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有关仁爱之心的诗句

1.关于仁爱的古诗

1.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

2.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论语·宪问》

3.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

4.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5.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篇 第十五》

6.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出自《论语·为政第二》

7.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出自《论语·述而》

8.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9. 不令一物伤天理,仁爱方知真宰心。——宋·司马光《昌言谪官符离有病鹤折翼舟载以行及还修注始》

10. 仁恕及苍生,忠贞辅天子。——宋·释智圆

2.在《论语》中告诉我们要以仁爱之心待人,推已及人的句子是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语出于《论语·颜渊篇》,是孔子经典妙句之一,亦是儒家文化精华之处.中国的《论语》就如同西方的《圣经》一般,是对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文化的概括和统领.《论语》分二十篇,其中的《颜渊篇》主要讲述了孔子对“仁”和“恕”的解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孔子所强调的是,人应该宽恕待人,应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恕”道是“仁”的消极表现,而其积极表现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所阐释的仁以“爱人”为中心,而爱人这种行为当然就包括着宽恕待人这一方面.《论语》中提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以上所理解的“人”是广义的,是指大众,然而《论语》诞生的那个时代“人”的定义通常是指狭义那方面,也就是指士以上的人,和“民”是相对而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前面写着的是“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这是在同一句话中叙述的,很明显这里的“民”是指被剥削阶级,劳动人民.用现在的语言来说,狭义的“人”是指奴隶主,即剥削阶级,而“民”是指奴隶,即被剥削阶级,所以这句话当然也就可以理解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人际关系原则适用于剥削阶级,而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关系却未必如此.这种理解并非无稽之谈,也并非完全不具可能性,然而,众所周知,孔子是鼎力推崇“仁”之士,此处的“人”应当是指广义的.孔子所道出这么一句话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理.若凡事都从这个原则出发的话,很多事情都会卡在中间,难以前进.倘若两人举枪对峙,生命危在旦夕,甲为正,乙为邪,这时如果甲恪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岂不惨哉!甲当然不会想被杀掉,难道就不杀不想被杀的乙了么?任何道理,任何定律都是在一定条件,一定环境下才适合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信条,然而在现实中许多人都不能恪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信条,一切以个人利益为中心,只顾及自身的感受,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无论是在处理人际关系,还是政治关系方面都应当毫不犹豫地认识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条经久不衰的人际关系原则的重要性.。

3.关于仁爱的诗句

1、诗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出自: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释义: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2、诗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出自:孟子《尽心章句上》 释义:古代的人,得志时,施给人民恩泽;不得志时,修养品德立身在世。

穷困时,独自保持自己的善性,得志时还要使天下的人保持善性。 3、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出自: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释义: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 4、诗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出自:清·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 释义:如果对国家有利,我将不顾生死。

难道能因为有祸就躲避、有福就上前迎受吗? 5、诗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出自:战国·孟子《孟子·梁惠王上》 释义: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孩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

4.关于仁爱的古诗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论语·宪问》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篇 第十五》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出自《论语·为政第二》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出自《论语·述而》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论语·子罕》不令一物伤天理,仁爱方知真宰心。——宋·司马光《昌言谪官符离有病鹤折翼舟载以行及还修注始》仁恕及苍生,忠贞辅天子。

——宋·释智圆。

5.孟子的一句富有广博的仁爱之心的句子

《孟子·梁惠王上》中,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意思是敬爱善待自己的长辈,在面对其它的无血缘关系的老人时也如此对待;抚养照顾自己的孩子,也按照同样的爱心对待他人的孩子。

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孩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尊敬自己家里的长辈,从而推广道尊敬别人家里的长辈;爱护自己家里的儿女,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里的儿女。这就是孟子的博爱,也就是推己及人。

扩展资料: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中说到:

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意思是(你)对于飞禽走兽,见到它们活着,便不忍心见到它们死去;听到它们的叫声,便不忍心以它们为食。这就是君子远离厨房的原因。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孟子

6.有关仁爱的诗句

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子谓于产。

“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放于利而行,多怨。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

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做人格言 不学礼,无以立。 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

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过,则匆惮改。 不迁怒,不二过。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巧言乱德。 巧言令色,鲜矣仁。

刚、毅、木、讷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礼之用,和为贵。 放于利而行,多怨。

孔子论学习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 不学诗,无以言。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有教无类。

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政治格言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7.在《论语》中 告诉我们要以仁爱之心待人,推已及人的句子是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此语出于《论语·颜渊篇》,是孔子经典妙句之一,亦是儒家文化精华之处。中国的《论语》就如同西方的《圣经》一般,是对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文化的概括和统领。

《论语》分二十篇,其中的《颜渊篇》主要讲述了孔子对“仁”和“恕”的解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

孔子所强调的是,人应该宽恕待人,应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恕”道是“仁”的消极表现,而其积极表现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孔子所阐释的仁以“爱人”为中心,而爱人这种行为当然就包括着宽恕待人这一方面。《论语》中提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

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以上所理解的“人”是广义的,是指大众,然而《论语》诞生的那个时代“人”的定义通常是指狭义那方面,也就是指士以上的人,和“民”是相对而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前面写着的是“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这是在同一句话中叙述的,很明显这里的“民”是指被剥削阶级,劳动人民。

用现在的语言来说,狭义的“人”是指奴隶主,即剥削阶级,而“民”是指奴隶,即被剥削阶级,所以这句话当然也就可以理解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人际关系原则适用于剥削阶级,而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关系却未必如此。这种理解并非无稽之谈,也并非完全不具可能性,然而,众所周知,孔子是鼎力推崇“仁”之士,此处的“人”应当是指广义的。

孔子所道出这么一句话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理。若凡事都从这个原则出发的话,很多事情都会卡在中间,难以前进。

倘若两人举枪对峙,生命危在旦夕,甲为正,乙为邪,这时如果甲恪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岂不惨哉!甲当然不会想被杀掉,难道就不杀不想被杀的乙了么?任何道理,任何定律都是在一定条件,一定环境下才适合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信条,然而在现实中许多人都不能恪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信条,一切以个人利益为中心,只顾及自身的感受,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

无论是在处理人际关系,还是政治关系方面都应当毫不犹豫地认识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条经久不衰的人际关系原则的重要性。

8.关于仁爱的古诗词

1、推诚结仁爱唐李白 《赠从弟宣州长史昭》2、仁爱终始被江堧宋杨无咎 《水调歌头·帝里记当日》3、仁爱浃生民宋郑达可 《满庭芳·肥绽梅红》4、仁爱久悬溪上月唐贯休 《送郑使君》5、仁爱郑公孙宋苏辙 《利路提刑亡伯郎中挽词二首》6、上天仁爱见真情宋陈淳 《权长泰簿喜雨呈郑宰》7、县官仁爱吏慈祥宋陈造 《读师文和郡侯喜雨诗次其韵》8、斯人纪仁爱宋陈造 《饯寄定海交代》9、仁爱之心宋程公许 《明禋进戒诗》10、天心仁爱子勿忧宋仇远 《州厅设醮即事》11、实为仁爱敦宋黄叔美 《宝善堂为薛玄卿题》12、仁爱佛慈悲宋楼钥 《约同社往来无事形迹次韵》13、仁爱方知真宰心宋司马光 《昌言谪官符离有病鹤折翼舟载以行及还修注始》14、仁爱郑公孙宋苏辙 《利路提刑亡伯郎中挽词二首》15、乃知仁爱与山俱宋孙抗 《岘山》16、天既仁爱我民兮笃生伟人宋王柏 《挽蔡文叔》17、天亦仁爱我公兮宋王柏 《挽蔡文叔》18、思仁爱树恭所茇宋王洙 《重建岘山羊侯祠歌》19、天王仁爱兼南北宋魏了翁 《山河叹送刘左史归简州》20、天其终仁爱宋五迈 《甲戌九月日有食之纪异三十韵》21、天象占仁爱宋岳珂 《庚子正月彗见於室有诏求言因上己见有感作三》22、肯以贪残易仁爱宋岳珂 《饯紫微高侍郎朝天》23、那知天意极仁爱宋岳珂 《六月二日乙丑滥溪大雷雨》24、仁爱周华夏宋周必大 《光宗皇帝挽诗二首》25、仁爱驯桑雉宋周必大 《送杨伯子知南昌县》26、天心维仁爱明王世贞 《寓怀(以下《四部稿》)》。

9.论语有关仁爱的句子

于丹《论语》感悟——仁爱之道 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孔子认为,仁爱是做人的根本。

孔子不仅是一个仁爱的宣传者,同时也是一个仁爱的实践者。孔子提出,人只要能做到恭、宽,信,敏、惠这五点,就可以称之为志士仁人。

那么,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应该如何理解仁爱?于丹教授又会给我们哪些建议呢? 今天我们来聊聊《论语》的仁爱之道。其实两万多字的《论语》翻下来,“仁”这一个字被提到前后有109处,可以说仁爱的思想,是儒家哲学里,基石下的基石,重点中的重点,那究竟什么是仁爱呢?说起来简单,学生问什么是仁?老师只回答两个字,爱人。

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善意,去对人好。但就这两个字,体会起来有很深很深的道理。

民间有个说法,叫做二人成仁。什么意思呢?就是仁爱,它从来不是一个单立人状态下自我的状态,孤独的、自我的、封闭的这个环境下,是谈不到仁爱的,仁爱一定是你旁边还有一个别人,俩人在一起的关系中,能看出来是否仁爱。

仁爱,是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同时这一思想,也贯穿于他的政治、教育、伦理、文化主张的诸多方面,尤其是在做人的问题上,在孔子看来,仁爱是做人的根本。那么,什么样的人才可以称得上是志士仁人?于丹教授认为,仁爱不仅是一种人格情怀,同时也是一种非常具体的行为方式。

这样的一种大气度、大智慧,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提升自己的修养,并逐渐地完善自己的人格呢?请听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为我们讲《仁爱之道》。

今天我们来聊聊《论语》里的仁爱之道,两万多字的《论语》里,仁这个字,被提到109次。 仁爱的思想,是儒家哲学里基石下的基石,重点中的重点。

那么,究竟什么是仁爱呢? 学生问什么是仁?老师只回答了两个字:爱人。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善意去对人好。

但这两个字,体会起来有很深的道理。 民间有个说法,别看仁这个字只有四画,单立人一个二,叫二人成仁。

就是说,仁爱,从来不是一个单立人状态下的自我状态。在孤独的,自我的,封闭的环境下,是谈不到仁爱的。

仁爱一定是你旁边还有一个别人,俩人在一起时,才能看出是否仁爱。 在一个村子里,有一个盲人,这个盲人只要是夜里出门,他一定要打一盏灯笼。

村里人夜里出来,唯一看见有灯笼的地方,就知道是这个盲人出来了。外地来的人看到这一点,就唏嘘感慨,说你们这儿瞎子的品德太好了,他自己是没有光明黑暗之分的,你看他深更半夜出来,总要操心别人能不能看见亮,为别人打一盏灯笼。

就跟盲人说,你真了不起!瞎子淡淡地说了一句:因为我是瞎子,我不希望别人撞到我,我打灯笼也是为我自己。 我们大家想想,其实,这就是人行走于这个世界上的道理。

打一盏灯客观上是给别人照亮路,主观上也给自己规避了很多风险。在这个布满苍茫的世界上,我们都是明眼人吗?我们都能洞悉一切事项,规避一切风险吗?有时,为了让别人方便,打着灯笼为别人照亮,别人可以躲开你,你自己的风险,也就没有了。

仁爱是什么?有时候,仁爱是一种身体力行,一种点点滴滴身边的行为。仁爱是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同时,这一思想,也贯穿了他的政治,教育,伦理,文化主张的诸多方面,尤其是在做人的问题上。

在孔子看来,仁爱是做人的根本,那么,什么样的人才可以称得上志士仁人呢?孔子有些解释很平实,他可以直截了当告诉你,怎样做到仁爱。 子张问老师,怎么能做到仁? 孔子说,有五者行于天下,有五点你要做到了,仁就算做到了。

哪五点呢? 老师说:恭,宽,信,敏,惠。 第一个是恭敬的恭,恭则不侮,翻译出来就是,一个人对世界,对他人,保持必恭必敬的态度,那他的生命,就不会轻易招致侮辱。

我们想想是不是这个道理?真正的恭,永远与敬相连,也就是说,能够对别人恭的人,他是一种松弛的,柔软的。 比如你到弓箭店去买一把弓,有人会看到橱窗里那把最漂亮的良弓,那弓永远是拉开的,非常漂亮,撑在那儿。

其他的都一把一把地挂在墙上,不拉开就不漂亮。老板,我一定要买橱窗里的那把展品。

老板说,你别要那个展品,那张弓它天天绷着,你真要买回去一拉,顶多能射40米。墙上那些弓看上去很松弛,但你用同样大的力气,可以射出90米,因为它们不绷着。

我们的生命也一样,有些人为标签活着,要别人的那种尊重,有时候表现为一种攻击性,老是绷出一副完美的恣态。这样的人,有时候反而会容易招致一些攻击,甚至是羞辱。

因为我们过于挑剔,不用说在一个团队,就是你回家,比如你劳累了一天,晚上进家门,家人在厨房炒菜,看见你回来了,高高兴兴地端上一盘菜,让你尝尝。你可能是一个很挑剔的人,吃了一口,很不高兴,怎么这么咸,打死卖盐的了?家人会咯噔一下,人家忍一下,没说什么。

端出第二盘菜,你又吃了一口,今天这个菜炒老了!以后等我进门再炒。又端上来第三盘菜,你还没拿筷子,这俩菜怎么搭配在一起,炒错了吧?如果你对每一盘菜都这么挑剔,脾气再好的人,再是你的亲人,最后,只有把围裙一甩,这顿饭你别吃了。

这样绷着的人,一定会换。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