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我古诗词

1.我求古诗词

满江红(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示儿(陆游)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我与古诗词》

柳下谈诗

不知为什么,中国古代诗人很喜欢写柳,自《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以降,柳里头去了。

柳,柔若无骨,致使画家也只能轻柔运笔,歌者也只能婉转歌喉,诗人之作,也硬不哪去。

秦朝无诗——也许有过,都被秦始皇焚了。说句题外的话,如果当年秦始皇焚尽了儒书,坑尽了儒士,中国现在又不知是一种什么样子。

还是说柳吧。

两千年来,只有建安诗人很少写柳。曹植不写,“建安七子”也几乎不写。据说曹丕写过一篇《柳赋》,没见过。在余冠英选注《汉魏六朝诗选》三百多首诗中,以柳为题的,仅北朝庾信的一首。

到了隋代,写柳的开始多起来。“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写诗人的名字没有留下来,诗却留下来了。崔琼《东虚记》说,此诗作于隋炀帝大业末年,也就是公元605年。这可能跟隋炀帝有点关系——“公元605年,隋炀帝开通济渠,两岸栽垂杨,御笔亲书,赐姓为柳。”在树木中,隋炀帝是喜欢柳的。

诗仙李白对柳树没什么兴趣,只写过一首“柳色”,且写得很火爆:“汉阳江上柳,望客引东枝。树树花如雪,纷纷乱若丝。”而他的“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那不过是走马章台,偶尔逗趣罢了。但大唐诗人却是大都走进柳荫里去了。岑参、王维、贺知章、白居易、杜牧、李商隐、元稹、温庭筠、罗隐,都写过。诗圣杜甫虽无专题写柳,却也时常到柳下坐坐,留下一些“漏泄春光有柳条”的诗句,开了后来纤巧之风。

然后就是五代。一部《花间集》,几乎到处柳声絮影。如李煜的“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韦庄的“柳吐金丝莺语早,惆怅香闺暗老”,毛文锡的“垂杨低拂曲尘波,蛛丝结网露珠多”,欧阳炯的“倚栏凝望,暗牵愁绪,柳花飞趁东风”。似这般婉约的词语俯拾皆是,像李白那样火爆的诗句,没了。

写柳写得最自觉最沉迷的,当推宋及宋以后人。最具代表性的,该是柳永的那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不管什么人,不管什么样的笔力,一写到柳,便软了,纵豪放如苏轼、辛弃疾者,写起柳来,也柳声柳气的。

明代多画家,柳树自然也有幸经常入画,诗书画一炉,在“没骨画”画完之后,“柳叶篆”印上以前,软笔轻题,自然又多了一些写柳的诗句。

今人斯尔螽在他的《西湖诗话》中说,写柳有两种,“一种是诗句中点明是柳,一种是暗写,通首不出现一个‘柳’字,但句句是写柳。”比如唐代刘希夷“可怜杨柳伤心树,可怜桃李断肠花”,就是明写;五代毛熙震“正是销魂时节,东风满树花飞”,便是暗写。

明写的已不知有多少,暗写的怕就更多了。

柳下坐着,抬头看见的自然是满布柳叶的天空。

酒有酒文化,茶有茶文化,柳——也进入文化了。

有一个说柳的酒令:“一棵柳树搂一搂,两棵柳树搂两搂……”在座的依次“三搂、四搂”地“搂”下去,说错罚酒。“搂”着“搂”着,都“搂”得晕乎乎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杨柳风也是酒,多少文人都醉得晕乎乎的。

茅盾曾把白杨树比做树中的伟丈夫。柳树是称不上大丈夫的。有人早把柳树比做女子。柳树也许像古代的女子,但是若以之比现代的女子,我看不像。像什么呢?我不知道。

雨如泪,为谁偷落?细柳市桥悲切。江南万木披离,北国秋,一棵耐萧索。

菩萨拂尘洁世界,任雄心深远,风中摇曳。此树是瑶池来,被仙人造成软弱。

西人似乎很少写柳,查飞白编选的《诗海》,五百多首译诗中,以柳为题的,仅一首。(孟庆德)

3.我与古诗词【李俊】

【望江南】(温庭筠·宋)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北宋)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中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武陵春】(李清照·南宋)风住尘香花已尽, 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观刈麦】(白居易·唐)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月夜】(刘方平·唐)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商山早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破阵子】(晏殊·宋)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浣溪沙】(苏轼)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醉花阴】(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山坡羊·骊山怀古】(张养浩)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

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朝天子·咏喇叭】(王磐·明)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

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

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关雎】(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蒹葭】(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从军行】(杨炯·唐)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月下独酌】(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羌村三首】(杜甫)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

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

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

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

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登楼】(杜甫)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李白)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军师西门伫献捷。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

4.我要古诗词的解释

【注释】: 出自【诗经·小雅·鹿鸣之什】。

薇,野豌豆苗,可食。 作,生,指初生。

止,语末助词。 曰,言、说。

一说为语首助词,无实意。 莫,即今“暮”字。

靡室靡家,无有家室生活。意指男旷女怨。

【赏析】 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道路崎岖,又饥又渴;但边关渐远,乡关渐近。

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

《采薇》,就是三千年前这样的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其类归《小雅》,却颇似《国风》。

全诗六章,可分三层。既是归途中的追忆,故用倒叙手法写起。

前三章为一层,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原因。这三章的前四句,以重章之叠词申意并循序渐进的方式,抒发思家盼归之情;而随着时间的一推再推,这种心情越发急切难忍。

首句以采薇起兴,但兴中兼赋。因薇菜可食,戍卒正采薇充饥。

所以这随手拈来的起兴之句,是口头语眼前景,反映了戍边士卒的生活苦况。边关士卒的“采薇”,与家乡女子的“采蘩”、“采桑”是不可同喻的。

戍役不仅艰苦,而且漫长。“薇亦作止”、“柔止”、“刚止”,循序渐进,形象地刻画了薇菜从破土发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茎叶老硬的生长过程,它同“岁亦莫止”和“岁亦阳止”一起,喻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长。

岁初而暮,物换星移,“曰归曰归”,却久戍不归;这对时时有生命之虞的戍卒来说,怎能不“忧心烈烈”。那么,为什么戍役难归呢?后四句作了层层说明:远离家园,是因为玁狁之患;戍地不定,是因为战事频频;无暇休整,是因为王差无穷。

其根本原因,则是“玁狁之故”。《汉书•匈奴传》说:“(周)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

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云云。”这可视为《采薇》之作的时代背景。

对于玁狁之患,匹夫有戍役之责。这样,一方面是怀乡情结,另一方面是战斗意识。

前三章的前后两层,同时交织着恋家思亲的个人情和为国赴难的责任感,这是两种互相矛盾又同样真实的思想感情。其实,这也构成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只是思归的个人情和战斗的责任感,在不同的章节有不同的表现。

四、五章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写出了军容之壮,戒备之严,全篇气势为之一振。

其情调,也由忧伤的思归之情转而为激昂的战斗之情。这两章同样四句一意,可分四层读。

四章前四句,诗人自问自答,以“维常之华”,兴起“君子之车”,流露出军人特有的自豪之情。接着围绕战车描写了两个战斗场面:“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这概括地描写了威武的军容、高昂的士气和频繁的战斗;“驾彼四牡,四牡骙骙。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这又进而具体描写了在战车的掩护和将帅的指挥下,士卒们紧随战车冲锋陷阵的场面。

最后,由战斗场面又写到将士的装备:“四牡翼翼,象弭鱼服。”战马强壮而训练有素,武器精良而战无不胜。

将士们天天严阵以待,只因为玁狁实在猖狂,“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既反映了当时边关的形势,又再次说明了久戍难归的原因。《毛序》根据这两章对军旅生活的描写,认为《采薇》是“遣戍役”、劝将士之诗。

这与诗意不符。从全诗表现的矛盾情感看,这位戍卒既恋家也识大局,似乎不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

因此,在漫长的归途上追忆起昨日出生人死的战斗生活,是极自然的。 笼罩全篇的情感主调是悲伤的家园之思。

或许是突然大作的霏霏雪花惊醒了戍卒,他从追忆中回到现实,随之陷入更深的悲伤之中。追昔抚今,痛定思痛,怎能不令“我心伤悲”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写景记时,更是抒情伤怀。

个体生命在时间中存在,而在“今”与“昔”、“来”与“往”、“雨雪霏霏”与“杨柳依依”的情境变化中,戍卒深切体验到了生活的虚耗、生命的流逝及战争对生活价值的否定。绝世文情,千古常新。

今人读此四句仍不禁枨触于怀,黯然神伤,也主要是体会到了诗境深层的生命流逝感。“行道迟迟,载渴载饥”,加之归路漫漫,道途险阻,行囊匮乏,又饥又渴,这眼前的生活困境又加深了他的忧伤。

“行道迟迟”,似乎还包含了戍卒对父母妻孥的担忧。一别经年,“靡使归聘”,生死存亡,两不可知,当此回归之际,必然会生发“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李频《渡汉江》)的忧惧心理。

然而,上述种种忧伤在这雨雪霏霏的旷野中,无人知道更无人安慰;“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全诗在这孤独无助的悲叹中结束。综观全诗,《采薇》主导情致的典型意义,不是抒发遣戍役劝将士的战斗之情,而是将王朝与蛮族的战争冲突退隐为背景,将从属于国家军事行动的个人从战场上分离出来,通过归途的追述集中表现戍卒们久戍难归、忧心如焚的内心世界,从而表现周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反感。

《采薇》,似可称为千古厌战诗之祖。 在艺术上,“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称为《三百篇》中最佳诗句之一。自南朝谢玄以来,对它的评析已。

5.我与古诗词 李俊全文

打开记忆的闸门,儿时的生活如同一幅浸在水中的画,早已模糊不清了,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却深深镌刻在心里,挥之不去。

我想,我与古诗词的不解之缘就是从此开始的吧。 上了小学,由于每天忙于功课,渐渐地和诗词疏远了。

那时我爱上了历史书。即便这样,古诗仍不时地闯进我的视野:在讲到荆轲刺秦王时,便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在讲到“安史之乱”时,便有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肉”;在讲到岳飞收复河山时,便有《满江红》中的“怒发冲冠凭栏处”…… 历史缩短了我与故事词的失控距离,历史使我融入了古诗词优美的意境之中。

那韵脚、那平仄,仿佛一串串跳动的音符,组成一首首美妙的乐曲;那古香、那古韵,仿佛檀木散发的清香,经久而不衰。 再后来,古诗词给我的不仅仅是甘露般的香醇了。

当我读到杜甫的“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时,仿佛看到站着昂硝烟中的一群人衣衫嵝褛、扶老携幼地走在逃难的路上—难怪杜甫要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感叹了;当我独到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时,又仿佛看到了一位壮士在万籁俱寂之时,独自吃酒看剑,渴望报国建功立业,但终于发出一声“可怜白发生”的感叹。渐渐地,我又明白了为什么杜甫会有“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的喜;屈原会有“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的愁;陆游会有“北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盼;辛弃疾会有“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叹。

琅琅上口的诗句,让我感受到了他们跳动的心、他们执著的情! 古诗词,它像鲜花送来缕缕清香,它浓缩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精华。而贯穿这精华的,而这种崇高的爱国情感不也是我们当代青年学子所应具备的吗?。

6.我与古诗词的作文,急

从记事起,我就对古诗词怀有一种莫名的好感。因为每一首诗词不仅仅能为我们阐明深刻的道理,而且读起来琅琅上口。我与古诗词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所学的第一首诗,是李白的《静夜思》,短短的二十个字竟将游子的思乡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至今品读,仍回味无穷。这首诗的启蒙或许是我喜爱古诗词的一个原因吧。

自从上了小学,当教师的母亲便频繁地为我买课外读物,其中的《唐诗三百首》我尤其喜欢。那令人悲叹的《啄木曲》、令人唏嘘的《江城子》、令人惆怅的《春雨》……使我愈发喜爱古诗词。

上了初一,虽然学习任务更加繁重,我却总是抽出更多的时间来品读古诗词。也因此,我对语文更加感兴趣。整个初一,我把《唐诗三百首》翻了个遍。

升到了初二,学习变得更加繁忙。我自恃对古诗词有较深的基础,便骄傲起来了,不去用心学习,导致我的语文成绩一落千丈。但此后的我不仅不去学习古诗词,反倒把它当做我的“敌人”。直到初三,越跌越惨的成绩,使我开始有了悔意,对古诗又重新执着起来。我心想,一定要利用古诗的优势来弥补我的劣势。但事与愿违,初三的古诗更加难理解,也更加难背诵。一次,老师叫我背诵《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我居然没背诵下来,我垂下头,红着脸,看着作者“岑参”两个字,恨不得把它吃了!但我得到更多的是教训,我心想:为什么我背不下那首诗呢?我以前可是能把《唐诗三百首》首首都背下来啊。难道是我初二时耽搁的太多?我不是对古诗恢复信心了吗?我扪心自问了好久,终于明白了,我下得功夫还不够深啊!于是我放学一到家,写完作业就开始背诗,终于在我们学习《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时我一字不差地背诵下来全文,得到了老师的表扬,从此我的信心便更加充足,我暗暗发誓:要进入一个更高的诗词的境界。 在品读岑参的诗歌时,我体会到了诗人细腻的情感:戍边将士不畏严寒保家卫国之情,友人之间离别抑郁之情,离乡军人居安思危之情……其千古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貌似写春,实则写雪,有很深的含义。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学习古诗能使人聪颖善变。来学习古诗词吧!来传承古诗词吧!让古诗词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久盛不衰!

文章来自:<a target='_blank' href=''>;全刊杂志赏析网(qkzz.net)</a>; 原文地址:/article/0eed0e89-dda1-45ea-8f23-53d162e17746.htm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