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词的平韵格读龙榆生先生的<;唐宋词格律>;,发现书中所述 爱问词押韵的格式有五种: (一)平韵格 一首词从头至尾全是平声押韵的称平韵格。 小令、中调、长调中都有平韵格。小令如《十六字令》、《浪淘沙》、《浣溪沙》、《临江仙》等;中调如《一剪梅》、《破阵子》、《行香子》、《松入风》等;长调如《水调歌头》、《八声甘州》、《沁园春》、《六州歌头》等。 平韵格是词调中较多的押韵格式。 (二)仄韵格 一首词从头至尾全是仄声押韵的称仄韵格。 小令、中调、长调中都有仄韵格。小令如《如梦令》、《生查子》、《卜算子》、《忆秦娥》等;中调如《蝶恋花》、《渔家傲》、《苏幕遮》、《青玉案》等;长调如《满江红》、《永遇乐》、《念奴娇》、《贺新郎》等。 仄韵格是词调中最多的押韵格式。 (三)平仄韵转换格 一首词前面押平韵,后面押仄韵,或者前面押仄韵,后面押平韵,平仄韵相互转换,称为平仄韵转换格。 前者如《南乡子》: 路入南中,桄榔叶暗蓼花红。两岸人 家微雨后,收红豆,叶底纤纤抬素手。 (欧阳炯) “中”、“红”平韵相押;“后”、“豆”、“手”仄韵相押。平仄转换格中先平后仄的较少见,大多为先仄后平。 如《菩萨蛮》: 数间茅屋闲临水。单衫短帽垂杨里。 今日是何朝?看予度石桥。 梢梢新月偃。 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 (王安石) 上片“水”、“里”仄韵相押;“朝”、“桥”平韵相押。下片“偃”、“晚”仄韵相押;“情”、“声”平韵相押。 还有上片押仄韵,下片押平韵的。如《清平乐》: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 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 上片“半”、“断”、“乱”、“满”仄韵相押;下片“凭”、“成”、“生”平韵相押。 平仄韵转换格大都是小令,中调、长调罕见。 (四)平仄韵通叶(音协)格 一首词平仄韵转换,但平声字与仄声字的韵母相同或相近,属词韵的同一韵部,这叫作平仄韵通叶格。 最常见的平仄韵通叶格的词调是《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辛弃疾) 这首词的上片的“蝉”、“年”,下片“前”、“边”,都属下平声一先韵;上片的“片”、下片的“见”都属去声十七霰韵;一先、十七霰都属词韵第七部。 平仄韵通叶格就是同一词韵部的平声字与仄声字通叶。 “叶”——押韵的意思,表示此处用韵跟起韵同属一部,不得换韵。平仄韵通叶格的词调还有《醉翁操》、《渡江云》、《曲玉管》、《偏哨》、《戚氏》等,包括小令、中调、长调。 (五)平仄韵错叶格 平仄韵错叶格与平仄韵转换格相似,都是一首词里面既押平韵又押仄韵。 但是错落格要求平仄声插花着叶韵。 如《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李煜) 这首词上片的“楼”、“钩”、“秋”平叶,下片的“断”、“乱”仄叶,后面的“愁”、“头”又是平韵与“楼”、“钩”、“秋”相叶。 该调上片三平韵,后片两平韵,过片处错叶两仄韵。 又如《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 这首词上片的“声”、“行”、“生”,下片的“迎”、“晴”平叶;上片夹“马”、“怕”仄叶,下片夹着“醒”、“冷”,“处”、“去”仄叶。 该调上片三平韵,错叶两仄韵,下片两平韵,错叶四仄韵。错落格有一特点,必须句句押韵,一首词里不能有不押韵句子。 这种格式多为小令、也有少数中调。 。 2.唐宋词格律中的韵格:仄韵错叶、仄韵转换错叶、仄韵两部错叶,它们主要指诗词押韵的变化。 平仄韵转换格;即前一段压平韵,后一段押仄韵;或反之。如:《清平乐》《菩萨蛮》《虞美人》等词牌平仄韵通叶格;即平仄通押,不分平仄韵。 平仄韵错叶格;即平韵与仄韵交替诚然,填词平仄的确不可通押,但有极少数词牌则偏有此要求,我们熟悉的如《西江月》。 我举一首你肯定知道的例词你便清楚了。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这里的韵脚处字为“蝉”、“片”、“前”、“见”,其中“蝉”、“前”为平声,而“片”、“见”为仄声,这四字在《词林正韵》中同属第七部。 这便是“平仄韵通叶格”。 你如因一些专有称谓本身而困惑,应多找些例词来读,结合作品本身,概念很快便可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