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心为蜀一鸣惊人,两袖清风,三足鼎立,四方之志,五车腹笥,六出奇计,七纵七擒,八卦神通,九鼎大吕,十面埋伏,百折不回,千古名垂,万世流芳,亿万斯年。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被称誉为集忠、义、智、勇于一身,是中国历史上的智慧神的最杰出化身。历代朝野都对诸葛亮有很高的评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亦成为了无数仁人志士的座右铭。 在《三国志》中对诸葛亮有如下评价:“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在《三国志》中亦附有陈寿在《诸葛亮集》中的序言。而《三国志注》中,裴松之亦引出袁子谈论诸葛亮的功绩。 诸葛亮生平可分为:躬耕南阳,隆中对,联吴攻曹,足食足兵,临终托孤,南征北伐,病故五丈原。诸葛亮之忠诚,备受后世推崇。 在受到刘备托孤后,他一直对后主刘禅尽心尽力,凡事亲力亲为,忧公如家,于《出师表》中亦表明心迹,直至最后令到自己食少事烦,病死军中。诸葛亮在割据一方的政权中大权独揽十余年,但是既不敛财,也不谋任何私利或名位,一直以兴复汉室为任。 另一位托孤重臣李严曾经写信给诸葛亮,希望他受赐九锡,但是遭到诸葛亮拒绝,表示不能够为汉室收复中原就不算有功。近现代对此有不同程度的质疑,比如,不扶刘禅是为专权于身;坚持北伐源于“野心”。 诸葛亮曾经上表指出自己没有多余财产,只有800株桑树和15顷土地,而自己穿的都是朝廷赐封,就算儿子都是自给自足,自己没有一点多余的财产。果然,诸葛亮直至死时也是如此,甚至在临死前,也吩咐了他下葬时只需要挖洞一个,棺木能够放进去便足够,自己则穿着平常的服装即可,不须要其他配葬物。 诸葛亮死后30年,他的长子诸葛瞻和长孙诸葛尚一起在蜀汉保卫战中战死沙场。诸葛亮在政治上有更为突出的成绩,除了在《隆中对》提出了刘备政权长期战略外交规划外,早期经常为刘备足食足兵。 等到他开始独掌蜀汉军政大权以后,则以法为根本,到后来在朝内作八务、七戒、六恐及五惧训诫各臣,而朝外亦民风朴实,赏罚分明,突出法,制的作用,在中国古代极为罕见。他鼓励其他朝臣以集思广益的态度进谏。 他又敢于接受问责、承认错误,在第一次北伐时,因为误用与他最为亲密的马谡而失败,他后来上表自责,自贬降官,及对马谡进行处分。《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的父亲因为马谡兵败,连坐,被髡,但是他对诸葛亮的评价却是“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 诸葛亮在技术发明上亦有灵巧的构想,发明了连弩、木牛流马及孔明灯等。诸葛亮亦推演了兵法,作八阵图,直至唐代将领李靖仍然十分推崇。 由于《三国演义》神化了诸葛亮的军事指挥方面的才能,近现代经常有质疑诸葛亮的军事能力的观点。比如南征时,诸葛亮采取了参军马谡的建议,而不是他自己的能力。 刘备时期,他一直居于大后方,不在前线指挥作战。但是也有观点认为诸葛亮作为蜀汉十多年间的最高军事指挥和前线决策者,除了于南中之战中平定南方,诸葛亮以不足曹魏1/5的人口和武力,以攻击替代防御,不但长期进攻曹魏,使到对方基本上不敢于入侵蜀汉,反而占得了魏国阴平及武都两郡,其军事上的能力毋庸置疑。 以下是《三国志》描述的一些人物对诸葛亮的评价:刘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孙权:“丞相受遗辅政,国富刑清,虽伊尹格于皇天,周公光于四表,无以远过。” 、“诸葛丞相德威远著,翼戴本国,典戎在外,信感阴阳,诚动天地,重复结盟,广诚约誓,使东西士民咸共闻知。” 司马徽:“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 此间自有伏龙、凤雏。” 孟获:“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贾诩:“诸葛亮善治国。” 刘晔:“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 徐庶:“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张裔:“公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贤愚之所以佥忘其身者也。” 杨洪:“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也。” 马良:“尊兄应期赞世,配业光国,魄兆远矣。夫变用雅虑,审贵垂明,于以简才,宜适其时。 若乃和光悦远,迈德天壤,使时闭于听,世服于道,齐高妙之音,正郑、卫之声,并利于事,无相夺伦,此乃管弦之至,牙、旷之调也。” 樊建:“闻恶必改,而不矜过,赏罚之信诅感神明。” 张温:“然诸葛亮达见计数,必知神虑屈申之宜,加受朝廷天覆之惠,推亮之心,必无疑贰。” 司马懿:“天下奇才也!” 杨戏的《季汉辅臣赞》中赞诸葛丞相:“忠武英高,献策江滨,攀吴连蜀,权我世真。 受遗阿衡,整武齐文,敷陈德教,理物移风,贤愚竞心,佥忘其身。诞静邦内。 二、解签大全 古人六出祁山先从字面上来解,六出祁山出自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六次攻魏出祁山(实际只出了两次),但是最终是出师未捷身先死。 然后,水落石出,荣华已矣,若得一通,除非再起,不宜前进,当守时势。这几句字面上解释是比较明显的。 就是蜀国已经得到三分之一的天下,就应该安守一隅。若野心太大想一统天下,就非得重启战事,杀向吴魏。 但是他们的运势已经到头,不宜再前进,应该守着蜀国的一亩三分地。可惜诸葛亮没有算到这里,一心一意要为刘禅打天下,六出祁山之后,竟由西晋统一了天下。 说到现实中来,那就是荣华富贵你已经得到了,你若想再捞一笔,除非是再来一次。但是现在机遇已过,不合时宜,还是应该守着现在的情势。 若求父母和和睦睦,家庭和睦,就不要轻举妄动。 三、六出祁山六出祁山最不妙, 关兴身丧先来报. 武候妙计困司马, 何期骤雨降青霄. 孔明病重祈禳挽, 可惜身丧五丈原. 一出祁山形势强, 即得大将骂死朗. 可惜马谡枉谈兵, 丢失街亭罪不轻. 归路即断不能前, 武候只得把家还. 二出祁山不太好, 郝昭挡道很不妙. 幸得姜维诈献书, 方从祁山走得出. 只是粮草实在少, 得胜还得往回跑. 三出祁山最突然, 即得散关又得县. 小将张苞欲建功, 可怜天不助英雄. 孔明自此病加重, 武侯只得回汉中. 四出祁山分两边, 一边得胜一边陷. 先劫魏寨破曹真, 复斗阵法辱仲达. 对手反间用苟安, 后主中计急召还. 五出祁山要循环, 三成兵丁先割田. 运用八门遁甲术, 骇得仲达没主意. 李严为己枉发书, 孔明只得速班师. 六出祁山最不妙, 关兴身丧先来报. 武候妙计困司马, 何期骤雨降青霄. 孔明病重祈禳挽, 可惜身丧五丈原。 .。 四、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的全诗是怎么念的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六出:(六出祁山,刘备死后,为完成辅汉兴刘的大业,诸葛亮六次北伐中原,每次都是从祁山出兵)七擒:(七擒孟获,南蛮王孟获造反,诸葛亮带兵镇压,为收复南蛮人心,七次擒住孟获而不杀,终使孟获心服口服外带佩服,发誓永不造反) 收二川:(收取东川、西川,即荆益二川,为蜀汉基业打下了地盘) 东和:(东和孙权) 北拒:(北拒曹操) 排八阵:(摆设八卦阵) 八阵这是战国时大军事家孙膑创造的,据说是受了《易经》八卦图的启发,所以又称八卦阵。 具体阵势是大将居中,四面各布一队正兵,正兵之间再派出四队机动作战的奇兵,构成八阵。八阵散布成八,复而为一,分合变化,又可组成六十四阵。 当年诸葛亮是用石头在四川奉节布设过八阵的方位,作为教练将士演习阵法之用,名为“八阵图” 。 众所周知,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在中国历史上是数一数二的,而诸葛亮之所以智谋过人 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八阵图》。 后人以“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赞之,陈寿也在《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里说“诸葛亮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云”后来因为一些小说如《演义》等的渲染,八阵图变得很神秘,但其实早在战国时期的《孙膑兵法》里就有《八阵篇》 东汉班固的《封燕然山铭》中说“勒以八阵,莅以威神” 可见 “八阵”早在诸葛亮以前就有了。当然,诸葛亮的八阵,又并非前人的八阵。 他是在总结前人基础上发展而成,已经是他自己的八阵了,所以“名成八阵图”还是说得很正确的。 夷陵之战,诸葛亮料定刘备必败,就设下石兵八阵,差点把陆逊困死其中,多亏诸葛亮的老丈人黄承延带路,才勉强逃出。 晋朝和唐朝对他的八阵有很深的研究,可惜后来失真。至于八阵到底是哪八阵, 有《小学绀珠》说是洞当阵,中黄阵,龙腾阵,鸟飞阵,折冲阵,虎翼阵,握机阵,连衡 阵而另一中在《兵略纂闻》中说是“天 地 风 云 龙 虎 鸟 蛇”。 酬三顾:(报答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 取西蜀:(攻取西蜀) 定南蛮:(平定南方叛乱) 用火攻:(指赤壁之战) 至于这个“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 就难解释点了 诸葛亮夜观星象知道自己要死了,所以想要用祈禳之法(使代表自己的星宿归位)救自己的命,就在帐中地面上分布七盏大灯,外布四十九盏小灯,内安本命灯一盏,倘若七日之内本命灯不灭,就可救他自己一命。 诸葛亮第六次出祁山与司马懿战于五丈原,自知身体不好不久于人世,就设下四是九盏明灯的法阵,向上天再借二十年,可是被不知情的魏延闯入,四是九盏灯被风吹灭,不久诸葛亮病死于五丈原。 可见老诸葛一直想杀魏延原来是为了这个^^^又有:怀孤主,突重围,匹马单枪,长阪坡前,抗十百千员猛将,独力犹能保万全。(赵子龙)伏千怪,斗百妖,九死一生,西天路上经八十一遭大难,四怀但想取万经。 (孙悟空) 取四川, 封五将, 七帅二智, 九州转战缀六十三年春秋, 一心只为归八荒。 五、六出祁山中的好词好句到外面去了,你看,这地都湿了。 〞我这才回过神来,走…… 不知不觉就来到了一家超市门口。 进了超市,看者这些一大堆美食,我的口水飞流直下三千尺,可服务员却以为是银河落九天。 她跑过来问我?如果不是的话,就请你出去,别在这流口水,我就觉得很无聊。我就很奇怪:我怎么会走到这边来呀!〝唉:“小同学,你是要来买东西吗,互相关心,这是一种美德。 〞我自言自语地说着,反正来都来了,干脆就买些零食回家吧,便走出小区,管它的,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关爱。 记得有一个晚上。 一直走啊,走啊,我吃完饭,就到外面去散步,小区的道路上空无一人 关爱他人,快乐自己 生活中,关爱他人,快乐自己。 六、诸葛亮六出祁山简单说说1 正史中诸葛亮没有六出祁山 先引凌云雕龙关于祁山、岐山地理位置的片段: “祁山与岐山不同,岐山为山名,位于今日陕西省岐山县东北附近,古公亶父曾率领周室迁居于此,兴建开创周朝八百年天下。 祁山亦为山名,位于今日甘肃省西和县西北。光从地图鸟瞰,一个在天水以南,一个在陈仓以东,两地航空距离超过一百公里,实际山路弯涎,更胜于漫漫途遥。” 史书记载,诸葛亮南征后对曹魏用兵共有七次: 1、建兴六年(228)春,诸葛亮事先扬声走斜谷道取郿,让赵云邓芝设疑兵吸引曹真重兵,自己率大军攻祁山(甘肃西和县西北)。陇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 张合出拒,大破马谡于街亭。诸葛亮拔西县千余家返回汉中。 这是第一次出祁山。 2、同年(228)冬,诸葛亮出散关(陕西宝鸡市西南)围陈仓(宝鸡市东),粮尽而退还汉中。 魏将王双来追,被斩。 3、建兴七年(229)春,诸葛亮遣陈式攻武都(甘肃省成县周边)、阴平(甘肃省文县周边)二郡。 雍州刺史郭淮引兵救之,亮自出至建威(甘肃省西和县西),郭淮退。遂得二郡。 4、建兴八年(230)秋,魏军三路进攻汉中,司马懿走西城(陕西省安康县西北),张合走子午谷,曹真走斜谷。诸葛亮驻军于城固(陕西省城固县东)、赤坂(陕西省洋县东二十里)。 时大雨三十余地,魏军撤退。 5、同年(230),诸葛亮使魏延、吴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后将军费曜(瑶)、雍州刺史郭淮于阳溪(南安郡内,当在甘肃省武山西南一带)。 6、建兴九年二月,诸葛亮率大军攻祁山,始以木牛运。时曹真病重,司马懿都督关中诸将出拒。 诸葛亮割麦于上邽(甘肃省天水县)。司马懿追亮至卤城(天水市与甘谷之间),掘营自守,有“畏蜀如畏虎”之讥。 五月,司马懿与诸葛亮交兵,魏延等将斩获敌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六月,李严因运粮不济呼亮还。 张合追亮退兵至木门,中箭身亡。此为二出祁山。 7、建兴十二年(234)二月,诸葛亮率大军出斜谷道,据武功五丈原(陕西省岐山南),屯田于渭滨。司马懿据守不出。 八月,诸葛亮卒于五丈原。杨仪等率军还,有“死诸葛走生仲达”事。 这七次用兵,出祁山只有两次。第四次用兵是防守,蜀魏并未交战。 第五次只出偏师,诸葛亮未出汉中亲至。因此人们通常按照清人俞樾《小浮梅闲话》中的说法,称诸葛亮五次北伐。 清人梁章钜称诸葛亮四次北伐,未记建兴七年出兵。参考资料:http://post.baidu.com/f?kz=792564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