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的地名缥缈的“杏花村”,原本只在诗人的心中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朝诗人杜牧这首脍炙人口的《清明》诗,在千百年来流传不衰的同时,也留给后人一个深深的疑问,诗中的“杏花村”到底在哪里?现有争议的关于“杏花村”归属地主要集中在三个地方(山西汾阳、安徽贵池、以及江苏丰县)。 翻遍历史学家缪钺编著的《杜牧年谱》,都没有找到杜牧到过山西的足迹。杜牧在池州待了两年,作为地方最高长官,还不至于冒雨跑到荒郊野外找酒喝。如果此诗作于杜牧从湖北黄州转任安徽池州的路上,即会昌四年的九月份,则在时间上与“清明时节”不符。杜牧曾三次经过江苏丰县,但丰县一带自古以来只有一个“张杏村”,且向来不产酒。 三处呼声较高的“杏花村”,都因证据不足纷纷落榜。那么,杜牧诗中的“杏花村”到底是实是虚?在翻阅唐诗宋词过程中,似乎找到了答案。“杏花村”是唐宋诗词中,出现频率非常高的一个字眼。如唐诗中有“薄烟杨柳路,微雨杏花村”、“雨干杨柳渡,山热杏花村”、“晚风杨叶社,寒食杏花村”,宋词中有“酒旗渔市,冷落杏花村”、“罗浮梦觉,步芳影、如宿杏花村”等等。其中的“杏花村”,均泛指杏花盛开的村庄。 类似于“杏花村”的白描手法,比较常见的还有“黄叶村”、“绿杨村”、“菊花村”、“苇花村”、“夕阳村”等等。细细品味,这些村名的意境并不比“杏花村”差,但因杜牧名气太大,且诗中有“酒”字,所以关于“杏花村”商标、归属地的问题才会引起激烈争论。 古人作诗填词时,贵含蓄、忌直白,尤其是在涉及村名、地名的时候,往往以自然景观、人文特色,甚至自己的某种意境来替代。所以,杜牧诗中的“杏花村”,应该是诗人看到或想像中的一个开满杏花的村庄。《四库全书·杏花村志》中则点明:“杜牧……‘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句,盖泛言风景之词,必以一村以实之,则话句反为滞相矣!” 杜牧的诗,既豪放旷达,又深沉悲慨;既风华流美,又神韵疏朗。这种独特的诗文风貌,既彰显了诗人不凡的功底,也反映了诗人矛盾的一生。杜牧胸怀抱负,自诩有“济世之才”,但仕途上的不得志,却让他感到悲凉无奈。《清明》一诗,表象写景,实则抒情。“雨纷纷”、“断魂”和“酒家”,道出了诗人一直不被重用的愁绪和低靡;用“杏花”收尾,却反映了诗人对政治春天的憧憬和期待。“遥指”二字极其传神,点明那个理想的、缥缈的“杏花村”,原本只在诗人的心中 2.薄烟的薄拼音是怎样的薄烟的薄拼音是:bó 薄拼音:báo、bó 、bò 释义: 薄báo(ㄅㄠˊ) 1、厚度小的:薄片。薄饼。 2、冷淡,不热情:薄待。 薄bó(ㄅㄛˊ) 1、义同(一),用于合成词或成语,如“厚薄”,“浅薄”,“尖嘴薄舌”等。 2、轻微,少:薄礼。薄产。薄命。薄寒。薄酬。菲薄。 3、不庄重,不厚道:薄夫。薄幸(负心)。薄情。轻薄。刻薄。 4、轻视:鄙薄。厚今薄古。 薄bò(ㄅㄛˋ):[薄荷],多年生草本植物。茎和叶有清凉香味,可入药。 扩展资料 汉字笔画: 相关组词: 1、薄雾[bó wù] 淡薄的雾气;霾。 2、刻薄[kè bó] (待人、说话)冷酷无情;过分苛求。 3、薄弱[bó ruò] 容易破坏或动摇;不雄厚;不坚强。 4、薄礼[bó lǐ] 不丰厚的礼物,多用来谦称自己送的礼物。 5、菲薄[fěi bó] 微薄(指数量少、质量次)。 3.薄烟的读音薄烟的薄bo,薄雾的薄都读bo,其意思和“浓淡”有关的都读此音,如“薄酒一杯”也是如此. 薄是口语,读成bao,如皮儿薄、薄饼;另外作为合成词中的语素,薄一般也读成bo.如单薄、淡薄、薄利多销等. 扩展资料: 薄,属于常用字。“薄”是古入声字,现代汉语有三个读音。本意是指草木丛生的地方,挨得很近,读作bó。引申指迫近、接近;又引申为轻微、少、轻视、看不起;假借指厚度小,读作báo,此音多用于口语;bò仅用于薄荷。 “薄”一般作实词中的形容词,在《诗经》中活用为虚词较多。例如《小雅·采芑》:“薄言采芑。”《正义》注:“薄,辞也。”即修饰之词。助词,又《周南·葛覃》:“薄污我私,薄浣我衣。”此“薄”字则作“乃”解。 由于“薄”在古代读入声,因此“薄”在古代文献中普通话的音都为bó(“薄荷”、“蓾薄”除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