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之后无诗

1.唐后无诗,宋后无词

唐后无诗,唐诗的时代是一个名家辈出的时代李商隐 温庭筠 杜牧陈陶马戴杜荀鹤 骆宾王 王勃卢照邻 宋之问 杜审言 杨炯陈子昂 沈全期 王绩李世民 李白杜甫张九龄 王维孟浩然 皇甫冉 王昌龄 贺知章 王之涣 李颀崔颢顾况元,是唐诗的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度,名家实在很多。

宋词名家如王禹偁 寇准 钱惟演 陈尧佐 潘阆 林逋 杨亿 陈亚 夏竦 范仲淹 柳永 张先 晏殊 张昪 石延年 李冠 宋祁 梅尧臣 叶清臣 欧阳修 王琪 解昉 韩琦 杜安世 李师中 蔡挺 司马光 韩缜 阮逸女 王安石 章楶 王安国 孙洙 晏几道 ,每个词人都有传世之作,诗词发展到唐宋时期,绝对是进入巅峰状态,达到精美绝伦的境地。所以后人只能长叹一声高山仰止罢了。

2.诗歌三问第二问:为什么说宋后无诗草

唐人已经把诗写尽了,无论从立意上还是写景上,至宋代已无甚发展,故宋代几位大文豪的诗都不甚了了,反而是词大放异彩(好吧,陆游是例外,但是陆游的诗读起来明显没有唐代几位边塞诗人的清新亮丽,反而他的《卜算子》、《诉衷情》、《钗头凤》等几首词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至元,词已被宋人写尽。说元曲,还不如说是指关汉卿、王实甫等写作的剧本比较出彩。

时至明清,曲亦退出潮流,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各样的新奇小说,传统的四大名著《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皆出于此时。明清是小说的时代。

5.4运动以后,虽然主流上倡导新体诗,但能给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实在如凤毛麟角,少之又少。能像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一样从数量和质量上均引领潮流的文艺形式,首推电影,稍晚后又有电视剧、综艺节目、网络文学等等,诗歌的时代已不复存在。

故,宋后无诗草,这是历史的必然。任何事物,总会经历出生-发展-鼎盛-衰败的过程,虽然不乏出现清代纳兰容若(著名词人)这样复古的现象,但终究不是时代的主流。诗词歌赋鼎盛繁华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就如同电视之于电影、网络之于电视一样,后者都曾风靡一时,但前者都较后者有更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时代特色,前者取代后者成为社会的主流,只是时间问题。

3.唐诗过后是宋词葛兆光 赏析

《唐诗过后是宋词》是葛兆光先生写的好不好?何来的丁肇中 那是著名的物理学家首先,葛文对现在的流行歌曲并不反感,反而为之说了很多好话,他说:“仔细看看最近的流行歌曲,其实文人不必保持那种无谓的骄傲,流行歌曲已不再像过去那样只会用甜得发腻的情话缠绕少男少女了,也不再像过去那样为赋新词强说愁似地硬拧眼泪了,好象渐渐长大了似的,……最近几年,我看到一些写得相当不错的歌词,歌词里有不少意象很美也很有深意,你就是把歌名列出来也能感到这一点,星星点灯,照亮我的家门,冬季到台北来看雨,别在异乡哭泣,打不开的锁,锁住了一个未圆的梦,背心,感觉捉摸不定,没有道理可寻,读来好象比那些号称诗的诗更像诗?好象近来词的作者也腻歪了从胸口一喷就到嘴边的写法,除了找一些和过去不同的主题之外,还在想方设法变化词的风格,有的搀上一些古典诗词的句子,像《涛声依旧》借了《枫桥夜泊》,有的用上一些日常朴素的话语,像《小芳》就写得像白话,有的参考民歌的连章形式,像《弯弯的月亮》前几句就是辘轳体的变体,好象作者们也希望自己的词不要那么浅白没味,开始拐几个弯,兜几个圈……”这说明葛文是从艺术的角度对歌词进行比较严谨的评析的。

当然,葛文并没有认为流行歌词就是最高水准,他说:“流行歌曲自身有没有素质取代诗歌成为人们各种情愫的寄托与表现,它能不能提高自己的文化品味和艺术技巧使流行歌曲得到普遍的认可? 在这一点上,流行歌曲有时又欠了一点火候,……流行歌曲的歌曲流行,但流行的不一定就永垂不朽?要想桩子稳,就要根子深,根子是内功不是花拳绣腿?如果只是宝贝对不起,不是不爱你?要不是有情郎和我分开,我的眼泪不会掉下来, 就会像老让一个人吃甜点最终也会腻一样,再爱吃甜的人也经不起这种过于殷勤的让菜,因为心灵世界并不是只为甜心而存在?歌词里要是总出现穿过你的黑发的我的手?我拿青春赌明天这类说通不通?似懂不懂的词而没有更含蓄自然的文字,传唱的人再多也只是一笔糊涂帐,充其量是歌曲的附庸而不像宋词最终由附庸蔚为大观? ”这个分析也准,不管同学们怎么反对(也许是因为自己喜欢的歌的歌词不被葛文所理解),流行歌词的艺术成就始终不如古典诗词。不过我这么说,严格来说,逻辑上也是有问题的。

因为古典诗词虽也有公共场合的传唱,但其创作是一种个人行为,是有相当的文化根基文人抒写个人心志的一种内省的艺术表达方式;而现在的流行歌曲,其制作过程是模式化、产业化的,更注重商业效果,而且,更重要的是,因为大众接受的需要,也因为文字改革的历史原因,流行歌词本来就是用白话写的,凝练性、音乐性当然不够——它根本就是一种伪艺术创作哪。声明:我这个判断是纯学术性的,不含褒贬意思在里面,我自己也很喜欢流行歌曲啊!目的不同,媒介不同,产生的效果自然不同,无论流行歌词对古典诗词有如何的借鉴,也是得其形而非得其神,所以葛文虽然结论对,但原因分析未必准确——流行歌词的文化品味和艺术技巧本不必提高,否则,它就不是流行歌曲了。

把古典诗词和流行歌词做艺术成就的比较,就像让关公战秦琼一样。——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比较在逻辑起点上的错误,我给出一个相对来说较好的参照系供比较——如果要看古今诗歌艺术风格的不同,或曰高下,应该把古典诗词和现代白话诗的创作进行比较,虽然不是同一种媒介的诗歌创作,但至少严肃现代白话诗的作者是用严格的艺术构思去创作的,至少白话诗歌和古典诗词在手法和语言上的传承是看得出的,至少从凝练性和音乐性的角度说,这两者是处于同一个艺术水平层面的——别以为流行歌词可以唱音乐感就强,属于白话诗歌的音乐感是一种内在的“气质”——查良铮先生翻译的《青铜骑士》开头是“我爱你,彼得兴建的城,我爱你严肃整齐的面容,涅瓦河的水流多么庄严,大理石铺在它的两岸……”另一位先生这么翻译:“我爱你彼得的营造,我爱你庄严的外貌……”王小波认为前者是诗,后者是东北二人转,我认为很是,虽然从押韵说后者更密,但是属于诗歌那种庄严而徘徊的节奏却没有了。

其次,葛先生认为“唐诗过后是宋词”,这个判断很响亮,但窃以为又错了。一,唐诗过后,诗并没有消亡,相反,诗歌经过唐诗以想象、形象见长的高峰之后,走向了以理趣、理路见长的宋诗,可谓奇峰再现。

钱钟书先生有云“诗分唐宋”,指出唐宋诗的分野,其实不是时代的前后继承,而是艺术风格的不同,所以从诗歌发展史的角度说,“唐诗过后是宋诗”,或者更准确地说,“唐诗之外有宋诗”。二,宋词的任务是什么?或者说,宋词出现的意义是什么?从文学史的先后逻辑来说,葛文认为宋词是为取代唐诗而出现的。

其实,这是两种并行不悖、各臻其美的文体,还是张中行先生说得好“诗之境阔,词之言长。”如果真要解释为什么会出现宋词,我的看法是,诗歌发展有其自足的需求,那就是,要表达人们日益丰富的生活和日益细腻的情感,随之而来,诗后有词,是因为诗这种文体在表达上有限制,还不够自由,所以宋词应运而。

4.求助读两句唐诗后的体会“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这两句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唐·刘长卿《送士元》 [今译] 毛毛细雨润湿了衣服,自己却看不见;树上的残花飘落在地上,也听不到声音。 [赏析] 这两句一向被认为是刻划细腻的写景诗,清人方东树称为“卓然名句,千载不朽”(《昭昧詹言》)。

它通过“细雨湿衣”、“闲花落地”两个细节,展现出一片蒙蒙春雨的江南景色。“细雨湿衣”而“看不见”,“闲花落地”而“听无声”,则更是诗人体察入微之处,因为唯有“看不见”才显出雨之“细”,唯有“听无声”才见出花之“闲”。

句中没有出现更多的景物,但仍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原作]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春袍今已误儒生。

5.唐诗繁荣的原因

从文学角度分析:

唐诗繁荣的原因:(社会渊源、思想渊源、文学渊源)

(一)外因

1)大一统的社会,政治统一,经济繁荣,天下太平

政治上的相对开明和文化政策上的兼收并蓄,有利于人们的思想活跃。• 唐代经济的繁荣和国力的强盛,为文学发展提供了合适的物质环境;2)唐代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门阀制度的打破,庶族地主开始崛起于政坛,士庶于是渐趋合流

唐代确立科举取士制度,为广大地主分子进入仕途打开了大门

阶级关系的变动使得唐以前封建社会中积累起来的许多矛盾,得到了某种程度的缓解,唐代文学以寒士为主体,是唐诗繁荣的重要力量。

3)思想解放、南北汇合、中外交流。

儒、释、道三教并重,任侠之风炽盛,这四股思潮相互融和,互为表里,合成了有唐一代社会思想的基本框架;

唐以前北方文学雄浑悲壮,南方文学秀丽阴柔,入唐以后,将南北风格糅合在一起。

中外各民族的交往,沟通了异域的艺术风貌;

整个社会生活呈现出一种流动、变易的趋势,给人以蓬勃而富于生机的感受。这样的时代氛围,必然有助于打开人的眼界,充实人的生活体验,激荡起感情和想象活动的波涛,从而为艺术文化的创造开拓丰富的源泉。

4)帝王的提倡• 朝野上下,人工篇什。唐朝皇帝均会作诗,且常和群臣唱和;经常举办的赛诗活动,促进了诗歌技巧的讲求;唐皇对诗人重视且宽容,文境松弛,无因人废诗之行为;“诗赋取士”制度的推行,帝王不仅亲自阅卷,而且微行访贤,收受行卷。

(二)内因

5)文学本身发展的结果

唐人所承受的文学遗产是相当丰厚的。从《诗经》到齐梁,诗歌在形式上日臻完备,艺术上日趋成熟。特别是齐梁时期,诗歌的词汇日渐丰富,音节日渐和谐,诗人开始注意平仄的协调、对偶的工整。齐梁的新体诗开始具备了律诗的雏形。诗歌发展至唐代,已经具备了繁荣的条件。唐代诗人学习并发展了齐梁诗人的技巧,但改革了内容。唐代诗人对传统文学的态度上,我们可以借用杜甫诗中的两句话来概括,“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6.唐诗繁荣的原因是什么

一般来说,一朝时期文学的繁荣都有其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原因:诗歌在唐代得以繁荣有赖于繁荣的社会经济和稳定的政治环境.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助长了封建文人的诗歌风气基于建功立业的理想唐朝诗人批判地继承了我国诗歌传统不断推陈出新构成唐诗繁荣的内在原因.唐代发达的经济,为唐诗的繁荣奠定了稳固的物质基础。

在历史上 唐朝时期的中国是个可称之为天朝大国的时代 大唐王朝则是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顶峰. 如此繁荣的经济给艺术这一类的东西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唐代实行的宽松政治政策 也对诗歌的繁荣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统治者所实行的儒释道并存、广开言路、经诗赋取士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是唐诗繁荣的又一社会原因。唐朝极重诗才,唐皇帝重视诗,更重视诗人 很少广兴文字狱而耸人听闻. 相对贫乏的历史积累给唐朝诗歌的君临天下作了一个良好的铺垫. 唐诗之前虽有诗经楚歌陈宫梁体 但并无任何需要仰视的高峰. 能白纸为画 从心所欲 自然挥洒自如毫无顾忌. 以此使得后世之人犹如泰山在望 遮阴蔽日 目光所及均不离隙 时有心生戚戚之感. 鲁迅先生曾说“唐后无诗” 也意由此.唐 诗 唐诗兴盛的原因(1) 社会因素 唐代立国之初至安史之乱前 国势强大 经济富裕 朝廷百官宴游 多唱诗互和 以为谈佐之乐。

而国家的统一 南北交通无阻 文人有机会饱览祖国的大好山河 激发诗情。诗歌的酬唱流传 蔚成一时的风气。

至於安史之乱后 藩镇之祸继起 唐室中衰 加以外患日极 以致诗人大多饱历离乱 为其提供丰富的生活素材 及刺激文学创作的灵感 郁结之情 正可用诗歌来抒发 也促成唐诗的兴安。(2) 政治因素/ 君主提倡 唐代几个有权力的皇帝 不仅都爱好音乐 并大加提倡。

高宗、武后 好乐章 常自制新词 编为乐府。到了玄宗 此风更盛。

他自己是诗人、乐师兼优伶 爱好文艺 附庸风雅 对於文艺的发展 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另外唐代以诗取士 於是诗歌一门 成为文人得官干禄的捷径 对加强诗歌技巧的训练和诗歌的普及 有重要的作用。

(3) 诗体的进化/ 文学本身的发展 从先秦的《诗经》、《楚辞》、两汉的乐府民歌、古诗十九首 建安、正始和两晋的诗歌创作 以至南北朝声律说的提出和应用 都为唐代诗歌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七言古诗及律体、绝句的新诗体 在六朝时代 才开始形成 格式音律初具规模。

到了唐代 社会生活日益复杂 诗人的思想感情丰富 在诗歌创作上 新的内容 要求新的形式 唐代诗人正好运用新兴的形式来表情达意 使这些新体诗在形式、声律、辞藻各方面都趋於成熟。(4) 思想、文化的活跃/ 其他艺术对诗歌发展的影响 唐诗在发展时显然受到其他艺术的影响。

唐代的音乐、雕塑、舞蹈、绘画等 在中国传统的基础上 又吸收了外来的影响 对诗歌的内容和风格有积极的影响和启发作用。如王维的山水诗 号称「诗中有画」 显然受到山水画的影响。

至於李颀、岑参、杜甫等人描写音乐、舞蹈、绘画的诗歌 可以看出当时作家勇於接受新鲜事物的时代精神。(5) 诗歌应用价值的提高 诗歌在唐代社会的应用价值得到空前的提高 如向达官名流谒求进用、送人出使也用诗。

自帝王、贵族、文士、官僚 以致道士、歌妓 均有佳作 此当与诗歌应用价值的提高有关。唐诗的发展概况《唐诗英华》序云:「世之论唐诗者必曰初、盛、中、晚。

」把唐诗总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 大致符合唐诗的发展概况:(1) 初唐诗发展概况 初唐时期的诗坛仍为齐梁诗风所统治 充斥著歌功颂德、辞藻华艳的宫廷作品。当时以「绮错婉媚」为特色的上官仪的诗歌受到推崇 人皆仿效 被称为「上官体」。

初唐后期 相继兴起的四杰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等人 开始突破宫廷文学的樊篱 扭转浮靡的诗风。在形式上 虽未脱尽齐梁余习 喜用华丽的辞藻 但奠定了五律的基础 发展了七言歌行。

沈佺期、宋之问在前期写了不少点缀升平的奉和应制之作 当时号称「沈、宋」 但遭到流放后 诗风一变而为抒写真情实感。对律诗的定型作出了重要贡献。

陈子昂是唐代首位提借诗歌改革的作家 力借「汉魏风骨」 反对「彩丽竞繁 而兴寄都绝」的齐梁诗风。其诗以五古为主 创作了不少反映现实、触及时政的篇什 从而推翻了六朝以来形式主义在诗坛的统治地位。

(2) 盛唐诗发展概况 唐开元、天宝年间 经济空前繁荣 国力强大 唐诗也在这时发展至高峰。再加上经历初唐四杰、沈佺期、宋之问及陈子昂等人对诗歌之推动 诗歌创作进入成熟期 作品内容充实 风格也多样化。

主要有王维、孟浩然之山水诗派 岑参、高适之边塞诗派 李白之浪漫派及杜甫之社会现实派。 山水田园诗派以孟浩然、王维为代表 这派诗人大都受到佛教和退隐思想的影响 求仕不遂或官场失意后归隐田园林下 追求清静闲适的精神生活。

在艺术上融合了陶渊明诗的浑成和谢灵运诗的工细 而追求形神兼备 意表合一 情景交融 风格恬静。边塞诗派以高适和岑参为代表 王昌龄、李颀等也有突出的成绩。

作品描绘了祖国雄奇壮丽的边塞风光 抒写立功塞外的英雄壮志 同情征人戌卒的痛苦 奋笔揭露和谴责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以及征人思妇的离愁闺怨。诗风雄伟奔放 以气象见长 极富浪漫主义的特色。

七言歌行章法多变 雄伟豪浑; 七言律绝形象鲜明 意境高。

7.唐诗为什么会繁荣兴盛

唐朝是广为认知的诗歌天堂, 所谓”唐诗宋词元曲”, 其中把诗归结于唐, 也可看出唐朝在诗歌历史上的地位与垄断之势. 而关于唐诗繁盛的原因,从古至今,众说纷纭. 总和起来, 就是唐朝的经济, 政治, 文化, 历史这四方面都极为适合诗歌的发展, 从而使得其在唐朝达到一个空前绝后的顶峰.

唐代发达的经济,为唐诗的繁荣奠定了稳固的物质基础。在历史上, 唐朝时期的中国是个可称之为天朝大国的时代 大唐王朝则是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顶峰. 如此繁荣的经济给艺术这一类的东西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简单来说, 就是如果人民还吃不饱肚子, 脑袋随时可能搬家的状态下, 恐怕不是大发诗情的好时机. 而唐代国富民强, 前有太宗贞观, 后有玄宗开元. 杜诗云:“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社会几乎达到了上古大同的地步. 在这样国泰民安的时代, 诗歌找到了能让其茁壮发展的肥沃土壤.

而唐代实行的宽松政治政策, 也对诗歌的繁荣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统治者所实行的儒释道并存、广开言路、经诗赋取士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是唐诗繁荣的又一社会原因。

首先作为统治这个朝代的王族, 唐帝国一代雄主傲视群伦, 胸襟眼界之开阔前所未有. 更重要的,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规模的民族大融合. 连太宗李世民也具有外族血统, 因此唐王朝的民族政策具备了前所未有的开明. “正因为有这样的政治背景,李姓王朝才能以前所未有的自信面对化外文明,此等自信,积弱之宋实难企及,明清两代,国势渐衰,也难望其项背。” 大唐朝奉行的国策是‘中国既安,四夷自服’,讲究对待外族一视同仁. 很多域外文化溶入中华文化之中,呈现一片天朝大国的风尚。唐代的自信,使它的诗人具备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般如许的胸襟, 各族文化更是百花齐放, 万家争鸣.

其次, 唐朝极重诗才, 严羽的《沧浪诗话》曰:“或问:‘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 虽不全面, 但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 高祖武德四年开科取士, 第一场既考诗赋,考五言排律,每诗要求 12 句, 太宗开[文学馆]「弘文馆」以征文人. 所谓“上有所好,下必效焉”,“越王好勇,而民多轻死;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 唐代的统治者之好诗词歌赋, 犹甚往朝. 康熙年间编定的《全唐诗》, 录入四万八千九百余首, 唐太宗李世民的《帝京篇十首并序》列位卷首。而后的高宗,则天,中宗,睿宗,至此道高手玄宗李隆基, 都对此十分重视. 不仅如此,王室成员中的后宫佳丽,公主王孙,能言诗的也不在少数, 他们所起的引领推动作用也不可忽视.

再有, 唐皇帝重视诗,更重视诗人, 很少广兴文字狱而耸人听闻. 太宗有《望送魏征葬》,玄宗有《送贺知章归四明》, 宣宗有《吊白居易》. 甚至连犯了死罪的诗人照样为他们编集出版,以示不泯。如此的宽容,历代少有. 唐代咏史诗、讽喻诗,直露且锋利非常, 比起前代被贬的苏东坡或是清代常有的诛族惨案, 唐代的诗人是很幸运的. 他们的君王既不特别神经过敏, 也不过于疑神疑鬼, 否则以当时的文风, 十有八九是要杀头的.

第三点文化, 也是唐诗不可或却的兴盛条件之一. 在这里文化即指文化背景而说. 其一, 唐朝上至宫廷秘闻, 下至生活百景无一不可入诗, 内容比前代丰富百倍, 格律更加成熟完整,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并存, 古体近体两种诗体共生. 丰富的文化背景, 给唐诗带来了绚丽多彩的发挥天地. 而在文化背景当中的另一点, 就是唐代诗人不仅限于王侯将相, 清代编撰的《全唐诗》, 作者除文人和帝王将相以外,更有“市井小民,贩夫走卒、和尚尼姑,娈童妓女,渔民樵夫,神棍艺人,甚至乞公丐婆”. 再加上唐朝是一个思想十分自由开放的社会, 给唐代文学的空前发达繁荣提供了机会。在这种文化氛为之下, 唐诗的蓬勃发展是绝对可以理解而且是必然趋势的表现.

最后的原因, 则是相对贫乏的历史积累给唐朝诗歌的君临天下作了一个良好的铺垫. 唐诗之前虽有诗经楚歌,陈宫梁体, 但并无任何需要仰视的高峰. 能白纸为画, 从心所欲, 自然挥洒自如毫无顾忌. 以此使得后世之人犹如泰山在望, 遮阴蔽日, 目光所及均不离隙, 时有心生戚戚之感. 鲁迅先生曾说“唐后无诗”, 也意由此.

汇总上面所说, 唐诗的兴盛确有其原因. 无论从经济, 政治, 文化, 历史哪一方面来说, 唐朝都具备了更甚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条件, 给诗词的创作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绝佳环境,使唐诗如一颗灿然明珠, 在中国文化史上烁烁生辉, 艳压群芳.

8.什么叫做诗歌

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摘自赵缺《无咎诗三百序》。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而诗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孔子认为,诗具有兴、观、群、怨四种作用。陆机则认为:“诗缘情而绮靡”。在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后世将两者统称为诗歌。

像李白的诗就不能配曲,而苏轼的就可以,所以苏轼的叫诗歌,李白的叫诗

相关内容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