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时田园杂兴其八的解释不知是哪一首? 四时田园杂兴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注释] 1. 杂兴:随兴写来,没有固定题材的诗篇。 2. 耘田:除草。 3. 绩麻:把麻搓成线。 4. 各当家:各人都担任一定的工作。 5. 未解:不懂。 6. 供:从事,参加。 四时田园杂兴 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 唯有蜻蜓蛱蝶飞。 【注释】: ①麦花——麦子秀穗叫吐花,呈白色绿色,在江南苏州一带是农历四五月间。菜花——指油菜花。 鲜黄色,农历四五月间落花结子,所以说“稀”。 ②日长--夏至白昼最长。篱落——篱笆。 2.秋兴八首(其八)的翻译翻译:昆吾御宿川曲折逶迤,紫阁峰影映入渼陂池。这里有鹦鹉啄过的香稻米,这里有凤凰栖过的碧梧枝。佳人游春拾翠羽相互来问询,仙侣同舟天晚转移地方还不愿分离。我的彩笔当年也曾上干气象,到如今只能在苦吟中白头低垂。 原文: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秋兴八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寓居四川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时创作的以遥望长安为主题的组诗,是杜诗七律的代表作。 扩展资料: 第八首回忆当年与旧友共游长安附近昆吾、御宿、渼陂等名胜的诗意豪情。八首诗是一个完整的乐章,以忧念国家兴衰的爱国思想为主题,以夔府的秋日萧瑟,诗人的暮年多病、身世飘零,特别是关切祖国安危的沉重心情为基调,其间穿插着轻快欢乐的抒情。 每一首都以独特的表现手法,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作者的思想情绪。全诗感物伤怀,借深秋衰惨冷寂之景抒写人之暮年知交零落、漂泊无依、空怀抱负的悲凉心境,表达了深切的身世之悲、离乱之苦和故园之思,悲壮苍凉,意境深闳。 八首诗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正如一个大型抒情乐曲有八个乐章一样。这个抒情曲以忧念国家兴衰的爱国思想为主题,以夔府的秋日萧瑟,诗人的暮年多病、身世飘零,特别是关切祖国安危的沉重心情作为基调。 其间穿插有轻快欢乐的抒情,如“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有壮丽飞动、充满豪情的描绘,如对长安宫阙、昆明池水的追述;有表现慷慨悲愤情绪的,如“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有极为沉郁低回的咏叹,如“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白头吟望苦低垂”等。就以表现诗人孤独和不安的情绪而言,其色调也不尽相同。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以豪迈、宏阔写哀愁;“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以清丽、宁静写“剪不断、理还乱”的不平静的心绪。总之,八首中的每一首都以自己独特的表现手法,从不同的角度表现基调的思想情绪。 它们每一首在八首中又是互相支撑,构成了整体。这样不仅使整个抒情曲错综、丰富,而且抑扬顿挫,有开有阖,突出地表现了主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秋兴八首 3.四时田园杂兴 其八 赏析赏析: 诗歌描写秋天农民收获后,欢快的打谷子的劳动场面,表达作者对丰收的喜悦对劳动的赞美。 新筑成的泥场坝像镜子一样的平整,家家都趁着霜后的晴天打收回的稻谷,一边挥动连枷打稻,一边欢歌笑语,连枷打在稻谷上有如春雷滚动,一直响到天明。 诗歌没用华美的词语,明白如话,但劳动的场景如在眼前。 连枷是一种脱粒的工具,用两根木棍做成,一粗一细,粗的一根长细的一根短,粗的一根叫梁盖母,细的一根叫梁盖儿,一般用质地较硬之木做,比如火棘(俗称红子)。 把两根木棍用绳索连住顶端,手握粗的一根,挥动长的一根用力打在稻谷上或荞麦上,使之脱粒。 原诗: 秋日(其八) 宋代,范成大 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 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 白话文释义: 新造的场院地面平坦像镜子一样,家家户户趁着霜后的晴天打稻子,农民欢笑歌唱着,场院内声音如轻雷鸣响,一夜农民挥舞连枷打稻子一直响到天亮。 扩展资料: 《四时田园杂兴》是南宋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园诗,由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部分组成。 在这一系列的诗歌中,诗人范成大描写了古代农民劳作的场景。 这组诗共60首七言绝句,每12首为一组,分咏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和冬日的田园生活。 在古代诗歌史上,田园诗事实上大多是士大夫自抒隐逸情抒情诗,如王维、孟浩然诗中的田园风光都是作为诗人静谧心境的外化而出现的。 除了少数陶诗以外,古代田园诗中对田园生活最重要的内容--农事反而是忽略不顾的,偶尔出现的樵夫、农人也往往被赋予隐士的性格。 至于农村生活的主人公农民的劳作生活及其种种疾苦,唐代诗人如元稹、张籍等往往把此类内容写进《农家词》、《田家词》一类乐府诗中。这些诗中没有田园风光的描写,在习惯上也不被看作田园诗。 范成大创造性地把上述两个传统合为一体,全面、真切地描写了农村生活的各种细节。范成大成功地实现了对传统题材的改造,使田园诗成为名副其实的反映农村生活之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四时田园杂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范成大。 4.秋兴八首其八翻译杜甫《秋兴八首》其八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 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昔游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译文: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昆吾御宿,皆地名,在上林苑中。上林苑是汉武帝开辟的游猎场所,傍终南山而西,方三百里,跨有今周至、户县、长安、蓝田等县。“御宿”,因武帝曾宿于此而得名。“紫阁峰”,在终南山寺之西,在县(今作户县)东南30里。紫阁,其形上耸如楼阁,太阳初升时,山呈紫色,故谓之“紫阁”。“渼陂”(bēi),水池名,在县(今作户县)西5里,水出终南山诸谷,合胡公泉为陂,周长14里,水澄清而味美,故称“陂”,是当时的游览胜地。陂,水池。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香稻乃鹦鹉啄余之粒,碧梧乃凤凰栖老之枝,因为描写重在说“稻”之“香”、“梧”之“碧”,使人可以想见陂物产之丰、景色之美。所以用了倒装的句法。这些也都是作者的匠心独运,为后来的律句创作开了法门。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佳人”,指船上的歌女。杜甫《城西陂泛舟》诗云:“青蛾皓齿在楼船,横笛短箫悲远天。”亦指歌女而言。“拾翠”,语本曹植《洛神赋》:“或探明珠,或拾翠羽。”问,问遗、馈赠。诗人那次游陂,是和岑参兄弟一道去的,开始刮大风,黄昏时水面月出,所以继续游览。“仙侣”,指同舟游人。移,行,这里指泛舟。 “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彩笔”,比喻文才高超。相传南朝梁文学家江淹曾梦见晋文学家郭璞向他索还彩笔,从此再也写不出好文章来。“干气象”,气势磅礴之意。范仲淹《岳阳楼记》:“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这一首是诗人回忆在长安时与友人同游?陂的情形。首联记游踪,即从长安出发,经过昆吾、御宿两地,再沿紫阁峰北面的山路而达于?陂。颔联以“鹦鹉粒”写?陂物产之丰,以“凤凰枝”写?陂景色之美。颈联记?陂泛舟中的盛事。结尾以当年才华横溢反衬今日才思枯竭,总结全诗,言外有无穷感慨。 参考资料: 5.四时田园杂兴其八的解释译文:新造的场院地面平坦像镜子一样,家家户户趁着霜后的晴天打稻子。 农民欢笑歌唱着,场院内声音如轻雷鸣响,一夜农民挥舞连枷打稻子一直响到天亮。 出自宋代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 原文: 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 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 扩展资料 《四时田园杂兴》是南宋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园诗,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部分,每部分各十二首,共六十首。 诗歌描写了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 《四时田园杂兴》把自陶渊明以来至唐王维、储光羲、孟浩然、韦应物等描写农村田园的诗歌传统以及自《诗经·豳风·七月》以来直到唐代“新乐府”诗派着力反映农村社会现实的诗歌传统融合起来变古体为七言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体现出卓越的创造性。 诗的内容极为丰富,江南农村的自然风光,四时农事,农家的生活遭遇等尽现其中,形成生动的乡村社会长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四时田园杂兴。 6.四时田园杂兴 其八 赏析赏析: 诗歌描写秋天农民收获后,欢快的打谷子的劳动场面,表达作者对丰收的喜悦对劳动的赞美。新筑成的泥场坝像镜子一样的平整,家家都趁着霜后的晴天打收回的稻谷,一边挥动连枷打稻,一边欢歌笑语,连枷打在稻谷上有如春雷滚动,一直响到天明。 诗歌没用华美的词语,明白如话,但劳动的场景如在眼前。连枷是一种脱粒的工具,用两根木棍做成,一粗一细,粗的一根长细的一根短,粗的一根叫梁盖母,细的一根叫梁盖儿,一般用质地较硬之木做,比如火棘(俗称红子)。 把两根木棍用绳索连住顶端,手握粗的一根,挥动长的一根用力打在稻谷上或荞麦上,使之脱粒。 原诗: 秋日(其八) 宋代,范成大 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 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 白话文释义: 新造的场院地面平坦像镜子一样,家家户户趁着霜后的晴天打稻子,农民欢笑歌唱着,场院内声音如轻雷鸣响,一夜农民挥舞连枷打稻子一直响到天亮。 扩展资料: 《四时田园杂兴》是南宋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园诗,由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部分组成。在这一系列的诗歌中,诗人范成大描写了古代农民劳作的场景。 这组诗共60首七言绝句,每12首为一组,分咏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和冬日的田园生活。在古代诗歌史上,田园诗事实上大多是士大夫自抒隐逸情抒情诗,如王维、孟浩然诗中的田园风光都是作为诗人静谧心境的外化而出现的。 除了少数陶诗以外,古代田园诗中对田园生活最重要的内容--农事反而是忽略不顾的,偶尔出现的樵夫、农人也往往被赋予隐士的性格。 至于农村生活的主人公农民的劳作生活及其种种疾苦,唐代诗人如元稹、张籍等往往把此类内容写进《农家词》、《田家词》一类乐府诗中。这些诗中没有田园风光的描写,在习惯上也不被看作田园诗。 范成大创造性地把上述两个传统合为一体,全面、真切地描写了农村生活的各种细节。范成大成功地实现了对传统题材的改造,使田园诗成为名副其实的反映农村生活之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四时田园杂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范成大 7.杜甫秋兴八首其八赏析赏析 从长安的“昆吾……”回到“白头吟望”的现实,都是往复。 表现了诗人当年在昆吾、御宿、渼陂春日郊游的诗意豪情。“彩笔昔曾干气象”,更是深刻难忘的印象。 回忆当年与旧友共游长安附近昆吾、御宿、渼陂等名胜的诗意豪情。 一、原文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 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昔游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二、释义 昆吾御宿川曲折逶迤,紫阁峰影映入渼陂池。 这里有鹦鹉啄过的香稻米,这里有凤凰栖过的碧梧枝。 佳人游春拾翠羽相互来问询,仙侣同舟天晚转移地方还不愿分离。 我的彩笔当年也曾上干气象,到如今只能在苦吟中白头低垂。 扩展资料一、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杜甫在夔州时所作的一组七言律诗,因秋而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杜甫自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弃官,至当时已历七载,战乱频仍,国无宁日,人无定所,当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 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至广德元年(763)始告结束,而吐蕃、回纥乘虚而入,藩镇拥兵割据,战乱时起,唐王朝难以复兴了。 此时,严武去世,杜甫在成都生活失去凭依,遂沿江东下,滞留夔州。诗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在非常寂寞抑郁的心境下创作了这诗。 二、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乾元二年(759年)夏天,华州及关中大旱,杜甫写下《夏日叹》和《夏夜叹》,忧时伤乱,咏叹国难民苦。 这年立秋后,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而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西去秦州(今甘肃省天水一带)。杜甫在华州司功任内,共作诗30多首 。 杜甫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 也称“浣花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节县。 广德二年(764年)春,严武再镇蜀,杜甫才又回到草堂,此前漂泊在外将近两年。严武表荐杜甫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做了严武的参谋,后人又称杜甫为杜工部。 不久杜甫又辞了职 这五、六年间,杜甫寄人篱下,生活依然很苦,他用一些生活细节来表现自己生活的困苦,他说他的孩子那种还没有懂事的孩子不知道对父亲很尊重,不知夫子礼。 饿了的时候不管是不是爸爸,是不是要遵循父子之礼,饿了就吵着要饭吃,在东门外号哭,到了秋风暴雨之中,杜甫的茅屋破败,饥儿老妻,彻夜难眠,他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8.杜甫秋兴八首其八赏析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美陂。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采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赏析: 第八首通过对昆吾山和美陂一带的回忆想象,抒发今昔兴衰之感,也是对这一组诗的总结。美陂是当时长安郊区的一大景观、旅游盛地。诗人曾与岑参等人在此泛舟、饮酒、吟诗、作乐,并有《渼陂行》一诗记载当时盛况。 首先点明通往美陂的纡长道路,经过昆吾亭,御宿川,那儿山川形势曲折连绵,崇高的紫峰阁的阴影倒映在美陂河里。这是诗人经由、熟悉的美好景象。 颔联写美陂当日的物产丰美。有深林佳木异鸟珍禽,香稻喂鹦鹉,啄之有余;碧树招凤凰,栖之安稳。一片开元盛世的太平景象。这联是倒装句法,千古名句,实乃“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意象华贵,辞彩典雅,对仗精工,代表了诗人晚岁诗律的审美高度。 颈联在八首秋兴中插入两句春景的描写,重现往日的美好是诗人陷入对长安昔日太平景象的深深忆念中情不自禁地挥笔所成,一轻快欢乐的抒情,反衬现时的寞落哀伤。“拾翠”,指春游中折枝采草,或拾起美丽的羽毛。“仙侣”,一道春游的伙伴。 尾联由以上回忆引起无限感慨。诗人那生花妙笔曾歌颂过太平盛世的美好景象,现在流落天涯,长吟远望,在抚今追昔的沉思之中,白头深深地低垂。 这首诗,极写自己对长安开元盛世太平景象的追忆,寄托自己哀世伤时、忧念故国、感叹兴衰的深情,感情深沉抑郁,对仗工稳,声韵铿锵。总收了整个组诗,完成了“身居夔州而心系长安”的组诗主题。 全诗境界在夔州与长安之中推移,故国之思与沉沦之感交织,写夔州为所见,写长安为所思,虚实相生。八首一气贯通,全是抒情,是格律诗扩大表现范围的尝试。格律精工,章法严密而又富于变化,字句锤炼,辞彩华茂,语言艳丽,音律沉郁顿挫,与《咏怀古迹》五首风格近似,代表诗人晚年律诗的审美新倾向。 9.秋兴八首(其八)的翻译杜甫《秋兴八首》其八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陂”。 昆吾御宿,皆地名,在上林苑中。上林苑是汉武帝开辟的游猎场所,傍终南山而西,方三百里,跨有今周至、户县、长安、蓝田等县。 “御宿”,因武帝曾宿于此而得名。“紫阁峰”,在终南山寺之西,在县(今作户县)东南30里。 紫阁,其形上耸如楼阁,太阳初升时,山呈紫色,故谓之“紫阁”。“?陂”(bēi),水池名,在县(今作户县)西5里,水出终南山诸谷,合胡公泉为陂,周长14里,水澄清而味美,故称“陂”,是当时的游览胜地。 陂,水池。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香稻乃鹦鹉啄余之粒,碧梧乃凤凰栖老之枝,因为描写重在说“稻”之“香”、“梧”之“碧”,使人可以想见陂物产之丰、景色之美。所以用了倒装的句法。 这些也都是作者的匠心独运,为后来的律句创作开了法门。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佳人”,指船上的歌女。杜甫《城西陂泛舟》诗云:“青蛾皓齿在楼船,横笛短箫悲远天。” 亦指歌女而言。“拾翠”,语本曹植《洛神赋》:“或探明珠,或拾翠羽。” 问,问遗、馈赠。诗人那次游陂,是和岑参兄弟一道去的,开始刮大风,黄昏时水面月出,所以继续游览。 “仙侣”,指同舟游人。移,行,这里指泛舟。 “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彩笔”,比喻文才高超。 相传南朝梁文学家江淹曾梦见晋文学家郭璞向他索还彩笔,从此再也写不出好文章来。“干气象”,气势磅礴之意。 范仲淹《岳阳楼记》:“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这一首是诗人回忆在长安时与友人同游?陂的情形。首联记游踪,即从长安出发,经过昆吾、御宿两地,再沿紫阁峰北面的山路而达于?陂。 颔联以“鹦鹉粒”写?陂物产之丰,以“凤凰枝”写?陂景色之美。颈联记?陂泛舟中的盛事。 结尾以当年才华横溢反衬今日才思枯竭,总结全诗,言外有无穷感慨。 在众多的杜诗选本中,对该组诗结构、用事、诗法、词句训诂、歧义断定,各家举证等方面,既详尽丰富,又有独到见解的,以萧涤非先生《杜甫诗选注》最佳。 即前三首由现实(夔州)走向回忆(思长安),详夔州而略长安;后五首由回忆(思长安)回到现实(夔州),详长安而略夔州。萧先生还认为从第五首起,都是前六句说长安、说过去,末二句才回到夔州,回到现在,都应在第六句分。 该诗所独具的“夔州--长安”的心理时空结构,前人已看出来了。浦起龙说,“首章八诗之纲领”,实拈“夔府”暗提“京华”。 他特别着眼于该章的“他日”、“故园”,认为后七首云云……都在这四字中包举无遗。典型的是第二首,首联标明“夔府--京华”,以下诸句便在二地往返推移、流转:听猿--夔州,奉使--忆京;画省--忆京,山楼--夔州。 末两句回归现实中漂泊的家园,而精神归属的家园北斗下的京华,是诗人生命皈依所在。作者这种心理时空焦点的两地流转,非常灵活自由,如第六章首句“瞿唐峡口曲江头”,竟超越了“万里风烟”,把夔州、长安两地对接起来,变万里为比邻,这种流转宛如现代意识流。 这种两地流转的心理时空结构,最早可溯源到《诗经?东山》。该诗从第二章起,在结构上每章以作为背景的实景开端(前4),中间是写想象、幻景(从第二章想象中家乡战乱后荒凉,到妻子具象(三章)再到第四章新婚场景),结尾又回到现实,以抒情结束。 时间上展现过去,现在,未来;空间上绾合家乡、征途两地。这一切,都是征人心理活动的产物。 所谓意识流者,古已有之,并非舶来物,而《秋兴八首》用得最巧妙,最具独创性罢了。 结构是具体的,而诗中透出对中华气象的体悟却又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他是在陵夷时以大手笔写大繁华,写一个已经失落却还未完全冷却,也并不遥远的盛唐繁华梦。诸如“云移雉尾”、“日绕龙鳞”的皇家气象;“珠帘绣柱”、“锦缆牙樯”的壮丽图景;“佳人拾翠”、“仙侣同舟”的太平景象,既历历在目,又是一场幻梦。 而眼前现实却是皇舆播迁、侯门易主、衣冠变幻。在盛衰遽变中他隐隐感到唐王朝根基动摇,感到历史的荒谬、人生价值的颠倒。 “自古帝王州”也保持不了永久的繁华。自己当年虽曾“彩笔昔曾干气象”,如今却孤独到“江湖满地一渔翁”。 在“每依北斗望京华”的苦恋、“日日江楼坐翠微”的反思之余,只能细细咀嚼昔日的风光,在盛衰今昔的巨大背景和心理反差中,只能“白头吟望苦低垂”而已。在这场幻梦中,老杜不仅对唐王朝盛衰引起哲理性思考,更感到人生变幻无常,价值颠倒,荣华难恃。 全诗结尾“苦低垂”三字值得玩味,此中体悟应是诗人对宇宙人生的生命体验尽在不言中了。写律诗一般的都脱不了所谓“起承转合”的格套,但这一首描写?陂景物,一直到了末句:“白头吟望苦低垂”才用转笔作结。 这种写法,在唐宋诗人所作绝句中偶亦有之。但是在律诗里则很少见。 杜甫能辗转格律之中而不为其所拘。 10.杜甫的秋兴八首(其八) 译文8.【秋兴八首(其八)】 昆吾御宿自逶迤, 紫阁峰阴入渼陂。 香稻啄余鹦鹉粒, 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 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昔曾干气象, 白头吟望苦低垂。 杜甫《秋兴八首》其八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陂”。 昆吾御宿,皆地名,在上林苑中。上林苑是汉武帝开辟的游猎场所,傍终南山而西,方三百里,跨有今周至、户县、长安、蓝田等县。 “御宿”,因武帝曾宿于此而得名。“紫阁峰”,在终南山寺之西,在县(今作户县)东南30里。 紫阁,其形上耸如楼阁,太阳初升时,山呈紫色,故谓之“紫阁”。“?陂”(bēi),水池名,在县(今作户县)西5里,水出终南山诸谷,合胡公泉为陂,周长14里,水澄清而味美,故称“陂”,是当时的游览胜地。 陂,水池。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香稻乃鹦鹉啄余之粒,碧梧乃凤凰栖老之枝,因为描写重在说“稻”之“香”、“梧”之“碧”,使人可以想见陂物产之丰、景色之美。所以用了倒装的句法。 这些也都是作者的匠心独运,为后来的律句创作开了法门。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佳人”,指船上的歌女。杜甫《城西陂泛舟》诗云:“青蛾皓齿在楼船,横笛短箫悲远天。” 亦指歌女而言。“拾翠”,语本曹植《洛神赋》:“或探明珠,或拾翠羽。” 问,问遗、馈赠。诗人那次游陂,是和岑参兄弟一道去的,开始刮大风,黄昏时水面月出,所以继续游览。 “仙侣”,指同舟游人。移,行,这里指泛舟。 “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彩笔”,比喻文才高超。 相传南朝梁文学家江淹曾梦见晋文学家郭璞向他索还彩笔,从此再也写不出好文章来。“干气象”,气势磅礴之意。 范仲淹《岳阳楼记》:“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这一首是诗人回忆在长安时与友人同游?陂的情形。首联记游踪,即从长安出发,经过昆吾、御宿两地,再沿紫阁峰北面的山路而达于?陂。 颔联以“鹦鹉粒”写?陂物产之丰,以“凤凰枝”写?陂景色之美。颈联记?陂泛舟中的盛事。 结尾以当年才华横溢反衬今日才思枯竭,总结全诗,言外有无穷感慨。 在众多的杜诗选本中,对该组诗结构、用事、诗法、词句训诂、歧义断定,各家举证等方面,既详尽丰富,又有独到见解的,以萧涤非先生《杜甫诗选注》最佳。 即前三首由现实(夔州)走向回忆(思长安),详夔州而略长安;后五首由回忆(思长安)回到现实(夔州),详长安而略夔州。萧先生还认为从第五首起,都是前六句说长安、说过去,末二句才回到夔州,回到现在,都应在第六句分。 该诗所独具的“夔州--长安”的心理时空结构,前人已看出来了。浦起龙说,“首章八诗之纲领”,实拈“夔府”暗提“京华”。 他特别着眼于该章的“他日”、“故园”,认为后七首云云……都在这四字中包举无遗。典型的是第二首,首联标明“夔府--京华”,以下诸句便在二地往返推移、流转:听猿--夔州,奉使--忆京;画省--忆京,山楼--夔州。 末两句回归现实中漂泊的家园,而精神归属的家园北斗下的京华,是诗人生命皈依所在。作者这种心理时空焦点的两地流转,非常灵活自由,如第六章首句“瞿唐峡口曲江头”,竟超越了“万里风烟”,把夔州、长安两地对接起来,变万里为比邻,这种流转宛如现代意识流。 这种两地流转的心理时空结构,最早可溯源到《诗经?东山》。该诗从第二章起,在结构上每章以作为背景的实景开端(前4),中间是写想象、幻景(从第二章想象中家乡战乱后荒凉,到妻子具象(三章)再到第四章新婚场景),结尾又回到现实,以抒情结束。 时间上展现过去,现在,未来;空间上绾合家乡、征途两地。这一切,都是征人心理活动的产物。 所谓意识流者,古已有之,并非舶来物,而《秋兴八首》用得最巧妙,最具独创性罢了。 结构是具体的,而诗中透出对中华气象的体悟却又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他是在陵夷时以大手笔写大繁华,写一个已经失落却还未完全冷却,也并不遥远的盛唐繁华梦。诸如“云移雉尾”、“日绕龙鳞”的皇家气象;“珠帘绣柱”、“锦缆牙樯”的壮丽图景;“佳人拾翠”、“仙侣同舟”的太平景象,既历历在目,又是一场幻梦。 而眼前现实却是皇舆播迁、侯门易主、衣冠变幻。在盛衰遽变中他隐隐感到唐王朝根基动摇,感到历史的荒谬、人生价值的颠倒。 “自古帝王州”也保持不了永久的繁华。自己当年虽曾“彩笔昔曾干气象”,如今却孤独到“江湖满地一渔翁”。 在“每依北斗望京华”的苦恋、“日日江楼坐翠微”的反思之余,只能细细咀嚼昔日的风光,在盛衰今昔的巨大背景和心理反差中,只能“白头吟望苦低垂”而已。在这场幻梦中,老杜不仅对唐王朝盛衰引起哲理性思考,更感到人生变幻无常,价值颠倒,荣华难恃。 全诗结尾“苦低垂”三字值得玩味,此中体悟应是诗人对宇宙人生的生命体验尽在不言中了。写律诗一般的都脱不了所谓“起承转合”的格套,但这一首描写?陂景物,一直到了末句:“白头吟望苦低垂”才用转笔作结。 这种写法,在唐宋诗人所作绝句中偶亦有之。但是在律诗里则很少见。 杜甫能辗转格律之中而不为其所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