为。 __李亨 王昭君二首 李白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燕支长寒雪作花, 蛾眉憔悴没胡沙。 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 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颊。 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 全唐诗共900卷 全唐诗库 全唐诗共900卷 第001卷 李世民 第002卷 李 治 第003卷 李隆基 第004卷 李 亨 第005卷 武则天 第006卷 李 贤 第007卷 鲍君徽 第008卷 南唐诸人 第009卷 徐 氏 第010卷 郊庙歌辞 第011卷 郊庙歌辞 第012卷 郊庙歌辞 第013卷 郊庙歌辞 第014卷 郊庙歌辞 第015卷 郊庙歌辞 第016卷 郊庙歌辞 第。 2.与广州有关的诗词您好。与广州有关的诗词可能有以下这些,不知道是否合你的意。 广州三樵歌〗 奉敕追三樵,随侯傍道走。回头语李郎,唤取尔朱九。 〖广州试越台怀古〗——黄滔 南越千年事,兴怀一旦来。歌钟非旧俗,烟月有层台。 北望人何在,东流水不回。吹窗风杂瘴,沾槛雨经梅。 壮气曾难揖,空名信可哀。不堪登览处,花落与花开。 〖广州江中作〗 书名:《全唐诗》 作者:张说 去国年方晏,愁心转不堪。离人与江水,终日向西南。 〖广州朱长史座观妓〗——宋之问 歌舞须连夜,神仙莫放归。参差随暮雨,前路湿人衣 《题广州使院》——郑愚 数年百姓受饥荒,太守贪残似虎狼。今日海隅鱼米贱,大须惭愧石榴黄。 《广州石门寺重送李尚书赴朝,时兼宗正卿》——杨衡 象阙趋云陛,龙宫憩石门。清铙犹启路,黄发重攀辕。 藻变朝天服,珠怀委地言。那令蓬蒿客,兹席未离尊。 〖与王六履震广州津亭晓望〗——张九龄 明发临前渚,寒来净远空。水纹天上碧,日气海边红。 景物纷为异,人情赖此同。乘槎自有适,非欲破长风。 〖广州王园寺伏日即事寄北中亲友〗——刘言史 南越逢初伏,东林度一朝。曲池煎畏景,高阁绝微飙。 竹簟移先洒,蒲葵破复摇。地偏毛瘴近,山毒火威饶。 裛汗絺如濯,亲床枕并烧。坠枝伤翠羽,萎叶惜红蕉。 且困流金炽,难成独酌谣。望霖窥润础,思吹候生条。 旅恨生乌浒,乡心系洛桥。谁怜在炎客,一夕壮容销。 〖使至广州〗——张九龄 昔年尝不调,兹地亦邅回。本谓双凫少,何知驷马来。 人非汉使橐,郡是越王台。去去虽殊事,山川长在哉。 .【减字木兰花】(寄钦州刘叔冶史君)——戴复古 羊城旧路。檀板一声惊客去。不拟重来。白发飘飘上越台。 故人居处。 曲巷深深通竹所。问讯桃花。欲访刘郎不在家 〖广州陪凉公从叔越台宴集〗 书名:《全唐诗》 作者:李群玉 一径松梢踏石梯,步穷身在白云西。 日衔赤浪金车没,天拂沧波翠幕低。 高鸟散飞惊大旆,长风万里卷秋鼙。 玉钩挂海笙歌合,珠履三千半似泥。 注:本人非全部原创,有机首也是在网上搜索的。 3.浪晓浮青雀 这句诗 什么意思意思是:天晓时分可以看见随波浮动的华丽游船 出自:司空曙[唐代]《送人游岭南》。 原文:万里南游客,交州见柳条。逢迎人易合,时日酒能消。浪晓浮青雀,风温解黑貂。囊金如未足,莫恨故乡遥。 释义:不远万里去到岭南游玩,到时柳树仍郁郁葱葱、生机勃勃。整日只知逢迎他人,饮酒作乐。天晓时分可以看见随波浮动的华丽游船,暖风拂过让人不禁解下黑色的貂裘。如果行囊里的财资不够,也不要埋怨故乡太遥远。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司空曙约唐代宗大历初前后在世。大历年间进士,磊落有奇才,与李约为至交。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同时期作家:卢纶,钱起,韩翃。他诗多幽凄情调,间写乱后的心情。常有好句。如传诵的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像是不很着力,却是常人心中所有。《送人游岭南》即此时所做。 曙为卢纶表兄,亦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其诗多为行旅赠别之作,由于仕途蹭蹬,又长期迁谪,所以他对遭遇不幸的友人常常表现出深切的关心。 《送郑明府贬岭南》、《送乔广下第归淮南》、《送流人》等篇,或感慨人事不平,或为窜身遐荒者一掬同情之泪,都写得情词凄恻,哀婉动人。明代文人曾称誉他的交游诗“情多,所以难得”(《唐诗广选》卷六引)长于抒情,多有名句。 其名句如“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喜外弟卢纶见宿》),善状目前之景,无限凄感,见乎言表。又如“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云阳馆与韩绅宿别》),“情融神会,殆如直述”,“最能感动人意”(《对床夜语》卷五)。 胡震亨曰:"司空虞部婉雅闲淡,语近性情。"(《唐音癸签》卷七)有《司空文明诗集》。其诗朴素真挚,情感细腻,多写自然景色和乡情旅思,长于五律。诗风闲雅疏淡。《新唐书·艺文志》载《司空曙诗集》2卷。《唐诗百名家全集》所收《唐司空文明诗集》为3卷。《全唐诗》编录其诗为2卷。 4.韩孟的诗歌主张论韩孟诗派的功利主义诗歌思想 吴河清 曾广开 关键词 古代文学;韩孟诗派;诗歌思想;功利主义 唐贞元中至元和末年,是功利主义诗歌思想发展的重要阶段,元白诗派被视为这一思想的主要推动者。 而与之处于同一文化背景中的韩孟诗派,特别是韩愈本人,有的学者却认为其“在诗歌思想上,却丝毫也找不到儒家诗教的影响”,“甚至未尝提出言志说”〔(1)〕。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元和时期功利主义的诗歌主张,并不仅仅为元白诗派所提倡,而是当时整个诗坛的普遍要求。尽管韩孟等人关于功利主义诗歌主张的论述极少,只要我们能够深入研究这些理论论述,并注意“从作品中抽象出文学规律和艺术方法”〔(2)〕,我们就可以发现韩孟诗派也曾倡导儒家功利主义的诗教传统。 毫无疑问,我们赞同韩孟诗派的诗歌思想是重主观尚怪奇的看法,但我们认为韩孟诗派是在元和初年以后才逐渐确立这种主要创作倾向的。认真研究一下元和时期功利主义诗歌思潮发生、发展的实际,很容易看到韩孟诗派在元和初年以前,确实是表现出浓厚的功利主义倾向,是当时功利主义诗歌思潮的主要推动者。 安史之乱的爆发,结束了盛唐的历史。经过肃、代两朝的努力,唐王室才挣脱了覆亡的威胁。 德宗即位后,也曾考虑励精图治,开始也有一些善政。但由于这位皇帝为人忌刻,任用宦官奸邪,不能稳定政局,致使兵祸连年不息,国家财政日益枯竭。 朱泚、李怀光等的叛乱,几乎危及了唐室的生存。直至贞元初年,整个社会才渐趋安定。 但这暂时安定的代价是巨大的,河北、淮西不遵王命,犹如列国,方镇节度骄横跋扈,宦官擅权作威作福,整个社会充满了一种沉重的危机感。 贞元以后,韩愈、刘禹锡、柳宗元、元稹、白居易等渐次登上仕途,这是一批与前代迥然不同的诗人。 他们既没有盛唐诗人那种不通实务却自视甚高、认为可以坐取卿相的浪漫气息,也没有大历诗人那种感伤时世、希望逃离现实苦难而避时避世的消沉。诗人的敏感使他们较早地感受到历史潮流的气息,他们立即清醒地意识到盛唐的繁华如梦一样逝去,再也难以寻觅。 他们几乎是本能地觉察到新兴文人集团在认真寻找消除社会危机的道路和方法,社会改革的大潮正在形成。所以,当韩愈等人一旦进入仕途,便不遗余力投身于新兴文人集团所从事的政治改革斗争。 在现实生活中,他们自然而然地要把文学作为政治改革和政治斗争的手段,这种强烈的政治功利目的自然会影响到他们的文学思想,要求诗歌创作和其他文学创作有助于政治教化,特别是有助于他们所从事的政治改革,从而在整个文学领域内掀起功利主义的文学改革运动。 早在贞元初年,孟郊献诗于国子祭酒包佶,称赞包佶的诗为“时吟五君咏,再举七子风”〔(3)〕,推重颜延之和建安七子,流露出对建安以来现实主义诗歌传统的向往。 贞元六年(790),孟郊寓居苏州,与著名诗人韦应物唱和。在《赠苏州韦郎中使君》诗中,孟郊把韦应物比作建安诸子和谢灵运,明确提出以“雅正”为诗歌创作的准绳。 其诗云:“谢客吟一声,霜落群听清。文含元气柔,鼓动万物轻。 嘉木依性植,曲枝亦不生。尘埃徐庾词,金玉曹刘名。 章句做雅正,江山益鲜明。苹萍一浪草,菰蒲片池荣。 曾是康乐咏,如今搴其英。顾惟菲薄质,亦愿将此并。” 〔(4)〕孟郊倡言“雅正”,实际上与韩愈在散文方面倡导征圣宗教的文学思想是一致的,都是在宣扬儒家从《诗经》等经典中演绎出来的政治教化论。孟郊推重建安七子和谢灵运,主要也是对六朝的淫靡诗风不满,从中也可看出孟郊在诗歌创作上的基本观点。 贞元十年(794)以后,孟郊继续强调“大雅”的诗教传统应该是诗歌创作的圭臬,要求诗人把讽谕时政得失作为诗歌创作的主要任务。其《出东门》云:“一生自组织,千首大雅言。” 〔(5)〕《答友人》云:“落落出俗韵,琅琅大雅词。”〔(6)〕《答姚怤见寄》亦云:“大雅难具陈,正声易漂沦。” 〔(7)〕在《读张碧集》一诗中,孟郊标举“六义”、“国风”,明确地称赞张碧的诗歌是“下笔证兴亡,陈词备风骨”,期待着统治者能够恢复儒家采诗观风的传统,有“采诗官”来收集张碧这些讽谕时政得失的作品〔(8)〕。孟郊的主张,直接启发了白居易,其元和初年所作《采诗以补察时政》一文和《采诗官》一诗完善了孟郊的观点。 从孟郊现存的全部作品来看,虽然大多数篇章是他自己贫困生活的记录和失意的哀叹,但他同时却一再告诫世人,他的诗歌并不是仅仅为了反映自己的窘迫和辛酸,而是有着强烈的政治教化目的。其《奉报翰林张舍人见遗之诗》云:“昔咏多写讽,今词讵无因。” 〔(9)〕《送淡公十二首》亦云:“兹焉激切句,非是等闲歌。”〔(10)〕孟郊也知道时人视其诗为“矫激”之作,他申辩说自己的诗乃有为而作,因意在讽谕才会形成“激切”的特点。 如其《杀人不在边》、《感怀》、《伤春》等诗反映建中以来的战乱现实,痛伤百姓的流离失所,并讽刺“操弧者”的养寇自重;《审交》、《伤时》等感叹贫士孤立无援,谴责世态炎凉的小人;《连州吟》、《乱离》、《汴州离乱后忆韩愈李翱》等反映现实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对执政者进行。 5.关于乞巧的古诗有哪些南朝 梁 宗懔《荆楚岁时记》: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 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鍮石为针,陈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於瓜上则以为符应。” 唐 林杰 《乞巧》诗:“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元 乔吉《金钱记》第二折:“秋乞巧穿针会玉仙,冬赏雪观梅到玳筵。” 欧阳山《三家巷》三:“这七月七日是女儿的节日,所有的女孩子家都要独出心裁,做出一些奇妙精致的巧活儿,在七月初六晚上拿出来乞巧。” “七夕今霄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 开头两句叙述的就是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这是因为这一美丽的传说牵动了一颗颗善良美好的心灵,唤起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线几万条。”后两句将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简明扼要,形象生动。 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想象的空间, 乞巧 (唐) 林杰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注释】:① 乞巧:古代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日,又名七夕。【意思】:一年一度的七夕节又来到了,牵牛织女再度横渡喜鹊桥来相会。 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挨家挨户的巧手女子都穿起红丝,至少有几万条。(比喻) 【作者简介】:林杰(831—847)字智周,福建人,唐代诗人。 小时候非常聪明,六岁就能赋诗,下笔即成章。又精书法棋艺。 卒,年仅十七。《全唐诗》存其诗两首。 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 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 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开头两句叙述的就是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 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这是因为这一美丽的传说牵动了一颗颗善良美好的心灵,唤起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后两句将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简明扼要,形象生动。可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后资料袋的内容,感受人们过节时的喜悦。 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想象的空间,要引导学生结合全诗的理解,进一步体味诗中展示的人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心愿。【唐】权德舆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 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霄。七夕【唐】徐凝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鹊桥仙【宋】秦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七夕词【唐】崔颢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 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间不相见。长信深阴夜转幽,瑶阶金阁数萤流。 班姬此夕愁无限,河汉三更看斗牛。七夕【唐】白居易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 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秋夕【唐】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七夕【宋】杨璞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七月七日长生殿,半夜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七夕【唐】曹松牛女相期七夕秋,相逢俱喜鹊横流。 彤云缥缈回金辂,明月婵娟挂玉钩。燕羽几曾添别恨,花容终不更含羞。 更残便是分襟处,晓箭东来射翠楼。七夕【唐】崔国辅太守仙潢族,含情七夕多。 扇风生玉漏,置水写银河。阁下陈书籍,闺中曝绮罗。 遥思汉武帝,青鸟几时过?七夕宴悬圃二首念闲愁皓月胧黄挂天边,吾心只道忆从前。乞巧投针白玉碗,青葱朦胧我犹牵。 佳人不知在何方,只愿同往对月前。莫不从头追悔忆,一笑清且付流年。 七夕【当代】霄骥玫瑰暮色浅星辰,风语暗香对影深。今夜女儿无乞巧,凭空嫁作有情人。 【唐】崔颢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时持针线。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间不相见。 长信深阴夜转幽,瑶阶金阁数萤流。班姬此夕愁无限,河汉三更看斗牛。 七夕【唐】崔涂年年七夕渡瑶轩,谁道秋期有泪痕?自是人间一周岁,何妨天上只黄昏。七夕【唐】窦常露盘花水望三星,仿佛虚无为降灵。 斜汉没时人不寐,几条蛛网下风庭。楚塞馀春听渐稀,断猿今夕让沾衣。 云埋老树空山里,仿佛千声一度飞。七夕【唐】杜牧云阶月地一相过,未抵经年别恨多。 最恨明朝洗车雨,不教回脚渡天河。七夕【唐】杜审言白露含明月,青霞断绛河。 天街七襄转,阁道二神过。袨服锵环佩,香筵拂绮罗。 年年今夜尽,机杼别情多。七夕赋咏成篇【唐】何仲宣日日思归勤理鬓,朝朝伫望懒调梭。 凌风宝扇遥临月,映水仙车远渡河。历历珠星疑拖佩,冉冉云衣似曳罗。 通宵道意终无尽,向晓离愁已复多。七夕【唐】李贺别浦今朝。 6.唐代的所有诗人名单【唐五代】 虞世南上官仪王勃卢照邻杨炯骆宾王陈子昂杜审言朱弯 沈佺期宋之问张说张九龄常建储光羲李颀高适岑参王昌龄孟浩然王维李白杜甫刘长卿韩愈柳宗元韦应物寒山拾得顾况李益卢纶钱起王建张籍孟郊元稹白居易刘禹锡贾岛许浑李商隐杜牧李贺薛涛皮日休陆龟蒙杜荀鹤罗隐僧皎然僧贯休僧齐己温庭筠韦庄王翰崔道融刘希夷徐氏张谓张继崔曙苏味道马戴刘叉崔颢王湾王之涣贺知章崔护朱昼 刘方平于良史聂夷中于鹄祖咏杨师道赵徵明张若虚袁郊崔涯张仲素秦韬玉李约王涯胡令能卢汝弼戎昱崔珏王驾黄巢崔国辅于武陵捧剑仆施肩吾花蕊夫人李郢皇甫松张祜綦毋潜张南史徐彦伯李珣冯延巳李煜 7.求关于广州的诗词1. 《归雁》 唐:杜甫 闻道今春雁,南归自广州。 见花辞涨海,避雪到罗浮。 是物关兵气,何时免客愁。 年年霜露隔,不过五湖秋。 杜甫作此诗时,正逢战乱,大雁南归广州,一定要经过那些战乱的地方;诗人因战乱无法回乡,便将乡愁寄托于大雁。 2.《啰唝曲》 唐:刘采春 那年离别日,只道住桐庐。 桐庐人不见,今得广州书。 这是一位女诗人写的,五言绝句短小精悍,却把对远在广州的丈夫浓浓的思念寄托诗中。 3.《闰三月二日发船广州来归亭下之官宪台宋》 杨万里 诸人政坐爱闲游,天遣南游天尽头。 到得广州天尽处,方教回首向韶州。 这是宋代杨万里一首宦游诗,将自己宦游生涯苦中作乐蕴含其中。 4.《中秋广江驿示韦益》 唐:李群玉 莫惜三更坐,难消万里情。 同看一片月,俱在广州城。 泪逐金波满,魂随夜鹊惊。 支颐乡思断,无语到鸡鸣。 中期佳节,诗人望着那片月,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中秋始于唐代,盛行于宋朝,成为仅次于春节的传统节日,本诗便是在中秋夜所作。 5.《约同人游拾翠洲》 袁崇焕 春风十里五羊城,拾翠洲前绿草生。 君若来时须并马,一尊同去听流莺。 拾翠洲就是现在的沙面岛。当年袁崇焕(生于广东东莞)从这里去北方抗金,是何等的意气风发。袁崇焕回家了,会见亲友,游览山水。诗,回忆这段经历,诗写得很悠闲,也很潇洒。表明这个时候袁崇焕的心情很好,体现了袁崇焕的乡情和亲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