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浙东唐诗之路诗人写作的诗歌特点写作特点 《浙东唐诗之路》共收集了41个在唐代诗人诗中提及到过的浙东景点,共收集相关诗歌207首。每个地名景点作为一个小序列,下面是具体的地名详解,诗歌以及相应的诗歌点评。 首先,是本书思想内容的地方特色性。这种特色性主要展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选材的地方性。本书中辑录了大量浙东尤其是以越地为主的山水文化景观,例如越中,越州州治,镜湖,龟山,贺知章故居,兰亭,会稽山,若耶溪,曹娥江,小舜江,剡溪,金庭山,天姥山等具有代表性的越地景观。这些景观为唐代的迁客骚人提供了大量的诗歌创作题材与灵感,为唐诗之路的诞生与形成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第二个方面,是诗歌择取的地方性。例如在本书中李白的《送王屋山魏万还王屋》中的诗句:“遥闻会稽美,一弄耶溪水。万壑与千岩,峥嵘镜湖里。···笑读曹娥碑,沉吟黄绢语。天台连四明,日入向国清。···”其中诗里所提到的“会稽”,“耶溪”,“曹娥碑”,“天台山”,“四明山”不正是浙东地域景观的代表吗?作者富有选择性地去挑选一大批具有典型乡土文化意义的诗歌作为本书内容的主题,有力地说明了浙东唐诗之路上唐诗的数量之多。 其次,是本书在编排上的合理性。本书的基本编排结构是以序言,前言和正文三部分组成。目录是以一个个浙东山水景观或地名为主题,然后下辖若干首赞咏这个风景的唐诗编排而成。而最具特色的是正文的编排。首先,作者在每个地名的后面会写一些对这个地名的详解,之后是相关诗人的简介,再是对诗歌相关字句的注释,最后是对全诗的点评。例如,在写剡溪时,就先对剡溪作介绍:“剡溪为曹娥江上流···剡溪为越中胜地,即为剡中,位于嵊县,不但有水,而且有山···”接下来就是对咏剡溪的诗人的简介,如“丁仙芝,一作丁先芝,润州曲阿人。玄宗开元13年进士···”再次是丁的诗作《剡溪馆闻笛》,之后又是对诗的注释:“羌笛:一种吹奏笛,原出古羌族。”最后,是对诗的点评。所以,这样的布局编排方式,能让读者在很好的把握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之余,又可以了解一些浙东景观文化。 再次,是本书对唐诗研究者具有参考性。对于浙东唐诗之路的研究,应当是以具体的作品为根本研究依据的。本书收集的唐诗数量丰富,且又具有很强的地方特色性,注释比较全面,可以为广大的唐诗之路研究者提供可信的研究资料,对今后弘扬地方本土文化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本书中既有许多唐诗研究者所普遍研究过的著名诗人如杜甫,李白的,孟浩然等的诗作,亦有大量不是很有名却很值得研究的诗人,如王涯,朱放等等,无疑为唐诗研究者拓宽了研究的领域与渠道。 先生的《浙东唐诗之路》,是继先生《剡溪是唐诗之路》一文后的又一经典著作。在感叹先生热爱乡土的精神与弘扬地方乡邦文献的同时,对当代大学生尤其是文理学院的学生对于如何立足本土文化,并不断传承发扬本土文化的问题进行了思考。浙东唐诗之路研究作为一项本土文化研究,更应该引起读者的重视。在文化多样化的今天,传统文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小到韩流,好莱坞对青少年的冲击;大到韩国“抢走”端午节的文化遗产,是否应该值得去深刻反思?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精华的唐诗,更应当在中华文化复兴的进程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那么,《浙东唐诗之路》就又对唐诗之路的进一步发展探究夯实了基础。 2.求唐诗之路所有的诗和注解“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这是唐代诗人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的诗句。 唐时的浙东,经济与文化十分繁荣,旅游资源异常丰富。浙东籍的诗人有贺知章、秦系、罗虬、严维、灵澈等,李白等诗坛杰出人物,亦不远万里慕名来浙东游览,留下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从而形成了名副其实的“唐诗之路”。 所谓“唐诗之路”,指的是古代剡中(今浙江新昌、嵊县一带)一条唐代诗人往来比较频繁,对唐诗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的古代旅游风景线。自绍兴古镜湖、浙东运河、曹娥江至剡溪。 溯源至石梁而登天台山,这是晋唐以来文人墨客好游的一条古道。 《世说新语》中说这里是“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茏其上,若云兴霞蔚”。 据统计,在全唐诗收入的2200余位诗人中,有312位诗人游览过这条风景线,他们中多数是唐代诗坛的杰出人物,如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刘长卿、元稹、贯休等。 他们或逆水而上,或顺流而下,携酒扬帆,击节高歌,对沿途风光吟咏不绝。 这条古道何以赢得诗人青睐? 原来,浙东会稽、天台、四明三大名山在此盘结,其间百溪清流环绕,奔腾有声,汇聚为剡溪,两岸风光如画。 古人畅游以水路为主,水尽则登山而歌,而剡溪乃登天台山必经之路。 天台山上又有著名的石梁飞瀑,诗人纷至沓来。 3.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下列各题(1)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以及读图的能力,还考查了仿写的知识,阅读材料一,根据“这条路线自绍兴镜湖向南经曹娥江至剡溪,溯江而上,经新昌的沃江、天姥,最后至天台山,全长约200 公里,贯穿浙江东部”,再读图,找出楠溪江的路线,进行说明即可.(2)悲痛考查对此材料信息的概括,阅读两则材料,根据“浙东的水平静而不阻滞,滩有急流而不汹涌,给人以舒畅的韵律感,尤其适于乘船游览”“浙江山水的尺度刚刚好,山水缠绕,百转千回,正对应着诗歌的起承转合,正是这自成一格的山水,抚慰了那些从中原地区贬谪至此的诗人”,可以概括解答.(3)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以及对诗句含义的理解,阅读材料二,根据“这些只能是由河流和舟楫牵引出来的景观”分析,再看所给诗句,“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是在河流上所见景致,而“危峰入鸟道,深谷泻猿声”是写高山,所以排除CD;“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是说峡江急流的吼声像雷霆在轰击,翠树苍藤笼罩的烟雾使日月为之发昏,不符合材料景观,所以选择B.故选B.(4)本题考查对唐诗的历史以及古诗文的意思的理解,唐诗有许多优秀的诗人和作品,看选项可知,“迁客骚人,多会于此”最恰当.故选C.答案:(1).示例:楠溪江从括苍山流出,逶迤南下,经岩头镇、九丈滩、永嘉,最后汇入瓯江,全长145 公里.评分:4 分.起点、流经地点、终点、全长各1 分.(2).①山环水绕,景色秀美;②没有险峻的高山,水不急不缓,适于游览.(3).B(4).C。 4.浙东唐诗之路绍兴会稽秦望山佛教文化旅游区中国-浙东唐诗之路-绍兴会稽秦望山佛教文化旅游区 绍兴会稽秦望山佛教文化旅游区 绍兴会稽秦望山佛教文化旅游区 (浙东唐诗之路-绍兴会稽秦望山佛教文化区欢迎您) 浙江绍兴会稽秦望山佛教文化旅游区,坐落在绍兴平水镇平江村,这里也是浙东唐诗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体包括以下几大景点书法圣地-云门古寺、中国三论宗祖庭-嘉祥寺、佛教圣地-天衣寺(法华寺)、崇福寺(崇福祠)、美丽的若耶诗溪、会稽湖风景区、秦始皇皇登临过的秦望山、会稽刻石(李斯碑)、云门山、云门明觉寺、云门普济寺、云门雍熙院、云门广福院、云门看经院、芍师院、显圣院(云门显圣寺)、云门广孝寺、王献之故居、辩才香阁、辩才塔、陆游草堂、王献之洗砚池、洗笔池、丽句亭、智永和尚(铁门槛、退笔冢)、明崇祯三年(1630)文学家王思任撰文、范允临行书、著名书法家董其昌、陈继儒和董象蒙跋语的《募修云门寺疏》、王子敬笔仓、王子敬笔琢、王子敬山亭、宋高宗书“传忠广孝之寺”碑、王勃仿兰亭之"曲水流觞"遗址、五云溪、白乳亭、五云山亭、火者塔、溪风阁墓、日本杉木祖师墓、雪峤和尚塔、“云门卓立”石牌坊、“云门古刹”石牌坊等等文物建筑景点。 一下是分别简单介绍: 一、书法圣地-云门古寺 云门寺坐落于绍兴城南16公里处秦望山麓的一个狭长山谷里,平水镇寺里头村境内。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刹,更是一处集宗教、文化、游赏于一体的古代文化胜地。 云门寺始建于晋义熙三年(407)。据史书记载,晋代大书法家王献之曾于此隐居,某夜其屋顶忽然出现五彩祥云,王献之将此事上表奏帝,晋安帝遂下诏改建为寺,称“云门寺”,门前石桥名“五云桥”。 明万历《会稽志》卷十六元虞集撰《云门寺记》云:“寺本中书令王献之旧宅。东晋安帝义熙三年(407),有五色云见其上,事闻安帝,是以有云门之称也。” 云门寺规模曾经十分宏大。从府志记载和所绘地图看,云门山谷口有“云门古刹”、“卓立云门”等数道石牌坊,道旁有著名的“辨才塔”、“丽句亭”。 辨才塔为唐太宗赐建,丽句亭亭内留有历代诗人留下的赞美云门的诗章。云门寺共五进:山门、韦驮殿、大雄宝殿、法堂、禅堂。 主寺之外,还有“看经院”、“芍师院(忏堂)”和“广福院”等副寺。后来这些副寺也都独立成寺,分别称显圣寺、雍熙寺和寿圣寺。 其实附近的寺庵还很多,“云门”只是一个总称。据陆游《云门寺寿圣院记》称:“云门寺自晋唐以来名天下。 父老言昔盛时,缭山并溪,楼塔重覆,依岩跨壑,金碧飞蛹……游观者累日乃遍,往往迷不得出。”明万历《会稽志》卷十六载:“今云门有寺六:广孝,恩昱诸公所居也;上庵曰广福;看经院曰显圣;闷兴忏院早雍熙;西曰普济;南曰明觉,各有胜地。” 足见当时的盛况。 “十峰游罢古招提,路入云门峻似梯。 秀气渐分秦望岭,寒声犹入若耶溪”。作为一处林泉秀美、环境清幽的寺庙丛林,云门寺尤其成为历代文人雅士山水游赏的对象。 萧翼、王勃、宋之问、钱起、杜甫、白居易、元稹、崔颢、孙逖、李褒、范仲淹、陆游、李弥逊、虞集、金涓、刘基、王思任等,都在这里留下了他们不朽的诗文。云门寺还是绍兴除兰亭之外最为著名的一处书法胜地,中国书法史上的许多名人和逸事都与此有关。 云门寺的前身本为王献之的旧宅,传为王献之隐居练字之所。“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帖》真迹也曾长期保存在云门寺。 王羲之的第七代孙智永及其侄子惠欣曾在这里出家为僧,叔侄二人都是书法大家,备受梁武帝的推崇,因此云门寺曾一度改名为“永欣寺”。智永有两个徒弟,一名智果、一名辨才,都是他的书法传人。 智果青胜于蓝,隋炀帝就曾对智永说过:“和尚(——指智永)得右军肉,智果得右军骨。”时人求书者甚多,户限为之穿。 智永身后,王氏传家之宝《兰亭帖》真迹由辨才收藏,结果就在这云门寺中被唐太宗派来的御史萧翼设计赚去。唐高宗上元二年(675)三月上巳,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曾在云门寺主持了一次模仿王羲之兰亭雅集的修禊活动,并也仿《兰亭集序》写了一篇《修禊序》,其中叙景部分写道:“暮春三月,修禊事于献之山亭也。 迟迟风景出没,媚于郊原。片片仙云远近,生于林薄。 杂草将发,非止桃溪。迟鸟乱飞,有余莺谷。 王孙春草,处处皆青。仲统芳园,家家并翠。” 在云门寺中,原有不少与以上人事相关的建筑和设施,如献之山亭、献之笔仓、智永铁门槛、智永退笔冢、辨才塔以及陆游年轻时在此读书的云门草堂等等,可惜它们都早就随着整座古刹的倾圮一起化作历史陈迹。 云门寺自明末以后一直不振,现仅存墨池一潭,五云桥一座,清代木构建筑两进及东厢房数间。 第一进三开间山门,系清早期建筑,门楣上方书“云门古刹”行楷大字,明间兼作韦驮殿,东、西两次间易为民用。第二进三开间大雄宝殿,清代建筑。 前檐下置“大雄宝殿”横匾,明间五架抬梁式带前廊,前后金柱为圆形石柱,柱础呈鼓形;东、西两次间为穿斗式结构。东侧厢房北端廊壁间,存有明崇祯三年(1630)王思任撰文、范允临行书、董其昌陈继儒和董象蒙跋语的《募修云门寺。 5.通读全文说说唐诗之路上诗人写作的是诗歌有何特征“从学术方面,新昌对唐诗之路的研究工作已经较为完整,但是如果没有实际的,那就是空对空了。” 当地一位官员认为唐诗之路必须走进现实,这对文化传承和旅游发展才有根本的意义。 新昌县委常委潘启富透露,新昌将于明年启动规划“天姥山古驿道”计划于2014年启动建设,恢复景点游览和配套设施。 这条古驿道由会稽山逶迤而来,从嵊州黄泥桥入新昌境,再从新昌旧城东门直至天台县界,穿越新昌县境内的古驿道全长约45公里。 当然,申遗是项巨大的工程。 “申遗首先要通过省里和国家的审核,每年中国只有两个名额,国家审核通过后,就需要到国际上去申请,一般需要一年半左右的时间,联合国相关组织就会将材料发给世界各地的理事,会出来一个基本结论。”竺岳兵介绍说。 “太难了,就像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显然,只靠新昌一个县城的力量,肯定是完不成的,希望省里有关部门能协调形成合力。” 当地一位官员如此表示。 有专家认为,申遗首先要解决的是认识问题,不能为了申遗而申遗,不能根据旅游市场的需要而改变项目本身,不能为眼前的利益放弃标准,要根据相关法律规划指导建设和开发,要重视省里、市里、县里所有的遗产保护工作,提高群众的文化素质和政府的管理力度,这才是申遗的真正目的和意义所在。 6.全唐诗.全唐诗库.唐诗宋词鉴赏.唐诗宋词元曲.唐诗驱鬼李白1.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唐·李世民《赠萧》)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唐·王勃《滕王阁序》) 4.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5.人世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唐·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6.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王维《使之塞上》) 7.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8.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9.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10.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11.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唐·高适《别董大》) 1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3.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唐·岑参《逢入京使》) 14.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三词《渡汉江》) 15.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唐·李白《早发白帝城》) 16.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17.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唐·李白《论诗》) 18.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19.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怀五百字》) 20.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21.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唐·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2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23.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唐·杜甫《寄李白二十韵》) 24.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唐·杜甫《偶题》) 25.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唐·贾岛《题诗后》) 26.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27.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唐·韩愈《调张籍》) 28.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唐·韩愈《原道》) 29.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唐·韩愈《进学解》) 30.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唐·韩愈《调张籍》) 31.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3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3.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唐·刘禹锡《竹枝词》) 34.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唐·刘禹锡《陋室铭》) 35.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唐·刘禹锡《浪淘沙》) 36.请君莫奏前朝曲,听曲新翻杨柳枝。(唐·刘禹锡《杨柳枝词九首》) 37.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唐·白居易《与元九书》) 38.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39.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唐·白居易《琵琶行》) 40.试玉要烧三日满,辩材须待七年期。(唐·白居易《放言》) 41.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2.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王翰《凉州词》) 43.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唐·杜牧《江南村绝句》) 44.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唐·杜牧《泊秦淮》) 45.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李商隐《无题》) 46.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唐·李商隐《无题》) 47.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唐·李商隐《无题》) 48.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唐·李商隐《乐游原》) 49.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唐·李商隐《晚情》) 50.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唐·杜荀鹤《春宫怨》) 51.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唐·元稹《离思》) 52.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唐·张继《枫桥夜泊》) 53.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唐·卢延让《苦吟》) 54.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稼衣裳(cháng)。 (唐·秦韬玉《贫女》) 55.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僧云览诗中之句) 56.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唐·许浑《咸阳城东楼》)。 7.吴越文化的典型代表吴越文化的典型代表: 1:吴语,以苏州话,上海话,宁波话等最为典型 2:昆曲,世界文化遗产,600年历史,百戏之祖, 3:越剧:现今中国第二大戏曲剧种,以爱情为主题,以婉转柔美的唱腔,儒雅的女小生为主要亮点 4:苏州园林,世界文化遗产 5:梁祝传说 6:白蛇传说 7:师爷文化:绍兴 8:杭州西湖 9:宁波天一阁藏书文化 10:佛教禅宗天台宗 11:吴歌,是文学史上对吴地民歌民谣的总称, 12:西塘,堪称"活着的千年古镇 13:乌镇中国江南的封面,传承千年的历史文化 14:河姆渡遗址 15:唐诗之路 吴越文化又称江浙文化,是汉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江浙的地域文化。吴越文化区以太湖流域为中心,范围与吴语区相吻合,可细分为“吴文化”和“越文化”,两者同源同出。吴越文化形成于周代,《春秋》、《左传》、《国语》等史书都有载,吴王阖闾都于姑苏,越王勾践都于会稽;早期吴越民众以尚武逞勇为风气,粗犷中蕴涵精雅;晋室南渡后士族文化的特质改变了吴越文化的审美取向,逐步给其注入了“士族精神、书生气质” ,开始成为中国文化中精致典雅的代表。唐代时期,吴越经济开始超过北方,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同时,原先北方文化在北方地区在战争和多次的少数民族统治中淡化,吴越文化又保留了较多了传统中国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