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理解唐诗宋词之美我喜欢唐诗宋词元曲,为我国的文学瑰宝的魅力所折服,从而感叹。想在这里介绍一点心得体会,或许对一些朋友有益。 我很喜欢文学,中国的文化让我如痴入迷,文学是人的灵魂的折射,是民族才华和智慧的结晶。在浩瀚的文学大海中,唐诗,宋词,元曲,经典之作、流芳百世之作相当多,茶余饭后信手拈来,或吟之,或书之,皆让人亦喜,亦悲,亦叹。诗以唐冠,宋以词称,曲以元盛。诗中有画,词中有画,曲中有画,诗情画意,词韵墨香,曲风赋骨,诗言志,词咏怀,曲抒情。唐诗的豪迈洒脱,宋词的清丽绮美,元曲的古朴明快;李白的浪漫,李清照的忧伤,苏轼的豪放,陆游的柔情……都让人迷恋。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以为,源远悠久的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积淀孕育出魅力无穷的灿烂文明,精品文学作品琳琅满目,光彩照人,让你爱不释手,如痴似醉。那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唐诗宋词,多少代传唱至今,就像是高山流水,停云落月,让人流连忘返,魂牵梦绕;让人眼界大开,获益匪浅;让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我以为,欣赏文学,鉴赏文学作品,要调动自己的想象力,要进入作者的感情世界,感受作者的喜怒哀乐,再造作者的艺术境界,领会作品的深层意味,升华作品的审美情趣。从而深刻感受文学的精彩之所在,领会意境美,品味语言美,体会韵律美。让好的作品陶冶我们的性情,培养我们的气质,提高我们的修养,激励我们热爱生活,珍惜年华,创造自己的绚丽人生。 诗仙李白的诗,气势磅礴,狂敖不羁,飘逸潇洒诗圣杜甫的诗,气势雄浑、绚丽含蓄,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诗魔白居易,他的诗风格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可算是朴而近古,写诗非常刻苦。宋词中,我喜欢苏轼、李清照、秦观、李煜、陆游的词。 应该说,我的文学修养,还远远不能很好地领略鉴赏这些文学大师作品的意境和韵律,这或许和我的个人悟性、文化程度、生活体验有关。有个名人曾经说过,世间并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一种潜心的感悟和品味,只要用心去寻找、去发现、去聆听、去体验,我们的生活会更加绚丽多彩。 千古绝句,万代流传。 2.如何鉴赏古典诗词的语言美转自 美丽清江汉语言非常优美,这种美主要表现在感性美和理性美两个方面。 感性美是指语言的外在美,像色彩美、形象美、音韵美、滋味美、建筑美、修辞美等,理性美是指语言的内在美,像逻辑美、义理美、情感美、趣味美、意境美等。而在古典诗词中,汉语言的这种美感体现得尤为鲜明。 鉴赏古典诗词的语言,当然首先要透彻地理解语言,但更为重要的,是要领略古典诗词的语言之美,并对其表达作用有所感悟,惟有如此,才能很好地去理解、鉴赏诗词。鉴赏古典诗词语言美,主要涉及以下内容:一、语言特色如清新、朴实(朴素、质朴、平实)、绚丽、明快、含蓄、简洁、典雅等。 1.语言的性格色彩。包括:A. 显与隐(明快与含蓄);B. 直与婉(直抒胸臆与委婉曲折);C. 刚与柔(豪放与婉约);D. 庄与谐(严整与幽默)。 2.语言的语体色彩。包括:E. 文与白(文采绚丽与文风朴实);F. 散与整(句式错落有致与整齐有力);语言是有性格的,正是这种性格,让人们在读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时,看到的是“关西大汉,弹铜琵琶,执铁绰板,高歌‘大江东去’”的情景;而在读柳永的《雨霖铃》时,看到的则是“十七、八岁的女郎,手执红牙拍板,轻唱‘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情景。 同时,语言又是有语体区别的,从而使语言有了俚俗与典雅之别。这两个方面都可以从“辞色”角度去领略去鉴赏。 如北宋晏几道的《鹧鸪天》。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拼却醉颜红。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 今宵剩把银釭(gāng,油灯)照,犹恐相逢是梦中。这首词语言明快、典雅。 上阙用“殷勤”“拼却”“舞低”“歌尽”等词,下阙用“几回魂梦与君同”“犹恐相逢是梦中”等语言,直接而鲜明地将当年相聚时的欢乐、别后相忆及再相逢的喜悦几近直白地表达出来。但作者又善于铺彩设色,如用“彩袖”“醉颜红”“杨柳”“桃花扇”“银釭”等词语、意象,又善于经营工巧雅致的句子,如“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语言显得典雅。 正如古人评价的“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秀气胜韵,得之天然”。二、修辞方法主要指比喻、比拟、排比、对偶、借代、夸张、设问、反问等,这是“正确运用修辞方法”考点中规定的八种修辞方法。 此外,在诗词中,还要注意通感、移情(把人的感情付托于物象上表现出来,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双关、顶真、反复、用典等修辞方法。修辞是为了从不同角度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各种修辞的表达效果不尽相同。比喻、比拟、借代、引用主要使语言形象生动,排比、对偶、夸张、顶真、反复主要增强语言气势,设问、反问使语言张弛跌宕,双关、用典让表情达意委婉含蓄,它们各有其妙,各有情趣。 所以,修辞的使用要根据语境需要,效果分析也要充分考虑语境。如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作者还很讲究炼字,诗中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 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三、炼字即作者着意选用的、表情达意生动形象、内涵丰富而且表达效果显著的字词,像“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等。 (一)注意那些活用的词。如周邦彦的《满庭芳》。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 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凭栏久,黄芦苦竹,疑泛九江船。 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 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的“风”和“肥”,都是形容词用作动词。可以想作风已老,莺正年轻;也可以想想为雏莺从昂首待哺的娇憨,在风中慢慢丰羽、展翅离巢、婉转鸣叫的情景。 而一个“肥”字,可以想见梅子成熟、果肉鲜圆,悬挂枝头,诱人馋涎欲滴的情况。这两个字,把江南初夏的景色写得生动迷人。 (二)注意那些含有修辞方法的词。如杜甫的《月》。 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尘匣元开镜,风帘自开钩。 兔应疑鹤发,蟾亦恋貂裘。斟酌姮娥寡,天寒奈九秋。 首联十个字描绘出一幅绝妙的深秋月夜图。“吐”字生动地写出月亮从山后破云而出之状,“明”字正好表现水月相映、夜明如昼之景。 它们把月写得晶莹璀璨,仪态万千,给这两句以至整首诗抹上了一层神奇、妩媚的银光。苏轼以为“古今绝唱”。 再如,北宋张先的《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 临晚镜。伤流景。 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 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 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其中“云破月来花弄影”,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一个“弄”字写活了月下之“花”,尽显拟人之妙处。晚上原应有月,岂料云满夜空,。 3.唐诗宋词的比较唐诗和宋词相比,有何异同同:都属于古代诗歌范畴,唐诗中的律诗和词都有严格的格律。 异:一是朝代不同,分别是唐和宋;一是题材不同,分别是诗和词。对于第二点,大致说一下:诗分律诗和古风两类。 律诗大约开始出现于南北朝,盛行于唐,有严格的格律,字数和句数都有严格的规定。例如七律、五律、七绝、五绝等,分别是八句每句七字、八句每句五字、四句每句七字、四句每句五字等。 古风没有严格的格律,字数和句数也不规定。如白居易的新乐府就属于古风类,名作有我们熟悉的〈卖碳翁〉等。 词又叫长短句,句子长短不齐,但并不是自由诗,在每一个词牌下,对于字数、句数、压韵等都有着严格的规定。故作词又叫“填词”,即根据词牌的规定填出词。 4.求几篇语言美比较突出、华丽的散文,跟冰雪儿的《没有宋词的年代》《相忘于江湖》 相忘于江湖 隔一程山水,你是我不能回去的原乡,与我坐望于光阴的两岸。 彼处桃花盛开,绚烂满天凄艳的红霞,你笑得清浅从容,而我却仍在这里守望,落英如雨,印证我佛拈花一笑的了然。爱,如此繁华,如此寂寥。 起身,然后落座,知道,与你的缘份,也只有这一盏茶而已。结局早已先我抵达,蛰伏于五月的一场雨,十分钟,或许不够一生回忆,却足以老去所有年华。 五月的天空泼满青釉,你瓷青的衣襟在风里飘拂。阳光遍地,你信手拾起一枚,放进我手里,说:“我爱你!”三字成谶,我被你一语中的,从此,沉重的枷锁背负我每个梦境,明知无望,却固守着仅存的坚持,以为,终究可以将你守侯成最美的风景。 若青春可以作注,我已押上一切筹码,只待你开出一幅九天十地的牌久,示我以最终的输赢。谁知,你竟中途离开,衣袖随长风斜过,拂乱了赌局。 无人坐庄,这一局牌宛然三月桃花,错落于五月的湖面,飘散了满湖的灰飞烟灭。 遂重新检视命运,看它如何写就这一段际遇。 暮色四合,天边的浮云已渐暗。人走,茶亦凉,有明月,照你的背影涉水而过,十丈红尘饰你以锦绣,千朵芙蓉衣你以华裳,而你竟无半点回顾,就这样,轻易穿越我一生的沧桑。 摊开手掌,阳光菲薄,一如你的许诺。太爱你,所以希望你以许诺勾兑眼泪,以永恒明见柔情,却不曾料到,岁月将你的微笑做了伏笔,只待风沙四起,尘埃遍野,便折戟扬刀,杀一个回马枪,陷我于永无翻身之日的险境。 没有狂歌当哭的勇气,却在倒地时明心见性,瞥见万里风沙之上,有人沉腕拨镫,疾书一行字:“相忘于江湖”。朱砂如血,触目惊心。 忘,谈何容易?烟水亭边,你用青色丝绦挽就了我的心结,江南的水光潋滟了你的眼,你已是我一生的水源,润我干涸的视线,柔我冷硬的心痂,忘记你,不如忘记我自己。 而夜幕,却依旧如期降临,深冬的风替换曾经的烟花三月,举目四望,偌大的桌边只我一人,空对,一盏冰冷的茶。 竟是不能不忘。 也罢,且学你拂袖而去,菩提树下觅一方青石,静待,看沧海变桑田。 你已到达彼岸,水草丰美,桃花怒放,便是落雨,也有一番风细柳斜的心事。我只能做到起身离席,却仍无法与你同步。 其实,又何曾与你同步过?一盏茶的爱,终我一生,也只有这一盏茶的温度,由暖而凉,片刻而已。 你抬手落笔,转折勾挑出青春的天书,我是你无法辩识的狂草,短短一行,被你飞快地写下,翻过。 再提起,只怕也要在多年以后,由阔达圆和的魏体悄然重写,方可看清,当初的挥毫泼墨,竟是如此轻易,如此不堪。 回忆若能下酒,往事便可作一场宿醉,醒来时,天依旧清亮,风仍然分明,而光阴的两岸,终究无法以一苇渡杭,我知你心意。 无须更多言语,我必与你相忘于江湖,以沧桑为饮,年华果腹,岁月做衣锦华服,于百转千回后,悄然转身,然后,离去。 5.语句优美的唐诗宋词,带上赏析摸鱼儿 元好问 问世间情为何物, 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 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别离苦, 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 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 寂寞当年箫鼓, 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 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 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 狂歌痛饮,来访雁邱处。 赏析一: 这是一首咏物词,词前小序为:“ 乙丑岁赴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 其脱网者皆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景石为识,是曰雁丘,时同行有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辞》。 “ 旧时作无宫商,今改定之 。”可见,这是词人为雁殉情而死的事所感动,才挥笔写下了这首词,寄托自己对殉情者的哀思。 “乙丑”即金宗泰和五年(1205)。“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一个“问”字破空而来,为殉情者发问 ,实际也是对殉情者的赞美。 “直教生死相许”则是对“情是何物”的震撼人心的回答。古人认为,情至极处,“生者不以死,死者不以生”。 “生死相许”是对至情至爱的盛赞,这“直教”二字,则声如巨雷,惊天地,泣鬼神。“天南地北”二句写雁的生活。 “双飞客”即为雁。大雁秋南下而春北归,双飞双宿,形影不离,经寒冬,历酷暑,多像人间的那一对痴男怨女。 无论是团聚,还是离别都仿佛眼前,刻骨铭心。“君应”四句揣想雁的心情。 “君”指殉情的雁。侥幸脱网后,想未来之路万里千山,层云暮雪,形孤影单,再无爱侣同趣共苦,生有何乐呢?不如共赴黄泉吧,这里对殉情雁的心理世界做了形象的描写,使读者的热血不由不沸腾起来。 过片后借助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衬托大雁殉情后的凄苦,“横汾”三句写葬雁的地方。“雁丘”所在之处。 汉代帝王曾来巡游,但现在这里却箫鼓绝响,只余烟树,一派凄冷,“横汾”横渡汾水。汉武帝《秋风辞》有泛楼船兮济汾河 ,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秋风辞》有“箫鼓鸣兮发棹歌”“平楚”,如言平林。“招魂”二句意为雁死不能复生,山鬼枉自哀啼 。 “招魂楚些”意为用“楚些”招魂。语出《楚辞招魂》,它的句尾用“些”字,故言“楚些”。 “何嗟及”即嗟何及。《诗经·王风》中有“何嗟及矣,”元词本此。 “山鬼”“啼风雨”本自《楚辞·九歌·山愿》“杳冥冥兮羌书晦,东风飘兮神买雨。”这里作者把写景同抒情融为一体,用凄凉的景物衬托雁的悲苦生活,表达词人对殉情大雁的哀悼与惋惜“天地妤”二句,写雁的殉情将使它不像莺、燕那样死葬黄土,不为人知;它的声名会惹起上天的忌妒。 这是词人对殉情大雁的礼赞。“千秋”四句,写雁丘将永远受到词人的凭吊。 总之,这首词紧紧围绕“情”字,以雁拟人,谱写了一曲凄恻动人的恋情悲歌,表达了词人对殉情者的哀思,对至情至爱的讴歌。 6.论述唐诗与宋词的形式美没有人敢否认, 唐代是诗歌发展的最高峰, 虽然唐代也有词,但唐诗的成就简直就是中国古代诗文化的代名词. 到了宋朝, 文人们在唐诗整齐格律的基础上在每一行加上或减去几个字, 变成一种特殊的长短句文体, 人们称之为宋词. 宋代也有诗,但是宋词的的成就也是宋诗所无法比拟和代替的。 宋词或许没有唐诗的凝炼, 但它却具有更丰富的音乐性, 更多的变化. 那份意境,是唐诗难忘其项背的。如果非说唐诗宋词之间的关系,举个也许不恰当的比喻, 唐诗宋词就象是红莲白藕, 各擅胜场, 你可以说宋诗不如唐诗, 但是你却不能说宋词不及唐诗。 7.关于读书的宋词1.读书良有感,学剑惭非智。 --《来从窦车骑行 自朔方行作》唐。 李益 2.早知今日读书是,悔作从来任侠非。 --《杂曲歌辞·缓歌行》唐。 李颀 3.有才不肯学干谒,何用年年空读书。 --《杂曲歌辞·行路难二首》唐。 高适 4.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清明》宋。 王禹 5.身名不问十年馀,老大谁能更读书。 --《与卢员外象过崔处士兴宗林亭》唐。 王缙 6.十年未称平生意,好得辛勤谩读书。 --《客舍喜郑三见寄》唐。 刘长卿 7.令伯支离晚读书,岂知词赋称相如。 --《酬包佶郎中览拙卷后见寄》唐。 卢纶 8.常日好读书,晚年学垂纶。 --《答侯少府》唐。 高适 9.读书惟务静,无褐不忧贫。 --《送薛秀才》唐。 皇甫冉 10.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唐。 杜甫 11。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劝学》唐。孟郊 12。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冬夜读书示子聿》宋。 陆游 13。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宋。朱熹 14。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 杜甫 15。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 颜真卿 16。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 越恒 17。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 汪洙 18。 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 -- 杜甫 19。碧山学士焚银鱼,白马却走身岩居。 古人已用三冬足,年少今开万卷馀。 晴云满户团倾盖,秋水浮阶溜决渠。 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 ——【柏学士茅屋】杜甫 20。 吾生学语即耽书,万卷纵横眼欲枯” —— 陆游《解嘲》 21。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人孟郊《劝学》 22。 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唐·孟郊《劝学》) 23。读书不觉春已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不是道人来指引,周情孔思正追寻。 —— 唐·王贞白《白鹿洞诗二首》 24。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事成,莫向光明惰寸功。 —— 唐·杜荀鹤《闲居书事》 25。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取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 宋真宗《劝学》 26。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他日名宦恐不免,今日栖迟那可追。 我昔家居断还往,著书不复窥园葵。 ?A来东游慕人爵,弃去旧学?径摇? 狂谋谬算百不遂,惟有霜鬓来如期。 故山松柏皆手种,行且拱矣归何时。 万事早知皆有命,十年浪走宁非痴。 与君未可较得失,临别惟有长嗟咨。 —— 宋·苏轼《宋安淳秀才失解西归》 27。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 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28。韦编屡绝铁砚穿,口诵手钞那计年。 不是爱书即欲死,任从人笑作书癫。 —— 宋·陆游《寒夜读书》 29。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 宋·朱熹的《劝学诗》 30。窗间白发催愁境,烛底苍头劝读书。 —— 明·汤显祖《正觉寺示弟儒祖》 31。 一个浑身有几何,学书不就学兵戈。 南思北想无安着,明镜催人白发多。 —— 明·宋应星《怜思诗》 32。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 明·于谦《观书》 33。 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 蠹鱼尔何如,终日食糟粕。 —— 清·袁枚 34。读书如树木,不可求骤长。 植诸空山中,日来而月往。 露叶既畅茂,烟打渐苍莽。 —— 清·法式善《读书》 35。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 一月不读书,耳目失清爽。 —— 清·萧抡谓《读书》 36。 孙敬头悬梁,苏秦锥刺股。 车胤囊萤光,孙康映雪读。 诸人家虽贫,有志自勤苦。 终一酬壮志,功名传千古。 —— 佚名《苦学》 37。古人惜光阴,贵于惜黄金。 光阴金难买,黄金失可寻。 大禹惜寸阴,陶侃惜分阴。 吾辈方少年,更应惜秒阴。 —— 佚名《惜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