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欣赏唐诗宋词的文章

1.求10篇唐诗宋词的鉴赏文章

长恨歌 七言古诗 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 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 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 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 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 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 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 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 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 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 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 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 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 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 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 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 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 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 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 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 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 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 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 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 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 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 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 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 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 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 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 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 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子弟白发新, 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 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 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 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 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 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 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 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 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 山在虚无缥缈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 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 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 转教小玉报双成。

闻道汉家天子使, 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 珠箔银屏迤逦开。

云鬓半偏新睡觉, 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飘举, 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 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谢君王, 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 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 不见长安见尘雾。

唯将旧物表深情, 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 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教心似金钿坚, 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 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 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 此恨绵绵无绝期。 【注解】: 1.汉皇:指唐明皇。

2.御宇:上帝治理天下。 3.“姊妹”句:姊妹指杨贵妃受宠后,其姊妹三人皆封夫人。

4.渔阳鼙鼓:指安禄山在渔阳起兵叛乱。 5.薄:临近、靠近。

6.信:任凭。 7.碧落:道家称天空为碧落。

8.青娥:年轻美貌的女子。 9.玉扃(jiong1):门闩。

10.迤(yi3)逦(li3)开:一路敞开。 11.阑干:纵横。

12.“昭阳”两句:意谓和玄宗的恩爱已成为过去,永远断绝了。在蓬莱宫中却要长久度过寂寞的岁月。

13.钿(dian4)合:镶金花的合子。 14.“此恨”句:玄宗和杨贵妃生死离别的遗恨,永无绝期。

【赏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歌颂爱情的长篇叙事诗,作于元和元年(806)。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 情悲剧。

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 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诗的主题是“长恨”。

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起第一部分,叙述安 史之乱前,玄宗如何好色、求色,终于得到了杨氏。而杨氏由于得宠,(又鸟)犬升天。

并反复渲染玄宗之 纵欲,沉于酒色,不理朝政,因而酿成了“渔阳鼙鼓动地来”的安史之乱。这是悲剧的基础,也是“长恨 ”的内因。

形象地暗示唐玄宗迷色误国,是这悲剧的根源。“六军不发无奈何”起为第二部分,具体描述 了安史之乱起后,玄宗的仓皇出逃西蜀,引起了“六军”驻马要求除去祸国殃民的贵妃,“宛转娥眉马前 死”是爱情悲剧的形成。

这是故事的关键情节。杨氏归阴后,造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和缠绵悱恻的相 思。

诗以酸恻动人的语调,描绘了玄宗这一“长恨”的心情,揪人心痛,催人泪下。“临邛道士鸿都客” 起为第三部分,写玄宗借道士帮助于虚无缥渺的蓬莱仙山中寻到了杨氏的踪影。

诗人采用浪漫主义手法, 忽而天上,忽而人间,在仙景中再现了杨氏“带雨梨花”的姿容,并以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 表示愿作“比翼鸟”、“连理枝”,进一步渲染、深化“长恨”的主题。结局又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 恨绵绵无绝期”深化了主题,加重了“长恨”的分量。

令人低回沉思。全诗写情缠绵悱恻,书恨杳杳无穷 。

文字哀艳动人,声调悠扬宛转,千古名篇,常读常新。“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 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正是诗人借前代帝妃的悲剧,抒发自己的痛苦。

2.求关于诗词与山水的文章,赏析或事随笔什么的,都可以

人类来自于大自然,其生命状态与宇宙万物是如此的息息相关,以至于无论我们如何的自夸人类的伟大,都无法否认大自然乃是一切的基础与源泉;因此,在群居的社会生活中我们便时时产生着那种回归的冲动,而这种种的向往与心灵的召唤就时时的相应体现于中国的山水诗中,并且从中我们发现这种感念竟是如此的千古一理,因为我们的源头都在自然.“一切水映一月,一月印一切水”,佛家的这一偈语道出了山水的诗性:澄净的夜空、寂静的山川再加上那感悟天地之心,体现的既是诗也是画,更是生命性灵的彰显.正是因为有感于此,胡晓明先生在其著作《万川之月》中讲道:山水的灵性在于它昭示着千古的诗心,千古的孤独、静寂、冥思、热情与飞扬皆在山水中,轻轻止泊.毫无疑问,山水诗歌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助成部分.山水诗(尤其是唐诗宋词)里面记载(或者说是回忆,因为每一部作品都可以称为是人类情感与体验的回忆)着的既有雪月归人的漂泊与安顿,亦有逝者如斯的感怀与勉励,更有处处啼鸟的复苏与喜悦……并且这种生命情愫延续千年以至于无穷,这不能不说是真正性灵的相通之处.“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唐代诗人刘长卿在这首诗中,用寥寥的20字刻画了这样一幅寒冬夜景,寒冷却并不萧瑟,在那丝丝的寒意中间,反而分明的透出了遮盖不住的暖意与温馨.试想,如果在某个雪夜,当我们在温暖的家里,默诵着这首诗,伴着屋外的簌簌雪花声,这将是何等的感动.在这里诗歌的魅力得以体现,简短词语的堆砌描写仅仅是作为一种载体,真正打动我们的乃是文字背后的情感,正是它把我们与作者的心联系在了一起,穿越了千年的时光.“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词文《临江仙》起文便向我们呈现了一种大时空的场面,把这样一种历史,人类的全部历史呈现了出来,把我们每一个读者都纳入到了这一连续的历史链条里面,而且不管你是否意识到或者不管你愿意与否,每个人都无所逃遁.大气磅礴之中产生无限感慨:悠悠长江、巍巍青山、斯人已不在;同时深深的历史沧桑感中亦渗透出一缕有朋自远方来的喜悦与夕阳几度、生命延续的安慰.而当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主题曲旋律响起的那一刻,语言的描述对于这种感受与体验似乎也暂时失效了.“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人人都耳熟能详的孟浩然的这首《春晓》则给人以一种欢快明朗的亮色:在某个经历了一夜春雨后的早晨,睡梦中的诗人被那欢快的鸟儿所唤醒,推开窗户,迎面而来的尽是那春的清新与芬芳以及满眼的桃红柳绿.于是诗人亦被感染了,读者也心醉了……这种体验,我们又有哪一个没经历过:啼鸟、春雨、清晨、新绿……这哪一样不是生命的象征?即便是片片的落花也预述着将至的成熟与收获.(写到这,有感于中国古代诗歌的美丽、词句的凝练与达意,忽然觉得现代诗歌与散文至少在这方面好像逊色不少,虽然后两者也有很多优秀的作品;进而觉得当年在新文化运动中,当胡适之等人大力倡导白话文的时候,钱穆先生坚持文言的作法也未必是全错的了.)末了,就以白居易的《忆经南》结束本文:“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3.求高手写一篇唐诗鉴赏的文章

领略李白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是所有人站在心灵的驿站回味与遥想时所发出的感慨与无奈。但无论是谁,也无法挽留历史的脚步。

它的车轮匆匆向前,抛开那些纸醉金迷,抛开那些红尘俗事,一刻也不停歇。睿智的人在遥想回味的时候,不去妄想如何滞留历史,他们紧锁的双眉思考的是如何描画历史。

于是,后人便知晓了唐宗宋祖的丰功伟业,知晓了孔子孟子的思想哲学,知晓了唐诗宋词的精彩脱俗。 提起诗,就不能不提唐诗;提起唐诗,就不能不提到李白。

这位自号青莲居士的世界文坛巨匠,谁能用一个简单的词汇来涵容他的身份:文人、政客或旅行者。世人更愿称之为“诗仙”,不知有多少传颂千古的名篇从他心中倾泻而出,一气呵成。

他的一生都在追求正义,追求自由,在封建的唐代受尽了辖制与打击。 提起李白的名字和诗作,可谓妇孺皆知,家喻户晓。

中华大地绵延五千年的文化历史,任谁也无法抹灭李白那亮丽深邃的一笔。他的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满、视角独特。

有雄心壮志的高瞻远瞩,有心酸失落的意志消沉,有独善其身的洁身自好,也有蔑视权贵的桀骜不驯。在他的诗歌中,你会读出很多。

你能看见腐朽的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悲凉,你能看到达官显贵们荒淫奢侈的生活,你能看见分裂割据时黎民百姓的辗转飘零,你也能体会到他对祖国河山的感叹赞美。 李白其人伟岸不羁,其诗也同样个性不凡。

大胆恰切的夸张,生动形象的比喻,豪迈奔放的气魄以及“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的语言,让人难以释手,喜爱至极。 忆秦娥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读完此词,我想所有人心中都有些许惊诧。

因李白号称“诗仙”,诗作无一不豪放大气,而这首《忆秦娥》却描写了闺中思妇的愁怨。李白不愧为一大家,连狭隘的闺怨也与众不同,独具风韵。

愁苦的萧声呜咽,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艰难入梦的秦娥又一次梦断深夜。

多少次午夜梦回,只望见孤寂的明月挂在枝头。几度月圆月缺,几回春去春归,几许风雨飘摇,我的恋人,你何时归来?九九重阳又到,人们都登上乐游原远望,可咸阳古道人迹空绝,哪有你的身影呢?只增添了我更多的思念、更多的痛苦。

夕阳西下,落日的余辉残照,唯有我孤独的伫立在黄昏的晚风中,痴痴的、傻傻的、无怨无悔的等待! 李白的诗中写离别的占了很大的比重。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是人世的大遗憾、大缺憾。

面对离别文人们众生百象。伤感的王维道: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洒脱的高适云: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诚挚的杜甫说: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人生就是由无数次离别与重逢构建而成的。重逢预示了下一次的离别,离别后重逢的日子又杳不可知了。

但正因有了离别,才有了相逢,正因体会了别离的伤心,才能真正品味相聚的喜悦。有了别离故事才曲折,有了别离人生才精彩。

这首《劳劳亭》同样记录了离别。 天下伤心处, 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 不遣柳条青。 天下最伤心的地方,莫过于送客的劳劳亭了。

春风不忍看分别的痛苦,于是让柳条隐藏了青青的颜色。唉!真是妙不可言,全诗没有一处直白离人的苦痛,却饱含了浓浓的别伤。

劳劳亭不知送走了多少远行的人,又不知洒落了多少心酸的泪水。朋友,如果你要远行,一定要告诉我。

在劳劳亭里,我为你折柳饯行,望你一路顺风! 读久了古文你会发现,古人善于寄托。寄托什么呢?寄托志向,寄托理想,寄托不甘,寄托心意。

如何寄托呢?晋陶潜将自己的理想交于了超凡脱俗的**;宋王安石把自己的意志寄以了冰清玉洁的寒梅;清郑板桥将自己的信念托于了坚韧不拔的翠竹;李白把他痴怨的目光、深沉的迷惑、忠贞的信仰、为民的理想洒向了金陵的凤凰台。凤凰台因有凤凰飞过而得名,李白路过游览后写下了这首有名的七律。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凤凰台上曾有凤凰飞过。可时过境迁,凤凰飞天去,唯余江自流,谁又能避的开岁月的磋砣呢?唉!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你看,昔日辉煌的吴国宫殿淹没在了野花芳草中,昨天显赫的晋代豪门沦落成了一座座古冢。

青天白日下,徐徐微风中,山岭巍峨,江水滔滔,白鹭成群,多么壮丽怡人的景致。可我的心却如浮云蔽日,倍受折磨。

可惜呀,在这望不到长安的车水马龙;可悲呀,谁还把百姓的安危常挂心意! 李白报国为民的理想终未实现,在狂歌痛饮中,在独自游历中,在无限愁苦而又期待中了却残生。奸险的污陷,恶毒的侮辱时时伴随着他。

他将自己的青春、志向、热情、心血一概奉上,却只换来了孤独神伤与谪贬流放。但他从来没有后悔过:中华的山川大地留下了他坚实的脚印,中原的草民百姓口中吟诵着他写下的诗篇。

他在磨难中成长、在劳作中收获、在危急时成器、在罪罚中成功。他用自己宽广的胸怀、超凡的才思、锐利的笔尖铸就了唐代诗歌文化的盛势;他为着自。

4.关于唐诗宋词的文章

这两位作家有诗词鉴赏方面的书籍,但是相关文章、论文没发现,有个古典诗词国学泰斗级人物,叶嘉莹,她写过相关文章,比如《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秋兴八首集说》代序》《说杜甫《赠李白》诗一首——谈李杜之交谊与天才之寂寞》《从李义山《嫦娥》诗谈起旧诗新演——李义山《燕台四首》李义山《海上谣》与桂林山水及当日政局》

《从比较现代的观点看几首中国旧诗》等,而她的一本书《迦陵论诗丛稿》里边全是对各朝各代一些诗词的演讲稿,或者论文。这本书可以在网上搜索到电子书,也可以在书店购买。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希望对你有帮助

5.急求一篇诗词赏析的文章,2000字左右

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翻译: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醒时听见军营的号角声响成一片。

把熟牛肉分给部下享用,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完成君王统一国家的大业,博得天下身前死后的美名。

可惜已成了白发人。 写作背景:辛弃疾20岁时,就在家乡历夸(今山东济南)参加了抗金起义。

起义失败后,他回到南宋,当过许多地方的长官。他安定民生,训练军队,极力主张收复中原,却遭到排斥打击。

后来,他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这首词,抒写了他梦寐以求、终生不变的抗敌救国的理想,抒写了壮志不酬的悲愤心情。

该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时所作,无前人沙场征战之苦,而有沙场征战的热烈。词中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抒发了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怀。

结句抒发壮志不酬的悲愤心情。 词的上片,写作者闲居家中心情苦闷,只能借酒浇愁;然而,就是在深夜酒醉之时,还一次又一次地拨亮灯火,久久地端详着曾伴随自己征战杀敌的宝剑,渴望着重上前线,挥师北伐。

作者带着这样的思念和渴望进入梦中。他恍惚觉得天已拂晓,连绵不断的军营里响起了一片嘹亮雄壮的号角声。

他把大块的烤牛肉犒劳将士们,让他们分享;军乐队奏着高亢激越的边塞战歌,以助兴壮威。在秋风猎猎的战场上,他检阅着各路兵马,准备出征。

词的下片,紧接着描写了壮烈的战斗和胜利的结局:将士们骑骏马飞奔,快如“的卢”,风驰电掣;拉开强弓万箭齐发,响如“霹雳”,惊心动魄。敌人崩溃了,彻底失败了。

他率领将士们终于完成了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伟业,赢得了生前死后不朽的英名。到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意气昂扬、抱负宏大的忠勇将军的形象,他“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然而,在词的最后,作者却发出一声长叹:“可怜白发生!”从感情的高峰猛的跌落下来。

原来,那壮阔盛大的军容,横戈跃马的战斗,以及辉煌胜利,千秋功名,不过全是梦境。实际上,在苟安卖国的统治集团的压制下,作者报国无门,岁月虚度。

“可怜白发生”,包含着多少难以诉说的郁闷、焦虑、痛苦和愤怒啊! 这首词基调雄壮高昂,真不愧为「壮词」。而结句的悲壮低徊,却与此形成鲜明对比。

更令人感慨与寻思。词的结构上也不同于一般词作,上下片语义连贯,过片不分,直到最后一句突然一个顿挫,读来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实为辛弃疾「沉郁顿挫」的典型之作。

从全词看,壮烈和悲凉、理想和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作者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在梦中驰骋杀敌,在醒时发出悲叹。

这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民族的悲剧。而作者的一腔忠愤,无论在醒时还是在醉里、梦中都不能忘怀,是他高昂而深沉的爱国之情、献身之志的生动体现。

6.求一篇诗词鉴赏,包括文章大意,语言特色,修辞,还有经典段落赏

纳兰容若(浣溪沙)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西风乍起,人间天上, 除却我心而外,芸芸谁会秋凉? 不忍见萧萧黄叶,匆忙忙闭锁疏窗. 闭锁疏窗.几多旧事,几度思量. 当年,春光窄窄,春睡足足,春意芳芳. 与你诗词对垒,酒浓茶醉,胜如为你梳妆. 而今只影空怀远,不解香魂何处, 却晓得当时笑语、当时乐事,非是寻常. 容若词章,题为《饮水集》,其义取自“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正是,词以抒怀,以摹写心头那一点欲说还休的情愫,寓于词章字里、箫管声中,纵然传唱于世间、获誉于海内,而词中低徊不去的款款心曲其实也只有词人“冷暖自知”而已. 这样的词是不可解的,因为一旦词句离开了那位深情的作者,便如同花儿陨落枝头,如同叶子飘零尘土.一花一叶,其美丽之处正在于绚烂的生机,而谁能从一朵离开了枝头的夏花那里捕捉到那棵花树的全部秘密呢——这也许正是花儿那短暂一生的全部意义. 那么,我们所传唱的、所着迷的,究竟又是什么? ——那正是我们自己的心事,自己的心曲,是缠绕于自己心头那郁郁而不得发散的情愫.别人的华美词章不过是一根神仙的手指,使得词人自己的“冷暖自知”共鸣出我们自己心头同样的事件、同样的思念、同样的爱恨、同样的沉迷……在这个芸芸众生的纷繁世界上,没有谁是超然孤立的,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块岩石、一粒尘埃,而被风雨侵蚀掉的那些岩石与尘埃既是一个个独立的身影,也是我们所有人的一部分.于是,这一首“冷暖自知”的小词,其感动人心之处既来自于容若那独一无二的才华与身世,也来自于我们每个人和容若、每个人和每个人的心心相通.容若所沉吟怅惘的,是他自己的故事;而我们所传唱的,既是对这位情深不寿的浊世佳公子的无限追怀,也是对我们自己、对每一个血肉之躯所必然经历的人生体验的深刻感动. 容若此词,上片是此时此地的沉思,下片是对往时往事的回忆;上片是容若此时此地的孤独;下片是容若和妻子在曾经的短短三年之中那一些短暂而无边的欢乐. “谁念西风独自凉”.西风送凉意,对每个人都是一样,也吹进皇宫大内,也吹进民间草舍.而在容若词中,这凉意却似乎仅仅是为他自己而来,也仅仅是他自己才体会得出.——不合常理的叙述构成了突兀料峭的修辞,那是一番难以言传的清决与萧壮,似乎世人尽知,其实只有容若独会. 西风冷冷,黄叶萧萧,疏窗闭合,几多萧瑟.由景及人,由物及我,容若,一个才华横溢的词人,一个天真忧郁的孩子,韶华未逝,便已经往事萦怀.有多少“成熟”的大人直到临终还来不及回忆,而一个敏感的孩子却总是早早的就有了心事. 容若是一个孩子,天真烂漫,敏感多情,词章即心事的流露、天性的抒发,故而毫无做作之态.正是因此,容若才被眼高于顶的王国维誉为五代之后的词坛第一人.是论绝非过誉.容若有显赫的家世,有早早的成名,在他以睥睨天下的俊彦之姿指点词坛的时候,又有几人能够洞悉他那颗孩童一般的纯真的心?——也许,只有他的妻子,伴了他三年便匆匆离去的妻子,在这秋风乍起的刹那勾起容若无限怀想的妻子. 这世上还有什么比美更美? 有,那就是把美当着你的面摔得粉碎. 三年短暂的快乐也许只是为了让容若日后的回忆更为沉痛悲苦,人生的悲剧也许只是上天残忍地安排在天才生活中的艺术素材.我们读着这首小令,由上片的苍凉突然转入下片的欢乐,由上片的孤独突然转入下片的合欢,但我们一点也感受不到欢乐,只觉得欢乐之情写得越深,背后的孤独之情也就越重.容若那甜美的夫妻生活,醉酒而春睡不起,赌书而对笑喷茶,以李清照与赵明诚千古第一的夫妻佳话来比拟自己的二人世界,水乳之得,情意之切,以乐事写愁心,以合欢写孤独,令人但觉天地之大,纵然可以包容万物,却容不下一个人内心的愁苦. 使天地逼仄到极至的还是末句.“当时只道是寻常”,这样平淡如家常的句子轻易道出了人生真谛,而这样的忧思慨叹又岂是容若所独有? 宗教家说:世间本没有恶,我们所谓的恶,其实只是善的失去;世间本没有丑,我们所谓的丑,其实只是美的失去. 有人问道:造物主为什么会允许善和美的失去? 宗教家回答说: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认识善、珍惜善;认识美、珍惜美. 每一个平平凡凡的快乐都是弥足珍重、来之不易的,你若当它只是寻常,失去时便只有悔不珍惜.亲人、爱侣、晚风、秋月,这一切一切的寻常,又有几人能够承受失去之痛呢? 骨中之骨,血中之血,岂是寻常?。

7.急求古典诗词鉴赏论文

涉江采芙蓉 (无名氏)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作以终老! 初看起来,似乎无须多加解说,即可明白它的旨意,乃在表现远方游子的思乡之情。诗中的“还顾望旧乡,第路漫浩浩”,不正把游子对“旧乡”的望而难归之思,抒写得极为凄惋么?那么,开篇之“涉江采芙蓉”者,也当是离乡游子无疑了。

不过,游子之求宦京师,是在洛阳一带,又怎么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芙蓉?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芙蓉”(荷花)往往以暗关着“夫容”,明是女子思夫口吻,岂可径指其为“游子”?连主人公的身分都在两可之间,可见此诗并不单纯。我们不妨先从女子口吻,体味一下它的妙处。

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开始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乐事!采莲之际,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难说就不是妻子、姑娘们真挚情意的表露。

何况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岂不更教人心醉?--这就是“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吟叹,所展示的如画之境。倘若倾耳细听,你想必还能听到湖面上、“兰泽”间传来的阵阵戏谑、欢笑之声哩! 但这美好欢乐的情景,刹那间被充斥于诗行间的叹息之声改变了。

镜头迅速摇近,你才发现,这叹息来自一位怅立船头的女子。与众多姑娘的嬉笑打诨不同,她却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

此刻,“芙蓉”在她眼中幻出了一张亲切微笑的面容--他就是这位女子苦苦思念的丈夫。“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长长的吁叹,点明了这女子全部忧思之所由来:当姑娘们竞采摘着荷花,声言要将最好的一朵送给“心上”人时,女主人公思念的丈夫,却正远在天涯!她徒然采摘了美好的“芙蓉”,此刻能遗送给谁呢?人们总以为,倘要表现人物的寂寞、凄凉,最好是将他(她)放在孤身独处的清秋,因为那最能烘托人物的凄清心境。

但你是否想到,有时将人物置于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上,抒写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忧伤,正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 接着两句空间突然转换,出现在画面上的,似乎已不是拈花沉思的女主人公,而是那身在“远道”的丈夫了:“还顾望归乡,长路漫浩浩。”

仿佛是心灵感应似的,正当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时候,她远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忧愁,回望着妻子所在的故乡。他望见了故乡的山水、望见了那在江对岸湖泽中采莲的妻子了么?显然没有。

此刻展现在他眼间的,无非是漫漫无尽的”长路“,和那阻山隔水的浩浩烟云!许多读者以为,这两句写的是还望“旧乡'的实境,从而产生了诗之主人公离乡游子的错觉。实际上,这两句的“视点”仍在江南,表现的依然是那位采莲女子的痛苦思情。

不过在写法上,采用了“从对面曲揣彼意,言亦必望乡而叹长途”(张玉谷《古诗赏析》)的“悬想”方式,从面造出了“诗从对面飞来”的绝妙虚境。 这种“从对面曲揣彼意”的表现方式,与《诗经》“卷耳”、“陟岵”的主人公,在悬想中显现丈夫骑马登山望乡,父母在云际呼唤儿子的幻境,正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所以,诗中的境界应该不是空间的转换和女主人公的隐去,而是画面的分隔和同时显现:一边是痛苦的妻子,正手拈芙蓉、仰望远天,身后的密密荷叶、红丽荷花,衬着她飘拂的衣裙,显得那么孤独而凄清;一边则是云烟缥缈的远空,隐隐约约摇晃着返身回望丈夫的身影,那一闪而隐的面容,竟那般愁苦!两者之间,则是层叠的山峦和浩荡的江河。

双方都茫然相望,当然谁也看不见对方。正是在这样的静寂中,天地间幽幽响起了一声凄伤的浩叹:“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浩叹无疑发自女主人公心胸,但因为是在“对面”悬想的境界中发出,你所感受到的,就不是一个声音:它仿佛来自万里相隔的天南地北,是一对同心离居的夫妇那痛苦叹息的交鸣!这就是诗之结句所传达的意韵。

当你读到这结句时,你是否感觉到:此诗抒写的思无之情虽然那样“单纯”,但由于采取了如此婉曲的表现方式,便如山泉之曲折奔流,最后终于汇成了飞凌山岩之急瀑,震荡起撼人心魄的巨声. 上文已经说到,此诗的主人公应该是位女子,全诗所抒写的,乃是故乡妻子思念丈夫的深切忧伤。但倘若把此诗的作者,也认定是这女子,那就错了。

马茂元先生说得好:“文人诗与民歌不同,其中思妇词也出于游的虚拟。”因此,《涉江采芙蓉》最终仍是游子思乡之作,只是在表现游子的苦闷、忧伤时,采用了“思妇调”的“虚拟”方式:“在穷愁潦倒的客愁中,通过自身的感受,设想到家室的离思,因而把一性质的苦闷,从两种不同角度表现出来”(马茂元《论〈古诗十九首〉》)。

从这一点看,《涉江采芙蓉》为表现游子思乡的苦闷,不仅虚拟了全篇的“思妇”之词,而且在虚拟中又借思妇口吻,“悬想”出游子“还顾望旧乡”的情景。这样的诗情抒写,就不只是“婉曲”,简直是奇想了。

8.我要一份“唐诗宋词鉴赏”的论文,有谁帮帮我啊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而宋代则被称为词的时代。

词源于民间,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在宋代,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强烈。

在宋词的发展繁荣过程中,整个社会的导向作用同样十分明显。如果说唐代的诗人在某种程度上还只是供皇室及其统治者御用的工具和玩物而已,那么宋代的词人已由被别人欣赏而一跃登上了政治舞台,并成为宋代政治舞台上的主角。

宋代皇帝个个爱词,宋代大臣则个个是词人。宋代政治家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都是当时的著名词人。

在封建社会中从不出头露面的女子李清照也成为一代词宗,名垂千古。在当时的科举考试中,流传着这样的谚语:“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

由此足见词人苏轼被崇拜的程度。正是全社会的认同和推崇,宋词才得以佳篇叠出,影响久远。

原因如下: ① 两宋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是宋词兴盛的物质基础. ② 市民阶层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 ③ 两宋社会矛盾尖锐,文学家用词更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先讲宋词的成就。词源于唐代的曲子词,句子有长有短,和乐曲紧密结合在一起,可以歌唱。

由于宋代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数量不断增加,能够歌唱的词比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更适应市井娱乐生活的需要,而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又很尖锐,句子长短不齐的词也更便于抒发人们忧国忧民的思想,因此便逐渐兴盛起来,取代诗而成为文学的主流。课文按北宋前期、北宋中后期和南宋四个阶段,分别介绍了柳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与陆游的词作风格及其成就。

柳永是北宋词坛婉约派的重要代表。他长期在都市里生活,作品多表现城市的繁华和男女的悲欢离合之情,尤长于抒写羁旅的孤寂与乡愁。

他的词作,多采用俚俗口语,通俗生动,“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叶梦得:《避暑录话》),因而流传很广。他的词作,还大量融入铺叙的成分,不仅扩大词的境界,也为元曲的发展开启了门径。

苏轼是北宋中后期豪放派的开创者和主要代表,他的词作题材十分广泛,大大拓展了词的内容,并以豪迈奔放的感情,为词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两宋之交的李清照,是杰出的婉约派女词人,她提出“词别是一家”的主张,善于用白描手法、浅白词句,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

南宋的辛弃疾和诗人陆游,主张积极抗金,作品都以豪放为主,深刻地表达了恢复中原的强烈愿望,苏轼和辛弃疾是宋代最具代表性、成就最高的词作家,教材还在“历史纵横”小栏目和图注中分别介绍了他们的生平。必须指出的是,宋代的豪放派作家,作品以豪放为主,但也写出一些非常动人的婉约词,并非只是一味地豪放。

词是一种诗歌艺术形式,是中国古代诗体的一种,亦称宋词、曲子词、诗余、长短句。始于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在宋代达到其顶峰。

一开始伴曲而唱,所以写词又称作填词、倚声。后来逐渐独立出来,成为一门专门的诗歌艺术。

词牌,也称为词格,是填词用的曲调名。词最初是伴曲而唱的,曲子都有一定的旋律、节奏。

这些旋律、节奏的总和就是词调。词与调之间,或按词制调,或依调填词,曲调即称为词牌,其通常根据词的内容而定。

宋后,词经过不断的发展产生变化,主要是根据曲调来填词,词牌与词的内容并不相关。当词完全脱离曲之后,词牌便仅作为文字、音韵结构的一种定式。

按长短规模分,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一首词,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按音乐性质分,词可分为令、引、慢、三台、序子 、法曲、大曲、缠令、诸宫调九种。 按拍节分,常见有四种:令,也称小令,拍节较短的;引,以小令微而引长之的;近,以音调相近,从而引长的;慢,引而愈长的。

按创作风格分,大致可以分成婉约派和豪放派 一、宋词对唐诗的继承关系 “唐诗宋词”一语,宋词与唐诗并称,不唯标示“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之义,而且也说明,宋词是庶几可与唐诗媲美的一大诗体。宋季承唐,然而如鲁迅先生所言,好诗差不多已被唐人作完了。

所以,到了宋代,宋人在诗歌创作方面,要不落唐人的窠臼,确乎很难。但是,唐人所留下的丰富的文学遗产,宋人也并不有白白浪费,而是将它们更多更灵活运用在“词”这一诗歌体式上,使词在宋代获得了空前绝后的发展。

我们在论宋词与唐诗的关系时,往往更多的注意于宋词与唐诗的区别。差别的确是主要的也是重要的,在本书的宋词部分,笔者也主要着眼于宋词最主要的艺术特征(当然也是与唐诗的不同之处)来展开论述。

但在此绪论中,就像我们在论述唐诗的艺术特性前必须先说明唐诗对前代的继承关系一样,我们也必须先说明宋词对唐诗的继承关系。 可以肯定地说,宋词能取得如此显赫的成就,如果不是建立在唐诗如此卓越的成就和如此纯熟的技巧之上,是绝对不可想象的。

从后来挖掘出来的敦煌曲子词来看,词在进入文之手以前,除了它。

9.关于唐诗鉴赏的文章1000字

关于写景诗词的鉴赏: 赠别类的诗词在唐宋诗词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且内容丰富,可谓“说尽故人离别情”。

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亲友们“相见时难别亦难”,而诗人们对亲情和友 情又看得很重,抒写了大量的这类诗词,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大多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余味深长,令人击 节叹赏:“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无尽的友情熔铸在诗情画意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人深挚的情谊包含在殷勤的祝福 中;“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诗人的相思之情充塞在天地春色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人的质朴与豪爽寄托在朴素无华的语言 中;“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晶莹透明的冰壶装下了理解和信任…… 我们在解答赠别诗词问题时应着重抓住以下几个要点: 黄彻在《蛩溪诗话》中指出:“昔人论文字,以意为主。”

正确理解一首赠别诗词,首先得从主题入手。开篇的一组排比句,说的正是赠别诗词的不同立意。

立意问 题非常复杂,只能就比较常见的加以简要分析。表现离别的愁思,这是最为常见的,如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 天风雨下西楼。)、冷朝阳的《送红线》(采菱歌怨木兰舟,送客魂消百尺楼。

还似洛妃乘雾去,碧天无际水空流。),还有风格有之迥异的李白名篇《黄鹤楼送孟 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硬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等。

李白的诗境界阔大,爽朗高远,全诗一气流转,把别情写得豁达大 度,新颖别致,不落窠臼,工丽中别有一种英爽之气;而许浑、冷朝阳的诗凄恻缠绵,情韵悠长,含蓄蕴藉,耐人寻味。李颀《送魏万之京》(朝闻游子唱离歌,昨 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既表达了诗人对魏万的一片深情厚 意,更是对魏万的勉励。

王安石《示长安君》(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欲问后 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则抒写了兄妹之情,言浅而情深,使人体味到亲人间的纯朴而真挚的感情,可谓情真意切,催人泪下。而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既是对谗毁的蔑视,又是对自身洁白无瑕品质的自誉,更塑造出孤介傲岸的自我形象, 其意义远远超出一般的赠别诗。

我们可以用刘长卿的《别严士元》(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 湖南万里晴?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来出一道这样的题目:“请将这首的尾联和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中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作个简要的比较鉴赏,谈谈其在立意上和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

在比较鉴赏时首先应注意到王昌龄和刘长卿相同的被贬遭遇,从“诗言志”出发,可见他们的主旨 基本相同;再从谴词造句上的差异,以区别其不同。然后就可以作出这样的回答:“相同的是这两联诗都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惆怅之情。

不同的是这一联诗的牢骚似 乎更甚,说得也更露骨些,愤激之情溢于言表;而王昌龄则说得更为婉曲蕴藉,更为优柔舒缓。” 因为赠别诗词是以抒情为主,而情景交融又是中华诗词独有的抒情方法,所以其次要抓住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做深入的分析,才能领悟到作者所抒何情。

如李颀《送 魏万之京》的中间两联,颔联为魏万设想分别后的寂寞情怀和乡思之愁。出句写声,对句写色,用鸿雁的悲鸣和山中的云雾衬托出别情。

颈联联想到魏万赴京沿徒所 见的极易触发羁旅乡愁之感的景物。出句写色,对句写声,用潼关树林的秋色和宫苑中的捣衣声来隐含别情。

这两联诗虽然都没有从正面来写离情别意,但却使读者 强烈地感受到浓郁的情意,因为诗人完全将这些深厚的情意渗透在叙事和写景中,用诗的语言来抒情,不但含蓄,而且有味、有趣。又如李白《送友人》中的“浮云 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采用比喻,“白云”、“落日”,形象鲜明生动,并富有创造性,出人意外,入人意中。

且抒情豁达大度,情深而不觉悱恻,意切而不露哀 伤,有恰到好处之妙。诗人以景喻情,即景抒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

我们可以用刘长卿《别严士元》(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细雨湿衣看不见,闲 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晴?)来出一道题来加以巩固,题曰:“诗人在这首诗中怎样多层次地描绘江南水乡的景物?抒发了什么样的感 情?”答题之前首先要看出前三联全是写景,其次要懂得每联各写何景。在此基础上对每联诗意作简要的概括即可。

其答案是:“首联总写江南水乡初春的特点—— 春寒料峭,乍阴乍晴,变幻不定;颔联具体描摹江南春景,主要抓住雨和花;颈联则分写现实和想象中的景色。以之寄托别情,并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惆怅之情。”

领会诗词中所蕴含。

10.求关于唐诗宋词的文章

我们要对古人诗词的创作,好的名篇佳句,我们要鉴,你鉴什么呀,你有多大(水平),你的水平够什么层次,我们首先要想这个,我们读懂了古人的话,古人那是说什么,他有没有针对性,一系列的问题,不是拿过一首诗来,七言绝句,“半亩方塘一键井,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活不要念和,和水来就不好听来,南方人的那是个入声字,是个仄声就这么念,二十八个字这就鉴赏。

从何说起,这两个字这里边的学问就大了,孟子说 孟子几句最精彩的话,我们中国文学史文化史上,必不可忘的这几句话,说诵其诗吟诵,诗是要诵的,不是读也不是今天这个朗诵,古人要有声调的音 音诗,“诵其诗 读其书 ,不知其人 可乎”, 那行吗?不行,怎么办呢,底下孟子说了,“事以论其世也”,所以我们要论他那个世,他生活的那个时代,这是我们先秦圣贤所说的话,对我们有启示,我们有一句成话叫知人论世。就是从这儿来的,把这几句话浓缩简明化,四个大字 “知人论世”,这是我们汉字汉语最美的地方,大家要体会,我们那个汉字汉语太可爱了,太宝贵了。

好 我们的一首唐诗宋词,要知其人 要论其世,这个是拿下来串讲串讲,这个字怎么讲,是这么回事吗 不是 不是的,我们要真正读懂古人一篇作品,要需要我们很多先决条件,这是我今天首先要提出来,和大家共同讨论的一个问题。 我们中国向来有诗国之称,从上到下古古今今,人人几乎都喜欢诗,甚至于做诗,世界上没有第二个国度,诗的普遍性,普及性有这么大的,这是事实。

但是我们中华是怎么产生的呢,我粗粗想来,有这么三大方面,第一是我们中华民族,人类最高智慧所创造的,这个汉字语文,因为我们中华诗就是汉字文学,对不对,哪里也离不开汉字,还有什么中华诗词,我想这个没什么问题,但是这个汉字太美妙了。我认为是我们民族,最高智慧的一个创造,全世界各民族都是拼音字为主,创不出这么一种文字来,一切鉴赏唐诗宋词的,各式各样的心得体会,正面的反面的,问题疑问不懂,都有汉字大根源那里发生、产生,这是第一。

第二、我们中华民族的,审美眼光与别的不同,他看宇宙、天地、山川、万物、草木,一切一切它有自己的一个审美观,他认为这样,别人看不出这个里边那个美,他看出来了,或者说别人认为那样子美,他说我们的美这样,由这里那个诗人,由于他审美的眼审美的心,他才发生了诗是吧,这是第二讲的很简单很粗略,第三一点,中华民族诗人的表现手法,极为独特你有好的汉字,你有好的审美独特的眼光,你不会表达表现,那你能有好诗不可能是吧,你写出来那个是诗吗,能够打动我们的心灵心弦,不太可能,那么这样子说起来,这第三点表现才能,独特的表现手法,极端重要是不是,由这三大点组合起来,才构成了我们中华的,高水平的极为美好的那个诗词,宏观的说完了,然后我们应该说一说,要具体的某一个诗人,那么这个又怎么一个情况,他是什么样的一个人,他做诗是怎么一回事,也应该说几句,什么样叫诗人?诗人的定义是什么?他会写诗,老诗人的诗是五言七言,平平仄仄,新的是白话诗,自由体等等这个,他会这样的,我不写散文,我那个话都不连着,我把它一句句排起来,我诗人我是诗人吗?我这个诗人太好当了,那里边有多少诗。听见一个北大的老教授,说了这么一句话,使我大为震动,老教授说 看完了《全唐诗》,均有一千多首是诗,其他的都不是诗,这话怎么讲就是排列出来,句子整齐押韵,这看起来像诗,不是诗,因为它那里边没有那个质,没有那个素,它本身没有诗,它是采了诗的形式,来表达他的某些要说的话。

哎呀,让他这样一说,这唐诗也不是每一首都好,这确实是需要“鉴”,那个老教授大概就是说,他鉴的、他分析、他看出来,这个根本不是诗。有两个例子我亲身的体会,就是两大名家 唐代是白居易,宋代是陆放翁、陆游,盛名传遍世界,唐诗我几乎没有很好地读过,我唯独这两位大家的全集,我耐着性子,不是爱着性子 ,耐着性子,这就是我们天津的麻烦。

那个“耐”和“爱”分不清,我耐着性子读,白居易全集和陆游的全集,读得我是昏昏欲睡,真正好的能打动我的,吸引我的却是很少很少,如果我们不承认这一点,那就谈不到一个“鉴”字了,是吧 这个“鉴”是实事求是,谨慎谦虚地“鉴”,而不是狂妄的,哎呀,我这个眼怎么搞,不能是这个,但是呢,我们要培养自己一点真正辨别,审辩的能力。这个还是需要,那个不是诗,这个多的不得了,所以,南宋的大家,杨万里他说他的诗论是,诸位听起来可能惊讶,那个诗,我刚说了,诗是汉字产生的,他说,诗是文的一种,去文把文去了才有诗,所以这个诗讲立意新,去意把意去了才有正诗,诸如此类去理,有的是专门讲理的,说道理的诗,他在诗里边跟人辩论呢,这也叫诗,他就用这种方式说话,去文、去理、去意,说连个意都没有了,那还叫作品,那还叫文学,那更怎么还这样的才叫诗,我们怎么理会这位大诗人的,这个说话的用意,我们学古人的东西,你不要死在他句下,你要活,你要体会他要说的是什么,你别。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