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赏析秋夜曲(张仲素)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秋逼暗虫这首诗写闺中人一夜间的情思,抒情细腻,结构工巧。 篇中的女主人公因丈夫远行,离情萦怀。计时的漏壶在静夜里响起“丁丁”的滴水声,一滴滴、一声声,仿佛都敲打在她心坎上。 她听着,数着,心里着急地在想,夜怎么这么长啊!她百无聊赖地把目光投向天空,天幕上无边无际的轻云在缓慢地移动,月亮时而被遮住,时而又露了出来。 思妇在失眠时的所见所闻,无不引动并加重着她的凄清孤寂的感情。 在失眠的长夜里,暗处的秋虫通宵一直在鸣叫着。听着听着,她突然想到该是给丈夫准备寒衣的时候了。 第三句中的“通夕”二字明是写秋虫的鸣叫的时间之长,实际是暗示思妇通宵达旦未能成眠。 “逼”字用得神妙,既“逼”出秋虫的叫声,衬出思妇难耐的寂寞,又“逼”得思妇转而想到丈夫寒衣,自然引出抒情的末一句。 第四句“征衣未寄莫飞霜”是思妇内心的独白。她是在向老天爷求告呢,还是在径直命令呢?求告也罢,命令也罢,总之都可以从这天真的出语中窥见她对丈夫的无限深情。 这首诗采用了画龙点睛的写法。前三句虽然是以情取景,但若没有末一句的点题,读者既无法领会景中之情,也不可能知道全诗主要抒写什么感情,诗中的主人公又是谁。 最后一句响起思妇情浓意深的一片心声,使人恍然大悟:原来诗人在《秋夜曲》中所要弹奏的,不是别的,而是思妇心上的那根悠思绵绵的情弦。 2.古诗张仲素的燕子楼意思怎么解释燕子楼是居住地方的建筑名。 楼上残灯伴晓霜, 独眠人起合欢床。 相思一夜情多少, 地角天涯未是长。 ——张仲素 满床明月满帘霜, 被冷灯残拂卧床。 燕子楼中霜月夜, 秋来只为一人长。 ——白居易 这里讲的是张仲素和白居易两位诗人唱和的诗,讲述燕子楼的故事及两人作诗的缘由,见于白居易诗的小序。其文云:“徐州故张尚书有爱妓曰盼盼,善歌舞,雅多风态。余为校书郎时,游徐、泗间。张尚书宴余,酒酣,出盼盼以佐欢,欢甚。余因赠诗云:‘醉娇胜不得,风袅牡丹花。’一欢而去,尔后绝不相闻,迨兹仅一纪矣。昨日,司勋员外郎张仲素绘之访余,因吟新诗,有《燕子楼》三首,词甚婉丽,诘其由,为盼盼作也。绘之从事武宁军(唐代地方军区之一,治徐州。)累年,颇知盼盼始末,云:‘尚书既殁,归葬东洛,而彭城(即徐州)有张氏旧第,第中有小楼名燕子。盼盼念旧爱而不嫁,居是楼十余年,幽独块然,于今尚在。’余爱绘之新咏,感彭城旧游,因同其题,作三绝句。”张尚书名愔,是名臣张建封之子。有的记载以尚书为建封,是错误的。因为白居易做校书郎是在贞元十九年到元和元年(803-806),而张建封则已于贞元十六年(800)去世,而且张愔曾任武宁军节度使、检校工部尚书,最后又征为兵部尚书,没有到任就死了,与诗序合。再则张仲素原唱三篇,都是托为盼盼的口吻而写的,有的记载又因而误认为是盼盼所作。这都是应当首先加以辩正的。 张仲素这第一首诗写盼盼在十多年中经历过的无数不眠之夜中的一夜。起句中“残灯”、“晓霜”,是天亮时燕子楼内外的景色。用一个“伴”字,将楼外之寒冷与楼内之孤寂联系起来,是为人的出场作安排。次句正面写盼盼。这很难着笔。写她躺在床上哭吗?写她唉声叹气吗?都不好。因为已整整过了一夜,哭也该哭过了,叹也该叹过了。这时,她该起床了,于是,就写起床。用起床的动作,来表达人物的心情,如元稹在《会真记》中写的“自从消瘦减容光,万转千回懒下床”,就写得很动人。但张仲素在这里并不多写她本人的动作,而另出一奇,以人和床作极其强烈的对比,深刻地发掘了她的内心世界。合欢是古代一种象征爱情的花纹图案,也可用来指含有此类意义的器物,如合欢襦、合欢被等。一面是残灯、晓霜相伴的不眠人,一面是值得深情回忆的合欢床。在寒冷孤寂之中,这位不眠人煎熬了一整夜之后,仍然只好从这张合欢床上起来,心里是一种什么滋味,还用得着多费笔墨吗? 后两句是补笔,写盼盼的彻夜失眠,也就是《诗经》第一篇《关雎》所说的“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地角天涯”,道路可算得长了,然而比起自己的相思之情,又算得什么呢?一夜之情的长度,已非天涯地角的距离所能比拟,何况是这么地过了十多年而且还要这么地过下去呢? 先写早起,再写失眠;不写梦中会见情人,而写相思之极,根本无法入梦,都将这位“念旧爱”的女子的精神活动描绘得更为突出。用笔深曲,摆脱常情。 白居易和诗的前两句也是写盼盼晓起情景。天冷了,当然要放下帘子御寒,霜花结在帘上,满帘皆霜,足见寒气之重。帘虽可防霜,却不能遮月,月光依旧透过帘隙而洒满了这张合欢床。天寒则“被冷”,夜久则“灯残”。被冷灯残,愁人无奈,于是只好起来收拾卧床了。古人常以“拂枕席”或“侍枕席”这类用语代指侍妾。这里写盼盼“拂卧床”,既暗示了她的身分,也反映了她生活上的变化,因为过去她是为张愔拂床,而今则不过是为自己了。原唱将楼内残灯与楼外晓霜合写,独眠人与合欢床对照。和诗则以满床月与满帘霜合写,被冷与灯残合写,又增添了她拂床的动作,这就与原唱既相衔接又不雷同。 后两句也是写盼盼的失眠,但将这位独眠人与住在“张氏旧第”中的其他人对比着想。在寒冷的有月有霜的秋夜里,别人都按时入睡了。沉沉地睡了一夜,醒来之后,谁会觉得夜长呢?古诗云:“愁多知夜长”,只有因愁苦相思而不能成眠的人,才会深刻地体会到时间多么难以消磨。燕子楼中虽然还有其他人住着,但感到霜月之夜如此之漫长的,只是盼盼一人而已。原唱作为盼盼的自白,感叹天涯地角都不及自己此情之长。和诗则是感叹这凄凉秋夜竟似为她一人而显得特别缓慢,这就是同中见异。 3.唐代诗人张仲素的《塞下曲》古诗的翻译三戍渔阳再渡辽,騂弓在臂剑横腰。 匈奴似若知名姓,休傍阴山更射雕。 塑造了一个不辞劳苦、身经百战、英勇神武的将军形象 朔风飘飘开雁门,平沙历乱卷蓬根。 功名耻计擒生数,直斩楼兰报国恩。 张仲素写的《塞下曲》共有五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三首。 这是一幅戍边将士出征图,诗人满怀豪情歌颂了战士保卫祖国边防的高昂奋发的战斗精神。 “朔风飘飘开雁门”二句描绘了边地环境的艰苦恶劣。 雁门关(在今山西代县西北)地处担弗曹煌丨号查铜肠扩唐朝北方边陲,在这塞北绝域,戍边将士常与风雪为伴。诗人突出写了此处风雪的强劲。 天上飘着纷纷扬扬的大雪,北风呼啸着袭击雁门关,把地上的沙土甚至草根都卷上半空。边地的险恶可见一斑。 但一旦发生敌情,战士们就冒着严寒风雪,打开雁门关英勇出击。“功名耻计擒生数”二句,直抒战士的豪情。 他们作战的目的是要彻底消灭敌人以报效祖国,反而以着眼于计算活捉俘虏(擒生)的数目的小小功劳为可耻了。楼兰为汉朝西域国名。 《汉书·西域传上》:“鄯善国,本名楼兰,王治扞泥城,去阳关千六百里。……元凤四年,大将军霍光白遣平乐监傅介子往刺其王。 ……既至楼兰诈其王欲赐之,王喜,与介子饮,醉,将其王屏语,壮士二人从后刺杀之,……介子遂斩王尝归首,驰传诣阕。”这里用傅介子斩楼兰王的典故,泛指彻底击败塞外来犯的敌人。 短短四句诗,既写了塞外的艰苦,又反衬了戍边将士的英勇豪迈的杀敌雄心,笔法极为简练。如果往更深一层分析,诗人形象地反映了戍边将士的苦乐观,环境极其艰苦,他们却以守卫边疆,精忠报国为荣,塞外风雪更能增添战士的豪情。 全诗语言激昂慷慨,富有感染力,是一首宣扬爱国主义的好诗。 4.古诗张仲素的燕子楼意思怎么解释秋闺思碧窗斜月蔼深晖,愁听寒螀泪湿衣。 梦里分明见关塞,不知何路向金微。首二句写思妇醒时情景,接着写她的梦境,是倒装写法。 她一觉醒来,只见斜月透进碧纱窗照到床前,境界如此清幽,心头却无比寂寞,更有那秋虫悲鸣,催人泪下;她的泪水早已沾湿了衣襟。刚才在梦里,不是分明地见到关塞了么?那“关塞”正是她魂牵梦萦的地方。 因为她的良人就出征到那里。心头一喜,快,赶上前去吧!可是,到良人所驻防的金微山迷失了方向,连路也找不着了。 一急,就此醒来。金微山,即今阿尔泰山,是当时边关要塞所在。 诗人以饱蘸同情之泪的笔,写出了她的一片痴情。 5.唐代诗人张仲素的《塞下曲》古诗的翻译三戍渔阳再渡辽,騂弓在臂剑横腰。 匈奴似若知名姓,休傍阴山更射雕。 塑造了一个不辞劳苦、身经百战、英勇神武的将军形象朔风飘飘开雁门,平沙历乱卷蓬根。 功名耻计擒生数,直斩楼兰报国恩。张仲素写的《塞下曲》共有五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三首。 这是一幅戍边将士出征图,诗人满怀豪情歌颂了战士保卫祖国边防的高昂奋发的战斗精神。“朔风飘飘开雁门”二句描绘了边地环境的艰苦恶劣。 雁门关(在今山西代县西北)地处唐朝北方边陲,在这塞北绝域,戍边将士常与风雪为伴。诗人突出写了此处风雪的强劲。 天上飘着纷纷扬扬的大雪,北风呼啸着袭击雁门关,把地上的沙土甚至草根都卷上半空。边地的险恶可见一斑。 但一旦发生敌情,战士们就冒着严寒风雪,打开雁门关英勇出击。“功名耻计擒生数”二句,直抒战士的豪情。 他们作战的目的是要彻底消灭敌人以报效祖国,反而以着眼于计算活捉俘虏(擒生)的数目的小小功劳为可耻了。楼兰为汉朝西域国名。 《汉书·西域传上》:“鄯善国,本名楼兰,王治扞泥城,去阳关千六百里。……元凤四年,大将军霍光白遣平乐监傅介子往刺其王。 ……既至楼兰诈其王欲赐之,王喜,与介子饮,醉,将其王屏语,壮士二人从后刺杀之,……介子遂斩王尝归首,驰传诣阕。”这里用傅介子斩楼兰王的典故,泛指彻底击败塞外来犯的敌人。 短短四句诗,既写了塞外的艰苦,又反衬了戍边将士的英勇豪迈的杀敌雄心,笔法极为简练。如果往更深一层分析,诗人形象地反映了戍边将士的苦乐观,环境极其艰苦,他们却以守卫边疆,精忠报国为荣,塞外风雪更能增添战士的豪情。 全诗语言激昂慷慨,富有感染力,是一首宣扬爱国主义的好诗。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小题小题1:抒发了抒情主人公夜不能寐的孤寂和对丈夫的深情思念。(2分)“夜何长”、“通夕”表现了她一夜无眠,曲折地反映夜的凄清,她的孤寂;而“莫飞霖”则表现她对征人的深情思念。(3分) 小题1:借助动景,以动衬静创造意境。(2分)“丁丁漏水”,动中显静,突出夜的凄清;“暗虫通夕响”,不仅以动衬静,而且曲折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凄清孤寂。(4分) 小题1:本题考查“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一句子—段落一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 7.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秋闺思二首张仲素其一碧窗斜月蔼深(5分)两首诗都表达了思妇对戍边丈夫的思念、牵挂之情。(2分)第一首诗写女主人公因思念丈夫,做梦来到关塞,却又找不到丈夫所在的地方;第二首诗写女主人公因牵挂丈夫,要给远在边疆的丈夫寄御寒的衣服,但丈夫却换防他处,因此没有办法把衣服寄出。 诗人通过对生活细节的描写表达了闺思之情。(3分)2。 ⑴前二句都重点写景,有声有色,营造氛围,烘托主人公情感,借景抒情;后二句都叙事,叙中含情。⑵叙事抒情都用笔曲折跌宕,富有变化,耐人寻味。 ⑶都借助对生活细节的描写来抒发感情,情感表达真挚细腻,具体实在。 (每点2分,意合即可)【解析】1。 试题分析:两首诗的主旨是相同的,但这道题有5分,答案不能太简单了,要结合两首诗的不同内容来分析。 考点: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2。 试题分析:本题鉴赏写作特点或艺术手法。 要找出两者的共同点,如都写了景,通过写景来抒情;都叙了事,尽管所叙之事有不同;都是通过生活细节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情感,一是梦醒之后,一是欲寄征衣问消息。 考点: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