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古诗词谈对

1.【对古诗词谈点什么】

人微言轻是众所周知的道理.于是,你这个“微不足道”的人,发了“轻如鸿毛”的言,就像是打个哈欠,不声不响地就被风吹走了,谁还去理会呢.也许你说:“谁都可以各抒己见,百家争鸣嘛”.人家也承认“百家争鸣”,可是并不承认你也算是“一家”.既然不算是“一家”,也就没资格“争鸣”了.那么,只能算是“自说自话”了,至于被人不屑一顾乃至嗤之以鼻,也顾不了许多了.现代人写古诗词,其实不过是“古体”诗词而已.我们说“古体”,是因为那些诗、词的谱、律、韵等离我们久远了,我们才称之“古”,而当初人们称之为“近体”.倘若有人对当今称之“古体”有异议,那么试想,再过一千年、一万年,还称之为“近体”吗?如果照称如故,那么,是否永远“近体、近体”地称下去呢?当然不可能,“前为今古、今为后古”是自然规律,谁也抗拒不了.由此看来,当今称之为“古体”不无道理.人们写古诗词特别是古词,大都按照《御定词谱》(钦定词谱)和《词林正韵》规格去写,因为它们最具权威性.这些公认的权威是不可轻易被打破的,一旦有人小越雷池,即被视为“出格”,出格的诗词,其成色就大打折扣了.《御定词谱》中(其它词谱亦然),就同一词牌,“多格”者数见不鲜.某人首创了某词,其词即定格了.别人再以此牌作词,只要出了此格,统统称为“又一格”,只有首创方为“正格”,其余皆为“变格”,后来者写得再好也成不了正格.正所谓,首来者为妻,后到者为妾,再漂亮、贤惠也没用.因此即形成了一词多格,类于一夫多妻.古人作词出格了,可被认定为“变格”;我们作词出格了,就只能是“出格”,没人认定你这也算是“一格”,觉得有失公允.窃以为,只要大家公认写得好,出点格却也无妨,词坛高手甚至还可以再创新牌、新格.古人可以在原格的基础上“摊破”、“偷声”,我们为什么就不能“摊、偷”呢?为了内容需要,该“摊”就“摊”,该“偷”就“偷”,只要“摊”得好、“偷”得妙,照样富有顽强的生命力,至于别人承认与否,根本不重要,即使现在被否认,兴许将来会被认同也未可知.《水浒传》主题歌中唱道:“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鉴于此:“该出格时就出格,大大方方创新词”.《词林正韵》始终被人奉为圭臬,后来诗人写诗作词大都遵循其规,用字倘有出入,即被视为“出格”,对古诗词创作而言,《现代汉语字典》形同虚设.众所周知,现代汉语的音韵与《词林正韵》等旧韵书已有了很多差异,许许多多汉字的古读法已经演变,入声已经消亡(早在元代,《中原音韵》已“入派三声”,只是后来《洪武正韵》、《词林正韵》等韵书又将入声独立出来了).那么,现代人在写诗作词,是以规范的现代汉语音韵为准呢,还是以古老而陈旧的那些音韵为准呢?应该知道,我们写诗词,是给现代人看的(并且留给后代人看),绝不是给古人看的.既然给现代人看,为什么不用现代汉语音韵而用古代音韵呢?陈旧势必被新生所取代,新陈代谢是自然规律,没人能够违背.该改的就要改,该变的就得变.《吕氏春秋·察今》中说道:“……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时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为治,岂不难哉?”推而广之:“以故韵为其诗与此同,时已徙亦,而韵不徙,以此为作,岂不滞哉?”。

2.对古诗的看法

古诗词有着它不朽的精华,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每个人,都应珍爱这一无价的国宝,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1、中国的古文化,古诗词是世界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的。在悠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它的辉煌灿烂。他的博大、深远、精湛和优美是世界文化宝库里璀璨的明珠!不但中国人深爱着自己的文化。就是在世界上也是有越来越多的人珍爱和钻研着中国的文化。其中古诗词就是这明珠的核心,不断地闪烁着它那耀眼的光芒。

2、中国古诗词流传几千年的历史,无论是诗人作家的数量、格律的严谨、韵律的优美铿锵和那数以千计的各类词调都是世界各国所从未有过的。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中国诗词有着很深的根基以及所具有的强劲的生命力。

3、诗词之所以美,就是因为它有着优美韵律和深层的意境。只有在不断地深入其内,你才能逐渐地领会其中的含义并产生共鸣。所谓诗歌,就是诗与歌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他们是相通相契的,诗的韵律本身就是一种旋律。同音乐和流水一样,阴阳顿挫,急缓相应。给人以极美享受。同时也换醒了你的激情和灵感。

4、在中国古代的诗词中,你不但能够享受到它那优美的韵律和精湛的词语,还能体验到诗人内心那宽广的胸怀和深远的思想,以及他们博学的才华。表现了于极小的空间浓缩极大的心灵感受。令人赞叹不已,回味无穷。特别是那种充满豪情的诗,读起来真是心神气爽,胸怀开阔,刚劲有力,使你内心也产生一种互动。有许多名句都是十分严谨的,你想改一个字都会失去它原有的意义,而且往往是用一两个字来表达你能够体验到的一种情景或复杂的感情。

3.谈谈对中国现代诗歌的看法有自己的个人感受,最好结合具体诗人的作

亲爱的朋友: 您好! 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 诗体概说 诗体的分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现在,只就一般的看法,简单地谈谈汉魏六朝和唐宋的诗体. 汉魏六朝诗,一般称为古诗[/rl],其中包括汉魏乐府古辞、南北朝乐府民歌,以及这个时期的文人诗.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乐府歌辞是由乐府机关采集,并为它配上乐谱,以便歌唱的.《文心雕龙·乐府》篇说:"凡乐辞曰诗,诗声曰歌."由此可以看出诗、歌、乐府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诗指的是诗人所作的歌辞,歌指的是和诗相配合的乐曲,乐府则兼指二者而言.后来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体裁写的作品,虽然没有配乐,也称为乐府.中唐时白居易等掀起一个新乐府运动,创新题,写时事,因而叫作新乐府. 唐以后的诗体,从格律上看,大致可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两类.近体诗又叫今体诗,它有一定的格律.古体诗一般又叫古风,这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五言律诗简称五律,限定八句四十字;七言律诗简称七律,限定八句五十六字.超过八句的叫长律,又叫排律.长律一般都是五言诗.只有四句的叫绝句;五绝共二十个字,七绝共二十八个字.绝句可分为律绝和古绝两种.律绝要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绝不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绝一般只限於五绝. 诗歌主要有以下几部分: (一)诗歌的起源 诗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来源于古代人们的劳动号子和民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开始诗和歌不分,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中国诗歌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西欧的诗歌,由古希腊的荷马、萨福和古罗马的维尔吉、贺拉斯等诗人开启创作之源. (二)诗歌的特点 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三)诗歌的表现手法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 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诗经》中的《关睢》《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 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4.略谈对唐诗的认识和理解.1000字左右

唐诗是早晨,不是下午茶 现在我们来读读那些千年传诵的名句吧.我们看诗人动不动就说“秦时明月汉时关”,动不动就说“万里长征人未还”,诗人动不动就说“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动不动就说“为言地尽天还尽,行到安西更向西!”我们发现唐诗的世界大得很,力量充沛得很,精神豪迈得很. 初盛唐的人要是失恋了,痛苦了,说的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何人不识君?”就会哂然一笑,心情好起来了.要是暂时经过苦难,重新克服了困境,就会说:“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就会对前途重新有希望.诗人要是曾经被打败,曾经受大挫折,后来又东山再起,拨云见雾,就会说:“种桃道士今何在?前度刘郎又重来!”心里充满自豪的感情.诗人被压得喘不过气来了,他就会有这样的诗:“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唐人看不惯有些小人得势,说“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这是唐诗中骂人最厉害的一句话,骂得很有力量,以历史时间作尺度,眼界十分开阔. 唐诗是可以提升人的人格,振作生命的活气的.读到不少唐诗,真的就是“忽如一夜东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心花怒放的感觉.这也是我们喜欢唐诗的一个原因.所以,叶嘉莹教授接着马一浮先生的话说,诗歌是一种生生不息的不死的心灵. 唐诗中常常提到大江大河、高山平原,因为唐诗主要是中国北方文化发展到极盛时期的诗,所以要写就写高山大河,所以宋词多半是小桥流水,唐诗多半是高山大河.中国文学写高山大河写得最好的作品,我敢说至今没有超过唐诗的.比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豪情雄壮,比如“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比如“白日依山尽”“大漠孤烟直”“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比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比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都力量充沛得很,生命强健得很.长江、黄河、高山、大川、太阳、月亮,唐诗就是想来一个惊天动地,就是想贯通宇宙生命之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这个风烟,大气得不得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天姥连天向天横”,这个“上青天”、“向天横”都是直上直下将人的生命与宇宙生命相贯通.盛唐诗人、宰相张说大书诗人王湾的诗于政事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正是代表唐人的审美意识:天地之大美、自然之伟观———黎明、春天、新年,一齐来到人间,使人间成为美好的存在.“生”字、“入”字,热情奔放,是生命化的大自然.天行健,生命刚健、积极有为,迎向清新与博大. 有些看起来很平常、很安静的诗,也有一种有天有地、贯通宇宙的元气之美.比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那个“水穷处”,通往那个“云起时”,都是宇宙生生不息的气脉.“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这“青未了”三个字,不正是生生不息的春色天边无际地流淌么?有一个诗人有一天晚上突然睡不着觉了,找不到原因,只觉得身子很暖和,原来经过了一个冬天,地气开始回暖了,于是他写诗说“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你们看,诗人的生命节奏,感通着宇宙的生命节奏.老杜有一句诗:“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后代的诗人特别喜欢.那是安史之乱后黑暗的唐朝社会,一个无月的黑夜,诗人忧心如焚,彻夜不眠,忽然,窗外那黑黝黝的山嘴里,一下子吐出了一轮晶莹的明月,楼外的水池,月色之中,也波光粼粼,明亮起来了,诗人的心境,也由忧苦而惊喜,而充满了对天意的默默的感动.杜甫有一首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里的文字,小孩子都懂得,平凡得不得了,但是读起来舒服极了,通透极了,有一种生命与宇宙透气的感觉.杜甫还有一首绝句,“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一种生意盎然之美,一种随处生春之美,读久了就觉得生命很亮丽,很新鲜活泼有力. 唐诗中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生命精神,不仅来自国力、开放等时代气象,而且来自开明、先进的政治文化:即科举、尚贤、纳谏.“进士致身卿相为社会心理群趋之鹄的”,这跟科举考试有很大的关系,跟汉魏以来中国古代知识人的地位大幅度上升有很大的关系,跟全社会崇尚诗歌、崇尚人文、崇尚美有很大的关系,跟唐代的国力有很大的关系,这是中国文化的复兴之象.只有这样的时代,才会有尽气的精神突出表现,只有社会上有一种尽理尽心的气象,文学上才会有尽才尽气的表现. 科学的傲慢,加上消费主义的物化浪潮,人性这个东西,要么是零散化,成为没有理性构架、没有主心骨、没有人格意识的拼贴;要么是空洞化,成为没有真实内容、真实需求的虚无主义;要么是幽暗化了,成为一团人欲物欲;要么游戏化,成为一种商业性大众化的表演.现代性主张人是经济动物,是潜意识盲动与升华,是宇宙中的过客.这些问题很大,我今天不可能讨论现代思想的利弊,但我们对于现代思想的反思与怀疑,也成为我们读唐诗的一个背景,使我们懂得珍惜,懂得引申发扬.。

5.谈谈对诗句的理解

你问我这里的渠水为什么这么清澈,是因为源头之水是流动的水。

就是说,你问他为什么他有那么丰厚的知识,是因为他读了很多的书。 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

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观书有感》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抄录下来,与大家共同分析欣赏。希望对无心向学,不读书看报,只知玩玩乐乐的青年朋友,有所启迪勉励。

原诗四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它实写的是明丽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反复读上几遍,会觉得愈读愈爱读!你看,半亩的一块小水塘,在朱熹笔下是展开的一面镜子(一鉴开),起笔就恬静而幽雅得让人立时展开了想像的翅膀。

第二句更引起读者遐想,这面“镜子”中映照着天上徘徊的云影,可想那清澈的水面那么静谧可爱了!作者在第三句提了个问题,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他高兴地自问答道,因为源头总有活水补充,一直不停地流下来。 这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图卷,已经令人读后清新明快了,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一看题目,是观书的感想,顿时这美的意境升华,与读书融合了。

原来,大学者朱熹在赞美读书有所领悟,心灵中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畅叙出来了。他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 大才子朱熹的一首小诗,给我们诸多启示,多读一点好书,会让自己思想永远活泼,才思不绝,情操高雅啊。

6.对古诗词谈点什么

人微言轻是众所周知的道理。

于是,你这个“微不足道”的人,发了“轻如鸿毛”的言,就像是打个哈欠,不声不响地就被风吹走了,谁还去理会呢。也许你说:“谁都可以各抒己见,百家争鸣嘛”。

人家也承认“百家争鸣”,可是并不承认你也算是“一家”。既然不算是“一家”,也就没资格“争鸣”了。

那么,只能算是“自说自话”了,至于被人不屑一顾乃至嗤之以鼻,也顾不了许多了。现代人写古诗词,其实不过是“古体”诗词而已。

我们说“古体”,是因为那些诗、词的谱、律、韵等离我们久远了,我们才称之“古”,而当初人们称之为“近体”。倘若有人对当今称之“古体”有异议,那么试想,再过一千年、一万年,还称之为“近体”吗?如果照称如故,那么,是否永远“近体、近体”地称下去呢?当然不可能,“前为今古、今为后古”是自然规律,谁也抗拒不了。

由此看来,当今称之为“古体”不无道理。人们写古诗词特别是古词,大都按照《御定词谱》(钦定词谱)和《词林正韵》规格去写,因为它们最具权威性。

这些公认的权威是不可轻易被打破的,一旦有人小越雷池,即被视为“出格”,出格的诗词,其成色就大打折扣了。《御定词谱》中(其它词谱亦然),就同一词牌,“多格”者数见不鲜。

某人首创了某词,其词即定格了。别人再以此牌作词,只要出了此格,统统称为“又一格”,只有首创方为“正格”,其余皆为“变格”,后来者写得再好也成不了正格。

正所谓,首来者为妻,后到者为妾,再漂亮、贤惠也没用。因此即形成了一词多格,类于一夫多妻。

古人作词出格了,可被认定为“变格”;我们作词出格了,就只能是“出格”,没人认定你这也算是“一格”,觉得有失公允。窃以为,只要大家公认写得好,出点格却也无妨,词坛高手甚至还可以再创新牌、新格。

古人可以在原格的基础上“摊破”、“偷声”,我们为什么就不能“摊、偷”呢?为了内容需要,该“摊”就“摊”,该“偷”就“偷”,只要“摊”得好、“偷”得妙,照样富有顽强的生命力,至于别人承认与否,根本不重要,即使现在被否认,兴许将来会被认同也未可知。《水浒传》主题歌中唱道:“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鉴于此:“该出格时就出格,大大方方创新词”。

《词林正韵》始终被人奉为圭臬,后来诗人写诗作词大都遵循其规,用字倘有出入,即被视为“出格”,对古诗词创作而言,《现代汉语字典》形同虚设。众所周知,现代汉语的音韵与《词林正韵》等旧韵书已有了很多差异,许许多多汉字的古读法已经演变,入声已经消亡(早在元代,《中原音韵》已“入派三声”,只是后来《洪武正韵》、《词林正韵》等韵书又将入声独立出来了)。

那么,现代人在写诗作词,是以规范的现代汉语音韵为准呢,还是以古老而陈旧的那些音韵为准呢?应该知道,我们写诗词,是给现代人看的(并且留给后代人看),绝不是给古人看的。既然给现代人看,为什么不用现代汉语音韵而用古代音韵呢?陈旧势必被新生所取代,新陈代谢是自然规律,没人能够违背。

该改的就要改,该变的就得变。《吕氏春秋·察今》中说道:“……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时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为治,岂不难哉?”推而广之:“以故韵为其诗与此同,时已徙亦,而韵不徙,以此为作,岂不滞哉?”<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发展中变化,在变化中发展,“词谱”、“格律”、“音韵”等也不例外,倘若汉字不发展变化,恐怕现在还停留在甲骨文呢。

用词谱、韵律等规范一下诗词是必要的,但束缚得太死了必然僵化,将不利于诗词的发展。脚和鞋子相吻合当然最佳,倘若鞋子稍小而又非要穿这双鞋子不可,那么,是削足呢,还是修履呢?恐怕没人认为“削足适履”是聪明之举。

诗词平仄关系之确定,无非是为了使诗句体现抑扬顿挫、跌宕起伏,更加富于美好的乐感,吟来上口。其实,只要诗句不出现诸如“孤平”、“三平尾”、“三仄尾”等破坏乐感的现象,稍变一下平仄关系有何不可?当然了,诗句出了点毛病,拗救一下还是好的。

谈到汉字音韵的发展变化,唐人多用隋之《切韵》,宋人增编为《广韵》,(其实唐宋诗人也不完全依之),后来,《中原音韵》、《洪武正韵》、《平水韵》、《词林正韵》等相继编出,其间,官方为了规范科举应试,还编制了《礼部韵略》、《佩文诗韵》等官方韵书。可见,汉字音韵确确实实在不断发展变化。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韵辙常识》,近些年来,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十三辙新韵》,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中华韵典》等等,都以现代汉语为标准,重新规范了汉字音韵,尤其《中华韵典》,是一部较为科学而完备的新型韵书,极具实用价值。但这些新韵书一时之间难以被墨守者所认同,可能会说它们不具权威性,这很正常,见仁见智嘛。

陈规旧律总是根深蒂固,新生事物总是举步维艰,新陈代谢虽为规律,但总须有足够的时间去逐步融合。在这漫长的融合期间,可以:倡今知古,今古并行,今不非古,古不限今。

欲严则严,喜宽则宽,严不碍。

7.【谈谈对诗句的理解朱熹的诗句充满了哲理性思考:"问渠哪德清如许

你问我这里的渠水为什么这么清澈,是因为源头之水是流动的水.就是说,你问他为什么他有那么丰厚的知识,是因为他读了很多的书.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观书有感》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抄录下来,与大家共同分析欣赏.希望对无心向学,不读书看报,只知玩玩乐乐的青年朋友,有所启迪勉励.原诗四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它实写的是明丽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反复读上几遍,会觉得愈读愈爱读!你看,半亩的一块小水塘,在朱熹笔下是展开的一面镜子(一鉴开),起笔就恬静而幽雅得让人立时展开了想像的翅膀.第二句更引起读者遐想,这面“镜子”中映照着天上徘徊的云影,可想那清澈的水面那么静谧可爱了!作者在第三句提了个问题,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他高兴地自问答道,因为源头总有活水补充,一直不停地流下来.这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图卷,已经令人读后清新明快了,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一看题目,是观书的感想,顿时这美的意境升华,与读书融合了.原来,大学者朱熹在赞美读书有所领悟,心灵中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畅叙出来了.他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大才子朱熹的一首小诗,给我们诸多启示,多读一点好书,会让自己思想永远活泼,才思不绝,情操高雅啊。

上一篇
古诗词75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