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蒲叶蒲叶,一般有水的地方长的都有,较为常见。 pú【名】(形声。从水丱,浦声。 本义:植物名。香蒲)同本义〖cattail〗蒲,水草也。 可以作席。——《说文》有蒲与荷。 ——《诗·陈风·泽陂》共其苇蒲之事。——《周礼·泽虞》。 注:“以为席。”男执蒲璧。 ——《周礼·大宗伯》。注:“蒲为席,所以安人。” 又如:蒲甸儿(亦作“蒲垫”。用蒲草编的坐垫);蒲柳(比喻身微低贱);蒲草毛窝(一种用蒲草编成的深帮圆底鞋子,里面杂有鸡毛、芦花等物);蒲鞭示辱(以薄为鞭,薄罚示耻);蒲帆(用蒲叶编成的船帆)菖蒲〖calamus〗。 如:蒲节(端午节);蒲人(以菖蒲扎成的人像);蒲酒(菖蒲酒);蒲练(用蒲之纤维织成的布);蒲艾(菖蒲与艾草)即今人所称“水杨”。也称“蒲杨”、“蒲柳”〖bigcatkinwillow〗不流束蒲。 ——《诗·王风·扬之水》又如:蒲柳(植物名,即水杨。质性柔弱且又树叶早落,所以用来比喻衰弱的体质);蒲姿(蒲柳之姿);蒲杨(蒲柳)用草盖的圆顶屋〖coveringofthatchedcottage〗。 如:蒲屋(茅屋);蒲室(茅屋);蒲庵(草庵)樗蒲〖dice〗。古代一种游戏,像后代的掷色子。 如:蒲戏(樗蒲之戏);蒲弈(樗蒲之戏)同今“葡萄”〖grape〗。如:蒲萄;蒲陶;蒲桃古邑名〖Puprefecture〗春秋卫地,战国属魏。 在今河南省长垣县春秋晋地,在今山西省隰县西北姓。如:汉有蒲昌、蒲遵蒲pú【动】伏地而行〖crawl〗奉壶饮冰以蒲伏焉。 ——《左传·昭公十三年》又如:蒲伏(匍匐。伏地而行);蒲服(蒲伏,伏地膝行);蒲望(蒲伏)蒲棒,蒲棒儿púbàng,púbàngr〖cattail'sspike〗〖口〗∶香蒲的花穗,形状像棒子蒲包púbāo〖cattailbag〗用香蒲叶编成的装东西的用具蒲草púcǎo〖thestemorleafofcattail〗香蒲的茎叶,可供编织用蒲墩儿púdūnr〖cattailmat〗用香蒲叶、麦秸等编成的厚而圆的垫子,农村中用作坐具蒲服púfú〖sitontheground〗以跪姿坐于地上古代席地而坐,两膝着席,跟跪着差不多,所以《战国策》里说伍子胥“坐行蒲服,乞食于吴市”。 ——吕淑湘《语言的演变》蒲公英púgōngyīng〖dandelion〗多年生草本植物(Taraxacummongolicum),全株含白浆,叶丛生,花黄色,果实褐色,上带白色软毛,可顺风飘散,全草供药用,能清热、解毒蒲剑pújiàn〖sword-shapedbagofaromaticherbshungoverdoorstepontheDragonBoatFestival〗指菖蒲叶,形似宝剑而得名蒲节Pújié〖DragonBoatFestivalonthefifthdayofthefifthlunarmoon〗端午节,因旧俗端午节在门上挂菖蒲叶而得名蒲剧pújù〖PuzhouoperaofShanxiProvince〗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山西省南部地区蒲葵púkuí〖Chinesefanpalm〗一种常绿乔木,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叶子可以做扇子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明·魏学洢《核舟记》蒲柳púliǔ〖bigcatkinwillow〗落叶灌木(Salixgracilistyla),秋天早凋,也叫水杨,用来比喻或自谦身体衰弱蒲柳常质,望秋先零。 ——《晋书·顾悦之传》蒲扇púshàn〖palm-leaffan〗用香蒲叶做成的扇子蒲式耳púshì'ěr〖bushel〗英美制计量单位,计量干散颗粒物的体积时用,一蒲式耳合8加仑蒲松龄PúSōnglíng〖PuSongling〗(1640—1715)中国清代著名的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属淄博市)人。家境贫寒,熟悉民间疾苦,留意采集民间传说异闻,呕心沥血数十年写成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通过谈狐说鬼等形式,批判社会、政治蒲团pútuán〖rushcushion;cattailhassock〗一种圆垫子,用香蒲草、麦秸等编成蒲苇púwěi〖cattailandreed〗香蒲和芦苇蒲苇纫如丝。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又妾当作蒲苇。蒲线púxiàn〖whitevilligrownonthefemaleflowerfringeofcattail〗香蒲的雌花穗上长的白绒毛,可用来填枕头芯1 来源于一种称为蒲草的植物。 东晋时期怔北大将军、冀州刺史苻洪的家中有一个水池,里面长了茂盛的蒲草。很多人看到以后都感到奇异,于是人们就把他家称为蒲家。 得到蒲姓。 2 同样源于蒲草。 传说古时西羌族的酋长的家中有一个池子,其中生长的蒲草长约五尺,节子象竹节一样,人们于是把酋长一家称为蒲家,后来他们家也以蒲为姓。 3 来源于封邑名。 相传夏朝时舜帝的子孙被封在蒲坂,于是他的子孙就把蒲作为自己的姓氏。「蒲」是一个动词,原本应作「浮」,有游荡的意思。 在香港,很多时下的年青男女都喜欢过夜生活,的士高啦、酒吧啦、派对啦,各式其色,各自各精彩。 「蒲」就是用作形容年青人晚上到此等场地留连消遣。 「出口黎蒲」或「去蒲」亦有同样意思。 另外,「蒲头」就是指「出现」的意思。 若某人经常不出现,像失了踪似的,你就可以用「成日(经常)唔(不)蒲头」来形容他。4、蒲叶可以编织,可以编织成凉席,蒲包(抗洪抢险中用来装泥沙也不错),蒲鞋等;蒲根可以食用,又名蒲儿菜,是淮扬菜系中的一道美食,可以在江苏淮安等地吃到;蒲的花形似一根海绵棍子,俗称蒲棒棒,过去没有蚊香的时候通常用点燃晒干的蒲棒棒来驱蚊,效果不错。 2.千家诗与唐诗三百首的区别《千家诗》是由宋代谢枋得《重定千家诗》(皆七言律诗)和明代王相所选《五言千家诗》合并而成。因为它所选的诗歌大多是唐宋时期的名家名篇,易学好懂,题材多样:山水田园、赠友送别、思乡怀人、吊古伤今、咏物题画、侍宴应制,较为广泛地反映了唐宋时代的社会现实,所以在民间流传非常广泛,影响也非常深远。 《唐诗三百首》的编选者是蘅塘退士。共选入唐代诗人77位,计310首诗,其中五言古诗33首,乐府46首,七言古诗28首,七言律诗50首,五言绝句29首,七言绝句51首唐代诗歌。 3.元曲和唐诗有什么区别唐诗有五言,七言,绝句,律诗.唐诗主要是五、七言诗,词则要按词牌填词,句型长短不一,所以又叫长短句。曲和词类似,要按曲牌填写。所以唐人作诗可以叫写诗,宋人作词和元人作曲则叫填词、填曲。宋词的词牌是中原地区的曲调,元曲则是来源于北方草原民族的曲调,所以元曲又叫北曲。元曲或称元杂剧,是盛行于元代的戏曲艺术,为散曲或杂剧的通称。相对于明传奇(南曲),后世又将元曲称为北曲. 元曲与宋词及唐诗有着相同的文学地位。 广义的曲泛指秦汉以来各种可入乐的乐曲,如汉大曲、唐宋大曲、民间小曲等。通常则多指宋朝以来的南曲和北曲,同词的体式相近,但一般在字数定格外可加衬字,较为自由,并多使用口语。分为戏曲(或称剧曲,包括杂剧、传奇等)与散曲两类,元明以来甚为流行。故后世有元曲之称。 4.楚辞和唐诗的区别是什么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 作为一种诗体,楚辞的想象力丰富。楚地巫风盛行,祭祀时往往以巫觋扮演诸神,表演一些神话传说故事,以娱乐神人。这些都培育了楚人丰富的想象力,使作品带有想象丰富、文辞华美、风格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如《离骚》、《九歌》等均是如此。楚辞“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1]”,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楚辞的语句参差,富有变化,常用语助词“兮”、“些”等。并且结构一般比较宏大,篇幅一般比较长。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主要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 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 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的。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 5.如何理解陈子昂的风雅兴寄和唐诗风骨陈子昂的思想比较复杂,侠、儒、仙、释四家的成分都有.这一切,深刻地影响了他的文学思想,使之既有别于王通、王勃的政教中心论,也不同于初唐史家和刘知几的历史发展观. 陈子昂在文学理论上的建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深刻地批判了六朝—唐初的淫丽文风.而是正面提出了革新诗界的理论纲领.但他的理论文章并不多,主要是一篇《修竹篇序》,此外《上薛令文章启》则较早地透露了他的改革文风的意向.在《修竹篇序》里,陈子昂以极大的尖锐性、鲜明性,高度概括地提出了诗**新的理论纲领. 陈子昂是将“风骨”作一个理论概念使用的.作为一个统一、完整的概念,所谓“风骨”,是指文学作品所创造的艺术美的本质特征,或者说是文学作品所创造的具有本质特征的艺术美. 至于“兴寄”,陈子昂是作为一种创作方法,确切地说是作为诗歌艺术概括社会政治生活、表现人的思想情感的方法看待的. " 仆尝遐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咏叹."(《修竹篇序》) " 兴尽崔亭伯,言忘释道安."(《秋日遇荆州府崔兵曹使宴》) " 孤舟多逸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