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禅诗古诗词

1.王安石禅诗两首 诗词对联 佛教网 般若文海

王安石《拟寒山拾得二十首》一牛若不穿鼻,岂肯推人磨。

马若不络头,随宜而起卧。干地终不涴,平地终不堕。

扰扰受轮回,祗缘疑这个。二我曾为牛马,见草豆欢喜。

又曾为女人,欢喜见男子。我若真是我,祗合长如此。

若好恶不定,应知为物使。堂堂大丈夫,莫认物为已。

三凡夫当梦时,眼见种种色。此非作故有,亦非求故获。

不知今是梦,道我能畜积。探求复守护,尝怕水火贼。

既觉方自悟,本空无所得。死生如觉梦,此理甚明白。

四风吹瓦堕屋,正打破我头。瓦亦自破碎,岂但我血流。

我终不嗔渠,此瓦不自由。众生造众恶,亦有一机抽。

渠不知此机,故自认愆尤。此但可哀怜,劝令真正修。

岂可自迷闷,与渠作冤仇。五若言梦是空,觉后应无记。

若言梦非空,应有真实事。燔烧阳自招,沈溺阴自致。

令汝尝惊魇,岂知安稳睡。六人人有这个,这个没量大。

坐也坐不定。走也跳不过。

锯也解不断,锤也打不破。作马便搭鞍,作牛便推磨。

若问无眼人,这个是甚么?便遭伊缠绕,鬼窟里忍饿。七我读万卷书,识尽天下理。

知者渠自知,愚者谁信尔。奇哉闲道人,跳出三句里。

独悟自根本,不从他处起。八幸身无事时,种种妄思量。

张三袴口窄,李四帽檐长。失脚落地狱,将身投镬汤。

谁知受热恼,却不解思凉。九有一即有二,有三即有四。

一二三四五,有亦何妨事。如火能烧手,要须方便智。

若未解传薪,何须学钻燧。十昨日见张三,嫌他不守己。

归来自悔责,分别亦非理。今日见张三,分别心复起。

若除此恶习,佛法无多子。十一傀儡只一机,种种没根栽。

被我入棚中,昨日亲看来。方知棚外人,扰扰一场呆。

终日受伊谩,更被索钱财。十二季生坦荡荡,所见实奇哉。

问渠前世事,答我烧炭来。炭成能然火,火过却成灰。

灰成即是土,随意立根栽。十三众生若有我,我何能度脱。

众生若无我,已死应不活。生不了此,便听佛与夺。

我无我不二,四天王献钵。十四莫嫌张三恶,莫爱李四好。

即往念即晚,未来思又早。见之亦何有,歘然如电扫。

恶既是磨灭,好亦难长保。若令好与恶,可积如财宝。

自始而至今,有几许烦恼?十五失志难作福,得势易造罪。苦即念快乐,乐即生贪爱。

无苦亦无乐,无明亦无昧。不属三界中,亦非三界外。

十六打贼贼恐怖,看客客喜欢。亦有客是贼,切莫受伊谩。

乐哉贫儿家,无事役心肝。既无贼可打,岂有客须看。

十七有一种贫儿,不能自营生。若不作客走,即须随贼行。

复有一种贫,常时腹彭亭。若有亦不蓄,若无亦不营。

十八汝无名高者,以见利贪叨。汝无行实者,以取著名高。

行实尚非实,利名岂坚牢。一朝投土窟,魂魄散逃逃。

十九勇有孟施舍,能无惧而已。若人学佛法,勇亦当如此。

休来讲下坐,莫入禅门里。但能一切舍,管取佛欢喜。

二十利瞋汝刀山,浊爱汝灰间。汝痴分别心,即汝澹魔罗。

圆成但一性,一切法依他。编了一切法,不如且头陀。

2.关于修真意境的古诗

古代禅诗禅诗经典禅诗欣赏五言禅诗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唐代(神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唐代(惠能)十方无影像,六道绝行踪.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一著高一著,一步阔一步.坐断佛祖关,迷却来时路.无题/问道/圣神贤金鸾宝殿多情种,白马老寺少春风.悟道修禅明本性,人生几何也匆匆!无题/悟禅/圣神贤坐看云峰转,清爽是心安.日月齐相照,大道乾坤来.行空始觉易,拂尘未沾裳.去留天底下,自在渡苍茫.无题/佛道一品/圣神贤道似无情却有情.无为堪得体,自然尚证形.教我众生归本性.佛是有名更无名.有灵方觉醒,大愿真菩提.渡我众生脱苦境.无题/圣神贤金鸾啼尽青天老,银河斩断相思憔,神龙摆舞怒波涛.造物何须风云巧,教化无形更逍遥.来生梦死看今朝.无题/圣神贤万般无奈同谁诉?恨不断哀愁.愁不了愁恨又恨,无聊人生竟为私欲成奴佣!让作空月伴佛陀,静能明静魔非魔.两句波罗禅,游戏人间本是清贫尔莫忧!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悠然远山暮,独向白云归. (《归辋川作》)空林独与白云期. (《早秋山中作》)君问终南山,心知白云外. (《答裴迪》)湖上一回首,山青卷白云. (《辋川集·欹湖》)《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辋川集》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初惊山鸟,时鸣春涧中./view/1026840.htm。

3.关于佛教的诗词

1、唐·惠能《菩提谒》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译文: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佛性就是一直清澈干净,哪里会有什么尘埃? 2、唐·惠能《菩提谒》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译文:菩提只是向着内心寻找,何必劳累向外界求取玄妙的佛家思想?以此进行修行自身,极乐世界也就在眼前! 3、唐·吕岩《牧童》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译文:辽阔的草原像被铺在地上一样,四处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晚霞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4、唐·白居易《花非花》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译文:说它是花不是花,说它是雾吗不是雾。半夜时到来,天明时离去。

来时仿佛短暂而美好的春梦?离去时又像清晨的云彩无处寻觅。 5、宋·道潜《口占绝句》 寄语东山窈窕娘,好将幽梦恼襄王。

禅心已作沾泥絮,不逐春风上下狂。 译文:寄语东山那位窈窕的姑娘,总喜欢用幽梦去烦恼襄王。

禅心早已化作沾泥的杨絮,不会再随着春风上下颠狂。 扩展资料: 佛教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参考佛诞)。

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印度事实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圣地”形象。 这使得很多人产生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错觉,这让尼泊尔民众一向不满。

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觉者”。

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

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方法,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 佛姓新称乔达摩(S. Gautama, P. Gotama),旧称瞿昙;因为他属于释迦(Sākya)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

参考资料: 禅诗 百度百科。

4.关于修真意境的古诗

古代禅诗禅诗经典禅诗欣赏五言禅诗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唐代(神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唐代(惠能)十方无影像,六道绝行踪。

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一著高一著,一步阔一步。

坐断佛祖关,迷却来时路。无题/问道/圣神贤金鸾宝殿多情种,白马老寺少春风。

悟道修禅明本性,人生几何也匆匆!无题/悟禅/圣神贤坐看云峰转,清爽是心安。日月齐相照,大道乾坤来。

行空始觉易,拂尘未沾裳。去留天底下,自在渡苍茫。

无题/佛道一品/圣神贤道似无情却有情。无为堪得体,自然尚证形。

教我众生归本性。佛是有名更无名。

有灵方觉醒,大愿真菩提。渡我众生脱苦境。

无题/圣神贤金鸾啼尽青天老,银河斩断相思憔,神龙摆舞怒波涛。造物何须风云巧,教化无形更逍遥。

来生梦死看今朝。无题/圣神贤万般无奈同谁诉?恨不断哀愁。

愁不了愁恨又恨,无聊人生竟为私欲成奴佣!让作空月伴佛陀,静能明静魔非魔。两句波罗禅,游戏人间本是清贫尔莫忧!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悠然远山暮,独向白云归。

(《归辋川作》)空林独与白云期。 (《早秋山中作》)君问终南山,心知白云外。

(《答裴迪》)湖上一回首,山青卷白云。 (《辋川集·欹湖》)《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辋川集》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初惊山鸟,时鸣春涧中。/view/1026840.htm。

5.白居易的 花非花 是一首什么样的诗 是禅诗还是写情的诗

花非花 作者: 白居易 查看白居易全部诗词 字体大小: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艺术中国 /] 白居易诗不仅以语言浅近著称,其意境亦多显露。

这首“花非花”却颇有些“朦胧”味儿,在白诗中确乎是一个特例。 [艺术中国 /] 诗取前三字为题,近乎“无题”。

首二句应读作“花——非花,雾——非雾”,先就给人一种捉摸不定的感觉。“非花”、“非雾”均系否定,却包含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似花、似雾。

因此可以说,这是两个灵巧的比喻。苏东坡似从这里获得一丝灵感,写出了“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水龙吟》)的名句。

苏词所咏为杨花柳絮,而白诗所咏何物未尝显言。但是,从“夜半来,天明去”的叙写,可知这里取喻于花与雾,在于比方所咏之物的短暂易逝,难持长久。

[艺术中国 /] 单看“夜半来,天明去”,颇使读者疑心是在说梦。但从下句“来如春梦”四字,可见又不然了。

“梦”原来也是一比。这里“来”、“去”二字,在音情上有承上启下作用,由此生发出两个新鲜比喻。

“夜半来”者春梦也,春梦虽美却短暂,于是引出一问:“来如春梦几多时?”“天明”见者朝霞也,云霞虽美却易幻灭,于是引出一叹:“去似朝云无觅处”。 [艺术中国 /] 诗由一连串比喻构成,这叫博喻。

它们环环紧扣,如云行水流,自然成文。反复以鲜明的形象突出一个未曾说明的喻意。

诗词中善用博喻者不乏其例,如《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之“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贺铸《青玉案》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但这些博喻都不过是诗词中一个组成部分,象此诗通篇用博喻构成则甚罕见。

再者,前一例用南箕、北斗、牵牛等星象作比,喻在“嘘名复何益”;后一例用烟草、风絮、梅雨等景象作比,喻在“借问闲悉都几许”,其喻本(被喻之物)都是明确的。而此诗只见喻体(用作比喻之物)而不知喻本,就象一个耐人寻思的谜。

从而诗的意境也就蒙上一层“朦胧”的色彩了。 [艺术中国 /] 虽说如此,但此诗诗意却并不完全隐晦到不可捉摸

它被作者编在集中“感伤”之部,同部还有情调接近的作品。一是《真娘墓》,诗中写道:“霜摧桃李风折莲,真娘死时犹少年。

脂肤荑手不坚固,世间尤物难留连。难留连,易销歇,塞北花,江南雪。”

另一是《简简吟》,诗中写到:“二月繁霜杀桃花,明年欲嫁今年死”,“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二诗均为悼亡之作,它们末句的比喻,尤其是那“易销歇”的“塞北花”和“易散”的“彩云”,与此诗末二句的比喻几乎一模一样,连音情都逼肖的,它们都同样表现出一种对于生活中存在过、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与物的追念、惋惜之情。而《花非花》一诗在集中紧编在《简简吟》之后,更告诉读者关于此诗归趣的一个消息。

此诗大约与《简简吟》同时为同一目的所作吧。 [艺术中国 /] 此诗运用三字句与七字句轮换的形式(这是当时民间歌谣三三七句式的活用),兼有节律整饬与错综之美,极似后来的小令。

所以后人竟采此诗句法为词调,而以“花非花”为调名。词对五七言诗在内容上的一大转关,就在于更倾向于人的内在心境的表现。

在这点上,此诗也与词相近。这种“诗似小词”的现象,出现在唐代较早从事词体创作的诗人白居易笔下,原是很自然的。

其二: 白居易《花非花》赏析 花非花 ·白居易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赏析】 白居易诗不仅以语言浅近著称,其意境亦多显露。这首“花非花”却颇有些“朦胧”味儿,在白诗中确乎是一个特例。

诗取前三字为题,近乎“无题”。首二句应读作“花——非花,雾——非雾”,先就给人一种捉摸不定的感觉。

“非花”、“非雾”均系否定,却包含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似花、似雾。因此可以说,这是两个灵巧的比喻。

苏东坡似从这里获得一丝灵感,写出了“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水龙吟》)的名句。苏词所咏为杨花柳絮,而白诗所咏何物未尝显言。

但是,从“夜半来,天明去”的叙写,可知这里取喻于花与雾,在于比方所咏之物的短暂易逝,难持长久。 单看“夜半来,天明去”,颇使读者疑心是在说梦。

但从下句“来如春梦”四字,可见又不然了。“梦”原来也是一比。

这里“来”、“去”二字,在音情上有承上启下作用,由此生发出两个新鲜比喻。“夜半来”者春梦也,春梦虽美却短暂,于是引出一问:“来如春梦几多时?”“天明”见者朝霞也,云霞虽美却易幻灭,于是引出一叹:“去似朝云无觅处”。

诗由一连串比喻构成,这叫博喻。它们环环紧扣,如云行水流,自然成文。

反复以鲜明的形象突出一个未曾说明的喻意。诗词中善用博喻者不乏其例,如《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之“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贺铸《青玉案》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但这些博喻都不过是诗词中一个组成部分,象此诗通篇用博喻构成则甚罕见。再者,前一例用南箕、。

6.描写禅.静的诗词或句子有哪些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唐代诗人戴叔伦在《送虞上人游方》:“律义通外学,诗思入禅关;烟景随缘到,风姿与道闲.”柳宗元的《江雪》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脍灸人口的绝句,如只以写景诗欣赏,亦无不可;但因诗中的意境与禅宗悟道的境界契合,从禅诗的角度欣赏就更有禅味.渔翁(亦代表作者自己)独自垂钓于寒江之上,周围一片白茫茫,他那种与天地融为一体,浑然无别,澄澈透底的心境,不正是禅者找到归宿、找到本心、发现自性的禅境吗?唐代皎然《闻钟》诗:“古寺寒山上,远钟扬好风.声余月松动,响尽霜天空.永夜一禅子,冷然心境中.”诗僧用古寺、寒山、松月、霜天、钟声,构造出一种寂静清幽的环境,以“禅子”的主观“心境”排除了物境,写出禅僧进入禅境的神妙状态.因此,我们说“意境”是禅诗诗味的灵魂.一首好的禅诗,即使没有“佛”“禅”的字眼,但它所创造的意境——禅境,同样会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美的享受.五代贯休《野居偶作》:“高淡清虚即是家,何须须占好烟霞?无心于道道自得,有意向人人转赊.风触好花文锦落,砌横流水玉琴斜.但令如此还如此,谁羡前程未可涯?”又如宋代灵澄《山居》诗:“因师问我西来意,我话山居不计年.草鞋只载三个耳,麻衣曾补两番肩.东庵每见西庵雪,下涧常流上涧泉.半夜白云消散后,一轮明月到窗前.”由于诗人心理上的淡泊,所以他体验到的环境,是清新而又宁静的,所过的生活是潇洒自如的.这就是禅诗所表达的清新淡泊的情趣——禅诗的诗味之所在。

相关内容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