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云英未嫁"中的"云英"为何意罗隐与云英 记不清是哪年子的事了。在某媒体读到一篇文章,有个作者访问了一位伟人的亲属 —— 一位大龄未婚女性,且从政做到高级干部,文中有一句说这位女士“至今云英未嫁”。我心里咯噔一下,这是对被访者的尊敬还是亵渎?如果这位作者明白“云英未嫁”典故出处,就不会闹这样的笑话了。云英者, 妓女也。不知被访者知晓不知晓,若是知晓,不大为光火,也哭笑不得。 还得从罗隐说起。罗隐,字昭谏。新登人。生活在晚唐及五代初期。在晚唐十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没有考中,便投靠盘据江浙的吴越王钱鏐,在那里官做到盐铁发运副使,奏授司勋郎。罗隐是晚唐著名诗人,四海知名。后梁的朱温还来挖他,叫他去做谏议大夫,可能出于多方面的考虑,他没有去。南唐的李氏王朝派使者来吴越,吴越的人问使者见到罗给事(罗隐,给事是官名)没有?使者说没见,也不知道这个人。吴越的人很诧异说:“四海闻罗,江东何拙之甚?!”用现代话表述:知名度这么高的罗隐,四海都闻名,而你们南唐人却不知道,不是愚昧太很了吗?南唐的使者也回答得巧妙:“为金榜无名,所以不知。”你看,重文凭,重学位之风,自古有之。你罗隐没考上进士,别人就不知道有你这样一个人。说不定这位使者是有意这么说,蔑视罗隐无功名。 这就落归到罗隐的一首七绝: 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在《唐诗别裁》上,诗题是《赠妓云英》(我估计这题目是后人加的)。诗后还有一段注脚:“隐下第,见旧妓云英。云英曰:‘罗秀才尚未脱白!因赠以诗。”按今天的话说:罗隐参加科举考试落榜,遇见老相好妓女云英,云英说:“罗秀才啊,你还没摘掉白丁的帽子! ”罗隐便写了这首诗送她。可见罗隐未去吴越前的潦倒。顺便说说,秀才是对入学读书人的尊称,不是一级功名,所以罗隐还是白丁。 云英的身份如此 ,前面那位作者把“云英未嫁”用在一位值得尊敬的大龄女性身上,是不是大为不妥?!近来贴了两首七律,当中提到“云英”,特将这故实贴出,求正于大家。 /bbs/topic.cgi?forum=2&topic=1336 另注:1.关于典故《裴航遇云英》: 唐长庆年间,秀才裴航於蓝桥驿机缘巧遇云英,其容姿绝世,航乃重价求得玉杵臼为聘,娶英为妻,最后航夫妇俱入玉峰洞中,食丹仙化,成为神仙眷侣。(见太平广记˙卷五十˙裴航。) 2.所说的典故和“云英未嫁”有关系吗? 没有关系。对于“云英未嫁”,前面的那个云英是仙女,这一个是妓女。典故见《唐诗纪事》、《唐才子传》。唐诗人罗隐初赴考,在钟陵与歌妓云英相遇。12年后,已有十次应次不就,又见云英,知她仍未嫁,赠诗曰:"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后见"重见云英"喻生不逢时,怜惜之情。清吴伟业《临江仙.逢旧》词中有"落拓江湖常载酒,十年重见云英"句。 2.怎么理解巜孟子吟》这首诗中唐诗人孟郊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实为两个词组,而不是两句句子,这样写就从人到物,突出了两件最普通的东西,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紧接两句写出人的动作和意态,把笔墨集中在慈母上。行前的此时此刻,老母一针一线,针针线线都是这样的细密,是怕儿子迟迟难归,故而要把衣衫缝制得更为结实一点儿罢。其实,老人的内心何尝不是切盼儿子早些平安归来呢!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最细微的地方流露出来。朴素自然,亲切感人。这里既没有言语,也没有眼泪,然而一片爱的纯情从这普通常见的场景中充溢而出,拨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弦,催人泪下,唤起普天下儿女们亲切的联想和深挚的忆念。 最后两句,以当事者的直觉,翻出进一层的深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谁言”有些堪比作“谁知”和“谁将”,其实按诗意还是作“谁言”好。诗人出以反问,意味尤为深长。这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通俗形象的比兴,加以悬绝的对比,寄托了赤子炽烈的情意:对于春天阳光般厚博的母爱,小小的萱草花表达的孝心怎么报答得了呢。真有“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之意,感情是那样淳厚真挚。 3.李贺的马诗中何当是什么意思"李贺的马诗中何当"如题,“何当”是出自马诗二十三首中的第五首。 何当是何时才能够的意思。下面来看一下原文。 【原文】 马诗(五)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注释】 何当:何时才能够。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说明马具的华贵。汉乐府《陌上桑》:“黄金络马头。” 清秋:指清秋时节。 【诗句解析】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这句意思是说: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立功勋呢? 【详解】 这首诗看起来是写马,其实是借马来抒情,抒发诗人怀才不遇,不被统治者赏识,但又热切期望自己的抱负得以施展,可以为国建立功业。 此篇写良马出自名地,而边陲天地广阔,正可奋勇奔驰,唯待知遇名主也。何当二字,托出盼望之意。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割据,战事频频,作者以名马自喻,言虽然生逢用人之时,亦有用才之地,但尚需惜才用才之主。这是李贺马诗的基本意旨。李贺在其短暂的一生中,一直怀有建功立业之心,为此,他甚至宁愿投笔从戎。但这一理想终难实现,所以他的诗中总会有一股郁郁不平的悲愤之气。 【注】 《马诗》是中唐诗人李贺所作的一组五言绝句,共二十三首。诗歌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以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其表现方法属比体。 4.晏几道《临江仙·淡水三年欢意》翻译临江仙·淡水三年欢意 淡水三年欢意①,危弦几夜离情②。晓霜红叶舞归程。客情今古道,秋梦短长亭⑦。 渌酒尊前清泪③,阳关叠里离声④。少陵诗思旧才名⑤。云鸿相约处⑥,烟雾九重城。 ①淡水:语出《庄子·山木》:“且君子之交淡若水。” ②危弦:急弦。 ③渌酒:清酒。 ④阳关:曲调名,即唐王维《渭城曲》。为送别名曲,反复吟唱,故名《阳关三叠》。 ⑤少陵:唐诗人杜甫。 ⑥云鸿:指其友人沈十二廉叔、陈十君龙家歌女小云、小鸿。⑦短长亭,借指分别时的情形。短长亭为古时分别之处。 全词翻译如下: 如君子相交淡如水般已经知心三年,欢乐自在,短短的几夜之间就像这急凑的琴声一般便要分离。 明天天色微亮之际,霜打得红叶漫天飞舞之时,你们便要踏上归程。 如此分别之情,古今同慨,千年叹颂; 在这秋意微凉之际,我将日夜思念,时时梦见曾经分别时刻的场面。 端起面前清澈的水酒,默默的留下不舍的泪水,琴弦也凑热闹一般的奏起阳关三叠,仿佛一同相送友人。 杜甫曾借诗词寄托思念的友人颇有才名,我亦愿仿效之。 小云,小鸿,沈十二,廉叔,我们相约再次相见的地方, 就是烟雾寥绕,深不可测的紫禁城了。 个人拙见,仅供参考 5.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是什么意出自中唐诗人李贺的《马诗共二十三首·其五》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赏析 李贺的《马诗》共二十三首,这是第五首。《马诗》是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其表现方法属比体。而这首诗在比兴手法的运用上却特有意味。 一、二句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如同运用赋的手法: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是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燕山月似钩”与“晓月当帘挂玉弓”(《南园·寻章摘句老雕虫》)匠心正同,“钩”是一种弯刀,与“玉弓”均属武器,从明晃晃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就含有思战斗之意。作者所处的贞元(785年-805年)、元和(806年-820年)之际,正是藩镇极为跋扈的时代,而“燕山”暗示的幽州蓟门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带,所以诗意是颇有现实感慨的。思战之意也有针对性。平沙如雪的疆场寒气凛凛,但它是英雄用武之地。所以这两句写景,实际上是开启后两句的抒情,又具有兴起的意义。 三、四句,诗人借马以抒情:“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树功勋呢?”《马诗·龙脊贴连钱》里说:“龙背铁连钱,银蹄白踏烟。无人织锦襜,谁为铸金鞭?”其中“无人织锦襜”二句的慨叹与“何当金络脑”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就是企盼把良马当作良马对待,以效大用。“金络脑”、“锦襜”、“金鞭”统属贵重鞍具,都是象征马受重用。这是作者热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嘶鸣。 这首诗与《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都是写同一种投笔从戎、削平藩镇、为国建功的热切愿望。但《南园十三首》是直抒胸臆,此诗则属寓言体或比体。直抒胸臆,较为痛快淋漓;而用比体,则显得委婉含蓄,耐人寻味。而诗的一、二句中,以雪比喻沙,以钩比喻月,也是比;从一个富有特征性的景色写起以引出抒情,又是兴。短短二十字中,比中见兴,兴中有比,大大丰富了诗的表现力。从句法上看,后二句一气呵成,以“何当”领起作设问,强烈传出无限企盼之意,而且富有唱叹的意味;而“踏清秋”三字,声调铿锵,词语搭配新奇,“清秋”的时候草黄马肥,正好驰驱,冠以“快走”二字,形象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恰是“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杜甫《房兵曹胡马》)。所以字句的锻炼,也是此诗艺术表现上不可忽略的成功因素。 6.求(《登科后》)唐诗人孟郊 赏析【原诗】 登科后 孟郊 昔日龌龊①不足夸, 今朝放荡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注释】 ①龌龊:指处境不如意和思想上的拘谨局促。②放荡:自由自在,无所拘束。 【赏析】 孟郊46岁那年进士及第,他按捺不住自己得意喜悦的心情,写了这首别具一格的小诗。诗人两次落第,这次竟然高中,就仿佛一下子从苦海中超度出来,登上了欢乐的顶峰。所以,诗一开头就直接倾泻心中的狂喜,说以往那种生活上的困顿和思想上的不安再也不值得一提了,今朝金榜题名,终于扬眉吐气,自由自在,真是说不尽的畅快。“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诗人得意洋洋,心花怒放,便迎着春风策马奔驰于鲜花烂漫的长安道卜.人洚喜事精神爽.此时的诗人神采飞扬,不但感到春风骀荡,天宇高远,大道平阔,就连自己的骏马也四蹄生风了。偌大一座长安城,春花无数,却被他一日看尽,真是“放荡”无比!诗人情与景会,意到笔成,不仅活灵活现地描绘了自己高中之后的得意之态,还酣畅淋漓地抒发了得意之情,明朗畅达而又别有情韵。因而,这两旬诗成为人们喜爱的千古名句,并派生出“春风得意”、“走马观花”两个成语,但诗人极度的志满意得也表现了其气量的不早. 这首诗因为给后人留下了“春风得意”与“走马看花”两个成语而更为人们熟知。 孟郊四十六岁那年进士及第,他自以为从此可以别开新生面,风云际会,龙腾虎跃一番了。满心按捺不住得意欣喜之情,便化成了这首别具一格的小诗。 诗一开头就直抒自己的心情,说以往在生活上的困顿与思想上的局促不安再不值得一提了,今朝金榜题名,郁结的闷气已如风吹云散,心上真有说不尽的畅快。孟郊两次落第,这次竟然高中鹄的,颇出意料。这就仿佛象是从苦海中一下子被超渡出来,登上了欢乐的峰顶;眼前天宇高远,大道空阔,似乎只待他四蹄生风了。“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活灵活现地描绘出诗人神采飞扬的得意之态,酣畅淋漓地抒发了他心花怒放的得意之情。这两句神妙之处,在于情与景会,意到笔到,将诗人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的得意情景,描绘得生动鲜明。按唐制,进士考试在秋季举行,发榜则在下一年春天。这时候的长安,正春风轻拂,春花盛开。城东南的曲江、杏园一带春意更浓,新进士在这里宴集同年,“公卿家倾城纵观于此”(《唐摭言》卷三)。新进士们“满怀春色向人动,遮路乱花迎马红”(赵嘏《今年新先辈以遏密之际每有宴集必资清谈书此奉贺》)。可知所写春风骀荡、马上看花是实际情形。但诗人并不留连于客观的景物描写,而是突出了自我感觉上的“放荡”:情不自禁吐出“得意”二字,还要“一日看尽长安花”。在车马拥挤、游人争观的长安道上,怎容得他策马疾驰呢?偌大一个长安,无数春花,“一日”又怎能“看尽”呢?然而诗人尽可自认为今日的马蹄格外轻疾,也尽不妨说一日之间已把长安花看尽。虽无理却有情,因为写出了真情实感,也就不觉得其荒唐了。同时诗句还具有象征意味:“春风”,既是自然界的春风,也是皇恩的象征。所谓“得意”,既指心情上称心如意,也指进士及第之事。诗句的思想艺术容量较大,明朗畅达而又别有情韵,因而“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成为后人喜爱的名句。 7.卢延让 苦吟 赏析年代:唐 作者:卢延让 作品:苦吟 内容: 莫话诗中事,诗中难更无。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险觅天应闷,狂搜海亦枯。 不同文赋易,为著者之乎。 卢延让简介 卢延让(902年前后在世),唐诗人,字子善,范阳人,天资聪颖,才卓绝,为诗师薛能。词义入僻,不尚纤巧,多壮健语,为人所嗤笑。侍御史吴融出官峡中,时卢延让布衣游荆渚,贫无卷轴,未。时吴融弟得卢延让诗百余篇,吴融读之,惊呼叫绝,诗虽浅近,然自成一体,厚待之。光化三年(900年)登近士第。王建建蜀,授水部员外郎,累迁给事中,官终刑部侍郎,著有《卢延让诗集》1卷。 光化九年进士第,朗陵雷满辟从事。满败,归王建,授水部员外郎,累迁给事中,终刑部侍郎。 【评析:晋江·鸿江涛】 唐朝诗人卢延让《苦吟》诗云:“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作诗炼句之苦由此可见一斑,而相传著名的苦吟诗人贾岛更是在他的《送无可上人》一诗“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句下加注一首小诗:“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极言炼句时间之久,吟成后之欢。灯谜创作何尝不是如此呢?“成句加注”,便是谜作者艰苦创作的切身感受。以谜论谜,作者匠心独运,会意成谜,底句中的“成”字由原来的“现成的、既定的”转义为“完成、实现、成功”,“注”由原来的“给面句做解释”转义为“倾泻、落泪”,以扣合面意,如是面底对应,丝丝入扣,竟无一字余闲。时下,谜坛不乏以成句为面而字句抛荒之作,此谜亦可为其鉴也。观斯谜,正应了一句时尚的广告语“简约而不简单”。品味再三,想来此谜若真无知音相赏,天涯老弟岂不要“归卧故山”了!是以为之一评。 8.游子吟中的游子吟(五言古诗 乐府诗) 孟郊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作者: 孟郊,字东野,中唐诗人,与韩愈为忘年之交,五十岁才考上进士,终身倾心於诗词的创作. 翻译: 慈祥的母亲在孩子即将远行的时候,忍著内心的悲伤,一针一线为其缝制衣服,深怕他受涷著凉,一方面又担心他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回来相聚,母亲这份慈爱与关切,真不是我们微小的心意所能报答. 赏析: 这首游子吟是藉著游子感恩之心,来表达母爱的伟大.上帝无法照顾到每一个人,所以才创造出母亲.母亲关爱子女,呵护子女,完全是出自於天性,毫无保留,毫无怨言,就像游子吟里的慈母,把自己的爱心与期盼,完全溶入一针一线里,让人读了好似一股暖流通过心底.我们只要体会出这番意境,把感恩的心付诸行动,就不枉费诗人的一番苦心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