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全唐诗第二辑

1.《全唐诗》是编于哪个时期

全唐诗

《全唐诗》是清朝初年编修的一部汇集唐朝诗歌的集子。全书共 900

卷,目录 12 卷,共收唐、五代诗4.89万首,作者2 200多人。在中国,

还没有一部集子像《全唐诗》那样收辑这么多的诗歌和作者。

最早考虑编纂此书的人是清圣祖玄烨。1705年春天,玄烨在第五

次南下巡视时,将这一任务交给了江宁织造曹寅。曹寅邀请了彭定求、沈

立曾、杨中讷等十人参加编书。次年十月,全书编辑完工。全书的编排体

例是这样的:帝王后妃的作品编在最前面,其次是乐章、乐府,接着是唐

代诗人的作品。诗人按时代先后排列,并附作者小传。最后是唐、五代的

词。由于内容浩繁,编纂时间仓促,书中误收、漏收、重复,以及张冠李

戴、次序混乱、考证粗疏等问题不少。尽管有这些欠缺,《全唐诗》还是

一部比较完整的唐诗总集,它较全面地反映了唐代诗歌的繁荣景象。

为使《全唐诗》更加完整、正确,1960年重新排印出版,改正了

一些明显的错误。此后,又出版了《全唐诗外编》。

2.有一部汇集唐朝诗歌的总集叫《全唐诗》,您知道它编于哪个时期吗

《全唐诗》简介 《全唐诗》是清朝初年编修的汇集唐一代诗歌的总集,全书共九百卷。

《全唐诗》的编修过程是这样的:康熙四十二年(1703),清圣祖玄烨即 考虑编纂此书,至四十四年(1705)三月,他第五次南巡至苏州时,将主持修 书的任务交给江宁织造曹寅,并将内府所藏季振宜《唐诗》一部发下,作为 校刊底本。同年五月,由曹寅主持,在扬州开局修书,参加校刊编修的有赋 闲江南的在籍翰林官彭定求、沈三曾、杨中讷、潘从律、汪士綋,徐树本、车鼎晋,汪绎、查嗣瑮、俞梅等十人。

至次年十月,全书即编成奏上。 这部卷帙浩繁的大书,能在短短一年多时间内编成,主要是充分利用了 季振宜编《唐诗》和胡震亨编《唐音统签》的成果。

《四库全书总目》述《全唐诗》资料来源云,“是编秉承圣训,以震亨 书为稿本,而益以内府所藏《全唐诗集》,又旁采残碑断碣,稗史杂书之所 载,补苴所遗。”所言较含混,且有所隐讳。

经今人周勋初考证(见《文史》 第八辑《述〈全唐诗〉成书经过》),知《全唐诗集》即指季书,彭定求等 对二书的利用情况,亦不尽属实。以《全唐诗》与季、胡二书覆勘,可知是 以季书为主、兼采胡书编成的。

具体来说,初、盛唐部分以季书为底本,略 作增删校补,即成定本,中,晚唐部分,季书比较单薄,编修诸臣参用胡书 作了较大幅度的增补,如殷尧藩诗,季书全缺,即据胡书补入;胡曾、司空 图诗,季书失收甚多,亦据胡书补齐。另外,季书所辑以完诗为主,胡氏则 广搜零章碎句。

《全唐诗》各集后所附佚句,绝大多数系据胡书移录。 在充分利用季胡二书的基础上,编修诸臣作了以下几方面的校订补遗工 作。

一、增补诗什,《全唐诗》卷八八二以下补遗七卷,系据季胡二人未用 的《唐百家诗选》、《分门纂类唐歌诗》残本、《古今岁时杂咏》等书及石 刻资料编成,正编各家诗亦有少量增补。二、考订辨误,包括六朝人误作唐 人如陈昭、卫敬瑜妻等,六朝诗误归唐人,如吴均、刘孝胜诗误归曹邺;误 将诗题中人名视作撰者,如上官仪《高密公主挽词》作高密诗,皆一一作了 订正。

三、据所见善本唐人诗集,增加了部分校语。季胡二书校记皆注明出 处,诸臣将出处全部抹去,仅注为“一作某”。

四、重新调整了小传。删繁 就简,并将二书所附作者生平资料删去。

五、删去胡书末之“道家章咒、释 氏偈颂二十八卷”。六、重新安排全书序次,“首诸帝,次后妃,次宗室诸 王,次公主,……次臣工,次闺秀,次释道,”末附神仙、鬼怪、嘲谑、歌 谣谚语、词等类作品。

《全唐诗》将有唐一代诗歌汇为一帙,为研究者提供了莫大的方便。但 由于成书仓促,存在问题也很多。

其主要有如下数端:一、未及广检群书, 故缺漏甚多;二、考订粗疏,多有误收,今人考订其误收他朝诗即达数百首 之多,唐人张冠李戴、重收复出之作亦不少,三、小传较疏舛,作者先后次 第亦多混乱;四、诸诗皆不注出处,征引者难以覆按;五、校勘不精,诗题 及诗句错误较多。 玄烨为《全唐诗》所作序中,谓全书共“得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凡二 千二百余人”,后人多从其说。

其实,玄烨所举数并不精确,近年日本学者 平冈武夫编《唐代的诗人》、《唐代的诗篇》,将《全唐诗》所收作家、作 品逐一编号作了统计,结论是:该书共收诗四万九千四百零三首,句一千五 百五十五条,作者共二千八百七十三人。这个数字是相当可靠的。

最后,将《全唐诗》的版本及后人的补遗,考订著作,作一简单介绍。 该书编成的次年,即由内府精刻行世,后又有扬州诗局本,二本皆为一 百二十册,分装十函。

光绪十三年(1887)上海同文书局石印本,归并成三十 二卷。1960年,中华书局据扬州诗局本断句排印,并改正了一些明显的错误。

辑补《全唐诗》的著作,以日本上毛河世宁(即市河宽斋)《全唐诗逸》 三卷为最早,成书时间约相当我国乾隆时期,凡补诗七十二首,句二百七十 九条。中华书局本《全唐诗》附于全书之末,今人王重民辑《补全唐诗》、《敦煌唐人诗集残卷》二种,据敦煌遗书补一百七十六首,孙望《全唐诗补 逸》二十卷,补诗七百四十首又八十七句,童养年《全唐诗续补遗》二十一 卷,补诗一千一百五十八首又二百四十三句。

以上四种,由中华书局合编成 《全唐诗外编》出版。另外,近年尚陆续有一些唐诗补遗之作发表。

考订著作,有刘师培《全唐诗发微》,收入《左庵集》,篇幅不多;岑 仲勉《读全唐诗札记》,订正《全唐诗》小传、篇章等错误,甚为精到,收 入中华上编版《唐人行第录》。 今人张忱石编《全唐诗作者索引》,中华书局出版,甚便读者。

3.唐朝的诗歌总集叫《全唐诗》,它编于哪个朝代

清朝,清康熙年间。

全唐诗的编修过程是这样的: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清圣祖玄烨即考虑编纂此书,至四十四年(1705年)三月,他第五次南巡至苏州时,将主持修书的任务交给江宁织造曹寅,并将内府所藏季振宜《唐诗》一部发下,作为校刊底本。同年五月,由曹寅主持,在扬州开局修书,参加校刊编修的有赋闲江南的在籍翰林官彭定求、沈三曾、杨中讷、潘从律、汪士綋,徐树本、车鼎晋,汪绎、查嗣瑮、俞梅等十人。至次年十月,全书即编成奏上。得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凡二千二百余人”, 共计900卷,目录12卷。

4.《全唐诗》中的错误举例

《四库全书总目》述《全唐诗》资料来源云,“是编秉承圣训,以震亨

书为稿本,而益以内府所藏《全唐诗集》,又旁采残碑断碣,稗史杂书之所

载,补苴所遗。”所言较含混,且有所隐讳。经今人周勋初考证(见《文史》

第八辑《述〈全唐诗〉成书经过》),知《全唐诗集》即指季书,彭定求等

对二书的利用情况,亦不尽属实。以《全唐诗》与季、胡二书覆勘,可知是

以季书为主、兼采胡书编成的。具体来说,初、盛唐部分以季书为底本,略

作增删校补,即成定本,中,晚唐部分,季书比较单薄,编修诸臣参用胡书

作了较大幅度的增补,如殷尧藩诗,季书全缺,即据胡书补入;胡曾、司空

图诗,季书失收甚多,亦据胡书补齐。另外,季书所辑以完诗为主,胡氏则

广搜零章碎句。《全唐诗》各集后所附佚句,绝大多数系据胡书移录。

在充分利用季胡二书的基础上,编修诸臣作了以下几方面的校订补遗工

作。一、增补诗什,《全唐诗》卷八八二以下补遗七卷,系据季胡二人未用

的《唐百家诗选》、《分门纂类唐歌诗》残本、《古今岁时杂咏》等书及石

刻资料编成,正编各家诗亦有少量增补。二、考订辨误,包括六朝人误作唐

人如陈昭、卫敬瑜妻等,六朝诗误归唐人,如吴均、刘孝胜诗误归曹邺;误

将诗题中人名视作撰者,如上官仪《高密公主挽词》作高密诗,皆一一作了

订正。三、据所见善本唐人诗集,增加了部分校语。季胡二书校记皆注明出

处,诸臣将出处全部抹去,仅注为“一作某”。四、重新调整了小传。删繁

就简,并将二书所附作者生平资料删去。五、删去胡书末之“道家章咒、释

氏偈颂二十八卷”。六、重新安排全书序次,“首诸帝,次后妃,次宗室诸

王,次公主,……次臣工,次闺秀,次释道,”末附神仙、鬼怪、嘲谑、歌

谣谚语、词等类作品。

《全唐诗》将有唐一代诗歌汇为一帙,为研究者提供了莫大的方便。但

由于成书仓促,存在问题也很多。其主要有如下数端:一、未及广检群书,

故缺漏甚多;二、考订粗疏,多有误收,今人考订其误收他朝诗即达数百首

之多,唐人张冠李戴、重收复出之作亦不少,三、小传较疏舛,作者先后次

第亦多混乱;四、诸诗皆不注出处,征引者难以覆按;五、校勘不精,诗题

及诗句错误较多。

5.八年级阅读风暴现代文答案是第2辑全部答案

文言文 20课。

项羽少有大志 译文:项籍是下相人,字羽,项籍处起事的时候,年二十四岁,项籍的叔父名叫项梁 项梁的父亲就是被秦将王翦所杀的楚国名将项燕,项氏世代都是楚国大将,封地在项 城,所以姓项。 项籍年少时候,学文字,为文史没有学成。

改学剑术,为武史,又无成就,项梁 很生气,项籍:“文字不过记姓名而已;剑术不过能敌一个人,都不值得学。值得学 的是可以抵敌万人的大本事。

”项梁以为很有道理,于是教授项籍兵法。项籍这才眉 开眼笑,但也只略知兵法大意,就不肯钻研到底了。

秦始皇帝出游,巡行会稽郡,渡浙江,项梁和项籍一起旁观。项籍就说:“那人可以取而代之”项梁忙掩住了项籍的口,说:“不要胡说!要灭族呢!”因此,项梁以为项籍贯是奇才。

项籍身长八尺有余,力能举鼎;才气超过常人,吴地的子弟,都畏惧项籍。 1。

梁父即楚将项燕/为亲将王翦错虐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2。项籍身长八尺有余,力能举鼎;才气超过常人,吴地的子弟,都畏惧项籍。

3围绕“轻视读书学习,崇尚炫耀武力,胸怀大志等三方面来答就可以。对他个性看法, 只要言之有理就可以。

4。气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雅不逝。

雅不兮可奈何! 21课——王冕 译文:王冕是诸暨人,七八岁的时候,父亲叫他到田野上放牛,王冕就偷偷的到学堂 听学生们读书,听后就默默记下来,傍晚回家,连牛也忘记了,有人牵来的牛责怪说牛 糟践了田,父亲非常的愤怒,打他,但是不久情况又复原如初。 王冕母亲说:“儿子对 读书痴爱到如此地步,为什么不任其所为呢?”王冕因而离家而去,靠寺庙住下来。

晚 上,他偷偷的出来,坐在佛像腿上,手拿书本,在佛象的长明灯前,彻夜读着。佛象大 多是泥塑的,面貌狰狞恐怖,王冕心神安逸,就好象没看见一样。

安阳的韩性听说后感到很惊奇,将他录为弟子,他通过学习终于成为博学的大儒。 1。

(1)田埂高地 (2)早晨 2。(1)王冕听完后就默默记住了 (2)安阳的韩性听说苦读的事认为他与众不同 3。

学舍偷听读书。围绕学习成材这一中心言之成理就行,例:学习必须勤奋刻苦,学习 条件差只要努力照样能成材。

等。 22课—王粲 译文 王粲字仲宣,是山阳郡高平县人。

汉献帝西迁,王粲也迁到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到王粲,认为他不同常人。当时蔡邕才学非常有名,在朝廷位尊权重,经常车马满巷,宾客满座。

听说王粲在门外求见,没有来得及穿好鞋子就出去迎接他。王粲进来,年龄很小,身材又矮,满座的宾客都很吃惊。

蔡邕说:“这是王公的孙子,有非凡的才学,我比不上他。 我家里的书籍文章,全部都要送给他。”

十七岁时,司徒征召为僚属,皇帝又下诏任命为黄门侍郎,由于长安局势动乱,都没有到任。后来王粲就到荆州去依附刘表;刘表因为王粲其貌不扬,身体瘦弱,行为又不拘小节,不很看重他。

刘表死后,王粲劝说刘表的儿子刘琮归顺太祖。 太祖任命王粲为丞相掾,赐予关内侯的爵位;大祖在汉水边摆设酒宴。

王粲举杯祝贺说:“当今袁绍在河北起兵,倚仗人数众多,立志兼并天下,不过袁绍喜欢招纳贤人却不能重用,因此有奇才的人离开了他。刘表在荆州从容不迫,静观时局变化,等待时机,自己认为可以效法周文王,伺机夺取天下。

来荆州避乱的士子,都是海内的豪杰;刘表不懂得任用他们,所以国家危难而无人辅佐。明公您平定冀州的时候,一到那里就整顿军队,收纳那里的豪杰任用他们,来驰骋天下;到了平定江汉地区之后,又使用那里的贤人豪杰并分别安置职位。

使天下归心,希望您的到来使社会安定,文治武功一并使用,英雄能够全部施展才能,这是三王的作法阿!”后来王粲被提升为军谋祭酒。 魏国建立之后,被任命为侍中。

王粲学识渊博,询问他没有不能回答的。当时原有的礼仪荒废松驰,举建制定各种制度,经常是王粲主持的。

先前,王粲跟人一起走,阅读路边的碑文。别人问他说:“你能够背诵出来吗?”王粲说:“能。”

于是大家让他背对着碑文背诵,一字不差。 看人下围棋,棋局乱了,王粲替他们恢复原来的棋局。

下棋的人不相信,用头巾盖住棋局,让他用另一副棋摆棋局。用来互相比较,一道也没错。

他的记忆力就是这样的好。王粲擅长写丈章,一下笔就成篇,不用修改,当时的人常常以为他是事先写好的;但就是再精心深思,也不能超过了。

1。时/邕/才学显著。

2。(1)。

以什么为奇。 (2)全。

满 (3)记 3。于是让王粲背诵碑文,王粲背的不差一字。

4。强记默知;善算;善属文。

5。 没想到蔡邕热情欢迎的客人竟是一个年幼矮小的孩子。

6。蔡邕关爱,推重年轻人的心胸令人敬佩。

23课——王羲之 译文 晋代王羲之,字逸少,是王旷的儿子。七岁就擅长书法,十二岁时在父亲的枕中看到古代的《笔说》,就偷来读。

父亲(发现后)问:“你为什么偷我秘籍?”王羲之笑而不答。母亲说:“你看《笔说》。”

父亲见他小,怕他不能守住秘密。就对王羲之说:“等你长大成人后,我传授给你。”

王羲之诚恳的请求父亲:“现在就给我用吧。倘使等到我成人,恐怕会埋没幼年的才华。”

父亲很高兴,于是就给了他。 不到一个月,书法便大有长。

6.古诗《赠汪伦》及诗意

古诗《赠汪伦》的诗意:李白乘船将要远行,忽然听见岸上人们行走的脚步声,有人边走边唱前来送行。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厚。

1、全文

《赠汪伦》

(唐)李 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2、全诗赏析

诗的前半是叙事,描写的是送别的场面。起句先写离去者,展示了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次句继写送行者。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诗的后半是抒情。采用比物手法来极力赞美汪伦对诗人的敬佩和喜爱,也表达了李白对汪伦的深厚情谊。

3、创作背景

此诗约为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李白自秋浦往游泾县(今属安徽)桃花潭时所作。汪伦任满辞官,居泾县之桃花潭,李白来访所作。

4、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大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7.赠汪伦这首诗是怎么来的

创作背景

李白游泾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近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历代出版的《李白集》、《唐三百首》、《全唐诗》注解,都认定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时遇到的一个普通村民,这个观点一直延续至今,今人安徽学者汪光泽和李子龙先后研读了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知名士”,与李白、王维等人关系很好,经常以诗文往来赠答。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李白于天宝十三载(754年)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则此诗当不早于此前。

另据清代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唐天宝年间,泾县豪士汪伦听说大诗人李白南下旅居南陵叔父李冰阳家,欣喜万分,写信给李白:“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而往。到了泾县,李白问汪伦桃园酒家在什么地方,汪伦回答说:“桃花是潭水的名字,并无桃花。万家是店主人姓万,并没有万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

李白要走的那天,汪伦送给李白名马八匹、绸缎十捆,派仆人给他送到船上。在家中设宴送别之后,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船正要离岸,忽然听到一阵歌声。李白回头一看,只见汪伦和许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为自己送行。主人的深情厚谊,古朴的送客形式,使李白十分感动。他立即铺纸研墨,写下此诗给汪伦。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