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容陶瓷的句子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做将来。 色自粉青泯火气,纹犹鳝血裂冰肤。修内器犹在,阅年六百余。 虽输铜晕绿,漫拟玉无暇。鲜明艳似美人霁,热烈真如火焰红。 何止珠山留劲腕,早传春色满人间。柴窑为魁,世不一见。 问其制: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未知然否?泥土在炉火高温中中羽化自己,只为熔炼变成陶瓷让人们另眼相看。千百年来,多少精品陶瓷都是从这些不起眼的泥土演变而,可看到光鲜美丽的外表下,很少能想起它们曾经受过多大的苦难。 描写青花瓷的优美句子: 我是一尊传世的青花瓷!我是泥土和清水的凝合,是釉料与烈火的升华,是唯美与坚强的交融。毛笔在宣纸上走出笔锋的浓淡,瓶身的釉料染成浓艳的牡丹,高远宁静的泼墨山水轻轻地绘在我身上,镂花的香炉升起的檀香的白烟萦绕在我的周围。 我就是这样,富有灵气的出生。那似乎是诗人在用妙言佳词制造一个梦,一个轻柔飘逸的美梦,正是那些唯美与浪漫让我拥有了注定不一样的命运。 执一盏茶,细品,面对着素白玉胚的青花瓷,我的思绪开始瓢远。素白玉胚如你素面无华,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 侧锋勾勒的玄青色牡丹如你回眸一顾的盈盈笑靥,含蓄美丽如含苞未放的花蕾。先是一个瓶子,一只碗……一个个典雅的瓷器从方文山的歌词里跳出来,浮现在我的眼前。 原本雪白的瓷胚上,慢慢现出了一朵朵,一束束簇拥的青花,它们尽情地盛开在素胚上,它们生长地很快,一片连着一片,将整块素胚快占满了,只留下一点点空隙,青色的牡丹,青色的葫芦叶,无风却飞扬着张开怀抱,迎接我惊诧的目光。牡丹的花瓣慵懒地张开着,花藤拥抱着牡丹,小小的牡丹叶随水波轻轻荡漾,在静止的青花瓷瓶上,飞扬着、轻舞着、荡漾着。 青花瓷,那一缕晨光中盈盈郁郁的花草,那绿瓦飞甍下倚栏遐思的女子,那山林野湖间飞旋鸣叫的鸟雀……一切都是栩栩如生。仿佛那一只玉壶,一尊梅瓶也是一个独立的世界。 那些故事,那些经历,都在那一回首间,向你轻轻的,低回婉转地倾诉。那种如歌似怨的境界,令人不禁心生怜惜。 青花瓷,往往是一拿起便放不下的,看一眼也再也无法忘却。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 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 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 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种。 指尖轻轻划过桌上的青花瓷,那釉色却如丝如雨般流进我的心中。素白玉胚素面无华,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 侧锋勾勒的玄青色牡丹如回眸一顾的盈盈笑靥,含蓄美丽如含苞未放的花蕾。人间四月笼烟雨,江南清明多惆怅。 袅袅烟,蒙蒙雨,朦胧而婉约的美,千里江风,丝丝醉人面,这美随着江风飘去,去到了那我去不了的地方。细雨飘霏清风摇。 是谁在窑烧边经千年的等待?。 2.有没有描写湖笔文化的诗句,推荐两首湖笔歌 文房四宝,湖笔首要。千秋著史,管城酣遨。 科举取士,翰墨留芳。齐家治国,笔以载道。 笔之溯源,五千岁朝。石器岩壁,朱迹片陶。 笔描刻写,龟甲殷商。战国颖毫,问世最早。 木杆周围,裹扎兔毫。锋坚而挺,简牍妙造。 其时笔名,语不同标。楚地称“聿”,“不律”吴宝。 燕国曰“弗”,秦“笔”统号。笔之祖传,蒙恬所造。 纳毫入管,含墨足饱。鹿柱羊被,谓之苍毫。 毛锥古制,形如笋状。锋短而粗,落纸娇娆。 又似兰花,玉洁素苞。样式葫芦,刚柔兼妙。 杆顶削尖,簪笔便巧。“白马”“史虎”,管刻隶刀。 汉代管饰,华丽端庄。象牙缀珠,黄金镂雕。 镌描山水,人物花鸟。龙凤祥云,异珍宝藏。 颖毫原料,品类繁茂。古采免毛,今取羊毫。 马鹿獾狼、各具优效。狐狸鼠须,力透纸表。 偶集鸡毛,名士挥扫。人须茅草,异制点缭。 诸葛宣笔,盛誉唐朝。无心散卓,宋人至宝。 颖技高超,四海首翘。吐蕃朝鲜,东瀛仿造。 笔都善琏,魏晋之源。男主修笔,水盆女擅。 千毫万管,寓繁于简。博采众长,朝夕精研。 时代入元,应科笔冠。子昂舜举,三绝光绚。 颖甲天下,名超徽宣。“四德”俱全,尖齐圆健。 毫聚笔尖,锋棱如箭。攒撮均齐,如意流转。 裹束丰圆,含墨饱满。笔腰挺健,心手悠然。 笔德人言,人笔同天。通神明德,以千秋鉴。 学问精尖,见贤思齐。内方外圆,人天行健。 龙须友缘,轩冕才贤。玉堂挥翰,拱璧高悬。 韦诞《笔经》,制笔名传。蔡邕《笔颂》,造微妙赞。 羲献父子,笔势雄逸。吴兴职守,独开生面。 右军爱妻,郗氏书善,鸾凤交舞,女中笔仙。 智永禅师,永欣卅年。退笔成冢,户限为穿。 鲁公真卿,龙骧豹变。三癸韵海,雄风呈现。 陆羽《茶经》,千古文焕。金沙涌泉,太和赏叹。 高闲千文,铁屈银蹯。飘逸厚重,旭素比肩。 东坡居士,鱼跃深渊。五行湖地,墨妙诗撰。 襄阳用笔,出锋八面。苕溪蜀素,流芳万年。 赵氏松雪,万字日练。华贵独帜,翩翩欲仙。 管姬写竹,片楮寸缣。侬我之词,韵事美谈。 海派巨擘,缶庐争妍。宿羊籀鼓,精金百炼。 沈氏尹默,豪厘贯穿。依仁游艺,誉满书坛。 沫若诗函,“一品”歌赞。新韵香远,空谷幽兰。 寿者劲健,情执“石獾”。《试笔图》展,真气浑然。 松石延年,谭翁澄园。江南一擘,墨重笔酣。 新我左臂,异峰凸显。情高韵远,意足神完。 麻毛宋笔,启功执恋。“元白”妙制,又开新篇。 笔都藏龙,巧手著功。其事欲善,利器先通。 仲璋进中,举世良工。枣心兰蕊,宋元称雄。 日新沈氏,均显杨公。陆氏父子,文宝继翁。 阿牛文用,御笔孝宗。天锡兴源,集元非同。 现代工艺,绍古扬弘。国礼颖制,梅珍心用。 美芳平妹,择刻广诵。非遗承人,昌明任重。 笔随时代,标定其中。传统字号,明辉耀宗。 一品“天官”,夺金耀荣。戴月轩笔,京城赞颂。 杨二令堂,海上群拥。芝岩松泉,苏杭情钟。 诸中书君,文士皆宠。心师造化,捷巧变通。 五指执笔,自然轻松。永字八法,万象立胸。 “点”侧卧笔,坠石意同。“横”画谓勒,涩行锲送。 “竖”笔曰弩,胸挺肩耸。“钩”古名趯,左挑锋纵。 短“横”语策,策马跃踊。长“撇”字掠,姿态雍容。 短“撇”号啄,惊鸟飞鸿。“捺”磔同笔,三折波动。 如锥画沙,屋漏痕踪。使转纵横,天马行空。 织罗点线,变化无穷。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道场山巅,笔塔耸立。仰观于天,俯察于地。 心正笔正,蒙养浩气。可涤烦襟,有益寿颐。 美谈人间,春秋琦丽。梦笔生花,神予伟器。 天赐灵物,画龙点睛。乾坤笔道,万世归依。 3.关于描写松、竹、梅的诗历年关于松、竹、梅的诗梅 花(作者:王冕) 林下见清真,草衣如野人。 开花冰雪里,岂是不知春? 清苦良自持,忘言养高洁。夜静月明多,开门满山雪。 十月霜风寒,山木俱摧折。独此冰玉姿,照影清溪月。 故人江海去,相隔万重云。岁晚思无已,梅花可寄君。 何处寻春信?江南路渺漫。 夜深山月白,疏影隔窗看。 老干渍清霜,寒梢挂新月。徐徐暗香来,可是春机泄? 疏枝照清浅,一见兴何饶?记得春风夜,题诗过断桥。 仙子步轻盈,泠泠玉佩声。罗浮烟水远,诗梦不胜情。 冷艳凝轻露,清香度晚风。如何冰玉质,却学小桃红? 深院春无限,香风吹绿漪。 玉妃清梦醒,花雨落燕脂。 湖上春何在?罗浮梦已空。 清香入书屋,不是杏花风。 庭院春日迟,风回翠鸾舞。 谁倚玉阑干?摇动燕脂雨。 不作桃李态,山林别是春。 但令心似夷,何虑惹缁尘? 面墨已无情,岂但心如夷?昨宵疏影横,空山半窗月。 明洁众所忌,难与群芳时,怀贞岁华晚,只有天地知。 《苦竹》杜甫 唐 青冥亦自守,软弱强扶持。 味苦夏虫避,丛卑春鸟疑。 轩墀会不重,翦伐欲无辞。 幸近幽人屋,霜根结在兹。 清晨止亭下,独爱此幽篁。 高松---李商隐 高松出众木, 伴我向天涯。 客散初晴后, 僧来不语时。 有风传雅韵, 无雪试幽姿。 上药终相待, 他年访伏龟 松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晋太康·左思) 有松百尺大十围,生在涧底寒且卑。 (唐·白居易)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陈毅) 苔滑非关雨,松鸣不假风。 (唐·寒山子) 松门风自扫,瀑布雪难消。(唐·皇甫曾) 苍苍松桧阴,晓日露西岭。 (唐·许浑) 松间石上定僧寒,夜半犹溪水声急。(唐·陆龟蒙) 穿松渡双涧,宫殿五峰围。 (宋·夏竦) 松风吹茵露,翠湿香袅袅。(宋·苏轼) 两廊诸岳色,九里乱松声。 (宋·洪适) 应有山神长守护。松风时为扫埃尘。 (宋·史太章) 微吟海月生岩桂,长笑无风起涧松。(宋·何孙) 竹 好竹连山觉笋香 (宋·苏轼)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宋·欧阳修)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唐·李白) 诗思禅心共竹闲,任他流水向人间 (唐·李嘉佑) 修竹万竿松影乱,山风吹作满窗云 (元·萨都拉)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唐·孟浩然)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唐·杜甫) 爆竹声中一岁除 (宋·王安石)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唐·杜甫)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宋·苏东坡) 新笋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 (宋·周邦彦) 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唐·李涉)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宋·苏轼) 梅 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唐·黄蘖禅师) 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宋·某尼悟道诗)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唐·李白) 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五代·李煜)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宋·卢梅坡)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赵师秀·宋) 何方化作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宋·陆游) 溪回谷转愁无路,忽有梅花一两枝 (宋·杨万里) 数点梅花天地心 (宋/元·翁森)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宋·杜耒)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宋·贺铸)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宋·卢梅坡) 回答者: xianliang_hs - 探花 十一级 12-4 20:30 修改答复: xianliang_hs,您要修改的答复如下: 积分规则 关闭 松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晋太康·左思) 有松百尺大十围,生在涧底寒且卑。(唐·白居易)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陈毅) 苔滑非关雨,松鸣不假风。(唐·寒山子) 松门风自扫,瀑布雪难消。 (唐·皇甫曾) 苍苍松桧阴,晓日露西岭。(唐·许浑) 松间石上定僧寒,夜半犹溪水声急。 (唐·陆龟蒙) 穿松渡双涧,宫殿五峰围。(宋·夏竦) 松风吹茵露,翠湿香袅袅。 (宋·苏轼) 两廊诸岳色,九里乱松声。(宋·洪适) 应有山神长守护。 松风时为扫埃尘。(宋·史太章) 微吟海月生岩桂,长笑无风起涧松。 (宋·何孙) 竹 好竹连山觉笋香 (宋·苏轼)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宋·欧阳修)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唐·李白) 诗思禅心共竹闲,任他流水向人间 (唐·李嘉佑) 修竹万竿松影乱,山风吹作满窗云 (元·萨都拉)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唐·孟浩然)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唐·杜甫) 爆竹声中一岁除 (宋·王安石)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唐·杜甫)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宋·苏东坡) 新笋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 (宋·周邦彦) 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唐·李涉)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宋·苏轼) 梅 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唐·黄蘖禅师) 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宋·某尼悟道诗)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唐·李白) 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五代·李煜)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宋·卢梅坡)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 4.有关壸的诗句玉帝把壶谁不尊,山呼雷动谢天恩。 九州飞溅瑶池液,一醉炎黄万古春。 主灵犀神韵,用一首诗便将黄河壶口瀑布描写的飞扬潇逸,从一开始着墨就出人意料,用“玉帝把盏谁不尊”做引,导出承句“山呼雷动谢天恩”。 把飞天直下,落地有声的瀑布描写的栩栩如生,读至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引人入胜。 接着,把诗句的转如同瀑水成溪般,把意境引流到“九州飞溅瑶池液”中,既把玉帝把盏溅出的琼浆巧妙续写,又道出了此瀑水已随着母亲河纷流向了“九州”。一句双意,神笔也。 最后继续突兀意境的描述,用“一醉炎黄万古春”做结句,道明了中华民族对母亲河的由衷热爱和依恋。 全诗用词出神,一气呵成。 诗脉长阳连绵,轻取浮触,按之有余。诗心诚挚感人。 句间过度急缓交替而有序,章法运用合理。真难得一见之好诗!桃源诚服,学习了。 5.关于竹的诗句自古以来竹子一直是诗人、画家们笔下的题材。 古诗中关于竹的诗句很多: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瞻彼淇奥,绿竹青青”的句子;唐朝王维有:“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白居易“阁畔竹萧萧,阁下水潺潺”等等。 扬州八怪的郑板桥,画了很多竹子画,并在上面题诗,他在《竹石》画上题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意思是人要有风骨,无论做什么事,没有咬定和坚韧的精神,是难于立根的。 “竹公溪畔水茫茫,溪上人家赛竹王;铜鼓蛮歌争上日,竹林深处拜三郎。” 6.郑板桥写竹的诗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行人。 会须上番看成竹,客至从嗔不出迎。 ――唐.杜甫《咏春笋》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唐.杜甫《咏竹》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宋.苏轼《于潜僧绿筠轩》 好竹千竿翠,新泉一勺水。 ――宋.陆游 竹劲由来缺祥同,画家虽巧也难工。 细看昨夜西风里,若今琅玕不向东。 ――明.徐渭《风竹》 细细的叶,疏疏的节; 雪压不倒,风吹不折。 ――清.郑板桥《题墨竹图》 以上列出只是一小部分,具体请参考。 7.描写菜园子的诗句晚春田园杂兴 朝代:宋代 作者:范成大 原文: 紫青莼菜卷荷香,玉雪芹芽拔薤长。自撷溪毛充晚供,短篷风雨宿横塘。 湖莲旧荡藕新翻,小小荷钱没涨痕。斟酌梅天风浪紧,更从外水种芦根。 胡蝶双双入菜花,日长无客到田家。鸡飞过篱犬吠窦,知有行商来买茶。 湔裙水满绿苹洲,上巳微寒懒出游。薄暮蛙声连晓闹,今年田稻十分秋。 新绿园林晓气凉,晨炊蚤出看移秧。百花飘尽桑麻小,来路风来阿魏香。 三旬蚕忌闭门中,邻曲都无步往踪。犹是晓晴风露下,采桑时节暂相逢。 污莱一棱水周围,岁岁蜗庐没半扉。不看茭青难护岸,小舟撑取葑田归。 茅针香软渐包茸,蓬櫑甘酸半染红。采采归来儿女笑,杖头高挂小筠笼。 海雨江风浪作堆,时新鱼菜逐春回。荻芽抽笋河魨上,楝子开花石首来。 谷雨如丝复似尘,煮瓶浮蜡正尝新。牡丹破萼樱桃熟,未许飞花减却春。 雨后山家起较迟,天窗晓色半熹微。老翁欹枕听莺啭,童子开门放燕飞。 乌鸟投林过客稀,前山烟暝到柴扉。小童一棹舟如叶,独自编阑鸭阵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