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舞蹈宋唐诗

1.描写舞蹈优美的古诗或句子

1、舞转回红袖,歌愁敛翠钿。满堂开照曜,分座俨婵娟。

2、水龙吟

吕同老

素肌不污天真,晓来玉立瑶池里。亭亭翠盖,盈盈素靥,时妆净洗。太液波翻,霓裳舞罢,断魂流水。甚依然、旧日浓香淡粉,花不似,人憔悴。欲唤凌波仙子。泛扁舟、浩波千里。只愁回首,冰帘半掩,明珰乱坠。月影凄迷,露华零落,小阑谁倚。共芳盟,犹有双栖雪鹭,夜寒惊起。

3、采莲舞

蕊宫阆苑。听钧天帝乐,知他几遍。争似人间,一曲采莲新传。柳腰轻,莺舌啭。逍遥烟浪谁羁绊。无奈天阶,早已催班转。却驾彩鸾,芙蓉斜盼。愿年年,陪此宴。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作者: 杜甫

大历二年十月十九日,夔府别驾元持宅见临颍李十二娘舞剑器,壮其蔚岐;问其所师,曰:“余公孙大娘弟子也。”

开元五载,余尚童稚,记于郾城观公孙氏舞剑器浑脱,浏漓顿锉,独出冠时。自高头宜春、梨园二伎坊内人洎外供奉,晓是舞者,圣文神武皇帝初,公孙一人而已。玉貌锦衣,况余白首。今兹弟子,亦匪盛颜。既辨其由来,知波澜莫二。抚事慷慨,聊为《剑器行》。

往者吴人张旭,善草书书帖,数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即公孙可知矣。

她用她的长眉,妙目,手指,腰肢;用她髻上的花朵,腰间的褶裙;用她细碎的舞步,繁响的铃声,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舞蹈出诗句里的离合悲欢。

我们虽然不晓得故事的内容,但是我们的情感,却能随着她的动作,起了共鸣!我们看她忽而双眉颦蹙,表现出无限的哀愁,忽而笑颊粲然,表现出无边的喜乐;忽而侧身垂睫表现出低回宛转的娇羞;忽而张目嗔视,表现出叱咤风云的盛怒;忽而轻柔地点额抚臂,画眼描眉,表演着细腻妥帖的梳妆;忽而挺身屹立,按箭引弓,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像湿婆天一样,在舞蹈的狂欢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她只顾使出浑身解数,用她灵活熟练的四肢五官,来讲说着印度古代的优美的诗歌故事!

一段一段的舞蹈表演过(小妹妹拉达,有时单独舞蹈,有时和姐姐配合,她是一只雏凤!形容尚小而工夫已深,将来的成就也是不可限量的),我们发现她们不但是表现神和人,就是草木禽兽:如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都能形容尽致,尽态极妍!最精彩的是“蛇舞”,颈的轻摇,肩的微颤:一阵一阵的柔韧的蠕动,从右手的指尖,一直传到左手的指尖!我实在描写不出,只能借用白居易的两句诗:“珠缨炫转星宿摇,花粑斗薮龙蛇动”来包括了

假如我是个诗人,我就要写出一首长诗,来描绘她们的变幻多姿的旋舞。

假如我是个画家,我就要用各种的彩色,渲点出她们的清扬的眉宇,和绚丽的服装。

假如我是个作曲家,我就要用音符来传达出她们轻捷的舞步,和细响的铃声。

假如我是个雕刻家,我就要在玉石上模拟出她们的充满了活力的苗条灵动的身形。

然而我什么都不是!我只能用我自己贫乏的文字,来描写这惊人的舞蹈艺术。

呵呵~够不够呀

2.关于舞蹈的古诗及赏析

歌舞

唐代 李商隐

遏云歌响清,回雪舞腰轻。

只要君流眄,君倾国自倾。

歌声能止住行云流水声音清丽,舞腰曲折如雪花回旋飞舞。只要是国君能流露眼光斜看一眼,国君倾向她们国人就自然倾心她们。表达了作者希望得到人们倾心的愿望。

诉衷情(三月八日仲存席上见吴家歌舞)

宋代 毛滂

花阴柳影映帘栊。罗幕绣重重。行云自随语燕,回雪趁惊鸿。

银字歇,玉杯空。蕙烟中。桃花髻暖,杏叶眉弯,一片春风。

观章中丞夜按歌舞

唐代 许浑

夜按双娃禁曲新,东西箫鼓接云津。舞衫未换红铅湿,

歌扇初移翠黛颦。彩槛烛烟光吐日,画屏香雾暖如春。

西楼月在襄王醉,十二山高不见人。

《舞》——唐·李峤

妙伎游金谷,佳人满石城。霞衣席上转,花岫雪前朝。仪凤谐清曲,回鸾应雅声。非君一愿重,谁赏素腰轻。

《舞》——唐·张祜

荆台呈妙舞,云雨半罗衣。袅袅腰疑折,褰褰袖欲飞。雾轻红踯躅,风艳紫蔷薇。强许传新态,人间弟子稀。

《咏舞》——唐·萧德言

低身锵玉佩,举袖拂罗衣。对檐疑燕起,映雪似花飞。

《咏舞》——唐·杨希道(一作杨师道)

二八如同雪,三春类早花。分行向烛转,一种逐风斜。

《咏舞》——唐·虞世南

繁弦奏渌水,长袖转回鸾。一双俱应节,还似镜中看。

《咏舞诗》——南北朝·萧衍

腕弱复低举。身轻由回纵。可谓写自欢。方与心期共。

3.关于舞蹈的古诗句

舞衣曲

- - 温庭筠

藕肠纤缕抽轻春,

烟机漠漠娇娥嚬。

金梭淅沥透空薄,

剪落交刀吹断云。

张家公子夜闻雨,

夜向兰堂思楚舞。

蝉衫麟带压愁香,

偷得莺簧锁金缕。

管含兰气娇语悲,

胡槽雪腕鸳鸯丝。

芙蓉力弱应难定,

杨柳风多不自持,

回嚬笑语西窗客,

星斗寥寥波脉脉。

不逐秦王卷象床,

满楼明月梨花白。

4.关于”舞蹈”的唐诗~

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 大历二年十月十九日夔府别驾元持宅见临颍李十二娘舞剑器,壮其蔚〔足支〕。

问其所师,曰:余公孙大娘弟子也。开元三载,余尚童稚,记于郾城观公孙氏舞剑器 浑脱。

浏漓顿挫,独出冠时。自高头宜春梨园二伎坊内人,洎外供奉,晓是舞者, 圣文神武皇帝初,公孙一人而已。

玉貌锦衣,况余白首!今兹弟子亦匪盛颜。既辨其由来,知波澜莫二。

抚事慷慨,聊为剑器行。昔者吴人张旭善草书书帖,数尝於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

即公孙可知矣!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 临颍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

与余问答既有以,感时抚事增惋伤。 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

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氵项〕洞昏王室。 梨园子弟散如烟,女乐馀姿映寒日。

金粟堆前木已拱,瞿塘石城草萧瑟。 玳筵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

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 白居易:长恨歌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 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卢纶:塞下曲四首之四 野幕蔽琼筵,羌戎贺劳旋。

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 元稹: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胡旋女 天宝欲末胡欲乱,胡人献女能胡旋。

旋得明王不觉迷,妖胡奄到长生殿。 胡旋之义世莫知,胡旋之容我能传。

蓬断霜根羊角疾,竿戴朱盘火轮炫。 骊珠迸珥逐飞星,虹晕轻巾掣流电。

潜鲸暗吸笡波海,回风乱舞当空霰。 万过其谁辨终始,四座安能分背面。

才人观者相为言,承奉君恩在圆变。 是非好恶随君口,南北东西逐君眄, 柔软依身著佩带,裴回绕指同环钏。

佞臣闻此心计回,荧惑君心君眼眩。 君言似曲屈为钩,君言好直舒为箭。

巧随清影触处行,妙学春莺百般啭。 倾天侧地用君力,抑塞周遮恐君见。

翠华南幸万里桥,玄宗始悟坤维转。 寄言旋目与旋心,有国有家当共谴。

白居易:胡旋女-戒近习也(天宝末,康居国献之) 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

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飖转蓬舞。 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

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 曲终再拜谢天子,天子为之微启齿。

胡旋女,出康居,徒劳东来万里余。 中原自有胡旋者,斗妙争能尔不如。

天宝季年时欲变,臣妾人人学圜转。 中有太真外禄山,二人最道能胡旋。

梨花园中册作妃,金鸡障下养为儿。 禄山胡旋迷君眼,兵过黄河疑未反。

贵妃胡旋惑君心,死弃马嵬念更深。 从兹地轴天维转,五十年来制不禁。

胡旋女,莫空舞,数唱此歌悟明主。 元稹:舞腰 裙裾旋旋手迢迢,不趁音声自趁娇。

未必诸郎知曲误,一时偷眼为回腰。 刘言史:《王中丞宅夜观舞胡腾》 石国胡儿人少见,蹲舞尊前急如鸟。

织成蕃帽虚顶尖,细毡胡衫双袖小。 手中抛下蒲桃盏,西顾忽思乡路远。

跳身转毂宝带鸣,弄脚缤纷锦靴软。 四座无言皆瞪目,横笛琵琶遍头促。

乱腾新球雪朱毛,傍佛轻花下红烛。 酒阑舞罢丝管绝,木槿花西见残月。

李端:《胡腾儿》 胡腾身是凉州儿,肌肤如玉鼻如锥。 桐布轻衫前后卷,葡萄长带一边垂。

帐前跪作本音语,拾襟搅袖为君舞。 安西旧牧收泪看,洛下词人抄曲与。

扬眉动目踏花毡,红汗光流珠帽偏。 醉却东倾又西倒,双靴柔弱满灯前。

环行急蹴皆应节,反手叉腰如却月。 丝桐忽奏一曲终,鸣鸣画角城头发。

胡腾儿,胡腾儿,故乡路断知不知。 白居易:《柘枝伎》 平铺一合锦筵开,连击三声画鼓催。

红蜡烛移桃叶起,紫罗衫动柘枝来。 带垂钿胯花腰重,帽转金铃雪面迥。

看即曲终留不住,云飘雨送向阳台。 张祜:《柘枝》 红筵高设画堂开,小妓妆成为舞催。

珠帽著听歌遍匝,锦靴行踏鼓声来。 《双舞柘枝伎》 画鼓拖环锦臂攘,小娥双换舞衣裳。

金丝蹙雾红衫薄,银蔓垂花紫带长。 《金吾李将军柘枝》 微动翠娥抛旧态,慢遮檀口唱新词。

客看舞罢轻云起,却赴襄王梦里期。

5.求形容舞蹈、舞姿的古诗词

玉楼春 年代:【宋】 作者:【晏几道】 红绡学舞腰肢软。

旋织舞衣宫样染。织成云外雁行斜,染作江南春水浅。

露桃宫里随歌管。一曲霓裳红日晚。

归来双袖酒成痕,小字香笺无意展。 太清舞 年代:【宋】 作者:【史浩】 云軿羽幰仙风举。

指丹霄烟雾。行作玉京朝,趁两班鵷鹭。

玲珑环佩拥霓裳,却自有、箫韶随步。含笑嘱芳筵,后会须来赴。

舞衣曲 - - 温庭筠 藕肠纤缕抽轻春, 烟机漠漠娇娥嚬。 金梭淅沥透空薄, 剪落交刀吹断云。

张家公子夜闻雨, 夜向兰堂思楚舞。 蝉衫麟带压愁香, 偷得莺簧锁金缕。

管含兰气娇语悲, 胡槽雪腕鸳鸯丝。 芙蓉力弱应难定, 杨柳风多不自持, 回嚬笑语西窗客, 星斗寥寥波脉脉。

不逐秦王卷象床, 满楼明月梨花白。 鹧鸪天晏几道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拼却醉颜红。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6.关于舞蹈的古诗句及其作者和出处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 年代:【唐】 作者:【杜甫】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爧如羿射九日落,娇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

临颍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 与余问答既有以,感时抚事增惋伤。

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 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澒洞昏王室。

梨国子弟散如烟,女乐馀姿映寒日。 金粟堆南木已拱,瞿塘石城草萧瑟。

玳弦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 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

【注释】: 原序: 大历二年十月十九日,夔府别驾元持宅见临颍李十二娘舞《剑器》,壮其蔚,问其所师,曰:“余公孙大娘弟子也。”开元五载,余尚童稚,记于郾城观公孙氏舞《剑器浑脱》,浏漓顿挫,独出冠时,自高头宜春梨园二伎坊内人 ,洎外供奉,晓是舞者,圣文神武皇帝初,公孙一人而已。

玉貌锦衣,况余白首,今兹弟子,亦匪盛颜,既辨其由来,知波澜莫二,抚事感慨,聊为《剑器行》。往者吴人张旭,善草书书帖,数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 》,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即公孙可知矣。

公孙大娘:唐玄宗时的舞蹈家。弟子:指李十二娘。

剑器:指唐代流行的武舞,舞者为戎装女子。大历二年:公元七六七年。

开元五载:公元七一七年。剑器浑脱:《浑脱》是唐代流行的一种武舞,把《剑器》和《浑脱》综合起来,成为一种新的舞蹈。

【简析】: 诗人写此诗年已55岁,饱经忧患,却仍滞留异乡,自有不胜今昔兴衰之感,诗中借几十年前观看玄宗开元年间著名舞蹈家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的回忆,倾述了这种感情。 有人说,杜甫是以诗为文,韩愈是以文为诗。

杜甫这个序,正是以诗为文。不仅主语虚词大半省略,而且在感慨转折之处,还用跳跃跌宕的笔法。

不过,序文的内容仍然是清楚的:他先叙在夔州看了公孙大娘弟子所表演的剑器舞,然后回忆自己童年时在郾城亲见公孙大娘的舞蹈,说明当唐玄宗初年,公孙大娘的剑器舞在内外教坊独享盛名的情况。抚今思昔,深有感慨,因而写成这首《剑器行》。

这篇序写得很有诗意,结尾讲大书法家张旭见公孙剑舞而草书长进的故事,尤其见出诗人对公孙舞蹈艺术的敬佩。 “剑器舞”是什么样的舞蹈呢?唐代的舞蹈分为健舞和软舞两大类,剑器舞属于健舞之类。

晚唐郑嵎《津阳门诗》说:“公孙剑伎皆神奇”,自注说:“有公孙大娘舞剑,当时号为雄妙。”司空图《剑器》诗说:“楼下公孙昔擅场,空教女子爱军装”。

可见这是一种女子穿着军装的舞蹈,舞起来,有一种雄健刚劲的姿势和浏漓顿挫的节奏。 诗的开头八句是先写公孙大娘的舞蹈:很久以前有一个公孙大娘,她善舞剑器的名声传遍了四面八方。

人山人海似的观众看她的舞蹈都惊讶失色,整个天地好象也在随着她的剑器舞而起伏低昂,无法恢复平静。“?如羿射九日落”四句,或称为“四如句”,前人解释不一,这大体是描绘公孙舞蹈给杜甫留下的美好印象。

羿射九日,可能是形容公孙手持红旗、火炬或剑器作旋转或滚翻式舞蹈动作,好象一个接一个的火球从高而下,满堂旋转;骖龙翔舞,是写公孙翩翩轻举,腾空飞翔;雷霆收怒,是形容舞蹈将近尾声,声势收敛;江海凝光,则写舞蹈完全停止,舞场内外肃静空阔,好象江海风平浪静,水光清澈的情景。 “绛唇珠袖两寂寞”以下六句,突然转到公孙死后剑器舞的沉寂无闻,幸好晚年还有弟子继承了她的才艺。

跟着写她的弟子临颍李十二娘在白帝城重舞剑器,还有公孙氏当年神采飞扬的气概。同李十二娘一席谈话,不仅知道她舞技的师传渊源,而且引起了自己抚今思昔的无限感慨。

“先帝侍女八千人”以下六句,笔势又一转折,思想又回到五十年前。回忆开元初年,当时政治清明,国势强盛,唐玄宗在日理万机之暇,亲自建立了教坊和梨园,亲选乐工,亲教法曲,促成了唐代歌舞艺术的空前繁荣,当时宫庭内和内外教坊的歌舞女乐就有八千人,而公孙大娘的剑器舞又在八千人中“独出冠时”,号称第一。

可是五十年历史变化多大啊!一场安史之乱把大唐帝国的整个天下闹得风尘四起、天昏地黑。唐玄宗当年亲自挑选、亲自培养的成千上万的梨园弟子、歌舞人材,也在这一场浩劫中烟消云散了,如今只有这个残存的教坊艺人李十二娘的舞姿,还在冬天残阳的余光里映出美丽而凄凉的影子。

对曾经亲见开元盛世的文艺繁荣,曾经亲见公孙大娘《剑器舞》的老诗人杜甫说来,这是他晚年多么难得的精神安慰,可是又多么地令他黯然神伤啊!这一段是全诗的高潮。善于用最简短的几句话集中概括巨大的历史变化和广阔的社会内容,正是杜诗“沉郁顿挫”的表现。

“金粟堆南木已拱”以下六句,是全诗的尾声。诗人接着上段深沉的感慨,说玄宗已死了六年,在他那金粟山上的陵墓上,树已够双手拱抱了。

而自己这个玄宗时代的小臣,却流落在这个草木萧条的白帝城里。末了写别驾府宅里的盛筵,在又一曲急管繁弦的歌舞之后告终了,这时下弦月已经东出了,一种乐极哀来的情绪支配着诗人,他不禁四顾茫茫,百端交集,行不。

7.关于夏天的唐诗宋词句

宋词:宋代诗人王令《暑旱苦热》: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翘飞上山,人困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

宋代诗人秦观《纳凉》: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宋代诗人杨万里《夏夜追凉》: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宻虫鸣处,时有微凉只是风。

宋代诗人苏舜钦《夏意》: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南京 南宋诗人陆游《幽居初夏》: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树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己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唐诗:1.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2.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李商隐:(晚晴)) 3.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4.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杜甫:《夏夜叹》) 5.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戴复古:《大热》) 6.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

(李昂:《夏日联句》) 7.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岑参:《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 8.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

(范成大:《喜晴》) 9.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杜甫:《江村》) 10.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

(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描写夏天的古诗和描写夏天的名句 四月维夏,六月徂暑 徂:开始。

诗经·小雅·四月》 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 首夏:孟夏,农历四月。歇:盛及而衰。

南朝宋·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丽景烛春余,清阴澄夏首 春余:春末。夏首:夏初。

南朝梁·王僧儒《侍宴》 麦随风里熟,梅逐雨中黄 北周·庾信《奉和夏日应令》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写夏季傍晚日落、月上、乘凉之景。

唐·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小池残暑退,高树早凉归 唐·沈佺期《夏晚寓直省中》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轩:窗。 唐·杜甫《夏夜叹》 绿阴生昼静,孤花表春余 孤花:一枝花。

春余:春天剩余之景,时已至初夏。 唐·韦应物《游开元精舍》 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 岚:雾气。

唐·岑参《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 夏半阴气始,淅然云景秋 夏半:夏季过半,农历五月半后。淅:风吹拂的样子。

唐·韩愈《送刘师服》 残暑蝉催尽,新秋雁带来 唐·白居易《宴散》 江南孟夏天,慈竹笋如编。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 孟夏:初夏,指农历四月。

慈竹:竹名,亦称子母竹。如编:象编排起来一样。

蜃气:古人以为蜃(大蛤)吹气可成楼阁虚景,实际是光线穿过不同密度的空气,经过折射,把远景显现在空中的一种幻影,也称为海市蜃楼。管弦:形容蛙的鸣叫象奏乐一样。

唐·贾弇《孟夏》 岩溜喷空晴似雨,林萝碍日夏多寒 岩溜句:岩上的泉水瀑布,凌空进发,一片云烟,象是晴天挂起一幅雨帘。林萝句:林间藤萝缠绕,浓荫蔽日,使人在盛夏感到凉意。

唐·方干《题报恩寺上方》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盛一院香 水晶帘:形容映入水中的楼台倒影象水晶的帘子一样晶莹明澈。

唐·高骈《山亭夏日》 墙头雨细垂纤草,水面风回聚落花 唐·张蠙《夏日题老将林亭》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麦气:麦收时的气息。花时:花开之时。

宋·王安石《初夏即事》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芳菲:芳香的花草。可人:合人心意。

宋·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 嘉树:树的美称。意谓雏莺在和风中长大了,充足的雨水催肥了梅子,正午,树下形成了清凉的圆形树阴。

宋·周邦彦《满庭芳·夏景》 过雨荷花满院香,沈李浮瓜冰雪凉 沈李浮瓜:瓜果浸于寒水之中。 宋·李重元《忆王孙·夏词》 困人天气日初长 宋·朱淑真《即景》:“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清风破暑连三日 元·王挥《过沙沟店》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宋·赵师秀《有约》:“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 红紫:泛指各色花朵。 宋·陆游《初夏绝句》:“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

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