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宋的孙平仲的《寄内》诗意是什么这首诗可能作于诗人赴慧州途中,题为《寄内》,是寄给妻子的诗。 他的别后心情,所谓“黯然消魂”者,在这首小诗里有充分而含蓄的表现。 以途中景色,见别后离情,这是古代诗词中最常用的抒情方法,即以实处见虚,则实处皆虚。 不说“心情”,而只说沿途风物,风物虽是早已客观存在,而行人此时此地的心头滋味却是其个人所有。 其深度如何,其浓度如何,作者均未明言。 且别情之浓,别情之乱,若一一说去,将花费太多笔墨,愈说得多,愈不能将此弥漫四野、飘忽惆怅的心情说全、说清,故将虚化实,使实处全虚,则更易感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就是采用这种表现手法。 按一般叙述方法,诗的顺序应为:“行人日暮少,风雪乱山深。 说与途中景,方知别后心。” 这里将诗句倒转,是作者独具匠心处。第一联为第二联作铺垫,第二联陡转,转折颇险而陡,因奇特而见警策,能于险中求警;若按意思顺序来写,则是平铺直叙,而无跌宕之势。 读后只能感到行人于日暮时,说出风雪乱山中的感受,及因这种感受而思念家人的心情,虽流畅而失之浅淡。 此则不同,首联没有说“别后心”究竟如何,次联却通过所写的途中景色来表现作者情怀的极苦、极乱。 首联在字面上提出了“途中景”,却全无一字说此“景”;提出了“别后心”,却既不作心情的描述,又无形象以表现含义。诗到后面又转回头去接第一句,写“途中景”。 如此安排,等于告诉读者景即心,心即景,与其写不易着笔的抽象心情,不如写引起此种情怀的实景,于实景中见到这种极苦、极乱的心情,一如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只着一“贫”字,使下联实写的“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变得实处全虚,一片苍茫凄寒之感,弥天而来,一般人用很多言语也说不尽的地方,他只用十个字就渲染出来了。 孔平仲此诗的妙处也在于此。 2.唐诗《夜雨寄北》和《枫桥夜泊》的意思夜雨寄北 作者:【李商隐】 年代:【唐】 体裁:【七绝】 类别:【未知】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注解】: 1、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以北。 2、共翦西窗烛:翦同剪;在西窗下共剪烛蕊。 3、却话:重头谈起。 【韵译】: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 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 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巴蜀无疑,然所寄之"君"究系何人?则其说不一。《万首唐人绝句》题作《夜雨寄内》。 冯注:"语浅情深,是寄内也。然集中寄内诗皆不明标题,当仍作'寄北'。 "因商隐妻卒于大中二年春夏之交,故冯《谱》张《笺》均以为商隐曾于大中二年(848)有一次短期的巴蜀之游,期间作此诗寄给北地的妻子。然岑仲勉《玉溪生年谱会笺平质》力辨所谓巴蜀之游并不存在。 刘、余《集解》亦指巴蜀之游为虚谬。又杨柳《如何确解李商隐诗》一文认为此诗应是大中二年商隐自桂林柳幕北归途中淹留荆、巴时所作,时间为夏秋之交。 刘、余《集解》辩驳曰:"唐人诗中巴山多泛指今四川境内之山……未必具体指大巴山或巴东县南之巴山。""此诗情味,显系长期留滞,归期无日之况,与客途稍作羁留者有别。 ……当是梓幕思归寄酬京华友人之作,确年不可考,约在梓幕后期。"这首诗作于一个秋雨之夜,文字较平易,但语气亲切自然,回环往复,感情深挚绵邈,十分动人。 且情景相生,凡景语皆为情语,厚重蕴藉,意远韵长。《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引李梦阳曰:"唐诗如贵介公子,风流闲雅,观此信然。 "《玉溪生诗意》曰:"即景见情,清空微妙,玉溪集中第一流也"。《唐人万首绝句评选》:"婉转缠绵,荡漾生姿。 " 李商隐是晚唐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这首《夜雨寄北》是脍炙人口的。 在南宋洪迈编的《万首唐人绝句》里,这首诗的题目为《夜雨寄内》,意思是诗是寄给妻子的。从诗中“巴山”一语看来,诗写于巴蜀之地。 李商隐曾经应聘到四川,任东川节度柳仲郢的幕僚,时间是唐宣宗大中六年(公元852年)。先于此一年,李商隐的妻子却已故去。 给李商隐诗集作笺注的清代人冯浩,尽管认为诗题不必改作“寄内”(因为“集中寄内诗皆不明标题”),但内容却是“寄内”的。为此,他把诗的写作时间,推前至大中二年(公元848年)。 按冯浩考证,李商隐这一年是在桂州(今广西桂林)郑亚的幕府。当年郑亚由于政敌的诬陷,被贬为循州刺史。 李商隐未去循州,由水路经长沙,于次年回到长安。冯浩认为在归途中李商隐曾经“徘徊江汉、往来巴蜀”,“于巴蜀间兼有水陆之程”。 《夜雨寄北》就是写在归途中经过巴蜀时。近人岑仲勉、陈寅恪曾经指出关于巴蜀之程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其实,冯浩也没有说得太死。他含糊地说,李商隐这时到过巴蜀,“玩诸诗自见,但无可细分确指”。 可见,通常把《夜雨寄北》,说是李商隐寄给自己妻子的;这一说,似还可再斟酌。 李商隐的一生是不幸的。 他刚刚踏入仕途,就被卷进了牛、李的朋党之争中。(牛,牛僧孺;李,李德裕。 朋党,官僚集团。)852年随柳仲郢入蜀,实属迫不得已。 仕途多艰,妻子早逝,心境是悲凉的。几年以前,当他在徐州卢循正幕府时,他颇为踌躇满志。 “且吟王粲从军乐,不赋渊明归去来。”(《赠四同舍》)到四川以后,这种乐观情绪消失了。 “三年苦雾巴江水,不为离人照屋梁。”(《初起》)他断绝了与外界的交往,甚至与同府的幕僚也没有什么交谊。 《夜雨寄北》,写得一往情深,而且诗寄的“君”,关切地问着他的归期,他也盼着与“君”“共剪西窗烛”。这个“君”,至少具备三个条件。 一,以往过从较密;二,此刻仍有诗书交往;三,彼此心心相印。从现存的李商隐的诗文看来,有一个人可以成为这样的“君”,那就是晚唐的词人温庭筠。 李商隐在徐州幕时,温曾有诗“秋日旅舍寄义山李侍御”。李商隐在四川时,也有三首诗寄赠温。 温的出身较李要名贵些,是唐初宰相温彦博的裔孙,但他也同样受到牛党令狐绹的排挤和压抑,晚年才做了方城尉与国子助教。如果没有相反的证据,大概可以说,《夜雨寄北》,是李商隐在梓州幕府时写给温庭筠的。 这样,或许能更为精细地品味出诗中蕴含的情感内容。 “君问归期未有期”,诗一开始,就摆出了不可解脱的矛盾。 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两相对立。悲怆沉痛,笼罩全篇。 “巴山夜雨涨秋池”,表面上看,是即景点题。但是这一景象把归期未有期的沉痛情绪,渲晕得更形象、更浓郁了。 独在他乡异域的巴山,是秋天,又是深夜,又是夜雨。这一情境本身就是令人伤感的。 尤其是“涨秋池”三字,秋雨绵绵,把池水都涨满了。诗人抓住了这一精细的而又富于生活实感的画面,调动读者的想象,似乎秋池里涨的不是秋水,而是诗人难以解脱的痛苦。 绝句虽属短制,但也讲究结构的技艺。前人有言,绝句大抵起承二句困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为佳,从容承之为是。 至如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这首诗的第三句,就显示了这种工夫。 “何当共剪西窗烛”,宕开一笔,从眼前跳。 3.李白 南流夜郎寄内 赏析关于这首诗的时代和人物背景都不清楚,至少得知道是哪个朝代的谁写的,但基本上诗的意思是这样的: 题目:流放到南方的夜郎(古国名,在四川某处),写一封信寄到内地(或者自己的妻子/或者某人) 第一句:在夜郎这个地方痛悼自己离开故土(天外:我猜似乎因为流放之地多荒凉,因此有天外之感,但也可能是夜郎的一个地方)。 第二句:没有什么人写信给我,夜晚明月满楼,孤身独坐(明月楼也可能是作者居所的名字,或者书斋名,文人就喜欢这种破事) 第三句:春天的时候,大雁向北飞去,慢慢不见(在古诗中,大雁常常被比喻为传递书信的使者,如李清照的“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归时,月满西楼”,这一句提到雁,就为下一句的书信往还做好了铺垫) 第四句:可是我却还没有收到豫章写给我的信(信里面写的是什么呢?可能是家里的情况,可能是有望回京的消息,也可能是两个茶友互通心曲的文字——文人就喜欢这些破事) 4.20首唐诗不要宋词~越短越好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别东林寺僧 东林送客处, 月出白猿啼。 笑别庐山远, 何烦过虎溪。 夜下征虏亭 船下广陵去。 月明征虏亭。 山花如绣颊。 江火似流萤。 白鹭鹚 白鹭下秋水, 孤飞如坠霜。 心闲且未去, 独立沙洲傍。 夏日山中 懒摇白羽扇, 裸体青林中。 脱巾挂石壁, 露顶洒松风。 秋浦歌 炉火照天地。 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 歌曲动寒川。 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山中问答 问余何意栖碧山。 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然去。 别有天地非人间。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客中行 兰陵美酒郁金香。 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 不知何处是他乡。 秋下荆门 霜落荆门江树空。 布帆无恙挂秋风。 此行不为鲈鱼脍。 自爱名山入剡中。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一为迁客去长沙。 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 江城五月落梅花。 军行 骝马新跨白玉鞍。 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 匣里金刀血未干。 从军行 百战沙场碎铁衣。 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 独领残兵千骑归。 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长门怨 天回北斗挂西楼。 金屋无人萤火流。 月光欲到长门殿。 别作深宫一段愁。 长门怨 桂殿长愁不记春。 黄金四屋起秋尘。 夜悬明镜青天上。 独照长门宫里人。 哭晁卿衡 日本晁卿辞帝都。 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 白云愁色满苍梧。 清平调词 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 会向瑶台月下逢。 清平调词 一枝农艳露凝香。 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 可怜飞燕倚新妆。 清平调词 名花倾国两相欢。 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 沈香亭北倚栏干。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巫山枕障 巫山枕障画高丘, 白帝城边树色秋。 朝云夜入无行处, 巴水横天更不流。 白胡桃 红罗袖里分明见, 白玉盘中看却无。 疑是老僧休念诵, 腕前推下水晶珠。 山中与幽人对酌 两人对酌山花开, 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 明朝有意抱琴来。 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 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 玲珑望秋月。 醉题王汉阳厅 我似鹧鸪鸟, 南迁懒北飞。 时寻汉阳令, 取醉月中归。 自遣 对酒不觉暝, 落花盈我衣。 醉起步溪月, 鸟还人亦稀。 重忆一首 欲向江东去, 定将谁举杯。 稽山无贺老, 却棹酒船回。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内 三百六十日, 日日醉如泥。 虽为 妇, 何异太常妻。 清溪半夜闻笛 羌笛梅花引, 吴溪陇水情。 寒山秋浦月, 肠断玉关声。 劳劳亭 天下伤心处, 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 不遣柳条青。 流夜郎闻酺不预 北阙圣人歌太康, 南冠君子窜遐荒。 汉酺闻奏钧天乐, 愿得风吹到夜郎。 宣城见杜鹃花 蜀国曾闻子规鸟, 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 三春三月忆三巴。 春怨 白马金羁辽海东, 罗帷绣被卧春风。 落月低轩窥烛尽, 飞花入户笑床空。 陌上赠美人 骏马骄行踏落花, 垂鞭直拂五云车。 美人一笑褰珠箔, 遥指红楼是妾家。 田园言怀 贾谊三年谪, 班超万里侯。 何如牵白犊, 饮水对清流。 初出金门,寻王侍御不遇, 咏壁上鹦鹉 落羽辞金殿, 孤鸣咤绣衣。 能言终见弃, 还向陇西飞。 紫藤树 紫藤挂云木, 花蔓宜阳春。 密叶隐歌鸟, 香风留美人。 流夜郎题葵叶 惭君能卫足, 叹我远移根。 白日如分照, 还归守故园。 结袜子 燕南壮士吴门豪, 筑中置铅鱼隐刀。 感君恩重许君命, 太山一掷轻鸿毛。 口号吴王美人半醉 风动荷花水殿香, 姑苏台上宴吴王。 西施醉舞娇无力, 笑倚东窗白玉床。 赠段七娘 罗袜凌波生网尘, 那能得计访情亲。 千杯绿酒何辞醉, 一面红妆恼杀人。 戏赠杜甫 饭颗山头逢杜甫, 顶戴笠子日卓午。 借问别来太瘦生, 总为从前作诗苦。 邹衍谷 燕谷无暖气, 穷岩闭严阴。 邹子一吹律, 能回天地心。 怨情 美人卷珠帘, 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 不知心恨谁。 洛阳陌 白玉谁家郎, 回车渡天津。 看花东陌上, 惊动洛阳人。 浣纱石上女 玉面耶溪女, 青娥红粉妆。 一双金齿屐, 两足白如霜。 相逢行 相逢红尘内, 高揖黄金鞭。 万户垂杨里, 君家阿那边。 对雪献从兄虞城宰 昨夜梁园里, 弟寒兄不知。 庭前看玉树, 肠断忆连枝。 巴女词 巴水急如箭, 巴船去若飞。 十月三千里, 郎行几岁归。 哭宣城善酿纪叟 纪叟黄泉里, 还应酿老春。 夜台无晓日, 沽酒与何人。 巴陵赠贾舍人 贾生西望忆京华, 湘浦南迁莫怨嗟。 圣主恩深汉文帝, 怜君不遣到长沙。 赠华州王司士 淮水不绝涛澜高, 盛德未泯生英髦。 知君先负庙堂器, 今日还须赠宝刀。 南流夜郎寄内 夜郎天外怨离居, 明月楼中音。 5.塞上寄内一一白居易这首诗的意思《塞上寄内》原文 旅魂惊塞北, 归望断河西。 春风若可寄, 暂为绕兰闺。 《塞上寄内》译文 塞北的风景使旅居的我心惊,归家的念头被阻隔在黄河之西。 春风若能寄情,就姑且为我在妻子门前萦绕。 《塞上寄内》作者简介 崔融,653年-706年,字安成。 唐代齐州全节(今章丘)人。擢八科高第,补宫门丞,迁崇文馆学士。 中宗为太子时,融为侍读,典东朝章疏。长安中,授著作佐郎,迁右史,进凤阁舍人。 坐附张易之兄弟贬袁州刺史,寻召拜国子司业。融为文华婉典丽,朝廷诸大手笔多手敕委之。 卒谥曰文。 6.夜雨寄北的诗意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①花彻夜长谈; 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注:①蜡烛燃烧时间过长会引起烛花现象,也就是火苗会跳动,必须剪短烛心才能保持烛火苗不动。 这是李商隐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滞留荆巴一带,妻子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归期。 但秋雨连绵,交通中断,无法确定,所以回答说:君问归期未有期。这一句有问有答,跌宕有致,流露出诗人留滞异乡、归期未卜的羁旅之愁。 诗人与夫人王氏伉俪情深,时刻盼望能速归故里,与妻子共坐西窗之下,剪去烛花,深夜畅谈。而此时,只能苦苦思念。 诗只有四句,却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既包含空间的往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跳跃。“何当”为设想之词,设想由实景而生,所以第二句中的巴山夜雨成为设想中回忆的话题,自然成为“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样的巧妙诗句。 李商隐的爱情诗多以典雅华丽、深隐曲折取胜,这首诗,《万首唐人绝句》中题作《夜雨寄内》,“内”就是“内人”,指妻子。诗人在巴山雨夜中思念妻子,充满了深深的怀念之情。 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 此诗作于巴蜀无疑,然所寄之"君"究系何人?则其说不一。《万首唐人绝句》题作《夜雨寄内》。 冯注:"语浅情深,是寄内也。然集中寄内诗皆不明标题,当仍作'寄北'。 "因商隐妻卒于大中二年春夏之交,故冯《谱》张《笺》均以为商隐曾于大中二年(848)有一次短期的巴蜀之游,期间作此诗寄给北地的妻子。然岑仲勉《玉溪生年谱会笺平质》力辨所谓巴蜀之游并不存在。 刘、余《集解》亦指巴蜀之游为虚谬。又杨柳《如何确解李商隐诗》一文认为此诗应是大中二年商隐自桂林柳幕北归途中淹留荆、巴时所作,时间为夏秋之交。 刘、余《集解》辩驳曰:"唐人诗中巴山多泛指今四川境内之山……未必具体指大巴山或巴东县南之巴山。""此诗情味,显系长期留滞,归期无日之况,与客途稍作羁留者有别。 ……当是梓幕思归寄酬京华友人之作,确年不可考,约在梓幕后期。"这首诗作于一个秋雨之夜,文字较平易,但语气亲切自然,回环往复,感情深挚绵邈,十分动人。 且情景相生,凡景语皆为情语,厚重蕴藉,意远韵长。《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引李梦阳曰:"唐诗如贵介公子,风流闲雅,观此信然。 "《玉溪生诗意》曰:"即景见情,清空微妙,玉溪集中第一流也"。《唐人万首绝句评选》:"婉转缠绵,荡漾生姿。 " 在南宋洪迈编的《万首唐人绝句》里,这首诗的题目为《夜雨寄内》,意思是诗是寄给妻子的。从诗中“巴山”一语看来,诗写于巴蜀之地。 李商隐曾经应聘到四川,任东川节度柳仲郢的幕僚,时间是唐宣宗大中六年(公元852年)。先于此一年,李商隐的妻子却已故去。 给李商隐诗集作笺注的清代人冯浩,尽管认为诗题不必改作“寄内”(因为“集中寄内诗皆不明标题”),但内容却是“寄内”的。为此,他把诗的写作时间,推前至大中二年(公元848年)。 按冯浩考证,李商隐这一年是在桂州(今广西桂林)郑亚的幕府。当年郑亚由于政敌的诬陷,被贬为循州刺史。 李商隐未去循州,由水路经长沙,于次年回到长安。冯浩认为在归途中李商隐曾经“徘徊江汉、往来巴蜀”,“于巴蜀间兼有水陆之程”。 《夜雨寄北》就是写在归途中经过巴蜀时。近人岑仲勉、陈寅恪曾经指出关于巴蜀之程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其实,冯浩也没有说得太死。他含糊地说,李商隐这时到过巴蜀,“玩诸诗自见,但无可细分确指”。 可见,通常把《夜雨寄北》,说是李商隐寄给自己妻子的;这一说,似还可再斟酌。 李商隐的一生是不幸的。 他刚刚踏入仕途,就被卷进了牛、李的朋党之争中。(牛,牛僧孺;李,李德裕。 朋党,官僚集团。)852年随柳仲郢入蜀,实属迫不得已。 仕途多艰,妻子早逝,心境是悲凉的。几年以前,当他在徐州卢循正幕府时,他颇为踌躇满志。 “且吟王粲从军乐,不赋渊明归去来。”(《赠四同舍》)到四川以后,这种乐观情绪消失了。 “三年苦雾巴江水,不为离人照屋梁。”(《初起》)他断绝了与外界的交往,甚至与同府的幕僚也没有什么交谊。 《夜雨寄北》,写得一往情深,而且诗寄的“君”,关切地问着他的归期,他也盼着与“君”“共剪西窗烛”。这个“君”,至少具备三个条件。 一,以往过从较密;二,此刻仍有诗书交往;三,彼此心心相印。从现存的李商隐的诗文看来,有一个人可以成为这样的“君”,那就是晚唐的词人温庭筠。 李商隐在徐州幕时,温曾有诗“秋日旅舍寄义山李侍御”。李商隐在四川时,也有三首诗寄赠温。 温的出身较李要名贵些,是唐初宰相温彦博的裔孙,但他也同样受到牛党令狐绹的排挤和压抑,晚年才做了方城尉与国子助教。如果没有相反的证据,大概可以说,《夜雨寄北》,是李商隐在梓州幕府时写给温庭筠的。 这样,或许能更为精。 7.古诗300首《古诗三百首》 先秦两汉诗 击壤歌(夏商民歌) 关睢(诗经) 木瓜(诗经) 桃夭(诗经) 蒹葭(诗经) 无衣(诗经) 河广(诗经) 采薇(节选)(诗经) 硕鼠(诗经) 伐檀(节选)(诗经) 相鼠(诗经) 易水歌(荆轲) 垓下歌(项羽) 大风歌(刘邦) 秋风辞(刘彻) 北方有佳人(李延年) 上邪(汉乐府民歌) 江南(汉乐府民歌) 长歌行(汉乐府民歌) 古歌(汉乐府民歌) 十五从军征(汉乐府民歌) 明月何皎皎(古诗十九首) 东城高且长(古诗十九首) 行行重行行(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 迢迢牵牛星(古诗十九首) 回车驾言迈(古诗十九首) 客从远方来(古诗十九首) 凛凛岁云暮(古诗十九首) 桓灵时童谣(无名氏) 魏晋南北朝诗 龟虽寿(曹操) 蒿里行(曹操) 观沧海(曹操) 短歌行(曹操) 赠从弟(刘桢) 室思(节选)(徐干) 燕歌行(曹丕) 白马篇(曹植) 七步诗(曹植) 杂诗(曹植) 七哀诗(王粲) 赠秀才入军(嵇康) 咏怀(阮籍) 吴孙皓初童谣(无名氏) 咏史(左思) 思吴江歌(张翰)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 饮酒·其五(陶渊明) 咏荆轲(陶渊明) 读山海经·其一(陶渊明) 读山海经·其十(陶渊明) 杂诗(陶渊明) 酌贪泉(吴隐之) 登江中孤屿(谢灵运) 拟行路难·其四(鲍照) 拟行路难·其六(鲍照) 梅花落(鲍照) 赠范晔诗(陆凯)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谢朓) 王孙游(谢月兆) 之零陵郡次新亭(范云) 估客乐(释宝月) 夜夜曲(沈约) 咏早梅(何逊) 边城思(何逊) 山中杂诗(吴均) 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 入若耶溪(王籍) 蜀道难·其一(萧纲) 蜀道难·其二(萧纲) 晚出新亭(阴铿) 关山月(徐陵) 断句(刘昶) 寄王琳(庾信) 作蚕丝(南朝民歌) 陇头歌辞(北朝民歌) 折杨柳歌辞(北朝民歌) 敕勒歌(北朝民歌) 长安九日诗(江总) 人日思归(薛道衡) 侍宴咏石榴(孔绍安) 宋诗 塞上(柳开) 柳枝词(郑文宝) 村行(王禹偁) 春居杂兴(王禹偁) 柳(寇准) 书河上亭壁(寇准) 咏傀儡(杨亿) 山园小梅(林逋) 落花(宋祁) 宿甘露寺僧舍(曾公亮) 东溪(梅尧臣) 鲁山山行(梅尧臣) 陶者(梅尧臣) 考试毕登铨楼(梅尧臣) 初睛游沧浪亭(苏舜钦) 夏意(苏舜钦) 蚕妇(张俞) 晚泊岳阳(欧阳修) 画眉鸟(欧阳修) 戏答元珍(欧阳修) 丰乐亭游春(欧阳修) 别滁(欧阳修) 乡思(李觏) 梅花(王安石) 叠题乌江亭(王安石) 元日(王安石) 泊船瓜洲(王安石) 登飞来峰(王安石) 春夜(王安石) 春日偶成(程颢) 新晴(刘攽) 雨后池上(刘攽) 暑旱苦热(王令) 送春(王令) 村居(张舜民) 咏柳(曾巩) 城南(曾巩) 题西林壁(苏轼) 惠崇《春江晚景》(苏轼) 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 春宵(苏轼) 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赠刘景文(苏轼) 海棠(苏轼) 禾熟(孔平仲) 寄内(孔平仲) 牧童诗(黄庭坚) 登快阁(黄庭坚) 鄂州南楼书事(黄庭坚)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黄庭坚) 临平道中(道潜) 春日(晁冲之) 春日(张耒) 夜坐(张耒) 纳凉(秦观) 春日(秦观) 还自广陵(秦观) 春怀示邻里(陈师道) 示三子(陈师道) 春游湖(徐俯) 绝句(吴涛) 连州阳山归路(吕本中) 自责(朱淑真) 落花(朱淑真) 春日(汪藻) 汴京纪事(刘子翚) 夏日绝句(李清照) 苏秀道中(曾畿) 三衢道中(曾畿) 病牛(李纲) 襄邑道中(陈与义) 雨晴(陈与义) 牡丹(陈与义) 池州翠微亭(岳飞) 樵夫(萧德藻) 临安春雨初霁(陆游) 金错刀行(陆游) 剑门道中遇微雨(陆游) 梅花绝句(陆游) 示儿(陆游) 十一月四日同雨大作(陆游) 书愤(陆游) 病起书怀(陆游)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 四时田园杂兴(范成大) 横塘(范成大) 州桥(范成大) 三江小渡(杨万里) 舟过安仁(杨万里) 初入淮河四绝句(选一首) 小池(杨万里)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 题临安邸(林升) 活水亭观书有感(朱熹) 春日(朱熹) 立春偶成(张栻) 除放自石湖归苕溪(姜夔) 过垂虹(姜夔) 新凉(徐玑) 约客(赵师秀) 乡村四月(翁卷) 江村晚眺(戴复古) 淮村兵后(戴复古) 游园不值(叶绍翁) 落梅(刘克庄) 莺梭(刘克庄) 初夏游张园(戴敏) 春暮(曹豳) 绝句(志南) 过零丁洋(文天祥) 二砺(郑思肖) 画菊(郑思肖) 寒夜(杜耒) 雪梅(卢梅坡) 武夷山中(谢枋得) 月儿弯弯照九州(南宋民歌) 辽金元诗 绝句(王庭筠) 台山杂咏(元好问) 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元好问) 博浪沙(陈孚) 山家(刘因) 东城(赵孟頫) 临平泊舟(黄庚) 到京师(杨载) 院中独坐(虞集) 画鸭(揭侯斯) 墨梅(王冕) 湖上(徐元杰) 上京即事(萨都刺) 明诗 京师得家书(袁凯) 天平山中(杨基) 春暮西园(高启) 寻胡隐君(高启) 春雁(王恭) 发淮安(杨士奇) **词(毛铉) 乡人至夜话(李昌祺) 石灰吟(于谦) 题画(沈周) 柯敬仲墨竹(李东阳) 言志(唐寅) 船板床(李梦阳) 在武昌作(徐祯卿) 重赠吴国宾(边贡) 竹枝词(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