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李白描写江油的诗句

1.李白的江油

第一次到江油已是二十年前的事情了。

当时尾随诗长静轩兄来拜谒诗仙,孤陋寡闻的我始知江油乃太白故里,便对此城顿生敬意。静心观览太白堂、粉竹楼,看书家墨迹,并与静轩在洗砚池旁合影一帧,得以为念。

后来翻看相册,江油的印象多已模糊,只记得一个不常见的名字“山”,再就是在相纸上留下印痕的洗砚池了。近日故地重游,一些记忆重被唤醒,可静轩兄亦已驾鹤西去,再见旧处,不免颇为伤感。

池水依旧,物在人非,李白的衣冠冢只埋下一个名字,而诗兄静轩也成了一钵骨灰。可转念又想,人生虽如池水洗砚,最终将被冲洗得了无痕迹,可纸上的墨迹却留了下来,有伟大的诗篇在,诗人便不会死去。

江油是一座小城,与其他城市相较,没有大的区别,其声名远播,是因为李白的缘故。一座城市、一处建筑,因名家的诗文而名垂千古、家喻户晓,已屡见不鲜。

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王勃的《滕王阁序》,崔灏的黄鹤楼题诗,均如是。而李白,和屈原一样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其故里江油,无疑是天才的哺育地,光芒的源头。

难怪明代李贽在评论李白时会说其“生之处亦荣,死之处亦荣,流之处亦荣,囚之处亦荣”了。 写到此,让我想起国外六个城市争夺诗人荷马的故事。

远古的史诗是一个民族精神的凝聚,亦是哲学、宗教与道德伦理的来源,六个城市争夺荷马,亦是争夺一个民族精神的发祥地,荷马,是神圣的灵魂的象征。伟大的诗人是国宝,如同雨果之于法兰西,莎士比亚之于英格兰,普希金之于俄罗斯,李白之于中国的重要,是如何尊崇都不为过的。

试想,帝王将相多矣,可有谁能让世人皆知,而李白的“床前明月光”,是呀呀学语的小儿都会背诵的。 对于李白的出生地,考证虽多,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但史传中所载李白的前世谪居地为“条支”、“碎叶”、“西域”,似并无疑议。史传碑序载,李白曾“为和蕃书”、“草答蕃书”。

“草和蕃书”,他识突厥字该是事实,而李白的儿子名曰“明月奴”、“颇黎”,似都带有西域意味;魏颢《李翰林草堂集序》称李白的相貌“眸子炯然,哆如饿虎”,由此有人怀疑李白有胡人血统。自然,这只是猜测,但其受西域文化薰染,幼年受中西语言的双重教育,胡风厥语、好剑学道、饱读诗书而又纵酒长歌,是其生存的写照,故李白生于碎叶五岁入川也罢,生于蜀地也罢,其受两种地域文化的哺育该是不错的。

由此我想到,人的性格、性情和诗之风格虽由多种因素生成,其中地域文化的影响恐怕是重要因素之一。或许,其狂放、雄豪、嗜酒当属西域遗风,而其奇绝、飘逸之仙风道骨,其经学剑术、飘逸的诗思,应是蜀地所赐予。

在江油,你会感到这里的山川风物、民风习俗似乎都被李白的诗魂所浸透。青莲乡的陇西院被称为李白的出生地,这地处盘江边的平坝曾长满茂密的芭茅,传说诗人幼时曾在此放羊。

而李白妹妹所居之粉竹楼,也因月圆每日梳妆后将脂粉水从楼上泼下,久而久之,楼下青竹敷了一层脂粉,此楼故称粉竹楼了。离其故居不远,则是李白的衣冠冢了,冢旁有状颇奇特的巨石相伴,传为天降陨石,想来传说中李白乃太白金星下界,以陨石为体,冢中只留衣冠,该是颇有意味的构想。

江油,关于李白的民间传说颇多,从其母食红鲤而生白,到老婆婆铁杵磨针,乃至诗镇石牛、井洗笔砚,勇斗白龙、匡山习剑等等,都和诗人的“谪仙”之名相符,亦充满了故乡人对李白的尊崇与热爱。析一些传说的渊源,胥洪泉先生曾指出:唐王朝立国之后,道教曾被尊奉为国教,取得了三教之首的地位。

由此可见,李白之沉迷于道教,亦为盛唐意识所致。而李白出生的传说亦化用了老子出生的传说:老子之母“盛大流星而有娠”,李白之母则“惊姜之夕,长庚入梦”;老子受“天之精魂”,李白则得“太白之精”;老子指李树为姓,李白则是“复指李树”而出生。

由此可见李白在传说中被神仙化的至圣心理。 匡山是李白读书学剑之地,少年李白曾在这里习居十年。

匡山因其形如匡字而得名,隋唐时建有大明寺与匡山书院。据载,“大明寺和匡山书院原有建筑一百多间、八个天井、崇楼峻阁,峥嵘宏丽,尽隐于参天古木之中,寺内有泥塑和木雕太白像各一尊,姿态飘逸”。

而今,匡山旧迹不再,但秀山灵泉依旧。在江油看山寻洞,既为远处云雾缭绕的苍翠山峦而神往,又为近处的浅碧清潭而倾倒。

正如诗人少时所作《别匡山》所言,其晓峰如画,藤影风摇,野径犬吠,古树猿啼,其烟霭飘飞处,钵僧鹤池,山静林幽,想那诗仙李白,该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了。 李白在匡山,曾拜道人东岩子为师,得见“蓬莱十丈花”;亦随隐士赵蕤读书习剑。

紫云山系道教发源地之一,而东岩子、赵蕤皆为著名的道士。其时,李白学道,固和唐室对道教的推重及其诗人之浪漫情性有关,而其读儒家诗书,亦受到积极入世,渴求建功立业的观念所支配,匡山所学,究其终,恐怕李白为的只是走一条获当政者擢用的“终南捷径”吧。

李白二十余岁时离蜀,去仗剑远游。但李白毕竟在蜀乡长大,蜀人之聪慧、蜀地的青山碧水、天梯栈道,都会给他心灵以滋泽,给其诗以奇幻的想象和超越的欲望。

2.李白游历四川

你首先应该知道—— 今天的普通话,来自于旧称满洲官话的北方官话——英文有个专门的词mandarin。

所以即使和明朝的北京官话比较,在语音上也有极大不同。更不要说唐朝的。

再说四川话—— 四川在明末清初经历了“湖光填四川”的大移民,今天的四川话和宋元时代的四川话一定有很大区别,更不要说唐朝的了。 再说李白—— 据说他出生在碎叶城(今天俄罗斯或哈萨克一带吧,属于唐朝的北庭都护府),后来移居江油的,他又天性好游历,所以说不准他平日说哪路话。

更何况作诗是要按照一定诗律和韵辙规律的,他应该使用的是唐韵吧,反正不会是后来的中州韵的。

3.李白故里的李白诗文

如下:

《雨后望月》

西郊阴霭散,开户半蟾生。

万里舒霜台,一条江练横。

出时山眼白,高后海心明。

为惜如团扇,长吟到五更。

《 对 雨 》

卷帘聊举目,露湿草绵绵。

古岫披云毳,空庭织碎烟。

水红愁不起,风线重难牵。

尽日扶犁叟,往来江树前。

诗中描写的景色看,与青莲乡环境相符合。如“一条江练横”应指盘江,“古岫披云毳”指远望大匡山、戴天山、紫云山的薄雾云纱,“尽日扶犁叟,往来江树前”描写了盘江之滨、青莲坝农民的农耕图。

李白故里位于四川省绵阳市江油市。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生于绵州昌隆县青莲场(今属四川江油,不过还有说法,是生于中亚碎叶城,今属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市),25岁离蜀,在蜀中度过了青少年时代。场南渡口原有“太白故里”碑,今已迁祠内。故里前有匡山如屏,后倚天宝、太华诸山,峰峦蜿蜒,山明水秀。主要景点有太白碑林,陇西院、太白祠、名贤祠,李白衣冠墓、磨针溪、洗墨池、粉竹楼、月园墓等,已列为省级文物单位。李白曾在湖北安陆居住过。

4.李白赞美“峨眉山”的诗句有哪些

李白赞美“峨眉山”的诗句有《峨眉山月歌》。

全文: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赏析】 这是李白二十六岁(726)初离蜀地时的作品,诗中描写了峨眉山月影入江流的迷人景色,表现了诗人离乡时对故乡山水的深深依恋。全诗意境明朗清新,语言自然流畅。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在一个云淡风清的秋夜,诗人从平羌江乘舟而下,峨眉山上的半轮秋月悬挂在幽美静谧的夜空,皎洁的月影倒映在静静流淌的江水中,伴随着诗人远去的行舟,和江水一起流向远方。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又一个天高云淡的夜晚,一叶轻舟从清溪出发,在月光的照耀下向三峡驶去,用不了多久,就要到达渝州了,从峨眉山一直跟随诗人行走的明月,被岸边的高山遮住看不见了。

注释: ①峨眉山:位于四川成都西南峨眉山市境内,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和佛教名山。 ②半轮秋:半圆的秋月。

③平羌:平羌江,又名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经芦山、雅安、洪雅、夹江,到乐山与大渡河汇流入岷江。 ④ 清溪:唐时泯江的一处渡口。

君:指峨眉山月。 ⑤渝州:今重庆市为唐代渝州治所。

5.李白在四川写的诗句

蜀道难 噫吁,危呼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始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缘。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石冰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呼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听蜀僧浚弹琴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 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

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 黄鹤楼前月华白,此中忽见峨眉客。

峨眉山月还送君,风吹西到长安陌。 长安大道横九天,峨眉山月照秦川。

黄金狮子乘高座,白玉麈尾谈重玄。 我似浮云殢吴越,君逢圣主游丹阙。

一振高名满帝都,归时还弄峨眉月。

6.李白是几岁来到江油的

李白 唐代诗人。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

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相信道教,有超脱尘俗的思想;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他青少年时期在蜀地所写诗歌,留存很少,但已显示出突出的才华。李白约在二十五、六岁时出蜀东游。

在此后十年内,漫游了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开元十八年(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长安,争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归。天宝元年(742),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作为文学侍从之臣,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

不满两年,即被迫辞官离京。此时期李白的诗歌创作趋于成熟。

此后11年内,继续在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漫游,“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他仍然关心国事,希望重获朝廷任用。

天宝三载,李白在洛阳与杜甫认识,结成好友,次年分手后未再会面。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正在宣城(今属安徽)、庐山一带隐居。

次年十二月他怀着消灭叛乱、恢复国家统一的志愿应邀入永王李幕府。永王触怒肃宗被杀后,李白也因此获罪,被系浔阳(今江西九江)狱,不久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

途中遇赦得归,时已59岁。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

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回。次年在他的从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的寓所病逝。

李白诗歌散失不少,今尚存900多首,内容丰富多采。李白一生关心国事,希望为国立功,不满黑暗现实。

他的《古风》59首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对唐玄宗后期政治的黑暗腐败,广泛地进行了揭露批判,反映了贤能之士没有出路的悲愤心情。

言多讽兴,气骨高举。李白固然迫切要求建功立业,为国效劳,但他并不艳羡荣华富贵,而是认为“钟鼓馔玉不足贵”(《将进酒》)。

在建树功业以后,他要以战国时代高士鲁仲连为榜样,不受爵禄,飘然引退。其思想明显地受到道家特别是庄子的影响。

李白的不少诗篇,表现了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这种内容常常结合着对统治者的批判。

他的一部分乐府诗,反映妇女的生活及其痛苦,其中着重写思妇忆念征人,还写了商妇、弃妇和宫女的怨情。他的《宿五松山下荀媪家》、《丁都护歌》、《秋浦歌》“炉火照天地”,分别描绘了农民、船夫、矿工的生活,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关怀。

李白一生写下不少描绘自然风景的诗篇。他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等,形象雄伟,气势磅礴,都是传诵千古的名句。

这类诗篇,正象他若干歌咏大鹏鸟的作品那样,表现了他的豪情壮志和开阔胸襟,从侧面反映了他追求不平凡事物的渴望。另外一些诗篇,像《秋登宣城谢眺北楼》、《独坐敬亭山》、《清溪行》,则善于刻画幽静的景色,清新隽永,风格接近王维、孟浩然一派。

李白还有不少歌唱爱情和友谊的诗篇。其乐府诗篇,常常从女子怀人的角度来表达委婉深挚的爱情。

还有若干寄赠、怀念妻室的诗,感情也颇为深挚。李白投赠友人的作品数量很多,佳篇不少。

其中有的诗表现了鲜明的政治态度,更多的是表现日常送别、相思之感,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沙丘城下寄杜甫》、《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赠汪伦》等等,感情深挚,形象鲜明,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量。李白诗歌内容也包含着一部分封建糟粕,其中较多的是宣扬人生若梦、及时行乐、纵酒狂欢的消极虚无思想和表现求仙访道、炼丹服药的宗教迷信。

他描写妇女和爱情题材的诗,也有少数存在庸俗情调。李白诗歌中大量采用夸张手法和生动的比喻。

他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其十五),刻画他长安政治活动失败后深广的忧思,是广泛流传的名句。他如“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写自己的怀才不遇;“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写仕途艰难;“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写朋友间的深厚友谊等,都以鲜明突出的形象打动读者。

李白诗歌的想象是很丰富和惊人的。他的“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西京》)、“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都以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对长安和诗友的怀念。

《梁甫吟》、《古风》“西上莲花山”分别通过幻想方式来表现自己在长安受到谗毁和安史叛军对中原地区的蹂躏;《远别离》更通过迷离惝恍的传说来表现对唐玄宗后期政局的隐忧;它们都显得形象鲜明,寓意深刻。《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则借助于神话传说,构造出色彩缤纷、惊心动魄的境界。

李白诗歌丰富的想象力在篇幅较长的七言歌行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这方面明显地可以看出受到屈原的影响。在体裁方面,李白擅长形式比较自由的古诗和绝句,不爱写格律严整的律。

7.“诗仙”李白有哪些诗句是你描写酒的呢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汉族,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他描写酒的诗句有: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

醒时同**,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月下独酌》 兰陵美酒郁金香, 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 不知何处是他乡。

——《客中作》 两人对酌山花开。 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 明朝有意抱琴来。 ——《山中与幽人对酌》 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锾直万钱。

停杯投著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 ——《行路难》 昨日绣衣倾绿樽。

病如桃李竟何言。…… 愁来饮酒二千石,寒灰重暖生阳春。

山公醉后能骑马,别是风流贤主人。 ——《江夏赠韦南陵冰》 白玉一杯酒,绿杨三月时。

春风余几日,两鬓各成丝。 秉烛唯须饮,投竿也未迟…… ——《赠钱征君少阳》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沙丘城下寄杜甫》 南风吹归心,飞坠酒楼前。

——《寄东鲁二稚子》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金陵酒肆留别》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咏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娘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起舞落日争光辉…… ——《南陵别儿童入京》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宣州谢胱楼饯别校书叔云》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歇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划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

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 今日竹林宴,我家贤侍郎。

三杯容小阮,醉后发清狂。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二首》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 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 ——《哭宣城善酿纪叟》 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

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 ——《九日龙山饮》 对酒不觉暝,落花盈我衣。

醉起步溪月,鸟还人亦稀。 ——《自遣》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九月十日即事》 昔日绣衣何足荣,今宵贳酒与君倾。

——《送韩侍御之广德令》 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吴姬酒肆中。 ——《少年行》 颜公二十万,尽付酒家钱。

兴发每取之,聊向醉中仙。 ——《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恃御》 情人道来竟不来,何人共醉新丰酒。

——《春日独坐奇郑明府》 倾壶事幽酌,顾影还独尽。 ——《北山独酌奇韦六》 东山春酒绿,归隐谢浮名。

——《临别西河刘少府》 劝君一杯酒,岂唯道路长。 ——《留别贾舍人至》 别离有相思,瑶瑟与金樽。

——《别韦少府》 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 ——《江夏别宋之悌》 斗酒勿为薄,寸心贵不忘。

——《南阳送客》 玉壶契美酒,送别强为欢。 ——《送梁四归东平》 人生达命包暇愁, 且饮美酒登高楼。

——《梁园吟》 提壶莫辞贫,取酒会四邻。 仙中殊恍惚,未若醉中真。

——《拟古》。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