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用品

1.诗歌,《静夜思》 古诗 文学用品怎么排

静夜思⑴床前明月光⑵,疑是地上霜⑶。

举头望明月⑷,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全诗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抒发了作者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

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像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

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明净。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

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

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前两句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在月明之夜,尤其是月色如霜的秋夜更是如此。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后两句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

“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思”字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

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

构思细致而深曲,脱口吟成、浑然无迹。内容是单纯,却又是丰富的;内容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

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体现了“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2.古代用品名

【菱花铜镜】 古书中描写的闺中的女儿家多半是自恋的,在她爱上一个人以前。

她先迷恋的人是自己,她最好的闺友是镜子。最有名的镜子是一条叫做若耶的小溪吧,那个在溪畔浣纱的姑娘美丽的倒影把鱼儿都羞得潜到了水底,留下了千百年说也说不完的故事。

铜镜在古代用以梳妆照面和照妖辟邪,现存最早的铜镜出土于殷墟的妇好墓,想必一个协夫出征的女子英雄心底也是极爱美的,更不要说世间平凡的女子了。在西汉年间,人们就开始用铜镜作为男女爱情的表记、信物,取“心心相映”之寓意。

生前互相赠送,“朝夕相伴”,死后随之埋入墓中,以示“生死不渝”。 唐苏鄂《杜阳杂编》里有一个“破镜重圆”的故事,记述了南朝乐昌公主与驸马徐德言历经了磨难与悲欢后终得相聚。

现今仍常用以比喻夫妻失散后重逢或离异后重归于好。宋代黄坚《沁园春》里写:“镜里拈花,水中捉月,觑着无由近得伊”。

不由得让人想到《红楼梦》里那一场镜花水月的梦境,那一场深深的无望的爱情。 【亵衣】 古代女子的内衣最早被称为“亵衣”。

“亵”意为“轻浮、不庄重”,可见古人对内衣的心态是回避和隐讳的。中国内衣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的史料见于汉朝。

古代女子内衣蕴藏着不尽的昔日情怀,“前圆后方,前短后长,这是应和天地人合一的传统理念;过腰、胸、肩等分别系带,是为了在流动中达到不同的‘塑身修形’效果。袋口的拼接处,必须绣上小幅图案来遮住线的结点,保持画面完整,这便是所谓‘出境生情’”,且汇聚了绣、缝、贴、补、缀、盘、滚等几十种工艺,用以表达不同的主题。

可惜有些工艺,今天已经失传。 《红楼梦》六十五回写尤三姐“松松挽着头发,大红袄子半掩半开,露着葱绿抹胸,一痕雪脯”和贾珍、贾琏两个牛黄狗宝喝花酒,洋洋洒脱、嬉笑怒骂,把两个不知耻的男人耍了个够。

可等她日思夜想了五年的柳湘莲冷脸出现时,她泪如雨下却连一句辩解的话也说不出来,惟有一死表明心迹,可怜“揉碎桃花红满地,玉山倾倒再难扶。” 【青丝情丝】 青丝缨络结齐眉,可可年华十五时; 窥面已知侬未嫁,鬓边犹见发双垂。

这是《竹枝词》里的句子,古代女子十五岁谓及笄之年,青丝的故事也就此开始,头发是古代女子感情的载体,青丝,就是情丝。一缕情丝,总是要以所爱的男子为寄托,犹如藤萝之依附乔木。

在古人笔记中传世的爱情故事处处可见古代女子以秀发相赠、以身心俱陈的笃定情长,而这些故事大都以男人的背信收梢。剪下一缕青丝当做信物赠给情人时,她并不知道那丝丝缕缕最终缠住的只是自己。

有一个上古时代的传说:巴人首领廪君率船队顺清江西征,在盐池与美丽的盐水女神相爱,廪君把自己的一绺头发送给女神说:“结上它吧,我要和你同生共死。”但廪君不愿停止西征的脚步,女神恋恋不舍化做飞虫拦住了他的去路想挽留他,廪君就在阳石之上一箭射死了女神,女神死时脖颈上还缠绕着他送的头发……“结上它吧,我要和你同生共死。”

【梳篦】 中国自古便注重礼仪,人们对自己的仪容装饰十分重视。梳篦使头发洁净无尘、丝丝相现早在四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便有插梳的习惯。

春秋以前的梳子形制复杂、装饰考究,但外形特征基本一致,都是直竖形:梳把较高,横面较窄,很少作方形或扁平的。从战国到魏晋南北朝,梳篦的材料一直以竹木为主,尤以木料最常见。

梳篦的造型,多上圆下方形似马蹄。隋唐五代的梳篦,多作成梯形,高度明显降低,其质料及装饰视用途而别。

宋朝以后,梳子的形状趋于扁平,一般多作成半月形。明清时期的梳篦样式,基本保持宋制。

【化妆品】 战国时期的女子已开始铅粉扑面、黛黑画眉把自己变媸为妍。宋玉之《大招》中即有“粉白黛黑,施芳泽只。

长袂拂面,善留客只。”之说。

《韩非子》也云:“故善毛嫱,西施之美,无益吾面,用脂泽粉黛,则倍其初。”当然,最有名的话还是出自《战国策》中那句“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古代的妆粉,有两种成份,一种以米粒研碎后加入香料而成,故粉字从“米”,从“分”。另一种是糊状的面脂,俗称“胡粉”。

因为它是化铅而成,也称“铅粉”。 除米粉、铅粉外,妆粉也有用其它物质制作的。

如在宋代,有以益母草、石膏粉制成的“玉女桃花粉”;在明代,有以紫茉莉花籽制成的“珍珠粉”;在清代,有用滑石及其它细软的矿石研磨而成的“石粉”等等。粉的颜色也从原来的白色增至多种颜色,并掺入了各种名贵的香料,使之更具迷人魅力。

古代和妆粉配套的主要化妆品是胭脂。胭脂亦作“焉支”、“燕支”,它是一种红色的颜料,也是妆面的主要用品,类似今天我们用的腮红。

【手帕.穿心合】 现在已经没有多少女孩子用手帕了,而手帕于古代的女子是首饰一样的闺私,它通常被叠成同心方胜掖在臂钏里。手帕是体己而温暖的,因此古代女子结拜金兰姐妹也称“手帕交”。

在手帕的一角缀上圆环其余三角从中穿过,即称“穿心合”,里面装着的或许就是一场女儿家的心事。《红楼梦》第二十四回写痴女儿小红遗帕惹相思,最终成就了一段情缘。

这一块小小的方巾曾在几千年哑默无声的女性世界里传递了。

3.有关西湖的唐诗麻烦帮我找一下

忆江南 作者: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1,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2月中寻桂子,郡亭3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是吴宫4。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 注释 1。 蓝:此指蓼蓝。

《旬子·劝学》:"青出于蓝而青于蓝"。 2。

山寺:传说杭州天竺、灵隐二寺,每逢中秋,有桂子从月宫坠落。 3。

郡亭:指杭州虚白亭,位于凤凰山后,地势高,可远眺钱唐江潮。 4。

吴宫:春秋时吴王夫差为宠姬西施营建馆娃宫,简称吴宫。 遗址在今苏州西南灵岩山上。

此代指苏州。 钱塘湖春行 作者: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2,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3,绿杨阴里白沙堤。 注释 1。

钱塘湖:即杭州西湖。 2。

孤山寺:在里湖与外湖之间的孤山上,是南朝陈天嘉年间(560--565)所建。贾亭:唐贾全德宗贞元年间在杭州做刺史时,于西湖建亭,又称贾公亭。

3。不足:不厌倦。

4。白沙堤:即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

后人误为白居易所建。 其实白氏所筑之堤在钱塘门外自石雨桥北至武林门外一段。

春题湖上 白居易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

4.有关古代喝茶器具的古诗有哪些

1、当年曾胜赏,生香熏袖,活火分茶。 —— 李清照《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

12、茶饼嚼时香透齿,水沈烧处碧凝烟。 —— 李涛《春昼回文》

3、正蹇驴吟影,茶烟灶冷,酒亭门闭。 —— 吴文英《无闷·催雪》

4. 蚕熟新丝后,茶香煮洒前。 (杨基)

5. 花沟安钓艇,蕉地著茶瓯。 (德祥)

6. 春风修禊忆江南,洒榼茶炉共一担。 (唐寅)

7、茶鼎熟,酒卮扬,醉来诗兴狂。 —— 张大烈《阮郎归·立夏》

8、草堂荒产蛤,茶井冷生鱼。 —— 裴迪《西塔寺陆羽茶泉》

9、山僧过岭看茶老,村女当垆煮酒香。 —— 祝允明《首夏山中行吟》

10.叶书传野意,檐溜煮胡茶。- -贾岛《郊居即事》

5.降真香的香味 在常温下 可以持续多久

降真香又称番降,分布于东南亚和湄公河流域。

降真香自唐宋以来,在宗教、香文化中占重要的位置,甚至是人们不可或缺的日常用品,从唐诗的记载来看,唐代的道观及达官贵人常用降真香。醮星辰用降真香,说明降真香在道教祭祀仪式中起着重要作用。《仙传》∶“拌和诸香,烧烟直上,感引鹤降。醮星辰,烧此香为第一,度功力极验。降真之名以此。”《本草品汇精要》:“烧之能引鹤降,功力极验,故名降真,宅舍怪异烧之,辟邪。”

降真香的香味,常温下可持续时间3个小时左右吧。当然,我们听过一句话吧,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所以,这个对于初次闻到这个的人来说,持续的时间长一些。如果经常闻到这个的话,可能你的感觉不一样了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