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写作课

1.文学写作之诗歌课的教案

分享日志

热门日志

我的文学课{(诗歌写作)

分享

我的文学课{(诗歌写作)

来源: 张素敏的日志

第九讲:诗歌写作概要(下)

一、填词概说

在唐诗发展繁荣的同时,中国诗歌又出现了一种重要的新形式――词。词于初盛唐即已在民间和部分文人中开始创作,中唐词体基本建立,晚唐以至五代,文人化程度加强,艺术趋于成熟。

一词的别称

词,初名曲词、曲子词,又叫倚声,后来也称长短句、诗余。这种种的称呼实际上反映了词的两个源头以及顺着这两个源头而形成的两种传统。第一个传统,词是一种音乐文学,是与乐曲相配合的歌辞,在词的初期,歌辞依附于乐曲,清人宋翔凤《乐府余论》:“以文写之则为词,以声度之则为曲。”正因为词与音乐的密切关系,所以又被称为“倚声”“乐府”“曲词”“曲子词”;第二个传统,词是长短句的诗体,是与乐府、近体诗一脉相承的“调有定字,字有定声”的新的格律诗体,遵循着一种参照诗体而建立起来的新传统。我们现今作词,主要依照后一种传统。

前人对“诗余”的理解不尽相同,有解释为词继诗之后兴起的,有解释为词乃五七言近体诗演化而来的,有解释为诗人以余兴填词的,等等。

二词的牌调

词是音乐与文学结合的产物,它最初是先有曲牌,然后依据曲调填上词句。这种曲调就称词牌。

每一种词调按照各自依据的乐谱,大体上都有一定的格式,但这种格式在开始时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人们据谱填词,他所要求的,也只是合情、易唱、顺耳而已,无需苛求每个地方都字切句合。宋以后,乐谱逐渐散失,再加上多数文人本不懂音乐,他们填词意在作诗而不是演唱,于是干脆不去理睬曲谱,只按前人已填了的某调,一字字一句句照填下去,这样一来,格式反而固定了、严格了。明清两代更有人归纳旧词、厘定词谱,使填词者有所依据。

三词的章法

词分单调、双调、三叠、四叠四种,以双调为主。习惯上人们将双调词的上下两段分别称为上片、下片,或上阕、下阕,三段、四段的词则称三叠、四叠,而不称片。

2.初学者如何进行古诗词创作

很多中学生在学习了古典诗词之后,也禁不住手痒痒的,想大显身手,于是乎,打油诗,顺口溜,大白话应运而生,那么中学生怎样才能尽快进入创作诗歌的轨道,根据自身的经验,谈一点粗浅的体会: 一,热爱古典诗词。

热爱古典诗词,这句话挺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那些读了几首古诗就想创作的人,无论如何使写不出好作品的,真正的古典诗词爱好者,他心里想的是古诗,口里颂的是古诗,面对大好河山,他满眼是诗歌,他的身上流淌着古诗的血液,他的爱好,他的情操无不浸染着古诗古韵。

二。以学促写。

熟悉古典诗歌的写法,学习时注意分类,比如山水诗,爱国诗,爱情诗,友情诗,征战诗等,注意收集整理特殊的意象。比如对于意象,要同类使用,柳是表达相思的,而且和战争关联,红豆也是表达相思的,但不和战争关联,常和爱情友情相连。孤雁,燕子看起来比较相似,但运用起来,孤雁常喻人,表现孤独寂寞失落之情。而燕子则表达美好的春光,有惜春之情。所以,意象使用也是很有讲究的。我们只有多学习,多积累,才可以写出有丰富内涵的诗歌。

三。创作要厚积薄发。

我们写文章要厚积薄发,其实写诗何尝不是这样?杜甫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李白的诗词和他的足迹密不可分,我们青年人一定要多读古诗词,熟记名篇名句,多到大自然中走走,多到劳动者中走走,多去参加丰富多彩的实践生活,这样也出的是个才有底蕴,才有灵气,才接地气。

四。学习格律。

初学创作最怕的是格律,激情四射,出口成章,自认为自己的诗歌气势磅礴或温婉可爱,可是让行家一看,不禁摇头,原因是格律不合。经行家按照格律修改一番,才发现格律原来不仅是要求声韵,而且是锤炼字词的过程。但让自己写,格律着实难掌握。怎么办?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套”。熟记两首典型的律诗,依照他的平仄修改自己的诗歌,修改到自认为差不多的时候,然后找行家帮助修改,行家才会根据实际情况告诉你一些特殊的情形这样进步才能更快。对于填词,同样的道理,填完之后,拿一首词牌的典型题目,对应它的平仄比对自己的平仄,试着修改。直至满意。

学习古诗创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正如贾岛的“推敲”,正如杜甫的“语不惊人死不休”,“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只有长期的坚持努力,才有点滴的收获。

3.给我一些写作常用的古诗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王之涣《凉州词》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宋·王安石《元日》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唐·李白《春思》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南唐僧志安《绝句》 ②春雨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船撑出绿荫来——宋· 徐俯《春游湖》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唐·杜甫《春夜喜雨》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宋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唐韦应物《滁州西涧》 ③春色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宋·王安石《春夜》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唐·杜甫《登楼》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唐王驾《春晴》 ④春水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南唐·李煜《虞美人》 ⑤春景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唐·杜甫《春望》 ⑥春物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唐·王维《相思》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李商隐《无题》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唐·杜甫《赠卫八处士》 ⑦其他带“春”字的诗句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宋·张?颉读⒋号汲伞?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唐·李白《月下独酌》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唐·孟浩然《春晓》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唐·刘长卿《饯别五十一南渡》 2、绘秋 秋风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唐·刘禹锡《秋风引》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唐·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唐·贾岛《忆江上吴处士》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汉·刘彻《秋风辞》 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汉 ·乐府古辞《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落叶西风时候,人共青山都瘦。

——宋·辛弃疾《昭君怨》 十分秋色无人管,半属芦花半蓼花。——元·黄庚《江村即事》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唐·李白《听蜀僧浚弹琴》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唐·张籍《秋思》 花》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塞上听吹笛》 森林旧有高人隐,寻到梅花却系船。——明·马一龙《新丰夜泊》。

4.关于学习古典诗歌创作

学诗先从古体诗入手好还是格律诗入手好?答:都行。

个人拙见,继承传统文化,主要是学习古文贤们诗词作品中所包含的丰富而伟大的人文精神和写作手法,而不是继承和模仿形式。我们做为新手,开卷有益,看什么都能得到进步。

《全唐诗》我没看过,但估计有相当的部分不是律诗,但并不影响它们的质量和水平,不然也不会被收入。和现代诗一样,也有些好诗,形式不用学,内涵则需要认真学。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能溜”,是指“溜”古风(古体诗),而不是律诗。不学律诗基本要求,熟读三千甚至三万也白搭。

学了基本知识,不用熟读,看三五十首就能学会。现代人,当然不必再采用熟读的笨办法。

古体诗完全可以不讲平仄的吗?并不是。尽管没有律诗对平仄的要求那么严格,通常也是错落有致的。

所以,并不是像现代诗这样,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两者最显著的区别就是古风可以押仄韵,唐诗中如果用的是仄韵,就一定是古风。

另外,古风没有犯复、失粘、失对、孤平、三连平等讲究。关于古体诗和律诗的详细区别,您可以搜索一下百度“古体诗”词条。

古体诗的押韵有没有相关的韵书?由于唐诗宋词常用的《唐韵》、《广韵》等韵书失散或繁琐等原因,现代人都是以宋朝末期的《平水韵》做为古韵范本。估计《平水韵》的广泛流传应该是元朝的事,但用来解读唐诗宋词中的用韵总比普通话强得多,因为普通话已经取消了“入声”。

解读元明以后的诗词则更没问题。由于古时候没有统一的普通话,估计文人们除了会“京腔”的,就是一口家乡话,所以诗中的字发音会有差别。

但是,用《平水韵》判断字的平仄问题不大,您不妨收藏一册,很方便。但是,您看了各韵部就会知道,世界上已经没人会念了。

呵,有些传统文化的“爱好者”仍然坚持用谁也不会念的平水韵做诗词联,都是几十年前的老皇历老观念了。汉语一直在进化,诗词联若不与时俱进,早晚会象很多传统剧种那样没落。

由于诗词都有平仄要求,尤其是必须用韵。完全按《平水韵》做诗词联,会让解放后出生的几乎所有读者莫名其妙。

建议您您可以收藏一册《中华新韵(十四韵),学写诗词很方便。

5.人教版8年级语文25课前三首古诗的写作意象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得有情有义。

“割”字锤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割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含蓄蕴藉,意在言外,诗人凝望泰山“层云”“归鸟”,不觉时间已久,连眼睛都酸困了,这不正流露了诗人对泰山情有独钟,热爱有加吗?(1)提问:诗歌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这些形象各有什么特点,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学生明确: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

国破,山河依旧,城春,草木深。这是一幅沦陷中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使人满目凄然。

(2)提问:颔联写了哪几个形象,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学生可能有两种看法。一种看法是那娇艳的花也因感时伤别而泪水纵横,那无忧的鸟也一改往日动听的歌喉而发出让人惊心的啼叫。

另一种看法是诗人伫立在娇艳的花旁,听着掠空而过的鸟儿婉转的啼叫,心里嗔怪它们的无情而流下了伤时恨别的泪水。(3)提问:诗中有几个人物形象?他们各有什么特点?学生明确:老妪、石壕吏。

老妇是主要人物形象,她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主动从军,有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石壕吏开头出现,中间便隐入幕后,“捉人”“一何怒”可以看出吏态度蛮横,凶暴无比。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