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宋词与宋代音乐文化的关系

1.诗歌与音乐的关系

词的创作一般称为“填词”,也就是说在古代,词是用来配合一定的音律来演唱的。

不同的词牌即对应的不同的音乐。 词 是 一 种 音 ??文 ?W , 它 的 产 生 、发 展 , 以 及 ?? 作 、流 ??都 与 音 ??有 直 接 关 ?S 。

词 最 初 被 称 ??“ 曲 子 词 ” 或 “ 曲 子 ” , 是 一 种 以 ????主 、依 ??谱 填 词 歌 唱 、字 ??固 定 、格 律 化 的 长 短 句 抒 情 ? 。 由 於 词 与 音 ??有 密 切 关 ?S , 词 在 宋 代 又 有 “ ??府 ” 、“ ??章 ” 、“ 歌 曲 ” 、“ 小 歌 词 ” 、“ 倚 ? ” 等 ?e 名 。

词 的 体 制 形 式 的 主 要 特 点 , 都 与 词 的 入 ??歌 唱 的 性 质 有 直 接 关 ?S 。 词 所 配 合 的 音 ??是 所 谓 燕 ??, 又 叫 宴 ??, 其 主 要 成 分 是 北 周 和 隋 以 ??由 西 域 胡 ??与 民 间 里 巷 之 曲 相 融 而 成 的 一 种 新 型 音 ??, 主 要 用 於 ????和 宴 ??的 演 奏 , 隋 代 已 开 始 流 行 。

而 配 合 燕 ??的 词 的 起 源 , 也 就 可 以 上 溯 到 隋 代 。 宋 人 王 灼 《 碧 鸡 漫 志 》 卷 一 说 : “ 盖 隋 以 ??, 今 之 所 谓 曲 子 者 ?u 兴 , 至 唐 稍 盛 。

” 词 最 初 主 要 流 行 於 民 间 , 《 敦 煌 曲 子 词 集 》 收 ? 的 一 百 六 十 多 首 作 品 , 大 多 是 ??盛 唐 到 唐 末 五 代 的 民 间 歌 曲 。 大 约 到 中 唐 ?r 期 , ? 人 ?? 志 和 、韦 ??物 、白 居 易 、??禹 锡 等 人 开 始 ?? 词 , 把 这 一 文 体 引 入 了 文 ??。

到 晚 唐 五 代 ?r 期 , 文 人 词 有 了 很 大 的 发 展 , 晚 唐 词 人 ??庭 筠 以 及 以 他 ??代 表 的 “ 花 间 ” 派 词 人 和 以 李 煜 、冯 延 巳 ??代 表 的 南 唐 词 人 的 ?? 作 , 都 ??词 体 的 成 熟 和 基 本 抒 情 风 格 的 建 立 作 出 了 重 要 ? 献 。 词 终 於 在 ? 之 外 ?e ??一 ??, 成 ??中 ??古 代 最 ??突 出 的 文 ?W 体 裁 之 一 。

进 入 宋 代 , 词 的 ?? 作 逐 步 蔚 ??大 观 , 产 生 了 大 批 成 就 突 出 的 词 人 , 名 篇 佳 作 ??出 不 穷 , ?K 出 现 了 各 种 风 格 、流 派 。 《 全 宋 词 》 共 收 ? 流 ??到 今 天 的 词 作 一 千 三 百 三 十 多 家 ??近 ??万 首 , ??这 一 ??字 可 以 推 想 ? ?r ?? 作 的 盛 ?r 。

词 的 起 源 虽 早 , 但 词 的 发 展 高 峰 ?t 是 在 宋 代 , 因 此 后 人 便 把 词 看 作 是 宋 代 最 有 代 表 性 的 文 ?W , 与 唐 代 ? 歌 ?K 列 , 而 有 了 所 谓 “ 唐 ? 、宋 词 ” 的 说 法 。 词 的 ? ? 格 律 也 与 音 ??有 关 。

押 ? 的 位 置 , 各 ?? 词 调 都 有 不 同 的 要 求 , 词 调 音 ??曲 度 不 同 , ? 位 也 就 不 同 。 词 ??? 律 的 要 求 比 律 ? 更 ? 、更 ??, 不 ?H 分 平 仄 , ? 要 辨 四 ? , 这 也 是 因 ??词 要 “ 倚 ? ” 歌 唱 , 必 ? 使 字 调 的 升 降 高 低 与 ??曲 相 ?f 的 ? 故 。

词 的 曲 谱 大 多 失 ??后 , 后 人 填 词 同 ??要 遵 循 前 人 词 作 的 平 仄 ? ? 才 算 合 律 , ?K 且 ? 根 ??前 人 作 品 的 ? 律 整 理 出 字 句 的 平 仄 ? ? 谱 作 ??填 词 的 ????。 这 种 谱 一 般 称 ??“ 词 谱 。

每 首 词 都 有 一 ?? 词 调 。 词 调 的 名 称 叫 词 牌 , 如 《 水 调 歌 头 》 、《 ?M 江 红 》 、《 念 奴 ??》 、《 菩 萨 蛮 》 之 ? 。

它 ??明 一 首 词 的 ??谱 曲 调 , 本 身 不 是 题 目 。 每 ?? 词 调 都 是 “ 调 有 定 句 , 句 有 定 字 , 字 有 定 ? ” , 依 ????曲 ??字 ??、句 法 、平 仄 、? 脚 作 出 基 本 的 ? 定 。

词 调 不 同 , 意 味  ??曲 的 旋 律 ? 拍 、? 情 风 格 不 同 , 文 辞 的 格 律 也 不 同 。 词 调 的 ??曲 有 令 、引 、近 、慢 等 ?^ ?e 。

最 短 的 ??“ 令 ” , 大 约 起 源 於 唐 代 宴 席 上 所 行 的 酒 令 。 “ 引 ” 、“ 近 ” 本 是 摘 取 大 曲 中 的 一 部 分 而 成 , 一 般 比 “ 令 ” 长 。

“ 慢 ” 即 慢 曲 子 , 指 曲 调 慢 长 、? 奏 舒 ? 的 ??曲 , 与 “ 急 曲 ” 相 ??而 言 , 依 “ 慢 曲 ” 所 填 的 词 , 称 ??慢 词 。 ??? 明 起 ? , 一 般 又 把 各 种 词 调 ?w 纳 ??3 ? : 小 令 、中 调 和 长 调 。

清 人 ? ??字 ??上 ?^ 分 , 5 8 字 以 ????小 令 , 5 9 至 9 0 字 ??中 调 , 9 1 字 以 上 ??长 调 。 这 种 分 法 ?K 不 科 ?W , ?? 际 上 界 限 ?K 不 这 ??分 明 , 但 因 ? 用 已 久 , 遂 沿 用 至 今 。

> 宋 人 俞 文 豹 《 吹 ??续 ? 》 ? 载 , 大 词 人 苏 轼 有 一 次 ?? 一 ?? 善 歌 的 人 : “ 我 词 比 柳 ﹙ 永 ﹚ 词 何 如 ? ” 那 人 答 道 : “ 柳 郎 中 词 , 只 好 十 七 八 女 孩 ??, ??红 牙 拍 板 唱 ‘ ??柳 外 ﹙ 岸 ﹚ , ??风 ?? 月 ’ 。 ?W 士 词 ? 关 西 大 ?h ??铁 板 唱 ‘ 大 江 ?| 去 ’ 。

” 这 ?? 有 名 的 故 事 形 象 地 描 述 了 宋 词 中 ? 柔 与 ? ?? ??种 风 格 的 不 同 。 不 过 , 我 ?? ? ??? 注 意 , 这 位 善 歌 的 人 评 ?r 苏 、柳 的 不 同 词 风 , 首 先 是  眼 於 “ 唱 ” 。

不 同 风 格 的 歌 词 , 与 不 同 的 词 调 ??曲 ? 情 相 结 合 , 要 在 歌 唱 之 中 , 才 能 全 面 体 现 它 的 ?? 美 特 徵 。 这 正 反 映 了 宋 人 ??词 与 音 ??关 ?S 的 普 遍 认 识 。

宋 人 作 词 首 先 要 考 ?] 的 就 是 它 的 歌 唱 性 , 李 清 照 作 《 词 ? 》 提 出 “ 词 ?e 是 一 家 ” 的 说 法 , ??。

2.宋词与音乐之间有什么关系

词 ,又称长短句,是合乐的歌词。

词虽然是合乐的歌词,但和汉魏以来古乐府不同,它是隋唐时期音乐革新的产物。此外,词 又 称 “长短句”“诗余”。

长短句歌词在唐代兴起的时候,还未能与诗相抗衡,进入宋朝以后,却以崭新的面貌出现于诗坛、乐坛,并迅速发展成为一代文学。宋以前词人填词,要求合乎音乐腔调,又要求合乎一定的格律,如字数、平仄、句式、韵位等。

格律的规定和音乐的腔调是相关联的,它是通过合乎格律来达到合乎音乐的腔调。但格律又有相对的独立性,许多词人只懂得格1 3 5 律不懂音乐,他们只是按照格律填词,这样就导致了音乐与词逐渐相脱离的道路,也就无人演唱了。

词逐渐成为一种单纯的诗歌形式了。

3.如何从多角度理解宋词与音乐的关系

提到宋词,格律是绝不可绕过。断句、平仄以及押韵都是为了歌唱而做出的规定。

宋词一般是先有曲(旋律)后又=有词(歌词),与现在一样,也有一些是先有词,比如姜夔,能自度曲。

宋词的格律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它是用来唱的。比如我们今天一首歌的旋律,我们试着重新填词时,就会发现有些字词根本填不进去,或者填进去也并不和谐。这也是旋律与字音之间的微妙关系。宋人基于此推导出了最能和旋律契合的字音规律,即化为格律。但那时对格律的要求其实也并不是非常的严格,苏轼的词就有许多地方打破了原来的格律。有些时候若是能得佳句,不合格律也罢。

宋词的押韵也是为了好听。听当今的歌我们也能有所体会,不多说了。不过古时候的歌曲与现在是不同的,我们听昆曲(昆曲是元曲的儿子,元曲是宋词的儿子)就知道,和现在的流行乐的“节奏”是不一样的。简单说:昆曲是一句为一拍,宋词亦同。我们看宋词中柳永的《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其中:“秋”、“楼”、“休”、“流”都处于句末,都是押韵的。而其他的断句部分:“潇”、“天”、“紧”之类就不押韵。

有一点需要说明,所谓“句末”并非文义上的句末,而是一拍旋律的结束。故而也存在一些文义上连贯但是一拍已终,只得移句到下一拍的情况,例如逗号后面的押韵。不过并不是所有逗号后的押韵都是如此,有些词牌不仅仅是要求末尾押韵。

如今我们审视宋词,它已经完全失去了歌唱的意义,我们只能从文学的方面去解读,充其量也只是诵读罢了。所以我的意见是:我们今天若要填词——用填词已经不太准确了——大可不必拘泥于古人用以契旋的格律,只要读起来好听即可,就像现代诗一样自由的遣词造句。但是还应当保留“古味”和“断句”,才不至于变为现代诗。宋词的长短错落是鄙人以为其最精华的部分,应当保留。简而言之:我们写词,在使用前人断句方式的基础上以自由的姿态去填空,我们或许可以加入白话点缀——如许多元曲既是——但更多还应在用语上返古。我以为这是最好的。

“宋词”是需要讲究格律的,因为那是宋代的词;我们今天所填非宋词也,何不试着加以发展呢?就像文言到白话一样。

以上是鄙人的一孔之见,能有一分半点的帮助即已喜不自胜。学力有限,必定贻笑大方,还请阁下以及诸位方家不吝赐教

4.宋代词乐发展与文人有什么关系

在宋代的文化娱乐市场中,文人居于非常明显的地位。

从文化市场的消费情况来看,文人士大夫占据了这个市场的高端。就当时文艺作品所流露的生活态度与趣味来看,品味高雅的宋词所流露的自然是士大夫的趣味和生活,这种带有非常明显的富贵气息与文人意向的作品能够获得整个社会包括市井阶层的认同,足以说明整个社会对文人情趣的趋奉;而一般通俗性的文学作品也充满了对士大夫生活方式与情调的艳羡,尽管这种艳羡出于市民的视角,和真正的士大夫情怀还有着非常明显的距离。

文化娱乐行业的高度发达,对宋代文人的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市场的刺激下,一些直接面对市场的文艺类型得到巨大的发展。

这种情况可以举出宋杂剧、戏文、说话,也包含一些为射利的词作,比如柳永在相当长的时间中实际上就是靠填词谋生的。如果没有发达的文化娱乐市场,它们的存在也就失去了依托。

当然,文化娱乐市场的刺激并非只是这样直接和简单。发达的文化娱乐市场的存在实际上也构成了宋代文学的一个创作背景。

离开了这个大的背景与环境,一些文学现象则无法想象。

5.宋代文化对宋代文学的影响

(一)宋代散文沿着唐代散文的道路而发展,最终的成就却超过了唐文。

后人有 “唐宋八大家”之说,而八位古文作家中有六人出于宋代。而且北宋的王禹偁、范仲淹、晁补之、李格非、李廌,南宋的胡铨、陆游、吕祖谦、陈亮等人,也都堪称散文名家。

宋代散文作家的阵容比唐代更为壮大。散文在传统上具有议论、叙事、抒情三种主要功能。

在宋代散文中,这些功能更加完善,而且融为一体,使散文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更好地结合起来。宋代的政论文和学术论文特别发达,从王安石、曾巩到胡铨、吕祖谦,散文的议论功能臻于完善。

以欧、苏为代表的作家则更加注意三种功能的融合,加强了散文的抒情性质与文学意味。比如欧阳修的史论在议论中渗入强烈的感情色彩,苏轼的亭台记把叙事与议论结合得天衣无缝。

《秋声赋》、《赤壁赋》等散文名篇更堪称典范。在这些作品中,散文的各种功能已水**融,且具有诗的意境,成为名副其实的美文。

(二)宋诗正是唐诗发展的必然结果。宋代诗人可以从唐诗中发现无穷的宝藏作为学习的典范。

但这座山峰同时也给宋人造成了沉重的心理压力,他们必须另辟蹊径,才能走出唐诗的阴影。宋人对唐诗的态度,由最初的学习和模仿,到题材的渐次开拓,如向日常生活倾斜、理趣的拓展等。

宋代许多诗人的风格特征,相对于唐诗而言,都是生新的。比如梅尧臣的平淡,王安石的精致,苏轼的畅达,黄庭坚的瘦硬,陈师道的朴拙,杨万里的活泼,都可视为对唐诗风格的陌生化的结果。

然而宋代诗坛有一个整体性的风格追求,那就是平淡为美。苏轼和黄庭坚一向被看作宋诗特征的典型代表,苏轼论诗最重陶渊明,黄庭坚则更推崇杜甫晚期诗的平淡境界,苏、黄的诗学理想是殊途同归的。

苏轼崇陶,着眼于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见苏辙《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黄庭坚尊杜,着眼于晚期杜诗的“平淡而山高水深”(《与王观复书》之二)。可见他们追求的“平淡”,实指一种超越了雕润绚烂的老成风格,一种炉火纯青的美学境界。

唐诗的美学风范,是以丰华情韵为特征,而宋诗以平淡为美学追求,显然是对唐诗的深刻变革。这也是宋代诗人求新求变的终极目标。

(三)作为有宋一代文学之胜的是宋词。在词史上,宋词占有无与伦比的巅峰地位。

词在晚唐五代尚被视为小道,到宋代才逐渐与五七言诗相提并论。宋词流派众多,名家辈出,自成一家的词人就有几十位,如柳永、张先、苏轼、晏几道、秦观、贺铸、周邦彦、李清照、朱敦儒、张元干、张孝祥、辛弃疾、刘过、姜夔、吴文英、王沂孙、蒋捷、张炎等人,都取得了独特的艺术成就。

宋词的总体成就十分突出:首先,完成了词体的建设,艺术手段日益成熟。无论是小令还是长调,最常用的词调都定型于宋代。

在词的过片、句读、字声等方面,宋词都建立了严格的规范。词与音乐有特别密切的关系,词的声律和章法、句法也格外细密。

宋词独特的艺术魅力是五七言诗难以达到的,它为丰富古典诗歌的艺术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其次,宋词在题材和风格倾向上,开拓了广阔了领域。

晚唐五代词,大多是风格柔婉的艳词,宋代词人继承并改造了这个传统,创作出大量的抒情意味更浓的美丽动人的爱情词,弥补了古代诗歌爱情题材的不足。此外,经过苏、辛等人的努力,宋词的题材范围,几乎达到了与五七言诗同样广阔的程度,咏物词、咏史词、田园词、爱情词、赠答词、送别词、谐谑词,应有尽有。

艺术风格上,也是争奇斗艳,婉约与豪放并存,清新与秾丽相竞。无论是题材还是风格,后代词人很少能超出宋词的范围。

6.宋代文化与宋代文学发展的关系

宋代文学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特殊地位,它处在一个承前启后的阶段,即处在中国文学从“雅”到“俗”的转变时期。

所谓“雅”,指主要流传于社会中上层的文人文学,指诗、文、词;所谓“俗”,指主要流传于社会下层的小说、戏曲。传统所谓“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戏曲”的说法,指明了各个朝代文学样式发达繁荣的侧重点。

我们应该充分评价元明清诗文词的成就,但其未能超宋越唐,则可断言。如果说,宋代诗文词(特别是文和词)是元明清作家们不断追怀、仰慕的昨天,那么,元明清小说戏曲的大发展就是宋代刚刚发展起来的白话小说和戏曲的灿烂明天了。

宋代独特而渊深的美学意识是由其文化土壤所培植、文化精神所孕育出来的,经过有机的整合和融化,产生出特定的审美形态、格调和风味,遂成为文化型美学,有别于前代的唐美学。宋文化从下述诸多方面影响了美学的生成、表现和状态。

怀旧意识宋人似乎特别怀旧,《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等书就是明证。邓之诚《〈东京梦华录注〉自序》曾说到当时的怀旧意识和情绪及其产生的原因:“靖康之难,中原人士播越两浙,无人不具故国故乡之思。

周《清波别志》云,绍兴初,故老闲坐必谈京师风物。且喜歌曹元宠《甚时得归京里去》十小阕,听之感慨有流涕者。

故其时西北耆旧,谈宣政故事者,为人所重。”北宋“宣(和)政(和)故事”便成为南宋人依念不尽而又时时咀嚼的往事,犹如唐人常常眷念“开(元)天(宝)故事”一样。

刘辰翁《减字木兰花》写道:“铜驼故老,说着宣和似天宝。”故国沦陷引发了黍离麦秀之思,怀旧意识便特别强烈。

张端义在《贵耳集》中说:“(李)清照南渡以来,常怀京洛旧事。”李清照本人的《菩萨蛮》词亦曰:“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于是,出现了这样的社会、文化氛围:北宋“《清明上河图》至镂板以行,宜梦华之风行。徐梦莘《三朝会盟会编》(靖康二年)录赵之《中兴遗史》,即一字不易抄《梦华录》元旦朝会一则。

陈元靓《岁时广记》征引尤多。刘昌诗《芦蒲笔记》录上元词鹧鸪天十五首,谓当与《东京梦华录》并行。”

“百余年来,《醉翁谈录》、《都城纪胜》、《繁盛录》、《武林旧事》、《梦粱录》,相继而作”,而《东京梦华录》“为不祧之祖”。《东京梦华录》是这种怀旧情绪的先驱作品和代表作。

作者详尽记述了旧都汴京的诸多风物,但是,叙中有情,是“为了忘却的纪念”,特别是那篇冠于篇首的序文。序文对书名“梦华录”做了诠释:“古人有梦游华胥之国,其乐无涯者。”

但作者却无此心绪,说:“仆今追思,回首怅然,岂非华胥之梦觉哉!”他的心灵浸染着悲凄的情调,几乎是一步三回首,感慨系之地追思那往昔霓虹般的梦影。这种记忆经过二十年漫长岁月的冲洗,已经淡化成粉红色了。

序文写到这令人痛心的情形:“近与亲戚会面,谈及曩昔,后生往往妄生不然。”“后生”已逐渐失去了这种回忆,对往事颇不以为然。

作者担心,随着岁月的更迭,往事如烟飘散,而“论其风俗者,失于事实,诚为可惜”,于是,“谨省记编次成集,庶几开卷得见当时之盛”。从表面上看,属于序文的一般通例,是备忘录,发挥一种认识效应,但实质上有着作者的深衷曲意。

可以说,《东京梦华录》为“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亡国之痛唱出一曲挽歌。明人毛晋《〈东京梦华录〉跋》认为“幽兰居士(孟元老)华胥一梦,直以当麦秀黍离之歌”,确是的论。

由于是怀着感伤主义的情绪回顾往事,因此陈述过去的诸多现象,便不像巨室大户暴发式的炫富,而是破落户对往日锦衣玉食酸泪汪然的回忆。作者铺张扬厉,山倾海泻,各种物象迸跳在笔触之间,奔赴于纸面,铺排在一个硕大的平面画卷上。

意象纷纭,又带有烟花发射的特征。衣食住行皆有,声色视听兼备。

浓艳斑斓,堂而皇哉,视觉上令人饱餍,听觉上使人迷醉,犹不足以尽感官满足,但是,字缝之间潜流着浓重的情绪失落感,奏出半是依恋半是挽歌的凄清曲。此后的那些同类著录,在感伤主义情调上与《东京梦华录》多有相近之处。

例如《〈梦粱录〉序》写道:“昔人卧一炊顷,而平生事业扬历皆遍,及觉则依然故吾,始知其为梦也,因谓之黄粱梦。矧时异事殊,城池苑囿之富,风俗人物之盛,焉保其常如畴昔哉!”清人鲍廷博《〈武林旧事〉跋》也说:“《自序》一篇,声情绵邈,凄然有故国旧君之思,不仅留连今昔而已 。”

这些情绪、氛围弥漫于宋代的社会阶层之中,出现凄恻、幽咽的回忆性描述,依依不尽地回忆、回顾往事,却又一唱三叹地眷顾不休。戴复古《洞仙歌》:“卖花担上,菊蕊金初破。

说着重阳怎虚过。看画城簇簇,酒肆歌楼,奈没个巧处安排着我。

家乡煞远哩,抵死思量,枉把眉头万千锁,一笑且开怀,小阁团栾,旋簇着几般蔬果。把三杯两盏记时光,问有甚曲儿,好唱一个?”这是宋代的社会情绪,在表达形式上却满含着审美意味,移位为审美情绪。

而在具体传达上又表现为缠绵悱恻、宛转悠长。它在怀旧情结中内蕴着审美情绪。

7.词与曲的关系

先有词后有曲

首先,宋词元曲都是一种曲词形式,可略比作现代的歌词。

他们的区别,从形式上来比较,元曲的格律定式更为严密,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虽有定格,但并不死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押韵上允许平仄通押,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所以,同一首“曲牌”的两首有时字数不一样,就是这个缘故(同一曲牌中,字数最少的一首为标准定格)。

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一首词,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词有词牌。词牌的产生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沿用古代乐府诗题或乐曲名称;如《六州歌头》;取名人诗词句中几个字,如《西江月》;据某一历史人物或典故,如《念奴娇》;还有名家自制的词牌。词发展到后来逐渐和音乐分离,而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从内容而言,词的初期极尽艳丽浮华,流行于市井酒肆之间,是一种通俗的艺术形式,但是这期间的词题材还仅限于描写闺情花柳、笙歌饮宴等方面,可以说还显得很“小气”。在思想内涵上层次还不够。(宋代初期的词一开始也是沿袭这种词风,追求华丽词藻和对细腻情感的描写。像曾因写过“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而得罪了仁宗皇帝的柳永,郁郁不得志,一生就流连于歌坊青楼之间,给歌妓们写写词。所谓“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当时的词被认为是一种粗俗的民间艺术,不登大雅之堂,以至于宋朝的晏殊在当上宰相之后,对于他以前所做的词都不承认是自己写的。宋朝的艳妓之多,水平之高为其它朝代所罕有,她们和宋朝的才子们一起共同推动了词这一新兴艺术形式在民间的广泛流传。)

随着词在宋代的文学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词的内涵也在不断地充实和提高。“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奠定了边塞词在宋词中的地位,使只闻歌筵酒席、宫廷豪门、都市风情、脂粉相思之类的世人一新耳目。到苏轼词首开豪放词风,宋词已经不仅限于文人士大夫寄情娱乐和表达儿女之情的玩物,更寄托了当时的士大夫对时代、对人生乃至对社会政治等各方面的感悟和思考。宋词彻底跳出了歌舞艳情的巢窠,升华为一种代表了时代精神的文化形式。

而在元代这个读书人地位急剧下降的年代,元曲是作为表达不满情绪,抨击社会黑暗的手段而存在的。内容表现上更为辛辣直接。

当然,他们年代的不同也是区别之一。

以下是宋词和元曲的介绍,供参考。

宋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据《旧唐书》上记载;“自开元(唐玄宗年号)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由于音乐的广泛流传;当时的都市里有很多以演唱为生的优伶乐师,根据唱词和音乐拍节配合的需要,创作或改编出一些长短句参差的曲词,这便是最早的词了。从敦煌曲子词中也能够看出,民间产生的词比出自文人之笔的词要早几十年。

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时期。一般来说,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是元代文学主体。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

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

随着元灭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

继唐诗、宋词之后蔚为一文学之盛的元曲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艺术魅力。

8.宋朝的历史,如宋词等

简介 宋词是宋代最有特色的文学样式上词,它兼有文学与音乐两方面的特点.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叫做“词牌”,依调填词叫“依声”.词别名“长短句”( 在宋代以后,可以说长短句是词的别名,但是在北宋时期,长短句却是词的本名;在唐代,长短句还是一个诗体名词). 派别 宋词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还有一种为花间派. 宋词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柳永、李清照、秦观、晏殊、晏几道、周邦彦、姜夔等.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辛弃疾、苏轼、岳飞、陈亮、陆游、欧阳修等. 花间派的代表人物:温庭筠等. 价值 远从《诗经》、《楚辞》及《汉魏六朝诗歌》里汲取营养,又为后来的明清戏剧小说输送了养分.直到今天,她仍在陶冶着人们的情操,给人们带来很高的艺术享受. 初期 词的初期极尽艳丽浮华,流行于市井酒肆之间,是一种通俗的艺术形式,五代时期的《花间集》就很明显地展露了词美丽绚烂的文采,但是这期间的词题材还仅限于描写闺情花柳、笙歌饮宴等方面,可以说还显得很“小气”.虽然艺术成就上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准,但是在思想内涵上层次还不够.宋代初期的词一开始也是沿袭这种词风,追求华丽词藻和对细腻情感的描写.像曾因写过“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而得罪了仁宗皇帝的柳永,郁郁不得志,一生就流连于歌坊青楼之间,给歌妓们写写词.所谓“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当时的词被认为是一种粗俗的民间艺术,不登大雅之堂,以至于宋朝的晏殊在当上宰相之后,对于他以前所做的词都不承认是自己写的.宋朝的艳妓之多,水平之高为其它朝代所罕有,她们和宋朝的才子们一起共同推动了词这一新兴艺术形式在民间的广泛流传. 升华 但是,随着词在宋代的文学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词的内涵也在不断地充实和提高.“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奠定了边塞词在宋词中的地位,使只闻歌筵酒席、宫廷豪门、都市风情、脂粉相思之类的世人一新耳目.到苏轼词首开豪放词风,宋词已经不仅限于文人士大夫寄情娱乐和表达儿女之情的玩物,更寄托了当时的士大夫对时代、对人生乃至对社会政治等各方面的感悟和思考.宋词彻底跳出了歌舞艳情的巢窠,升华为一种代表了时代精神的文化形式.编辑本段发展历程 起源 词最早起源于民间,后来,文人依照乐谱声律节拍而写新词,叫做“填词”或“依声”.从此,词与音乐分离,形成一种句子长短不齐的格律诗.五、七言诗句匀称对偶,表现出整齐美;而词以长短句为主,呈现出参差美. 发展 宋词的发展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晏殊、张先、晏几道、欧阳修等承袭“花间”余绪,为由唐入宋的过渡;第二个阶段,柳永、苏轼在形式与内容上所进行的新的开拓以及秦观、赵令畤、贺铸等人的艺术创造,促进宋词出现多种风格竞相发展的繁荣局面;第三个阶段,周邦彦在艺术创作上的集大成,体现了宋词的深化与成熟.这三个阶段在时间上非截然分开,而是互相交错在一起的;就其发展演变的实际情况看,继承与创新也不是相互脱节的. 唐代从西域传入的各民族的音乐与中原旧乐渐次融合,并以胡乐为主产生了燕乐.原来整齐的五、七言诗已不适应,于是产生了字句不等、形式更为活泼的词. 高峰 由于词在晚唐、五代、宋初多是酒席宴前娱宾遣兴之作,故有“词为小道、艳科”、“诗庄词媚”之说.随着词的发展,经柳永、苏轼,逐渐扩大了词的题材,至辛弃疾达到高峰,成为和诗歌同等地位的文学体裁.编辑本段词的类别 大致有5种: 1、按长短规模分,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以内)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一首词,有的只有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2、按音乐性质分,词可分为令、引、慢、三台、序子 、法曲、大曲、缠令、诸宫调九种. 3、按拍节分,常见有四种:令,也称小令,拍节较短的;引,以小令微而引长之的;近,以音调相近,从而引长的;慢,引而愈长的. 4、按创作风格分,大致可以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 5、按词牌来源分. 关于词牌的来源,大约有下面的三种情况: ⑴本来是乐曲的名称.例如《菩萨蛮》,据说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年,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璎珞是身上佩挂的珠宝),象菩萨.当时教坊因此谱成《菩萨蛮曲》.据说唐宜宗爱唱《菩萨蛮》词,可见是当时风行一时的曲子.《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的.这些都是来自民间的曲调. ⑵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例如《忆秦娥》,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最初一首词开头两句是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所以词牌就叫《忆秦娥》,又叫《秦楼月》.《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又名《谢秋娘》但因白居易有一首咏“江南好”的词,最后一句是“能不忆江南”,所以词牌又叫《忆江南》.《如梦令》原名《忆仙姿》,改名《如梦令》,这是因为后唐庄宗所写的《忆仙姿》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等句.《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这是由于苏轼有一首《念奴娇》,第一句是“大江东去”.又叫《酹江月》,因为苏轼这首词最后三个。

9.宋代文学与其文化影响

宋代文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尤其宋代的散文、诗、词,继承唐五代的成就,继续有所发展。话本、戏曲、说唱文学更为元明以来小说、戏曲的繁荣准备了条件。

宋代散文沿着唐代散文的道路而发展,最终的成就却超过了唐文。 宋代散文的文体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

欧、苏等人并不绝对摒弃骈文,他们的古文注意吸收骈文在辞采、声调等方面的长处,以构筑古文的节奏韵律之美。同时,他们又借鉴古文手法,对骈文进行改造,创造出参用散体单行的四六和文赋。

这样,古文和骈文经过取长补短而各自获得了新的活力。 此外,宋代散文中还出现了独具一格的笔记文。

这种文体长短不拘,轻松活泼,是古文文体解放的重要标志。 散文在传统上具有议论、叙事、抒情三种主要功能。

在宋代散文中,这些功能更加完善,而且融为一体,使散文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更好地结合起来。 宋代的政论文和学术论文特别发达,从王安石、曾巩到胡铨、吕祖谦,散文的议论功能臻于完善。

以欧、苏为代表的作家则更加注意三种功能的融合,加强了散文的抒情性质与文学意味。宋代散文的风格丰富多采,几位大家各具鲜明的艺术个性。

就整体倾向而言,宋文的风格是趋于平易畅达、简洁明快,从而在韩文之雄肆、柳文之峻切之外开辟出新的艺术境界。 宋文的风格变化,主要是朝着更加自然、更加贴近生活的方向发展。

这种文从字顺、如行云流水的散文、显然更切于实用,也更易为作者和读者所接受。从宋代开始,古文成为用途最广的散文文体,以古文为主、骈文为辅的文体格局得以确立。

从整个诗歌史来看,宋诗正是唐诗发展的必然结果。 唐诗与宋诗,本是一脉相承的。

宋代诗人正是充分吸取了唐诗的营养,才创造出一代诗风。宋人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对唐诗并未亦步亦趋,而是有因有革,所以能创造出与唐诗双峰并峙的宋诗。

他们所能做的,是在唐人开采过的矿井里继续向深处挖掘。宋诗在题材方面较成功的开拓,便是向日常生活倾斜。

琐事细物,都成了宋人笔下的诗料。宋诗所展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更多的是普通人,而不再是盖世英雄或绝俗高士。

这种特征使宋诗具有平易近人的优点,但缺乏唐诗那种源于浪漫精神的奇情壮采。 宋诗的任何创新都是以唐诗为参照对象的。

宋人惨淡经营的目的,便是在唐诗美学境界之外另辟新境。 宋代许多诗人的风格特征,相对于唐诗而言,都是生新的。

比如梅尧臣的平淡,王安石的精致,苏轼的畅达,黄庭坚的瘦硬,陈师道的朴拙,杨万里的活泼,都可视为对唐诗风格的陌生化的结果。然而宋代诗坛有一个整体性的风格追求,那就是平淡为美。

苏轼和黄庭坚一向被看作宋诗特征的典型代表,苏轼论诗最重陶渊明,黄庭坚则更推崇杜甫晚期诗的平淡境界,苏、黄的诗学理想是殊途同归的。 相对而言,宋诗中的情感内蕴经过理性的节制,比较温和、内敛,不如唐诗那样热烈、外扬;宋诗的艺术外貌平淡瘦劲,不如唐诗那样色泽丰美;宋诗的长处,不在于情韵而在于思理。

它是宋人对生活的深沉思考的文学表现。唐宋诗在美学风格上,既各树一帜,又互相补充。

它们是古典诗歌美学的两大范式,对后代诗歌具有深远的影响。 作为有宋一代文学之胜的是宋词。

在词史上,宋词占有无与伦比的巅峰地位。宋词流派众多,名家辈出,自成一家的词人就有几十位,如柳永、张先、苏轼、晏几道、秦观、贺铸、周邦彦、李清照、朱敦儒、张元干、张孝祥、辛弃疾、刘过、姜夔、吴文英、王沂孙、蒋捷、张炎等人,都取得了独特的艺术成就。

宋词的总体成就十分突出:首先,完成了词体的建设,艺术手段日益成熟。无论是小令还是长调,最常用的词调都定型于宋代。

在词的过片、句读、字声等方面,宋词都建立了严格的规范。词与音乐有特别密切的关系,词的声律和章法、句法也格外细密。

宋词独特的艺术魅力是五七言诗难以达到的,它为丰富古典诗歌的艺术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其次,宋词在题材和风格倾向上,开拓了广阔了领域。

晚唐五代词,大多是风格柔婉的艳词,宋代词人继承并改造了这个传统,创作出大量的抒情意味更浓的美丽动人的爱情词,弥补了古代诗歌爱情题材的不足。此外,经过苏、辛等人的努力,宋词的题材范围,几乎达到了与五七言诗同样广阔的程度,咏物词、咏史词、田园词、爱情词、赠答词、送别词、谐谑词,应有尽有。

艺术风格上,也是争奇斗艳,婉约与豪放并存,清新与?丽相竞。无论是题材还是风格,后代词人很少能超出宋词的范围。

在中国诗歌史上,唯一堪与唐诗媲美的是宋词。词在宋以后并未完全衰退,到了清代,还呈中兴之势,但清词的各种流派都与宋词有一脉相承的关系。

清词的复兴,正体现了宋词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